2022年高考热点主题作文导写:“为民爱民”(审题立意+经典例文+素材点评)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年高考热点主题作文导写:“为民爱民”(审题立意+经典例文+素材点评)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1-06 19:31: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2年高考热点主题作文导写:“为民爱民”(审题立意+经典例文+素材点评)
1.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百姓如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贞观政要·论政体》)。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秉持的崇高信念(习近平)。2020年9月8日,钟南山等4人被授予共和国勋章、国家荣誉称号;“不上前线,也要做贡献”,医科大学返乡大学生积极参加社区联防联控志愿服务,为人民服务,彰显青春担当;脱贫攻坚第一线,一大批“第一书记”用美好青春诠释“为人民服务”初心使命;2020年6月,中印边境冲突现场,90后和00后戍边战士用生命和鲜血为身后的祖国人民筑起一道长城……
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这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信念,也是新时代青年应有的胸怀和担当。然而现实生活中有不少年轻人奉行极端的个人主义,追求个人享乐,认为“过好自己就好,他人与我无关”。针对这样的不良现象,广佛中学将举行“青年应心中有民”的主题演讲。请你写一篇具有感召力的演讲稿,谈谈你的认识、思考和建议。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
1、分析材料。
材料分三个层次:“百姓如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引用经典,从历史的角度,体现人民对国家政体的重要性;第二层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从现今的角度,体现国家和中国共产党对“人民至上”信念的坚守;第三层,由大到小,由英雄到平凡人,列举了服务人民、造福人民的事迹,其中不乏年青人的身影。
从古到今,民本思想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之一,如今也是习近平治国理念的重要方针。本次作文切合时代主题,传承中华文化,体现作文立德树人,传播优秀文化的目的。
2、分析任务。
(1)共性的写作任务
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个性的写作任务
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这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信念,也是新时代青年应有的胸怀和担当。然而现实生活中有不少年轻人奉行极端的个人主义,追求个人享乐,认为“过好自己就好,他人与我无关”。针对这样的不良现象,广佛中学将举行“青年应心中有民”的主题演讲。请你写一篇具有感召力的演讲稿,谈谈你的认识、思考和建议。
3、切分任务,逐个击破。
(1)“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这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信念,也是新时代青年应有的胸怀和担当”:这是命题者具体的引导语,有助
于学生认识民本思想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
(2)“然而现实生活中有不少年轻人奉行极端的个人主义,追求个人享乐,认为‘过好自己就好,他人与我无关’。针对这样的不良现象,广佛中学将举行‘青年应心中有民’的主题演讲。请你写一篇具有感召力的演讲稿,谈谈你的认识、思考和建议”:这是命题人创设的写作情境,有助于学生理出本次作文的内容任务和文体任务。
内容任务:应该重点围绕“青年与人民”,把青年应该有坚持人民至上的原因和意义写深刻。同时,情境中演讲是针对不良现象开展,因而行文中要反思青年人民意识薄弱、服务意识薄弱的现象并对其进行反驳。最后,情境中要求既要写出认识和思考,还要写出建议,所以要写到青年如何践行“心中有民”的具体建议。本次作文分解出的写作内容任务较多,要注意区分内容的详略与内容的合理编排。
文体任务:演讲稿,注意格式、语言具有感召力、具有现场交流感。
【立意】
(1)青春之心怀人民,矢志建功新时代。
(2)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
(30担起为民之重任,青春方谓之青春。
【经典例文】
与人民共命运,让青春之花尽情绽放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与人民共命运,让青春之花尽情绽放”。
近年来,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奉行极端的个人主义,追求个人享乐,认为“过好自己就好,他人与我无关”,针对这种现象,在全国上下为实现伟大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当下,作为新时代青年的我要大声说:与人民共命运,让青春之花尽情绽放。
“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的理想信念关乎国家未来。青年志存高远,就能激发奋进潜力,青春岁月就不会像无舵之舟漂泊不定。青年的人生目标会有不同,职业选择也有差异,但只有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才能更好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
“胸有凌云志,无高不可攀”。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人民的幸福,是当代青年必须和必将承担的重任。从辽阔海天到大漠戈壁,从田间地头到机关单位,从创新创业到脱贫攻坚,从传统行业到新兴业态,尽皆需要一代代青年将个人命运融入国家命运,以个人梦想推动国家梦想。“五四精神”也激励着千千万万青年把祖国利益放在最高位置,为民族振兴而不懈奋斗,创造真正有价值的人生,成就真正亮丽的青春。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新时代中国青年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更要端正自己的思想,明确新时代中国青年的使命,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同人民一道,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
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也只有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青年人才能更好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
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一代代青年传承爱国主义精神,在新的伟大实践中放射出青春光芒,国家才会更有力量。新时代中国青年要继续发扬这种精神,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不辜负党的期望、人民期待、民族重托,不辜负我们这个伟大时代。肩负时代重任的青年人就应努力学习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内在素质,锤炼过硬本领,在担当中历练,在尽责中成长,让青春在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广阔天地中绽放。
“行百里者半九十”。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接力跑。新时代新征程,向着梦想进发,青年人就应勇于担当这个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把艰苦环境作为磨炼自己的机遇,把爱国热情转化为立足岗位、刻苦学习、发奋工作的实际行动,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让青春在为祖国、为人民、为民族、为人类的奉献中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素材点评】
一片丹心为民爱民
【人物】
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东街街道军门社区党委书记林丹
【故事】
林丹,“七一勋章”获得者。她扎根社区40余年,始终为民爱民,当好群众的“服务员”,脚踏实地做好社区每一项工作。她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创新社区治理模式,推行“一趟不用跑、最多跑一趟”服务,设立居民恳谈日、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等,把党的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受到群众广泛好评。
【点评】
“军门社区是个大家庭,为家人工作,无论多忙、多累,我都愿意,也不觉得疲倦。”这是林丹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把群众当亲人,时刻记挂在心;把居民的操心事、烦心事当成自己的事,事事尽心尽力。40余年如一日,林丹用真心践行为民初心,以辛苦换取居民幸福,也验证着一个朴素的道理:谁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就把谁放在心上。
上世纪70年代初,年轻的林丹到居委会帮忙,这一“帮”,就扎下了根。对无依无靠的孤寡老人,她当起“女儿”,悉心照顾;对无家可归的青年,她帮忙介绍工作,温暖以待;孩子放学无处可去,她将社区“4点钟”学校改造升级为福州首家公办托管中心“阳光朵朵”……看似家长里短的小事,却是林丹心里在乎的大事,也是不管付出多少努力和心血,都要办成办好的事。成绩被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林丹却说“我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简单一句“该做的事”,道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本色。
心里始终装着人民,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总是站在人民立场上,才能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社区虽小,却连着千家万户,承载着居民的日常生活。如何让群众生活和办事更方便?建设更加平安、幸福的社区需要补齐哪些短板?为解决这些问题,林丹和社区工作者们创新治理举措,探索搭建“智慧社区信息化平台”,设立居民恳谈日,完善“共同参与组织、民主管理监督、基本建设保障、长效服务群众、党建责任落实”5项机制,全面提升社区党建科学化水平……社区环境一步步改善,群众办事更便捷、生活更舒心,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在干部与群众之间架起一座连心桥,也让一心为民的赤诚有了最生动的注脚。
为民服务,不是一时半刻,重在时时刻刻。“昔日纸褙军门前,今日文明一枝花。”军门社区曾是一整片木屋区,房屋老旧,邻里纠纷、案件频发,蝶变之路并非一片坦途。社区工作之繁琐、社区工作者付出之艰辛,这里的新老居民都感同身受。说起40多年的感悟和经验,林丹却觉得没那么复杂:“一个人只要立足岗位,认真做好每一项工作,细心耕耘,就会有所收获。”从细节做起,用心用情用力做好每一件为民服务的小事,就能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扎根基层、情系群众、无私奉献,林丹身上的品质,也是千千万万社区工作者的共同特点。
为民服务没有终点。年过七旬,林丹依然不愿意放慢走街串巷的步伐,为居民服务的赤诚之心依旧火热。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林丹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崇高情怀,更以榜样的力量激励无数人立足自身岗位,在为民服务中实现人生价值。
【拓展点评】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抗疫斗争伟大实践的思考
生命重于泰山,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是一场保卫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严峻斗争。
疫情发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开始就明确要求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党中央采取的所有防控措施都首先考虑尽最大努力防止更多群众被感染,尽最大可能挽救更多患者生命。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上下按照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总要求,认真落实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防控要求和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的救治要求,着力提高收治率和治愈率,降低感染率和病亡率。经过全国上下和广大人民群众全力奋战、英勇奋战、团结奋战,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效,疫情防控向好态势不断巩固拓展,中国抗疫书写了人类与重大传染性疾病斗争的伟大篇章。
中国抗疫斗争伟大实践,有力彰显了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事不避难,义不逃责;民之所向,我之所往。越是关键时刻,越能检验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强调“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要求“牢记人民利益高于一切”,部署“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号召“用心用情为群众服务”……坚定的人民立场,深厚的人民情怀,为我们赢得这场疫情防控斗争注入了强大信心和力量。当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受到威胁,广大党员干部挺身而出、英勇奋斗、
扎实工作,以必胜之心、责任之心、仁爱之心、谨慎之心,坚守人民至上的宗旨信念,践行服务人民的铮铮誓言,擦亮了新时代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中国抗疫斗争伟大实践,生动展现了生命至上的价值追求。世间万物,人是最宝贵的。从清底摸排“四类人员”,做到应收尽收、应治尽治,到精准救治重症患者,“一人一案、专人专护”;从广大医务人员白衣执甲、逆行出征,到科研工作者研机析理、奋力攻关;从武汉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建设争分夺秒、不舍昼夜,到基层党员干部和社区工作者坚守岗位、日夜值守,“生命重于泰山”的价值理念在疫情防控中得到充分彰显。作为全国疫情防控斗争的重中之重和决胜之地,武汉总体治愈率达到94%,重症患者治愈率超过89%。上至108岁的老人,下至出生仅30个小时的婴儿,不放弃一名患者,不放弃任何希望,正是这样珍惜生命、爱护生命、尊重生命的追求,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生命奇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战胜这次疫情,给我们力量和信心的是中国人民”“人民才是真正的英雄。只要紧紧依靠人民,我们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我们就一定能凝心聚力,共克时艰,确保完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