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生物真题专项训练:6生物的变异、育种和进化(含答案详解)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年高考生物真题专项训练:6生物的变异、育种和进化(含答案详解)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7.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2-01-06 23:45: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0年高考生物真题专项训练
专题六 生物的变异、育种和进化
1.(2020·高考全国卷Ⅱ,T4)关于高等植物细胞中染色体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二倍体植物的配子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
B.每个染色体组中的染色体均为非同源染色体
C.每个染色体组中都含有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
D.每个染色体组中各染色体DNA的碱基序列不同
2.(2020·新高考山东卷,T6)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末端缺失的染色体因失去端粒而不稳定,其姐妹染色单体可能会连接在一起,着丝点分裂后向两极移动时出现“染色体桥”结构,如图所示。若某细胞进行有丝分裂时,出现“染色体桥”并在两着丝点间任一位置发生断裂, 形成的两条子染色体移到细胞两极。不考虑其他变异,关于该细胞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可在分裂后期观察到“染色体桥”结构
B.其子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不会发生改变
C.其子细胞中有的染色体上连接了非同源染色体片段
D.若该细胞基因型为Aa,可能会产生基因型为Aaa的子细胞
3.(2020·高考江苏卷,T8)下列叙述中与染色体变异无关的是(  )
A.通过孕妇产前筛查,可降低21三体综合征的发病率
B.通过连续自交,可获得纯合基因品系玉米
C.通过植物体细胞杂交,可获得白菜-甘蓝
D.通过普通小麦和黑麦杂交,培育出了小黑麦
4.(2020·高考江苏卷,T9)某膜蛋白基因在其编码区的5′端含有重复序列CTCTT CTCTT CTCTT,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CTCTT重复次数改变不会引起基因突变
B.CTCTT重复次数增加提高了该基因中嘧啶碱基的比例
C.若CTCTT重复6次,则重复序列之后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不变
D.CTCTT重复次数越多,该基因编码的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越大
5.(2020·新高考天津卷,T7)一个基因型为DdTt的精原细胞产生了四个精细胞,其基因与染色体的位置关系见下图。导致该结果最可能的原因是(  )
A.基因突变
B.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
C.染色体变异
D.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6.(2020·浙江7月选考,T13)下列关于遗传漂变和自然选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遗传漂变在大种群中更易发生
B.遗传漂变能产生新的可遗传变异
C.遗传漂变和自然选择不都是进化的因素
D.遗传漂变和自然选择均可打破遗传平衡
7.(2020·浙江7月选考,T23)某植物的野生型(AABBcc)有成分R,通过诱变等技术获得3个无成分R的稳定遗传突变体(甲、乙和丙)。突变体之间相互杂交,F1均无成分R。然后选其中一组杂交的F1(AaBbCc)作为亲本,分别与3个突变体进行杂交,结果见下表:
杂交编号 杂交组合 子代表现型(株数)
Ⅰ F1×甲 有(199),无(602)
Ⅱ F1×乙 有(101),无(699)
Ⅲ F1×丙 无(795)
注:“有”表示有成分R,“无”表示无成分R。
用杂交Ⅰ子代中有成分R植株与杂交Ⅱ子代中有成分R植株杂交,理论上其后代中有成分R植株所占比例为(  )
A.21/32          B.9/16
C.3/8 D.3/4
8.(2020·高考全国卷Ⅰ,T32)遗传学理论可用于指导农业生产实践。回答下列问题:
(1)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在不发生染色体结构变异的情况下,产生基因重新组合的途径有两条,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2)在诱变育种过程中,通过诱变获得的新性状一般不能稳定遗传,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要使诱变获得的性状能够稳定遗传,需要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2020·高考全国卷Ⅲ,T32)普通小麦是目前世界各地栽培的重要粮食作物。普通小麦的形成包括不同物种杂交和染色体加倍过程,如图所示(其中A、B、D分别代表不同物种的一个染色体组,每个染色体组均含7条染色体)。在此基础上,人们又通过杂交育种培育出许多优良品种。回答下列问题:
(1)在普通小麦的形成过程中,杂种一是高度不育的,原因是________。已知普通小麦是杂种二染色体加倍形成的多倍体,普通小麦体细胞中有__________条染色体。一般来说,与二倍体相比,多倍体的优点是__________(答出2点即可)。
(2)若要用人工方法使植物细胞染色体加倍,可采用的方法有________(答出1点即可)。
(3)现有甲、乙两个普通小麦品种(纯合体),甲的表现型是抗病易倒伏,乙的表现型是易感病抗倒伏。若要以甲、乙为实验材料设计实验获得抗病抗倒伏且稳定遗传的新品种,请简要写出实验思路。
10.(2020·新高考天津卷,T17)小麦的面筋强度是影响面制品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如制作优质面包需强筋面粉,制作优质饼干需弱筋面粉等。小麦有三对等位基因(A/a,B1/B2,D1/D2)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控制合成不同类型的高分子量麦谷蛋白(HMW),从而影响面筋强度。科研人员以两种纯合小麦品种为亲本杂交得F1,F1自交得F2,以期选育不同面筋强度的小麦品种。相关信息见下表。
注:“+”表示有相应表达产物;“-”表示无相应表达产物。
据表回答:
(1)三对基因的表达产物对小麦面筋强度的影响体现了基因可通过控制____________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2)在F1植株上所结的F2种子中,符合强筋小麦育种目标的种子所占比例为____________,符合弱筋小麦育种目标的种子所占比例为____________。
(3)为获得纯合弱筋小麦品种,可选择F2中只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产物的种子,采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育种手段,选育符合弱筋小麦育种目标的纯合品种。
专题六 生物的变异、育种和进化(答案详解)
1.解析:选C。一个染色体组是指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又互相协调,共同控制生物的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B、D选项正确;二倍体植物的配子是经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中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A选项正确;雌雄同体的高等植物如水稻、豌豆等没有性染色体,C选项错误。
2.解析:选C。着丝点分裂后向两极移动时出现“染色体桥”结构,因此可在分裂后期观察到“染色体桥”结构,A正确;进行有丝分裂时,“染色体桥”在两着丝点间任一位置发生断裂,形成的两条子染色体移到细胞两极,不会改变其子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B正确;姐妹染色单体连接在一起,着丝点分裂后出现“染色体桥”结构,因此其子细胞中染色体上不会连接非同源染色体片段,C错误;姐妹染色单体形成的“染色体桥”结构在分裂时,会在两着丝点间任一位置发生断裂,形成的一条子染色体可能携带有2个相同基因,产生含有2个相同基因的子细胞,若该细胞的基因型为Aa,可能会产生基因型为Aaa的子细胞,D正确。
3.解析:选B。连续自交获得纯合基因品系玉米的过程中不涉及染色体变异,B符合题意;21三体综合征属于染色体变异遗传病,植物体细胞杂交获得白菜—甘蓝的过程中发生了染色体变异,普通小麦和黑麦杂交培育出小黑麦属于多倍体育种,原理是染色体变异,A、C、D不符合题意。
4.解析:选C。由题意可知该膜蛋白基因含有重复序列,若CTCTT重复次数改变,则由于碱基对的增添或缺失基因结构发生改变,即会发生基因突变,A错误;CTCTT重复次数增加,该基因中嘧啶碱基的比例不变,B错误;CTCTT重复6次,碱基对增加数量是3的整数倍,重复序列之后的密码子没有变化,所以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不变,C正确;CTCTT重复次数增多,可能会影响该基因的功能,该基因编码的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可能变大,也可能变小,D错误。
5.解析:选B。一个基因型为DdTt的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产生了四个精细胞,正常情况下产生两种精细胞,基因型为DT、dt(或Dt、dT),但结果产生了四种精细胞,最可能的原因是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发生了交叉互换,故选B。
6.解析:选D。遗传漂变在小种群中更易发生,A项错误。遗传漂变是因为偶然事件导致基因频率发生较大变化,并不能产生新的可遗传变异,B项错误。遗传漂变和自然选择都是进化的重要因素,C项错误。能够打破平衡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动的因素有:突变、基因迁移、遗传漂变、非随机交配、自然选择,D项正确。
7.解析:选A。甲、乙、丙为稳定遗传突变体,即为纯合子,由杂交Ⅰ:AaBbCc×甲→无∶有≈3∶1,可知甲的基因型为AAbbcc或aaBBcc,由杂交Ⅱ:AaBbCc×乙→无∶有≈7∶1,可知乙的基因型为aabbcc,由杂交Ⅲ:AaBbCc×丙→无,可知丙中一定有CC,甲、乙、丙之间互相杂交,F1均无成分R,符合题意。假设甲的基因型为AAbbcc,取杂交Ⅰ子代中有成分R植株(1/2AABbcc和1/2AaBbcc)与杂交Ⅱ子代中有成分R植株(AaBbcc)杂交,其后代中有成分R植株(A_B_cc)所占比例为[1-(1/2)×(1/4)]×(3/4)=21/32;假设甲的基因型为aaBBcc,取杂交Ⅰ子代中有成分R植株(1/2AaBBcc和1/2AaBbcc)与杂交Ⅱ子代中有成分R植株(AaBbcc)杂交,其后代中有成分R植株(A_B_cc)所占比例为(3/4)×[1-(1/2)×(1/4)]=21/32,A正确。
8.解析:(1)交叉互换型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过程中,在该过程中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进行交叉互换;自由组合型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伴随着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2)诱变育种过程中,突变体一般为杂合体,即控制新性状的基因型是杂合的,不能稳定遗传;对于杂合体,可以采用连续自交和不断选择的方法,获得纯合体,即通过自交筛选性状能稳定遗传的子代。
答案:(1)在减数分裂过程中,随着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着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换而发生交换,导致染色单体上的基因重组
(2)控制新性状的基因型是杂合的 通过自交筛选性状能稳定遗传的子代
9.解析:(1)杂种一(AB)含有一粒小麦的一个染色体组(A)和斯氏麦草的一个染色体组(B),由于杂种一无同源染色体,不能进行正常的减数分裂,故其高度不育。普通小麦(AABBDD)有6个染色体组,结合题干信息“A、B、D分别代表不同物种的一个染色体组,每个染色体组均含7条染色体”可知,普通小麦体细胞中有42条染色体。一般来说,与二倍体植株相比,多倍体植株茎秆粗壮,叶片、果实和种子都比较大,糖类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含量增加。(2)人工诱导多倍体的方法有: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低温处理等。(3)若要以甲(抗病易倒伏)和乙(易感病抗倒伏)小麦纯种为实验材料,获得抗病抗倒伏且稳定遗传的新品种,可通过杂交育种或单倍体育种的方法来实现。
方法一:P 甲(抗病易倒伏) × 乙(易感病抗倒伏)
           ↓
           F1
           ↓
  F2 抗病易倒伏、抗病抗倒伏、
    易感病易倒伏、易感病抗倒伏
           ↓
筛选出抗病抗倒伏小麦植株进行连续自交,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的植株即为目标植株
方法二:P 甲(抗病易倒伏)×乙(易感病倒伏)
          ↓
          F1
          ↓花药离体培养
  单倍体幼苗
          ↓用秋水仙素处理
  F2 抗病易倒伏、抗病抗倒伏、
    易感病易倒伏、易感病抗倒伏
           ↓
从中选择抗病抗倒伏的小麦植株即可
答案:(1)无同源染色体,不能进行正常的减数分裂 42 营养物质含量高、茎秆粗壮 (2)秋水仙素处理 (3)甲、乙两个品种杂交,F1自交,选取F2中既抗病又抗倒伏、且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的植株。
10.解析:(1)由题干信息可知,小麦的三对等位基因(A/a,B1/B2,D1/D2)可控制合成不同类型的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从而影响面筋强度,这体现了基因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来控制生物的性状。(2)由题中信息可知,小偃6号和安农91168的基因组成分别为AAB2B2D1D1、AAB1B1D2D2,所要选育的强筋小麦的基因组成为AAB2B2D2D2,弱筋小麦的基因组成为aaB1B1D1D1;F1的基因组成为AAB1B2D1D2,F1植株上所结的F2种子中符合强筋小麦育种目标的种子(基因组成为AAB2B2D2D2)所占比例为1×(1/4)×(1/4) =1/16,符合弱筋小麦育种目标的种子(基因组成为aaB1B1D1D1)所占比例为0。(3)弱筋小麦的基因组成为aaB1B1D1D1,若要获得纯合弱筋小麦品种,可选择F2中只含甲、乙、丁产物的种子,采用人工诱变、基因工程等育种手段进行选育。
答案:(1)蛋白质的结构 (2)1/16 0 (3)甲、乙、丁 诱变、基因工程、将其与不含甲产物的小麦品种进行杂交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