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市普兰店区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12月测试
语文试卷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议论是人的理性思维,其基础是对具体的感性事物的抽象概括。这种能力,并不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实践过程。有了一定的抽象能力后,还要从概念、判断、推理、论证等方面进化为语言文字,还得从口头即兴交流升华为文体,这个过程是相当复杂、漫长,经历了多个阶段的跨越。
在孔子时代,人们交流主要是对话,连标题都没有。孔子的言论之精彩,在于大部分都是深刻的格言式警句。当然,光是形成独特而全面的观点,也还只是属于逻辑中最初步的概念、判断层次,要言之有理,必须进入更高层次:推理和论证。
到了孟子那里,他一方面继承了孔子的辩证格言,另一方面进一步用类比推理来说明观点,不但增强了论点的可信度,而且把抽象的逻辑感性化。如“揠苗助长”“五十步笑百步”“弈秋诲人”这样的寓言在逻辑上属于类比推理,多少具有论证的功能,这比孔子进了一步。用寓言与、做类比推理是当时的风气,也是汉人思维经过多年的积累,突破孔子时代局限于判断的表现,体现了国人推理能力、抽象能力、论证能力的发展。但类比推理和比喻一样,只是在某一点上相通,难以全面。而事物是复杂的、多面的,故类比推理鲜能全面。
孟子晚孔子一百多年,中国人在交流中最明显的进步,是表达观点时正反结合转化的模式普及了。孟子对于与自己论点不符合的例子不但不回避,而且加以分析,用“他说圆己说”,这就是把正例和反例、论证和驳论结合起来,达到了雄辩的境界。这与 20世纪西方科学学者波普尔的“证伪比证明更有理论”的突破性学说不谋而合。
光有这样的自觉,还只限于思维方式,并不等于文。从思维方式到形成文章,除了语言、逻辑以外,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那就是文体。
与生产力的提高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一样,传播方式的进步推动了文体的发展。有了做文章的意识,文体就随之而丰富起来。“说”在最开始有现场即兴、口头交际的性质,“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如《邹忌讽齐王纳谏》《触龙说赵太后》,虽不像“论”那样强调全面和严密,但是具有言说的智慧、机敏,特别是比喻的巧妙。其一:不直接正面说理,而是从侧面以比喻引出论点。其二:不是单层次宣告,而是多层次的逐步深入。而“论”作为一种文体,论证上显然比“说”要复杂的多。“论”是直接推理,从肯定、否定两方面进行分析,把握全面资源,深思熟虑,把所有的可能加以权衡,严密到没有任何漏洞,让论敌反驳无门。总的来说,“论”的要求就是全面、反思、系统,《过秦论》《六国论》就是这样的典范。
(选自孙绍振《古代散文的解读观念和方法》,有删改)
(1) 下面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概念和判断是逻辑思维中的低层次思维,而推理和论证属于更高层次,可以让人做到言之有理。
B.孟子运用寓言来说明观点,把抽象的逻辑感性化,强调了论证的功能,这是当时的风气使然。
C.用寓言做类比推理虽然突破了判断思维层次,但它也存在很大的不足,很难全面地说明观点。
D.“说”具有侧面引题和多层次逐步深入推理的特点,但全面性和严密性不足,论证还是较为简单。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本文采用总分结构,总起部分提出观点,即人的议论能力的形成经过了漫长的、复杂的、多阶段跨越的过程。
B.在论述孔子和孟子的议论能力时,作者既阐明了两者的不同,也剖析了两者之间的所具有的内在联系。
C.文中列举孟子三则寓言的事例是为了阐明:类比和比喻一样,只是在某一点上相通,难以做到全面。
D.文章论述孟子能用“他说圆几说”论证的特色,是想强调孟子的论证有了新高度,已经达到了雄辩的境界。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对话是孔子时代人们的主要交流方式,所有孔子的言论非常精彩,出现了大量的格言式警句。
B.相较于孔子,孟子既有所继承,同时又在类比推理上有所突破,这体现了国人思维能力的进步。
C.从判断、推理论证等思维方式到形成文章,需要具备多个要素,其中最关键的就是论说性文体。
D.“论”这种文体着眼于全面,严密没有任何漏洞,让论敌反驳无门,是一种典范的议论性文体。
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答题。
材料一: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是一种急性感染性肺炎,其病原体是一种未在人类中发现的新型冠状病毒,即 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目前发现,该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密闭、不通风场所可能存在气溶胶传播风险,需加强预防和隔离处理。现没有特效药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
(节选自2020年1月《人民网》)材料二:
以发热、乏力、干咳为主要表现。少数患者伴有鼻塞、流涕、咽痛和腹泻等症状。
重症患者多在发病一周后出现呼吸困难和 /或低氧血症,严重者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
(节选自2020年2月国家卫健委《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材料三:
要着力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一方面,要立足当前,全面加强和完善公共卫生领域相关法律法规建设,认真评估传染病防治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修改完善,尽快推动出台生物安全法,加快构建国家生物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制度保障体系,强化公共卫生法治保障;另一方面,要放眼长远,从医疗卫生资源投入、队伍培养、协同机制等各方面加强公共卫生软硬件建设,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全面增强社会的防护意识和能力,避免小病酿成大疫。
要着力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我们既要健全重大疫情应急响应机制,建立集中统一高效的领导指挥体系,全面提升应急管理能力,增强应急救援的协同性、整体性、专业性,又要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完善应急医疗救助机制,在突发疫情等紧急情况时,确保医疗机构先救治、后收费,解除群众的后顾之忧。
要着力健全统一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把应急物资保障作为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从产能保障、调度机制、储备体系各个环节不断完善相关工作机制和应急预案,实现集中管理、统一调拨、平时服务、灾时应急、采储结合、节约高效的目标,确保应急物资保障有序有力。
(节选自 2020年2月《央视快评》)材料四:
到目前为止,普通流感已经在美国造成 1万人死亡。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预计,美国每年有12000至61000人死于流感。但没有人认为这些人的死亡是由于美国政府不作为所导致。
相比之下,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特德罗斯 盖布雷耶苏斯( Tedros Ghebreyesus)1月30日表示:“在过去几周里,我们看到出现了一种以前未知的病原体,迅速升级为爆发的态势,但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应对。中国发现疫情、分离病毒、测序基因组并与世卫组织和全世界分享,速度之快,令人印象深刻。中国在保持透明度和支持其他国家方面也做的十分出色。在许多方面,毫不夸张的说,中国对疫情的应对达到了一个新的标准。”
坦率的说,中国政府针对有关新型冠状病毒信息的预警所采取的迅速而果断的行动惊到了我。全世界都应该祈祷这些政策是有效的,有很多人会因此而获救。
(节选自2020年2月中国日报网《“预警与决策的权衡”--一个美国人眼中的中国疫情管控》)
(1) 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内容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途径是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
B.虽然新型冠状病毒的病原体未在人类中发现,但人们一旦患上严重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还是很可怕的。
C.有发热、乏力、干咳的症状表现就可以判定其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
D.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特效药很快就会生产出来。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我们着力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的基本原则是:既要立足当前,又要放眼长远。
B.从卫生防疫工作的长远目标来看,一要加强公共卫生软硬件建设,二要改革完善疾病防控体系,三要全面增强社会的防护意识和能力。
C.在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和健全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工作中,不可回避统一性。
D.到目前美国已有一万人死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世卫组织在比较后认为,中国政府在应对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中的做法堪称世界标准。
(3) 普通民众为了能预防新冠状病毒肺炎应该采取哪些具体有效的措施?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平凡的世界(节选)
路遥这一天晚上,少安回家后不多功夫,就被父亲有点神秘地叫到院子里,把刘玉升要重建庙宇的事给儿子大约说了说。
“我上了二十块布施。我品玉升的意思,想叫你多出点哩,因为你这二年赚了几个钱……”孙玉厚咄讷地对儿子说。
孙少安有些生气地巴咂了一下嘴,对父亲说:“哎呀,我怎能出这号钱哩?就是你也不应该出 !”
玉厚老汉对儿子的态度大为惊讶,“你娃娃不敢这样 !神神鬼鬼的事,谁也说不来!咱又不在乎那么两个钱。万一……”
“万一怎?”少安看着父亲的可怜相,强硬地说:“我不会出这钱!哪里有什么神神鬼鬼!神鬼就是刘玉升和金光亮!他们愿干啥哩,和咱屁不相干!”
第二天上午,少安产生了一个小小的愿望 --想瞧瞧他的宝贝儿子。虎子这半年已经上了小学一年级。他很想在外面悄悄看看儿子坐在教室里的样子。
孙少安怀着一种惆怅而激动的情绪,一个人慢慢溜达着。
他习惯地走到原来的学校院子,却猛然意识到:学校已搬进了原二队的饲养院里 !
不过,他倒一下子无法把自己的双脚从这个破败的老学校的院子里挪出来。
他看见,这个当年全村最有生气的地方,竟是这样的荒芜衰败了 !【甲】 院子里蒿草长了一人高,窑面墙到处都是裂缝,麻雀在裂缝中垒窝筑巢,叽叽喳喳,飞进飞出,那副篮球架已经腐朽不堪,倒塌在荒草之中……这就是当年他上过学的地方!他的弟弟、妹妹,都在这里上过学。而现在,他的儿子却不得不离开这地方,搬到曾经喂驴拴马的棚圈里去念书了。这是历史的耻辱,也是双水村的耻辱。
“不过,你孙少安大发感慨,可又给双水村做了些什么事?”有一个声音突然在内心中问他。孙少安怔了怔,忍不住仰起脸向天空长长地嘘了一口气。
仅仅在这一刹那间,某种想法便不由地主宰了他的意识,他猛然想:是呀,我为什么不可以把这座学校重新建造起来呢?连神汉刘玉升都有魄力重建庙坪的破庙,我为什么没勇气重建这个破学校?
一种使命感强烈地震撼了这个年轻庄稼人的心,使他浑身不由滚过了一道激奋的颤栗 !
“好,你刘玉升修庙,我孙少安建校!”咱们就唱它个对台戏!
孙少安旋即走出这座颓败的学校院子,转而来到不远外的原二队饲养院。他蹑手蹑脚来到“教室”窗户前。窗户是临时垒的,栽几根粗糙的木棍,破麻纸被风吹得哗哗作响。他透过窗户上的破纸洞,看见姚淑芳老师正领着孩子们读拼音。他鼻根一酸……
孙少安拧转身急速地步出了这个破院子。他更加迫切地感到,他有责任让孩子们尽快和这个饲养院永远地告别,重新回到更好的环境中去念书。
他直接去找他的朋友金俊武。俊武听他说了自己的打算,也很兴奋,立刻表示他将全力支持他办这件大事。两个人同时还商定,他们也成立一个会,叫“建校委员会”,由少安任会长,俊武任副会长。少安表示,他准备拿出一万五千元。如果剩余下钱,还可以建立“奖学金”什么的。
当天晚饭后,少安也神性地把父亲叫到院子里,给他说了他的打算。
玉厚老汉嘴一张,结果连什么也没说出来。他万万没有想到,儿子连敬神的几十块钱都不愿出,却拿这么一大笔钱修田福堂震坏的那个破学校 !
出乎少安意料的是,平时勤俭的秀莲却特别痛快地支持他搞这件事。事情由生病的妻子最后画了“圈”,就算敲定了。
当天夜晚掌灯时分,少安一个人爬上了庙坪山。他蹲在山顶的梯田楞边,静静地环视着月光朦胧的双水村……此刻,他一下子想起了许许多多的事。从少年时期的生活,一直想到了现在。噢,他已经在这块土地上生活了半辈子。他的后半辈子也要在这块土地上度过。往日的生活有苦也有甜。重要的是,他现在才感到腰板硬了一些。过去,日日夜夜煎熬和谋算的是怎样才不至于饿死,如今却有可能拿出一大笔钱来为这个他度过辛酸岁月的村庄做点事了。当然,比起一些干大事的人来说,这实在算不了什么,可这是他孙少安呀……
【乙】 月亮是这样的皎洁,夜是这样的宁静,村庄沉浸在睡梦之中,东拉河却依然吟唱着那支永不疲倦的歌。
几天以后,孙少安要出钱重建学校的事件就传得家喻户晓了。于是,双水村出现了“今古奇观”:两个民间组织 --以孙少安、金俊武为首的“建校会”和以刘玉升、金光亮为首的“建庙会”,叫人哭笑不得的是,许多人竟对这两个“会”同时都抱支持的态度。
(节选自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三部第五十章,有删改)
(1) 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______
A.孙少安赚了钱后下决心为乡亲们做点事,于是他来到儿子读书的地方,看到由饲养院改成的小学,简陋破败,决定重建他和弟妹们读过书的学校。
B.刘玉升和金光亮集资重建庙宇受到双水村不少村民的支持,孙玉厚老汉也捐了二十块,这表明当时农村封建迷信有所抬头,农民精神生活空虚。
C.节选部分中,双水村村民对建庙和建校持有三种不同的态度,小说借此艺术而真实的反映了当时我国农村的面貌。
D.作者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描写,突出了老农民孙玉厚胆大心细,敢于争先但又有些迷信的形象特点。
(2) 小说中孙少安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 文中画线的甲、乙两处环境描写,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析。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六岁善文辞,九岁得颜师古注《汉书》读之,作《指瑕》以擿其失。麟德初,刘祥道巡行关内,勃上书自陈,祥道表于朝,对策高第。年未及冠,授朝散郎,数献颂阙下。沛王闻其名,召署府修撰,论次《平台秘略》。书成,王爱重之。是时,诸王斗鸡,勃戏为文《檄英王鸡》,高宗怒曰:“是且交构。”斥出府。
勃既废,客剑南。尝登葛愦山旷望,慨然思诸葛亮之功,赋诗见情。闻虢州多药草,求补参军。倚才陵藉,为僚吏共嫉。官奴曹达抵罪,匿勃所,惧事泄,辄杀之。事觉当诛,会赦除名。父福畤,由雍州司功参军坐勃故左迁交阯令。勃往省,度海溺水,悸而卒,年二十九。
初,道出钟陵,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泛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 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选自《新唐书 王勃传》,有删改)(乙)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选自《滕王阁序》)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
B.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
C.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
D.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
(2) 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汉书》,又称《前汉书》,东汉班固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B.阙下:帝王宫阙之下。古时不敢直言天子,而以阙下代称。
C.左迁:指降职、贬官。古人尊右而卑左,故称。同样表示贬官的词还有谪、左除、解官等。
D.簪笏:簪,束发戴冠用来固定帽子的簪。笏,朝见皇帝时用来记事的手板。这里代指官职。
(3) 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王勃勇于自荐,主动抓住机会。唐高宗麟德初年,官员刘祥道奉旨巡行关内,王勃给他上书自陈,刘祥道就上表朝廷推荐王勃。
B.王勃戏作《檄英王鸡》,触怒高宗。当时皇子们经常玩斗鸡游戏,王勃写了一篇檄文,高宗听说以后非常生气,就把王勃逐出了王府。
C.王勃私杀罪奴,因之招祸。王勃被革除官职后,有个叫曹达的官奴犯了罪,藏在王勃住所,他担心事情泄露,杀死了这个官奴,后因此而获罪。
D.王勃才华横溢,却英年早逝。在都督举办的宴席上,众宾客都不动笔作文,只有王勃毫不推辞为文,因其文章奇妙,被都督赞为天才。后王勃在探望父亲的途中不幸落水而亡。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
②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
5.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移居(其二)①
[东晋]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②不胜,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③,力耕不吾欺。【注】①此诗为陶渊明迁居至南村不久后创作的组诗作品中的第二首。②将:岂。③纪:料理。
(1) 。下列对本诗内容的解说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春秋”应含一年四季之意,“佳日”亦兼及农闲之时,“登高赋新诗”正是诗人的本色。这两句是诗人半耕半读生活的真实写照。
B.“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这是一个生活场景,意思是朋友过门,互相招呼,相聚在一起,与友人边饮酒边斟酌诗句。
C.最后四句是诗人对南村生活的感慨和对劳动生活的认识:田园生活是多么惬意,能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解决衣食问题。
D.全诗看似平淡,却描绘了一幅诗人移居南村后,和邻居们经营耕作,时时相聚,把酒言欢的图画。
(2) 诗人描写了田园生活中的哪些场景?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6. 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我们经常用陶渊明《归去来兮》中“ ______ , ______ ”两句来表达过去不可挽回,未来则可把握。
(2) 王勃《滕王阁序》一文中的“ ______ , ______ ”两句是化用自庾信的《马射赋》“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两句而来。
(3) 岳阳楼的一副长联里有“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的佳句,《岳阳楼记》中对应“两字关情”的两句是“ ______ , ______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近年来,外卖已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 --的行业,伴随行业的发展壮大,使得“舌尖上的安全”问题愈益凸显和关注。无数事实证明,在一个没有规则、监督又缺位的市场环境里,商家的“良心”往往是靠不住的。( )谁来担此重任?
诚然,政府及主管部门 --.作为社会秩序的维护者与裁判,及时制定外卖业的运行规则、行业标准、质量要求等--.近年来,外卖业的快速崛起,导致监管法规及游戏规则建设滞后,《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管理办法》直到今年1月1日起才实施,外卖提供者须有实体店和食品经营许可证等规定也才得以明确。此后,相关的法规与监管也还须进一步完善。
相较于政府及主管部门的监管,外卖平台无疑更为接近“守门员”的角色。外卖平台虽也是“利益攸关方”,但它并非食品的直接生产制作者,而是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的桥梁或牵线人,其麾下成千上万的外卖送餐员更是直接接触食品的运送者,对商家有无实体店、卫生条件等 --,因此,作为外卖平台,在整个产业链上,其天生具备监督员的角色定位。
(1)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______
A.显然,人们需要给外卖一位尽职尽责的食安“守门员”,与任何餐饮食品领域一样
B.显然,任何餐饮食品领域与外卖一样,急需一位尽职尽责的食安“守门员”
C.显然,外卖与任何餐饮食品领域一样,急需一位尽职尽责的食安“守门员”
D.显然,不仅任何餐饮食品领域需要监管,而且外卖也需要一位尽职尽责的食安“守门员”
(2)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______
A.司空见惯责无旁贷迫不及待一目了然
B.不可或缺义不容辞迫在眉睫一览无余
C.司空见惯义不容辞迫不及待一览无余
D.不可或缺责无旁贷迫在眉睫一目了然
(3) 文中加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______
A.伴随行业的发展壮大,使得“舌尖上的安全”问题愈益凸显和受到关注。
B.伴随行业的发展壮大,“舌尖上的安全”问题愈益凸显和受到关注。
C.行业的发展壮大,使得“舌尖上的安全”问题愈益凸显和关注。
D.伴随行业的发展壮大,“舌尖上的安全”问题愈益凸显和关注。
8.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许多人从小就有当作家的梦想,其实实现这个梦想并不困难。如果我们坚持阅读的习惯,一定可以积累许多的创作素材,因为只要阅读,就肯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有了这些收 获,必然会产生创作的兴趣和信心,假以时日,认真创作,就会有经典的作品问世,实现我们的“作家梦”了。
①坚持阅读,不一定就能积累许多素材;
②______
③______
9. 请仿照例句,另选一个你熟悉的作家及其文学作品,紧扣“不肯大团圆”,再写两个句子。
例句:关汉卿不肯大团圆,痛陈窦娥的冤情,控诉了封建吏治的黑暗。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电视连续剧《可爱的中国》中有这样一组镜头:经过有关部门多方查找,方志敏烈士的遗骨终于在 1957年12月被确认;在安葬烈士的遗骨前,方志敏烈士的夫人缪敏与子女们和烈士遗骨照了一张特殊的全家福,这是一个家庭多么特殊的团聚!尽管方志敏已经远去,忠烈无言,但他那骸骨上锈迹斑斑的镣铐似乎在诉说着什么……
结合材料,请以“致我们的前辈”为题,结合自己的联想和感悟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文章(诗歌除外)。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自拟标题,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10.
答案
1.【答案】【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B
2.答案:
(1)B
(2)D
(3)因为现没有特效药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所以我们要加强预防和隔离:
①该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所以人们外出必须佩戴口罩;
②密闭、不通风场所可能存在气溶胶传播风险,所以人们要做到家中勤开窗通风,减少或不去人员密集场所;
③由于该类重症患者容易出现生命危险,所以人们学会自查(出现发热等明显症状),要及时去医院就诊。
3.答案:
(1)C
(2)①有先进的思想观念:清醒地知道世上没有鬼神,意识到真正改变命运的是知识,对村民重建庙宇的做法和陈旧的观念强烈不满;
②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意识到知识的重要,作为先富裕起来的农民,拿出一大笔钱去改善学校环境,让孩子们更好地读书;
③超常的勇气和胆量:敢于和“建庙会”唱对台戏;④对故土的挚爱和依恋:拿出钱来为这个他度过辛酸岁月的故土做点事,饱含着对故土的无限热爱。
(3)甲处:描写了孙少安儿时读书学校荒芜衰败的景象。其作用是勾起孙少安的回忆和感伤,并为下文他决心重建学校做铺垫。
乙处:此处描写了双水村夜晚的宁静。其作用表现少安获得家人支持后愉快、宁静的心情,表达他对家乡深深的热爱和眷念之情。
4.答案:
(1)A
(2)C
(3)C
(4)①王勃写文章,开始并不精细地思考,先磨好几升墨,就尽情地饮酒,拉起被子蒙头躺下睡觉,等到睡醒,拿起笔完成篇章,不用更改一个字。
②虽然和将军一样年已二十,却无处去请缨杀敌。我羡慕宗悫那种“乘长风破万里浪”的英雄气概,也有投笔从戎的志向。
参考译文:
(甲)
王勃,字子安,是绛州龙门人。六岁的时候就善于写文章,九岁时读到了颜师古注解的《汉书》,就作了一篇《指瑕》来纠正书中的错误。唐高宗麟德初年,官员刘祥道奉旨巡行关内,王勃给刘祥道写信陈述自己的想法,刘祥道就上表朝廷(推荐王勃)。他参加策问时政获得了优等。当时他还不满二十岁,就被授予朝散郎的官职,并多次把颂文献给皇帝。沛王听到他的名声,就把王勃请到自己的府中,专门负责著作工作,评定《平台秘略》的编次。书写成以后,沛王对王勃更加喜爱重视。当时,皇子们之间经常玩斗鸡游戏,王勃开玩笑写了一篇《檄英王鸡》的文章,高宗皇帝听说以后,生气地说:“这么下去势必会挑起皇子之间的矛盾。”就把王勃逐出了王府。
王勃被逐后,出游暂居剑南。曾经登上葛愤山远望,感叹追思诸葛亮的功勋,赋诗抒情。听说虢州盛产药草,因此请求做虢州参军。王勃恃才怠慢他人,遭到同僚们的嫉恨。官奴曹达犯罪,藏在王勃的住所,王勃怕事情泄露,就把曹达杀了。事情败露应当被处死,恰逢大赦只革除了他的官职。王勃的父亲王福畴,因受王勃之事的牵连由雍州司功参军降任交陆令。王勃前去看望,乘船渡海时落水,受了惊吓而死去,时年二十九岁。
先前,王勃路经钟陵,九月九日都督在滕王阁举办宴会,事先让自己的女婿写好序文以向众宾客夸耀,然后拿出纸笔遍请宾客动笔,没有人敢接受,请到王勃时,他毫不推辞。都督生气,起身(假装)上厕所,派遣属吏等候他每写下文句就立即报告。一报再报,文句愈发奇妙,于是惊奇道:“真是天才啊!”请他把文章写成,兴致尽了才结束宴席。王勃写文章,开始并不精细地思考,先磨好几升墨,就尽情地饮酒,拉起被子蒙头躺下睡觉,等到睡醒,拿起笔完成篇章,不用更改一个字,当时人说王勃是打腹稿。
乙 我地位卑微,只是一介书生。虽然和终军年龄相等,却没有报国的机会。像班超那样有投笔从戎的豪情,也有宗悫“乘风破浪”的壮志。如今我抛弃了一生的功名,不远万里去朝夕侍奉父亲。虽然不是谢玄那样的人才,但也和许多贤德之士相交往。过些日子,我将到父亲身边,一定要像孔鲤那样接受父亲的教诲;而今天我能谒见阎公受到接待,高兴得如同登上龙门一样。假如碰不上杨得意那样引荐的人,就只有抚拍着自己的文章而自我叹惜。既然已经遇到了锺子期,就弹奏一曲《流水》又有什么羞愧呢?
5.答案:
(1)B
(2)①诗人描写了登高赋诗、过门相呼、斟酒品尝、躬耕农田的生活场景。
②表现了纯真的友谊,自由自在的生活情趣。
译文:
春秋两季有很多好日子,我经常同友人一起登高吟诵新诗篇。经过门前互相招呼,聚在一起,有美酒,大家同饮共欢。要干农活便各自归去,闲暇时则又互相思念。思念的时候,大家就披衣相访,谈谈笑笑永不厌烦。这种饮酒言笑的生活的确很美好,抛弃它实在无道理可言。穿的吃的需要自己亲自去经营,躬耕的生活永不会将我欺骗。
6.【答案】【小题1】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小题2】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小题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7.【答案】【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B
8.答案:
②有了素材,也不一定会产生创作的兴趣和信心。
③不是有时间认真创作就可以写出经典作品。
9. 答案:
曹雪芹不肯大团圆,描写宝黛爱情悲剧,昭示了封建家族的衰落。
曹禺不肯大团圆,描写周鲁两家的悲剧,揭示人性的矛盾和复杂。
10.【答案】致我们的前辈 我的爷爷住在乡下,他是一位很有名的木匠,他的这门手艺是向我的曾祖父学的。
爷爷说我长得像曾祖父。我最早听到这话时很不开心,认为爷爷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说我长得丑。我仔细端详过曾祖父的画像。他去世早,所以相貌看起来很年轻,面颊黝黑精瘦,颧骨微突,没有胡须,脸上带着笑意,很和蔼的样子。我也很奇怪我和曾祖父竟长得如此相像,但我一直不愿意承认。
直到我了解到曾祖父是一名木匠,我对他的看法才发生了变化。
爷爷家里的很多家具都是爷爷亲手打造的:衣橱、碗柜、靠背椅、条凳、小板凳,甚至于木门、窗户,等等。我很佩服爷爷的能干,也对曾祖父心生敬意。曾祖父不仅是木匠,还是一位篾匠,他可真算得上是当时乡里的一位能手了!
我喜欢看爷爷做木工活,爷爷总谦虚地说他不如他的父亲。爷爷拉起锯来动作利索,钢锯切入木头中毫不费力,笔直而且光滑。我对他的墨斗和锉刀很感兴趣。他的墨斗很有造型,外观像是一只凤凰鸟,收缩墨线的小把手是六边形的,固定的钉子就像一颗小辣椒。我时常拿着墨斗在木头上画线,陶醉于自己画出的一根根刻线,全然不顾黑漆漆的墨汁沾满了双手。打孔的锉刀有各式各样的刀口,有半圆的,有弧形的,更多见的是一字型的。我虽然开凿不出一个卯眼或者榫头,但是拿起小锤子敲打锉刀的手柄却是乐此不疲,而这时爷爷总是愠怒地制止我,总说太危险了。我还常常去搬弄那些已经裁量整齐的木棒或者木板。
一根根木棒,一块块木板,经过卯眼和榫头的镶嵌,抑或是经过极少的螺丝钉固定就组合成一件件结构精巧、功能实用的家具,我总是觉得很神奇,很开心。爷爷在别人家里做木工的时候,主人家是管饭的,并且还给工钱,态度也很恭敬。小时候我常常跟着爷爷一起出去,记忆中总是能够吃到好吃的,还有美味可口的饭菜。
现在,人们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爷爷也不再像以前那样常常做木工了。但他跟我说,他的父亲就是靠着这两门手艺养大了五个子女,家里困难的时候还曾步行四十多里地去挑盐吃呢,当时日子太苦啦,曾祖父还未到六十岁就去世了。
我越长大越对爷爷的木匠手艺感兴趣,也对勤劳能干的曾祖父表示由衷的钦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