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上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同步分层作业
7敬业与乐业
一.选择题(共3小题)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勤奋努力历来是事业有成者的不二法门。
B.旧社会人们常遭受饥饿,现在可以饱食终日了。
C.王教授学识渊博,写起文章来便能随便地断章取义。
D.李老师的课生动有趣,讲起来强聒不舍,同学们都喜欢听他讲课。
2.《敬业与乐业》全文的论证结构是( )
A.总分式 B.层进式 C.并列式 D.对照式
3.下列关于《敬业与乐业》这篇文章的语言特色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语言通俗,如话家常。
B.几处反问句的使用,恰到好处地把几个分论点阐释出来,有利于引起听众的注意和思考。
C.引用古籍名言时,运用通俗的口语进行解释。
D.结合演讲时的情境,注意和听众的现场交流。
二.填空题(共2小题)
4.填空。
《敬业与乐业》选自《 》,作者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 。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学者。与康有为一起领导了著名的“ ”。
5.根据对课文《敬业与乐业》内容的梳理填空。
这是一篇 ,一开始,梁启超就引用国人熟悉的儒家经典《 》和道家经典《 》中的格言,开宗明义地提 的论点,围绕论点采用的论证方法是 ;接下来,分别谈论了 、 、 的重要性;最后,又用 和 总结全文旨意。
三.基础知识(共2小题)
6.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直捷 羡慕 倘若 禅师
妄想 骈进 解剖 掠夺
zhù 虫 教huì 杜jué 断章取yì
旁wù 秘jué jīng 微 强guō 不舍
7.理解词义。
(1) :专心于学业,与朋友和睦相处。
(2)断章取义: 。
(3) :佛教用语,指直接入道、不可言传的门径。常用来指最好的或独一无二的方法。
(4) :道理极容易明白。
(5)强聒不舍: 。
四.现代文阅读(共3小题)
8.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第一要敬业。敬字为古圣贤教人做人最简单、直捷的法门,可惜被后来有些人说得太精微,倒变了不适实用了。唯有朱子解得最好。他说:“主一无适便是敬。”用现在的话讲,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业有什么可敬呢?为什么该敬呢?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人类既不是上帝特地制来充当消化面包的机器,自然该各人因自己的地位和才力,认定一件事去做。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当大总统是一件事,拉黄包车也是一件事。事的名称,从俗人眼里看来,有高下;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只要当大总统的人,信得过我可以当大总统才去当,实实在在把总统当做一件正经事来做;拉黄包车的人,信得过我可以拉黄包车才去拉,实实在在把拉车当做一件正经事来做,便是人生合理的生活。这叫做职业的神圣。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惟其如此,所以我们对于各种职业,没有什么分别拣择。总之,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至于我该做哪一种劳作呢?全看我的才能何如、境地何如。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唯一的秘诀就是忠实,忠实从心理上发出来的便是敬。《庄子》记佝偻丈人承蜩的故事,说道:“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惟吾蜩翼之知。”凡做一件事,便把这件事看做我的生命,无论别的什么好处,到底不肯牺牲我现做的事来和他交换。我信得过我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同一价值;我信得过我当挑粪的把马桶收拾得干净,和你们当军人的打胜一支压境的敌军同一价值。大家同是替社会做事,你不必羡慕我,我不必羡慕你。怕的是我这件事做得不妥当,便对不起这一天里头所吃的饭。所以我做这事的时候,丝毫不肯分心到事外。曾文正说:“坐这山,望那山,一事无成。”……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从学理方面说,便是亵渎职业之神圣;从事实方面说,一定把事情做糟了,结果自己害自己。所以,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庄子说:“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孔子说:“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所说的敬业,不外这些道理。
(1)根据选文第一段中画线句子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敬业”。
(2)选文第一段中列举了“当大总统”和“拉黄包车”的例子,是为了论证什么观点?
(3)作者认为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请用一个恰当的成语加以概括。
(4)作者引用曾文正的名言属于什么论证?其目的是什么?
(5)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打造“工匠精神”。艺术创作需要精雕细琢,产品质量更要精益求精。结合选文,谈谈你对“工匠精神”的理解。
9.课内语段重点阅读
第二要乐业。“做工好苦呀!”这种叹气的声音,无论何人都会常从口边流露出来。但是我要问他:“做工苦,难道不做工就不苦吗?”今日大热天气,我在这里喊破喉咙来讲,诸君扯直耳朵听,有些人看着我们好苦;翻过来,倘若我们去赌钱去吃酒,还不是一样在淘神费力?难道又不苦?须知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人生从出胎的那一秒钟起到咽气的那一秒钟止,除了睡觉以外,总不能把四肢、五官都搁起不用。只要一用,不是淘神,便是费力,劳苦总是免不掉的。会打算盘的人,只有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我想天下第一等苦人,莫过于无业游民,终日闲游浪荡,不知把自己的身子和心子摆在哪里才好。他们的日子真难过。第二等苦人,便是厌恶自己业的人,这件事分明不能不做,却满肚子不愿意做。不愿做逃得了吗?到底不能。结果还是皱着眉头,哭丧着脸去做。这不是专门自己替自己开玩笑吗?我老实告诉你一句话:“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为什么呢?第一,因为凡一件职业,总有许多层累、曲折,倘能深入其中,看他变化、进展的状态,最为亲切有味。第二,因为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一步一步地奋斗前去,从刻苦中将快乐的分量加增。第三,职业性质,常常要和同业的人比较骈进,好像赛球一般因竞争而得快乐。第四,专心做一职业时,把许多游思、妄想杜绝了,省却无限闲烦恼。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人生能从自己的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孔子自述生平,说道:“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种生活,真算得上人类理想的生活了。
(1)本段要说的中心话题是
(2)本段的中心论点是
(3)为本段的中心论点提供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论据。
(4)本段中设例的作用是
(5)本段除了运用举例论证外,还运用了 的论证方法。
(6)发挥想象,将“这种生活,真算得上人类理想的生活了”中“理想的生活”描写出来。
(7)说说本段语言表达上的特点。
10.
君子的争与不争
◆蒋骁飞
①民国四大国学大师之一的陈寅恪学贯中西,通晓30多种文字,但他不屑于考证书,连一张文凭都没有。
②梁启超知道他是匹“千里马”,便极力向清华大学校长曹云祥举荐。最终,清华大学破格聘用这名“高中生”为大学教授。
③按理说,陈寅恪从此应该对梁启超感恩戴德才对,但让人感到意外的是,两人在相处中,丝毫看不出陈寅恪对梁启超的“追随”。
④一天上午,梁启超刚上班,同事就递给他一份学报,说:“陈寅恪又要和你干仗了!”梁启超接过学报一看,上面有一篇署名陈寅恪的文章,矛头直指自己。
⑤原来,梁启超曾写过一篇有关陶渊明归隐动机的论文。他认为,陶渊明弃官归隐最主要的原因是,当时士大夫阶层寡廉鲜耻,普遍缺乏道德感,他纵然没有力量改变现实,起码也不愿同流合污,把自己的人格和操守丢掉。陈寅恪则提出不同见解,他认为陶渊明辞官回家种田,是因为东晋被灭之后,他“耻于事二主”,才发誓不与新政权合作。
⑥面对陈寅恪的针锋相对,梁启超毫不在意“恩师”的威信受到挑衅,大笑道:“这小子总是和咱过不去,咱要再写一篇好好和他过过招。”
⑦一旁的同事与陈寅恪有些恩怨,见梁启超如此说,便低声建议道:“梁先生,这陈寅恪别有用心,他是在含沙射影骂您啊!先生您在清朝做过官,在当今民国又做过官,陈寅恪这不是影射您在‘事二主’吗?”梁启超一听,脸顿时黑了下来,很是难看。突然,他怒气冲冲地对那个同事喝道:“你滚!陈寅恪的为人我是知道的。请以后不要以小人心腹揣度君子胸怀!”那个挑拨是非的同事旋即狼狈地走开了。
⑧陈寅恪得知此事后,对梁启超的人品更加钦佩了。梁启超和陈寅恪尽管常常为了学术分歧唇枪舌剑、互不相让,但在工作和生活中相互尊重和信任,从不听信他人挑拨,这样的君子之交以及争与不争的境界无法不令人敬佩。
(1)通读全文,找出最能具体体现梁启超和陈寅恪“争”与“不争”的语句,完成下边的读书卡片。
(2)“争”与“不争”是矛盾的,为什么“争”是君子,“不争”也是君子?请你概括出“争”与“不争”各自蕴含的君子风范。
(3)“相反,陈寅恪经常为一些学术问题和梁启超争吵不休,面红耳赤、怒目相视的场面时有发生。他们之间的‘恩怨’一度成为好事者的说词。”这句话是从文中抽出来的,你认为应该放在第 段和第 段之间。
(4)文章虽然短小,但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却不尽相同,富于变化。指出文中第⑦段划线句刻画梁启超和陈寅恪的不同方法。
(5)积累链接:梁启超和陈寅恪是人中君子,莲花是花中君子,请默写周敦颐《爱莲说》中表现莲花如君子一样行为方正、美名远播的句子。
2021-2022学年上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同步分层作业7敬业与乐业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3小题)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勤奋努力历来是事业有成者的不二法门。
B.旧社会人们常遭受饥饿,现在可以饱食终日了。
C.王教授学识渊博,写起文章来便能随便地断章取义。
D.李老师的课生动有趣,讲起来强聒不舍,同学们都喜欢听他讲课。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成语的正确使用,要从成语的意思、感彩、修饰对象、使用范围等角度考虑,同时结合语境从词语与语境的语意关系、搭配关系等方面筛选。
【解答】A.正确,符合语境;
B.有误,饱食终日:一天到晚吃得饱饱的,形容无所事事。不符合语境;
C.有误,断章取义:指不顾全篇文章或谈话的内容,孤立地取其中的一段或一。不符合语境;
D.有误,强聒不舍:形容别人不愿意听,还絮絮叨叨说个不停。贬义词,不符合语境。
故选:A。
2.《敬业与乐业》全文的论证结构是( )
A.总分式 B.层进式 C.并列式 D.对照式
【分析】本题考查分析论证结构。
【解答】《敬业与乐业》首先引用《礼记》中的话引出中心论点,接着对论点进行了解释,然后利用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具体论证敬业和乐业,最后进行总结,向人们发出号召。所以是总分式。
故选:A。
3.下列关于《敬业与乐业》这篇文章的语言特色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语言通俗,如话家常。
B.几处反问句的使用,恰到好处地把几个分论点阐释出来,有利于引起听众的注意和思考。
C.引用古籍名言时,运用通俗的口语进行解释。
D.结合演讲时的情境,注意和听众的现场交流。
【分析】本题考查对演讲稿语言特色的分析。要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演讲稿和一般记叙、议论性的文章不同,它有特殊的语言特色,要认真分析作答。
【解答】ACD.正确;
B.有误,反问句应为设问句;
故选:B。
二.填空题(共2小题)
4.填空。
《敬业与乐业》选自《 饮冰室合集 》,作者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 饮冰室主人 。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学者。与康有为一起领导了著名的“ 戊戌变法 ”。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于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解答】《敬业与乐业》选自《饮冰室合集》,作者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学者。与康有为一起领导了著名的“戊戌变法”。
答案:
饮冰室合集 饮冰室主人 戊戌变法
5.根据对课文《敬业与乐业》内容的梳理填空。
这是一篇 议论文 ,一开始,梁启超就引用国人熟悉的儒家经典《 礼记 》和道家经典《 老子 》中的格言,开宗明义地提 “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的论点,围绕论点采用的论证方法是 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 ;接下来,分别谈论了 有业 、 敬业 、 乐业 的重要性;最后,又用 责任 和 趣味 总结全文旨意。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于文学、文体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文体常识要注意各种文体的特点。
【解答】答案:
议论文;《礼记》;《老子》;“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正反对比论证;有业;敬业;乐业;责任;趣味。
三.基础知识(共2小题)
6.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直捷 jié 羡慕 mù 倘若 tǎng 禅师 chán
妄想 wàng 骈进 pián 解剖 pōu 掠夺 lüè
zhù 蛀 虫 教huì 诲 杜jué 绝 断章取yì 义
旁wù 骛 秘jué 诀 jīng 精 微 强guō 聒 不舍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理解识记能力。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注意读音、字形,并注意在具体语境中体会读音及书写。
【解答】jié mù tǎng chán
wàng pián pōu lüè
蛀 诲 绝 义
骛 诀 精 聒
7.理解词义。
(1) 敬业乐群 :专心于学业,与朋友和睦相处。
(2)断章取义: 不顾全篇文章的内容,而只根据需要,孤立地截取其中一段或一句 。
(3) 不二法门 :佛教用语,指直接入道、不可言传的门径。常用来指最好的或独一无二的方法。
(4) 理至易明 :道理极容易明白。
(5)强聒不舍: 唠唠叨叨说个没玩 。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积累及意思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注意词语的搭配和组合;正确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注意词语使用过程中的感彩的变化;加强对教材注释和课文后列出的字词背诵积累等。
【解答】答案:
(1)敬业乐群
(2)不顾全篇文章的内容,而只根据需要,孤立地截取其中一段或一句
(3)不二法门
(4)理至易明
(5)唠唠叨叨说个没玩
四.现代文阅读(共3小题)
8.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第一要敬业。敬字为古圣贤教人做人最简单、直捷的法门,可惜被后来有些人说得太精微,倒变了不适实用了。唯有朱子解得最好。他说:“主一无适便是敬。”用现在的话讲,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业有什么可敬呢?为什么该敬呢?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人类既不是上帝特地制来充当消化面包的机器,自然该各人因自己的地位和才力,认定一件事去做。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当大总统是一件事,拉黄包车也是一件事。事的名称,从俗人眼里看来,有高下;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只要当大总统的人,信得过我可以当大总统才去当,实实在在把总统当做一件正经事来做;拉黄包车的人,信得过我可以拉黄包车才去拉,实实在在把拉车当做一件正经事来做,便是人生合理的生活。这叫做职业的神圣。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惟其如此,所以我们对于各种职业,没有什么分别拣择。总之,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至于我该做哪一种劳作呢?全看我的才能何如、境地何如。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唯一的秘诀就是忠实,忠实从心理上发出来的便是敬。《庄子》记佝偻丈人承蜩的故事,说道:“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惟吾蜩翼之知。”凡做一件事,便把这件事看做我的生命,无论别的什么好处,到底不肯牺牲我现做的事来和他交换。我信得过我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同一价值;我信得过我当挑粪的把马桶收拾得干净,和你们当军人的打胜一支压境的敌军同一价值。大家同是替社会做事,你不必羡慕我,我不必羡慕你。怕的是我这件事做得不妥当,便对不起这一天里头所吃的饭。所以我做这事的时候,丝毫不肯分心到事外。曾文正说:“坐这山,望那山,一事无成。”……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从学理方面说,便是亵渎职业之神圣;从事实方面说,一定把事情做糟了,结果自己害自己。所以,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庄子说:“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孔子说:“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所说的敬业,不外这些道理。
(1)根据选文第一段中画线句子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敬业”。
(2)选文第一段中列举了“当大总统”和“拉黄包车”的例子,是为了论证什么观点?
(3)作者认为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请用一个恰当的成语加以概括。
(4)作者引用曾文正的名言属于什么论证?其目的是什么?
(5)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打造“工匠精神”。艺术创作需要精雕细琢,产品质量更要精益求精。结合选文,谈谈你对“工匠精神”的理解。
【分析】本文是一篇议论文。作者论述了敬业的重要性。然后引用朱子的名言引出下文对为什么要敬业、如何敬业的论述。通过列举“当大总统”和“拉黄包车”的例子,论证了“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的分论点。然后列举佝偻丈人承蜩的故事告诉人们: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
【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紧抓标志性词句回答。“用现在的话讲”,表明可借鉴“现在的话”表达自己的理解,即“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
(2)本题考查把握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能力。要了解常见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第一段中列举了“当大总统”和“拉黄包车”的例子,属于举例论证,论证的观点一般在上下文中,要结合结合关键句子分析。“当大总统”和“拉黄包车”“并没有高下”“实实在在把总统当做一件正经事来做”“实实在在把拉车当做一件正经事来做”,可知下文中“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是明确地体现了作者的观点。答题模式:运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论点)。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问题定位到第二段,先找到关键句子,由“唯一的秘诀就是忠实,忠实从心理上发出来的便是敬”“凡做一件事,便把这件事看做我的生命,无论别的什么好处,到底不肯牺牲我现做的事来和他交换”“丝毫不肯分心到事外”“用志不分,乃凝于神”等句子,可知表达的是人的一种精神状态。心中没有另外的杂念,心思集中,由此可想到成语心无旁骛、聚精会神、全神贯注和专心致志等成语。
(4)本题考查把握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能力。引用名言属于道理论证。“坐这山,望那山,一事无成。”,“坐这山,望那山”指不敬业,“一事无成”指出不敬业的危害,作者的正面观点是人人要敬业,故而此名言从反面论证了中心论点,是论证更具有说服力。
(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谈感悟的能力。一要结合文本,二要结合实际。“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其基本内涵包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方面的内容。在本文中即指敬业和乐业,也就是文中所说的“唯一的秘诀就是忠实,忠实从心理上发出来的便是敬”“凡做一件事,便把这件事看做我的生命,无论别的什么好处,到底不肯牺牲我现做的事来和他交换”“丝毫不肯分心到事外”“用志不分,乃凝于神”等表述的敬业精神及“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等表述的乐业精神;然后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在自己的学习中应如何做到“敬”与“乐”。
答案:
(1)做一件事,就要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都集中到这事上头。
(2)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
(3)例:专心致志(心无旁骛、聚精会神、全神贯注)
(4)道理论证。从道理上证了不敬业的危害,从反面论证了中心论点。
(5)例: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发扬“工匠精神”,即凡做一件事,都要全力以赴,心无旁骛;凡职业都要达到孔子所说的“乐之”的境界,并不懈追求,力争获得成功。作为学生,对待学业更应入脑、走心。
9.课内语段重点阅读
第二要乐业。“做工好苦呀!”这种叹气的声音,无论何人都会常从口边流露出来。但是我要问他:“做工苦,难道不做工就不苦吗?”今日大热天气,我在这里喊破喉咙来讲,诸君扯直耳朵听,有些人看着我们好苦;翻过来,倘若我们去赌钱去吃酒,还不是一样在淘神费力?难道又不苦?须知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人生从出胎的那一秒钟起到咽气的那一秒钟止,除了睡觉以外,总不能把四肢、五官都搁起不用。只要一用,不是淘神,便是费力,劳苦总是免不掉的。会打算盘的人,只有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我想天下第一等苦人,莫过于无业游民,终日闲游浪荡,不知把自己的身子和心子摆在哪里才好。他们的日子真难过。第二等苦人,便是厌恶自己业的人,这件事分明不能不做,却满肚子不愿意做。不愿做逃得了吗?到底不能。结果还是皱着眉头,哭丧着脸去做。这不是专门自己替自己开玩笑吗?我老实告诉你一句话:“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为什么呢?第一,因为凡一件职业,总有许多层累、曲折,倘能深入其中,看他变化、进展的状态,最为亲切有味。第二,因为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一步一步地奋斗前去,从刻苦中将快乐的分量加增。第三,职业性质,常常要和同业的人比较骈进,好像赛球一般因竞争而得快乐。第四,专心做一职业时,把许多游思、妄想杜绝了,省却无限闲烦恼。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人生能从自己的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孔子自述生平,说道:“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种生活,真算得上人类理想的生活了。
(1)本段要说的中心话题是 乐业
(2)本段的中心论点是 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
(3)为本段的中心论点提供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论据。
(4)本段中设例的作用是 引出论题
(5)本段除了运用举例论证外,还运用了 道理论证和对比论证 的论证方法。
(6)发挥想象,将“这种生活,真算得上人类理想的生活了”中“理想的生活”描写出来。
(7)说说本段语言表达上的特点。
【分析】这篇文章首先提出“我们要乐业”,接着从“做工好苦呀!”这种叹气的声音说起,然后讲道理,指出人生在世,做任何事都要讨神费力;对于无法逃避的事,与其皱着眉头,哭丧着脸去做,不如寻找出乐趣,最后谈出反之也都是有趣味的四条理由。
【解答】(1)本题考查论题。所谓论题,就是议论的话题。本文的第一句话点明了论题是乐业。
(2)本题考查中心论点。所谓中心论点就是作者针对论题持有的观点和看法。根据“我老实告诉你一句话:“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可知本文论点。
(3)本题考查补充论据的作用。为某个论点补充事实论据,所举例子一定要是名人的例子,一定要能证明观点的正确。作答本题时,举一件以工作为快乐的名人名事即可,不设统一答案。
(4)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掌握。细读本段文字可知,本文从以职业为苦事的人的哀叹写起,引出了本文的论题:乐业。
(5)本题考查论证方法。细读本段文字可知,本段文字中引用了大量的名人名言,这是道理论证。还把以职业为苦的人和以职业为乐的人作了对比,这是对比论证。
(6)本题为开放类试题,不设统一答案,只需言之成理,符合题目的要求即可。作答本题时,紧扣乐业表述即可。语意清晰,语序通顺合理即可。
(7)本题考查对语言特色的分析。细读本文可知,多为口语化的语言,注意与读者之间的交流,如同和读者面对面聊天一般,这样的语言易使人产生共鸣。
答案:
(1)乐业
(2)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
(3)居里夫人在成吨的工业废渣中提炼“镭”,几年如一日,非常艰辛与枯燥,但她怀着找到“镭”梦想,从没有认为这项工作是无聊的,从来没有抱怨叫苦而想放弃(其他符合要求的表述也可以)
(4)引出话题
(5)道理论证 对比论证
(6)每个人都以自己的职业为光荣,享受劳动带来的尊重与收获。
(7)多用口语,注意交流,易使人产生共鸣
10.
君子的争与不争
◆蒋骁飞
①民国四大国学大师之一的陈寅恪学贯中西,通晓30多种文字,但他不屑于考证书,连一张文凭都没有。
②梁启超知道他是匹“千里马”,便极力向清华大学校长曹云祥举荐。最终,清华大学破格聘用这名“高中生”为大学教授。
③按理说,陈寅恪从此应该对梁启超感恩戴德才对,但让人感到意外的是,两人在相处中,丝毫看不出陈寅恪对梁启超的“追随”。
④一天上午,梁启超刚上班,同事就递给他一份学报,说:“陈寅恪又要和你干仗了!”梁启超接过学报一看,上面有一篇署名陈寅恪的文章,矛头直指自己。
⑤原来,梁启超曾写过一篇有关陶渊明归隐动机的论文。他认为,陶渊明弃官归隐最主要的原因是,当时士大夫阶层寡廉鲜耻,普遍缺乏道德感,他纵然没有力量改变现实,起码也不愿同流合污,把自己的人格和操守丢掉。陈寅恪则提出不同见解,他认为陶渊明辞官回家种田,是因为东晋被灭之后,他“耻于事二主”,才发誓不与新政权合作。
⑥面对陈寅恪的针锋相对,梁启超毫不在意“恩师”的威信受到挑衅,大笑道:“这小子总是和咱过不去,咱要再写一篇好好和他过过招。”
⑦一旁的同事与陈寅恪有些恩怨,见梁启超如此说,便低声建议道:“梁先生,这陈寅恪别有用心,他是在含沙射影骂您啊!先生您在清朝做过官,在当今民国又做过官,陈寅恪这不是影射您在‘事二主’吗?”梁启超一听,脸顿时黑了下来,很是难看。突然,他怒气冲冲地对那个同事喝道:“你滚!陈寅恪的为人我是知道的。请以后不要以小人心腹揣度君子胸怀!”那个挑拨是非的同事旋即狼狈地走开了。
⑧陈寅恪得知此事后,对梁启超的人品更加钦佩了。梁启超和陈寅恪尽管常常为了学术分歧唇枪舌剑、互不相让,但在工作和生活中相互尊重和信任,从不听信他人挑拨,这样的君子之交以及争与不争的境界无法不令人敬佩。
(1)通读全文,找出最能具体体现梁启超和陈寅恪“争”与“不争”的语句,完成下边的读书卡片。
(2)“争”与“不争”是矛盾的,为什么“争”是君子,“不争”也是君子?请你概括出“争”与“不争”各自蕴含的君子风范。
(3)“相反,陈寅恪经常为一些学术问题和梁启超争吵不休,面红耳赤、怒目相视的场面时有发生。他们之间的‘恩怨’一度成为好事者的说词。”这句话是从文中抽出来的,你认为应该放在第 ③ 段和第 ④ 段之间。
(4)文章虽然短小,但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却不尽相同,富于变化。指出文中第⑦段划线句刻画梁启超和陈寅恪的不同方法。
(5)积累链接:梁启超和陈寅恪是人中君子,莲花是花中君子,请默写周敦颐《爱莲说》中表现莲花如君子一样行为方正、美名远播的句子。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记叙文阅读能力,阅读时要仔细,边阅读边思考,留心关键句子和词语。
(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提取与把握,做此题时要善于从文章中找到答案,注意题目的要求。
(2)此题考查学生结合文章,理解内容,组织语言的能力。
(3)此题考查学生的排序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相关词语。
(4)此题考查学生对描写方法的把握。
(5)此题考查学生背诵诗文的能力,结合相关内容,提炼相关的背诵信息。
【解答】(1)A.争的意思是两个人有争论的地方,陈寅恪喜欢和梁启超争论,主要体现在学术的争论,文章中的“梁启超接过学报一看,上面有一篇署名陈寅恪的文章,矛头直指自己”、“陈寅恪经常为一些学术问题和梁启超争吵不休”等句都体现了陈寅恪很喜欢和梁启超争论。
B.梁启超恰恰不与陈寅恪争论,如文章中的“面对陈寅恪的针锋相对,梁启超毫不在意“恩师”的威信受到挑衅,大笑道”、“陈寅恪的为人我是知道的。请以后不要以小人心腹揣度君子胸怀”等句中我们很容易可以发现他不争的方面。
(2)我们发现“争”表现在对学术的孜孜以求上,体现的是吾爱我友,我更爱真理的君子之风,不争表现在个人名利上,不因名利斤斤计较、胸襟宽广的君子之风。
(3)在此句中,关键词是“相反”抓住这个词,我们找到和它相关联的内容,第三自然段的按理说三个字给我们以提醒,而第四自然段是具体的例子。所以应该放在三和四段之间。
(4)此题在突出人物性格方面主要运用的是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也就是直接描写,如直接描写梁启超的外貌、神态、语言等,侧面描写是间接描写,通过别人的评价等方面来写。
(5)题目要求写与“莲花”相关的句子,很容易能想到《爱莲说》中表现莲花品质的句子。
答案:
(1)A:梁启超接过学报一看,上面有一篇署名陈寅恪的文章,矛头直指自己。(或陈寅恪经常为一些学术问题和梁启超争吵不休。)
B:面对陈寅恪的针锋相对,梁启超毫不在意“恩师”的威信受到挑衅,大笑道。(或陈寅恪的为人我是知道的。请以后不要以小人心腹揣度君子胸怀!)
(2)“争”蕴含思想独立、治学精深的君子之风;“不争”蕴含襟怀坦荡、不重虚名的君子之风。(恰当即可)
(3)第③段和第④段之间
(4)梁启超:正面描写(神态、语言描写亦可);陈寅恪:侧面描写
(5)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错一字扣(1分),扣完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