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秋化学沪教版(全国)九上第1章 开启化学之门期末复习含答案
一、选择题。
1、学习化学能让我们更好地认识生活和世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天然果汁中不含任何化学物质
B.人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化学
C.化学不能够根据人们的需要创造自然界不存在的新物质
D.化学的研究对象是实验室中的化学药品
2、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
A.氧气 B.糖水 C.矿泉水 D.自来水
3、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液体的倾倒 B. 点燃酒精灯
C. 量取9.5mL液体 D. 滴加液体试剂
4、二氧化钛(TiO2)是一种广泛用于光化学反应、太阳能电池的物质.某学生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其中不能反映二氧化钛化学性质的实验是( )
A. 把TiO2加入各种酸溶液中,测量溶液的pH变化
B. 把TiO2加入各种碱溶液中,测量溶液的pH变化
C. 把磁铁接触TiO2后,观察TiO2是否被磁化
D. 加热TiO2检测有无气体放出
5、化学使世界变得绚丽多彩,科学家为此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中,研究空气成分的科学家是( )
6、如图所示装置可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该实验证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约占五分之一
B.实验时红磷一定要过量
C.实验前一定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D.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雾,火焰熄灭后立刻打开止水夹
7、在物理和化学的学习中常用到一些科学研究方法,下列研究中主要科学方法相同的是( )
(1)探究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 (2)用总电阻替代两个串联的电阻
(3)研究光的传播,引入“光线”的概念 (4)探究引起铁生锈的因素.
A. (1)与(3) B. (1)与(4)
C. (2)与(4) D. (3)与(4)
8、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水结成冰 B. 玻璃破碎 C. 石蜡熔化 D. 酒精燃烧
9、下列有关化学史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道尔顿提出原子论
B.拉瓦锡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
C.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D.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
10、现代社会的生产和生活要消耗大量能量。下列活动中,通过化学反应提供能量的是( )
11、下列实验设计不是利用控制变量法的是( )
A. 探究铁生锈的条件 B. 探究溶质在水中的溶解速率
C. 探究条形磁铁周围磁场的分布 D. 探究液体压强特点
12、《中国诗词大会》节目,旨在带动全民分享诗词之美,下列诗词体现物理变化的是( )
A. 野火烧不尽,春分吹又生
B.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C.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D. 千锤百炼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二、填空题
13、著名化学家、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西博格教授在一次报告中讲到:“化学--人类进步的关键”,这句话说明化学与社会、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等方面的联系,指明化学对人类进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试根据你个人的生活经验或查阅资料,举出几例现实生活中应用化学知识的实例。
(1) (2)
(3) (4)
(5) 。
14、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请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有些食品包装袋内充入氮气以防腐,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活性炭可用于除去冰箱中的异味,是因为他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构.
(3)古代用墨绘制的字画能长久保存下来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下表呈现了2种常见的错误操作,请写出正确操作。
序号 (1) (2)
错误操作
闻气体气味 取用固体
正确操作 ________ ________
16、物质的用途与其性质密切相关。
(1)医疗急救时需要氧气,是因为氧气能________ .
(2)用墨书写或绘制的字画能够保存很长时间不变色的原因是________ .
(3)图书资料着火时,可用二氧化碳灭火,是因为二氧化碳①________ 、②________ 。
17、按如图组装仪器,关闭止水夹,通电使红磷燃烧。请回答下列问题:
[
(1)燃烧的现象是 。
(2)红磷燃烧一段时间后,自动熄灭了,你认为原因是 。
(3)冷却后,松开止水夹,你观察到的现象为 。
18、药品的取用若没有说明用量,则应取________,即液体取________,固体________ 。
19、鸡蛋腐败变质时会产生一种无色、有臭鸡蛋气味的硫化氢气体(H2S)。硫化氢是一种大气污染物,它在空气中燃烧时,生成二氧化硫和水。请回答:
(1)从上可知,硫化氢的物理性质是________ 。
(2)若硫化氢气体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可用________法收集硫化氢气体。
(3)写出硫化氢在空气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或符号表达式________ 。
三、综合题。
20、阅读下面科普短文改编自屠呦呦2015年12月7日瑞典演讲稿。
很多中药古方都提到了青蒿入药抗疟疾,但当1971年开始从青蒿中提取有效成分时,结果却总是不理想,屠呦呦研究组反复研究中医古籍,其中“青蒿一握,以水两升渍,绞取汁,尽服之“激发了她的灵感,是不是高温下破坏了青蒿中抗疟的有效成分?屠呦呦立即改用乙醚在较低温度下进行提取,成功获得了抗疟有效单体的提纯物质,命名为青蒿素。
完成样品纯化后,通过元素分析、光谱测定、质谱及旋光分析等技术手段,测定相对分子质量为282,得出了青蒿素的化学式。但青蒿素的具体结构是什么样的呢?有机所得专家做了一个定性实验,加入碘化钾后,青蒿素溶液变黄了,说明青蒿素中含有过氧基团;而后专家又通过X射线衍射法等方法,最终确定了青蒿素是含有过氧基的新型倍半萜内酯。
由于自然界中天然青蒿素的资源是有限的,接下来就要把自然界的分子通过人工合成制成药物,在这一过程中,研究组又有一项重大研究成果,获得了青蒿素的衍生物,衍生物之一是双氢青蒿素,它也具有抗疟的疗效,并且更加稳定,水溶性好,比青蒿素的疗效好,10倍,进一步体现了青蒿素类药物“高效、速效、低毒”的特点。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从中国古代青蒿入药,到2004年青蒿素类药物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对抗疟疾的首选药物,经历了漫长的历程。将下列三项针对青蒿素的研究按时间先后排序______(填数字序号)。
①确定结构 ②分离提纯 ③人工合成
(2)屠呦呦用乙醚提取青蒿素,获得成功的关键在于改变了哪种条件:______。
(3)向无色的双氢青蒿素溶液中加入碘化钾,实验现象为______。
2021秋化学沪教版(全国)九上第1章 开启化学之门期末复习含答案
一、选择题。
1、学习化学能让我们更好地认识生活和世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天然果汁中不含任何化学物质
B.人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化学
C.化学不能够根据人们的需要创造自然界不存在的新物质
D.化学的研究对象是实验室中的化学药品
【答案】B
2、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
A.氧气 B.糖水 C.矿泉水 D.自来水
【答案】A
3、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液体的倾倒 B. 点燃酒精灯
C. 量取9.5mL液体 D. 滴加液体试剂
【答案】D
4、二氧化钛(TiO2)是一种广泛用于光化学反应、太阳能电池的物质.某学生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其中不能反映二氧化钛化学性质的实验是( )
A. 把TiO2加入各种酸溶液中,测量溶液的pH变化
B. 把TiO2加入各种碱溶液中,测量溶液的pH变化
C. 把磁铁接触TiO2后,观察TiO2是否被磁化
D. 加热TiO2检测有无气体放出
【答案】C
5、化学使世界变得绚丽多彩,科学家为此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中,研究空气成分的科学家是( )
【答案】C
6、如图所示装置可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该实验证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约占五分之一
B.实验时红磷一定要过量
C.实验前一定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D.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雾,火焰熄灭后立刻打开止水夹
【答案】D
7、在物理和化学的学习中常用到一些科学研究方法,下列研究中主要科学方法相同的是( )
(1)探究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 (2)用总电阻替代两个串联的电阻
(3)研究光的传播,引入“光线”的概念 (4)探究引起铁生锈的因素.
A. (1)与(3) B. (1)与(4)
C. (2)与(4) D. (3)与(4)
【答案】B
8、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水结成冰 B. 玻璃破碎 C. 石蜡熔化 D. 酒精燃烧
【答案】D
9、下列有关化学史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道尔顿提出原子论
B.拉瓦锡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
C.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D.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
【答案】C
10、现代社会的生产和生活要消耗大量能量。下列活动中,通过化学反应提供能量的是( )
【答案】A
11、下列实验设计不是利用控制变量法的是( )
A. 探究铁生锈的条件 B. 探究溶质在水中的溶解速率
C. 探究条形磁铁周围磁场的分布 D. 探究液体压强特点
【答案】C
12、《中国诗词大会》节目,旨在带动全民分享诗词之美,下列诗词体现物理变化的是( )
A. 野火烧不尽,春分吹又生
B.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C.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D. 千锤百炼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答案】B
二、填空题
13、著名化学家、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西博格教授在一次报告中讲到:“化学--人类进步的关键”,这句话说明化学与社会、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等方面的联系,指明化学对人类进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试根据你个人的生活经验或查阅资料,举出几例现实生活中应用化学知识的实例。
(1) (2)
(3) (4)
(5) 。
【答案】(1)食盐是一种调味剂 (2)石灰浆刷墙 (3)醋酸除水垢
(4)煤气作燃料 (5)用氯气给自来水消毒等等
14、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请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有些食品包装袋内充入氮气以防腐,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活性炭可用于除去冰箱中的异味,是因为他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构.
(3)古代用墨绘制的字画能长久保存下来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氮气的化学性质稳定 疏松多孔 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稳定
15、下表呈现了2种常见的错误操作,请写出正确操作。
序号 (1) (2)
错误操作
闻气体气味 取用固体
正确操作 ________ ________
【答案】用手扇闻气体;左手水平拿好试管,用镊子或药匙取药品,放在试管口处,再慢慢将试管直立,使药品慢慢滑落到试管低端
16、物质的用途与其性质密切相关。
(1)医疗急救时需要氧气,是因为氧气能________ .
(2)用墨书写或绘制的字画能够保存很长时间不变色的原因是________ .
(3)图书资料着火时,可用二氧化碳灭火,是因为二氧化碳①________ 、②________ 。
【答案】供给呼吸;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稳定;不燃烧不支持燃烧 ;密度比空气大
17、按如图组装仪器,关闭止水夹,通电使红磷燃烧。请回答下列问题:
[
(1)燃烧的现象是 。
(2)红磷燃烧一段时间后,自动熄灭了,你认为原因是 。
(3)冷却后,松开止水夹,你观察到的现象为 。
【答案】(1)红磷继续燃烧,产生白烟,火焰慢慢熄灭
(2)集气瓶内的氧气已消耗完
(3)烧杯里的水倒吸到集气瓶内(或烧杯内的水面下降),进入集气瓶中的水约占集气瓶容积的五分之一
18、药品的取用若没有说明用量,则应取________,即液体取________,固体________ 。
【答案】最少量;1﹣﹣2ml;盖满试管底部
19、鸡蛋腐败变质时会产生一种无色、有臭鸡蛋气味的硫化氢气体(H2S)。硫化氢是一种大气污染物,它在空气中燃烧时,生成二氧化硫和水。请回答:
(1)从上可知,硫化氢的物理性质是________ 。
(2)若硫化氢气体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可用________法收集硫化氢气体。
(3)写出硫化氢在空气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或符号表达式________ 。
【答案】(1)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答对一点即可)
(2)向上排空气 (3)硫化氢+氧气 二氧化硫+水
三、综合题。
20、阅读下面科普短文改编自屠呦呦2015年12月7日瑞典演讲稿。
很多中药古方都提到了青蒿入药抗疟疾,但当1971年开始从青蒿中提取有效成分时,结果却总是不理想,屠呦呦研究组反复研究中医古籍,其中“青蒿一握,以水两升渍,绞取汁,尽服之“激发了她的灵感,是不是高温下破坏了青蒿中抗疟的有效成分?屠呦呦立即改用乙醚在较低温度下进行提取,成功获得了抗疟有效单体的提纯物质,命名为青蒿素。
完成样品纯化后,通过元素分析、光谱测定、质谱及旋光分析等技术手段,测定相对分子质量为282,得出了青蒿素的化学式。但青蒿素的具体结构是什么样的呢?有机所得专家做了一个定性实验,加入碘化钾后,青蒿素溶液变黄了,说明青蒿素中含有过氧基团;而后专家又通过X射线衍射法等方法,最终确定了青蒿素是含有过氧基的新型倍半萜内酯。
由于自然界中天然青蒿素的资源是有限的,接下来就要把自然界的分子通过人工合成制成药物,在这一过程中,研究组又有一项重大研究成果,获得了青蒿素的衍生物,衍生物之一是双氢青蒿素,它也具有抗疟的疗效,并且更加稳定,水溶性好,比青蒿素的疗效好,10倍,进一步体现了青蒿素类药物“高效、速效、低毒”的特点。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从中国古代青蒿入药,到2004年青蒿素类药物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对抗疟疾的首选药物,经历了漫长的历程。将下列三项针对青蒿素的研究按时间先后排序______(填数字序号)。
①确定结构 ②分离提纯 ③人工合成
(2)屠呦呦用乙醚提取青蒿素,获得成功的关键在于改变了哪种条件:______。
(3)向无色的双氢青蒿素溶液中加入碘化钾,实验现象为______。
【答案】(1)②①③ (2)温度 (3)溶液变为黄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