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六年级上青岛版1.1分数乘整数同步教案3

文档属性

名称 数学六年级上青岛版1.1分数乘整数同步教案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青岛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2-11-07 19:33: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数学六年级上青岛版同步教案
分数乘整数
青岛版小学数学 六 年级 11 册数学第? 1单元信息窗 1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六年制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页。
重点难点
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课前准备
?
导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知道“求几个几分之几相加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初步理解并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在探索分数乘整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主动进行探索性思考,并进行分析和归纳。
?
导学目标
活动程序及教师引导
学生活动
关注要点
活动一:谈话引入
?? 师:同学们,老师学校要举行一次小手艺展示活动,老师班里有一位小强同学也想参加。看,他准备制作一个漂亮的风筝,这个风筝还带有长长的尾巴呢。可就在制作这个风筝尾巴的时候,小强遇到困难了,不知道该用多少材料,咱们都来帮帮他,好吗?
师:仔细看图,你了解到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怎样列式?
?? 活动二:教学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 每一种列式各是怎样想的?
怎么知道求6个 相加的和,也可以用乘法计算?
明确:相同整数连加可以用乘法算式表示,那么可以联想到相同分数连加也可以用乘法算式表示。联想是一种很有意义的学习方法。
活动三:探索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让学生尝试独立计算。
谈话:尝试计算 ×6,你觉得怎样算好就怎样算,不仅要会算,还要把道理说清楚。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了解信息,并相机让学生把几种典型做法板书在小黑板上。
?
?
谈话:请同学们认真观察黑板上几种不同的做法,只看结果,判断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
明确:第④和第⑤种做法是错误的,因为结合实际情况,所需6根布条总长度不能小于或等于一根布条的长度。
老师针对一些重点问题进行提问:
×6=0.5×6=3(米)怎么会想到用这种方法解决问题的?(引导学生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与方法。)
×6和 + + + + +这两部分相等吗?为什么? 是怎样得来的?
在方法③中,为什么分母2不变,单单只把分子1和6相乘呢?
(2)课件演示方法③的计算道理。
(3)再回顾 ×6= =和 ×6= =两种做法,指出错误原因。
?
?
?
?????????????????
?
?
?
?
?
随学生发言依次板书算式。
?
?
?
?
?
?
?
?
?
小组内说想法。
算法交流,分析比较:黑板上有序板贴学生的不同做法:
1.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了解信息,并相机让学生把几种典型做法板书在小黑板上。
2.小组内说想法。
3.算法交流,分析比较:黑板上有序板贴学生的不同做法:
① ×6=0.5×6=3(米)
② ×6= + + + + + = =3(米)
③ ×6= = =3(米)
④ ×6= = (米)
⑤ ×6= = (米)
(1)请学生当小老师讲解每种算法的计算道理,鼓励学生互相质疑、答疑。么会想到用这种方法解决问题的?(引导学生体会转化的数学
?
?
板书设计
?????????? 分数乘整数
① ×6=0.5×6=3(米)
② ×6= + + + + + = =3(米)
③ ×6= = =3(米)
④ ×6= = (米)
??? ⑤ ×6= = (米)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教者注意充分挖掘文本资源,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主探索计算方法,极大程度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产生了多种算法,有效地落实“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理念。“为什么分母2不变,单单只用分子1去乘6”,这是理解的难点,在这里,教者不断地“追问”,看似多用了时间,多费了笔墨,实则提升了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也为后面总结计算方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课的最后,老师不仅与学生一起回顾了本节课学到的数学知识,还要求学生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计算方法,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符号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