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党 费
党 费
王愿坚
作者简介
01
王愿坚(1929-1991),山东诸城人,中国电影编剧、作家。1944年到抗日根据地参加革命工作,1945年参加八路军。解放战争时,在华东野战军第三纵队的报社任编辑和记者。主要作品有《党费》《粮食的故事》《普通劳动者》《足迹》《路标》《妈妈》《灯光》等,1974年与陆柱国创作了电影文学剧本《闪闪的红星》。
故事背景
02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北上长征,国民党调遣重兵进攻“围剿”闽粤赣苏区。军事上,采用“驻剿”和分进合击的战术;政治上,实行移民并村,断绝群众资助红军的粮食来源,欲置红军于死地。在敌人的残酷“围剿”下,我党在苏区的革命工作遇到极大困难。《党费》描绘的就是1934年秋天,游击队开展敌后战争时,一位女共产党员缴党费的故事。
初读课文 梳理情节
03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情节结构
被逼上山,斗争形势严峻。
初到八里坳——听红歌;初次接头;初识黄新;想缴党费。
再到八里坳——为红军腌咸菜,阻女儿吃咸菜;敌人得信搜查。
掩护通知;交待党费;嘱托孩子;被敌人带走。
安全回山里:带孩子及党费回到山里;魏政委登记。
04
精读课文 赏析情节
1.小说中黄新带领群众择菜叶子的情节有何作用?
明确:作者着意描绘择菜叶子的细节,通过神态、语言和动作描写,表现了地下党员的机警和对革命的热情。这一细节描写,也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
2.当白鬼子来搜查时,作者主要写了黄新的哪些动作?说明了什么?
明确:当白鬼子来搜查的时候,黄新“把菜筐子用草盖了盖儿”,然后才“抱起孩子亲了亲”,这一连串的动作说明在她心里这筐咸菜的重要性,刻画了她时时刻刻想到支持武装斗争的思想境界。亲了亲孩子表明她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并且已做好了牺牲的思想准备。
3.小说中如果删去有关黄新孩子的内容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不好。
原因:①内容方面:小说中写黄新的孩子蘸盐水、抓腌豆角等事,表现了在敌人封锁以后,农村群众生活的困苦。②人物方面:黄新为了缴党费,不给孩子吃咸菜,通过对比映衬,侧面表现了黄党的忠诚。③主旨方面:黄新认为饿了自己的孩子,吃饱了共产党,就能够救更多的孩子,“我”认为苦着自己也不能苦着自己,都体现了共产党人为真心为民的宗旨。
4.这篇小说的结构有何特点?
明确: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回忆讲述式写法,紧紧围绕缴党费这一典型事件,截取生活和人物性格发展的一个横断面,着重描写“我”和黄新的两次会面。全篇结构严谨,没有冗笔,情节发展曲折变化,人物和事件有着严密的内在联系。
精读课文 赏析人物
5
合作探究
小说中共产党员黄新是个怎样的人 小说是如何成功地塑造这个人物形象的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看哪个小组概括最准确。
①通过借政委的介绍进行侧面描写,交代了黄新作为农村骨干、“扩红”时送丈夫参加红军的媳妇、长征后的军属这段生活史、成长史。
②“我”潜入村子后,通过我的所见所闻,进行正面描写。如:通过“扩红”时期的小调传出的是她的心声;接上关系后她对择菜群众的疏散,对窝棚破洞的交代,显出她干练的组织才能和高度的警惕性;给“我”吃窝窝咸菜,表现她女性的细心和关怀;领受任务,表明她坚持地下斗争的坚定态度;临别时用两块银洋缴党费的细节,显出她对党的拳拳忠心,这些描写使黄新的形象站立了起来。再次会面时,她对女儿的哄词,表明她同志情胜于母女情的革命理智;和“我”接头时关于咸菜作党费的陈述,发生异常时的应变措施和对“我”的叮咛,都闪射出她的智慧和机敏,在“我”可能暴露被抓的关键时刻,她当机立断,施出“调虎离山计”,用宝贵的生命掩护“我”,保住了山上的“中心县委”,“孩子,好好地听妈妈的话”的双关语,浓缩了她全部行为的思想内核和心声,一个在残酷的斗争年代义无反顾、为革命献身的女烈士的光辉形象巍然屹立。
③作者把主人公放置在敌与我、血与火的尖锐矛盾和生死对立中加以刻画,从阶级情与母女情的理智抉择中凸现其对党对革命的一颗红心,人物性格发展看似平面单线条,而实际上已呈现出丰满厚实的立体状。
小结:
①一心向党,视党的利益高于一切。
②聪明机警,坚毅乐观。
③热情质朴,无私赤诚。
④临危不惧,不怕牺牲。
鉴赏艺术技巧
06
1.文章标题《党费》,从文章内容看应该是黄新同志的,却是用“我”第一人称来叙述,为什么?
明确:①用第一人称进行叙述,贴近读者,让人感动。开篇用我缴党费为引子,采用倒叙的方式引出故事,激发读者兴趣。
②用第一人称叙述,一方面使故事真实可感,另一方面以我的视角描写了与黄新的两次见面,串起了故事,又大大压缩了作品的篇幅,突出典型的场景、细节,凸显人物形象。
③最后通过第一人称“我”为媒介,把自己对黄新的感情融入其中,加深了对黄新的认识。
2.本文有多处前后照应的细节描写,说说它对展开故事情节有什么作用?
明确:前后照应的细节描写使小说的情节发展得极其自然,同时又节省了笔墨。
①小说开头交代了“我“上山之前是干侦察员的,职业敏感使然,对于人物和环境都观察得非常仔细。魏政委交代黄新的耳朵边上有个黑痣,“我”凭着这一特征很容易地认出了她。
②第一次见面时,黄新拿出党章和银洋要缴党费,而我没有收,敌人搜捕前,黄新又嘱咐了党证和银洋的事,“我”在黄新牺牲后从砂罐里菜窝窝底下找到了党章和一块银洋;第一次见面时,几个党员分别拿菜回去脆,也为后面成菜有不同的颜色以及敌人凭不同颜色的成菜而发现了黄新的身份埋下伏笔。
③“我”初到黄新家时,通过“我”的观察,文代了黄新的住所是“靠房顶用几根木棒搭了个小阁楼,上面堆着一些破烂家具和几捆甘蔗梢子”,这为后面敌人搜捕时,黄新让“我”躲进阁楼做了铺垫。
3.探究对小说中黄新从女儿手中夺下一根腌豆角这一细节描写,有人认为真实生动,使黄新这一人物形象更加感人;有人则认为不够真实,影响了黄新形象的丰满性。你赞成哪一种观点 简要说说理由。
观点一:赞成第一种观点。①在革命战争的特殊年代,这类舍小家、顾大家的崇高行为屡见不鲜。为了让山上的队伍能多吃一口咸菜,黄新从女儿手里夺下一根腌豆角的细节,充分展示出她为了党、为了革命作出的无私牺牲,使人物形象更加感人。②咸菜是在敌后坚持斗争的诸多革命群众和共产党员千方百计凑集的,黄新作为一名思想觉悟很高的党员,不让自己的女儿吃集体凑集的咸菜,是理所当然的,符合人物性格特征,增强了人物的真实性。
观点二:赞成第二种观点。①塑造一个光辉的形象,要想达到感人的目的,就要让人物形象丰满生动,而不能是“高大全”式的扁平化的形象。从“细长的脖子挑着瘦脑袋,有气无力”的女儿手里夺下一根腌豆角,固然可以表现黄新一心为了党、为了革命的崇高品质,但让她失去了一个年轻母亲应有的慈爱和柔美的一面,影响了人物形象的丰满,使人物趋于扁平化。②具有人性美的形象更能感人。然而,黄新的这一动作,显然是置幼小、病弱女儿的健康和生命于不顾,虽然让她身上的革命性和崇高感得到了强化,却失去了人性美的一面,让物失去了感人的血肉,显得不够真实,给人以虚假的感觉。
7
把握思想主旨
小说以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军北上抗日为背景,描写了处于白色恐怖下的闽粤赣边区女共产党员黄新为筹集党费和掩护联络员而壮烈牺牲的动人故事,形象地表现了在革命危难时刻苏区人民对党的热爱和忠诚,热情歌颂了共产党员勇于献身的革命精神。
1.明晰主旨
2.《党费》这篇小说对于我们如今的广大党员有怎样的启迪意义
“缴党费”是那个时代共产党员这种信仰的具体体现,对党负责任,对受苦受难的人民群众负责任。现在的共产党员大多没有经受过战火的洗礼,也不能丢掉这种信仰,不仅仅是按时缴党费,最重要的是不忘自己共产党员的身份,自己的存在是为了传承信仰,为人民服务。做到这一点,才是真正缴了“党费”。
8
拓展延伸
活动引领:
在单元学习的基础上,小组合作,编辑一本红色作品集。
1.以小组为单位,汇集红色作品。
2.为作品拟写一个恰当的书名。
3.设置合理的分类标准,按一定顺序编排作品,编订目录。
4.设计封面及其腰封。
5.为所编辑的作品写一篇编后语。
6.师生讨论完善评价量表,之后对作品集进行自评与互评。
项目 水平A 水平B 水平C 水平D
命名 (1)作品集名称指向作品内容 (2)作品集名称有个性,有文采 (1)作品集名称指向作品内容 (2)作品集名称表达简洁明了 有名称
无名称
目录 分类 (1)至少有三个栏目 (2)栏目设计逻辑关系明确 (3)栏目名称设计有特色 (1)有两个栏目 (2)栏目设计有一定的逻辑关系 围绕一定的主题安排
不集中
谢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