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3.1百合花/茹志娟 学案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学习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3.学会用心理活动、典型细节来刻画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并在这一过程中培养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军民的深情厚谊,感受战争中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1.了解作者生平、经历,及创作背景。
2.分析人物形象,理解百合花的象征意义。
3.感受革命战争年代,军民之间的鱼水深情。
【重点难点】
1.分析小说怎样通过叙事表现主题。
2.理解心理描写的技巧与作用。
3.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4.分析小说的情节。
5.探究小说的深刻意蕴。
重点:
1、分析人物形象及作用
2、理解百合花的象征意义
难点:
层层深入地展开了对英雄人物小通讯员的刻画。
【导学基础知识】
(一)历史背景:
《百合花》是茹志鹃前期的代表作。她写这篇小说时,正是反右斗争后不久,她的家庭成员是这场扩大化运动的受害者。冷峻的现实生活使她“不无悲凉地思念起战时的生活,那时的同志关系”。她说:“战争使人不能有长谈的机会,但战争却能使人深交,有时仅几十分钟,甚至只来得及瞥一眼,便一闪而过,然而人与人之间,就在这一刹那里,便能胆肝相照,生死与共。”所以,《百合花》是她“在匝匝忧虑之中,缅怀追念时得来的产物”。作者的写作动机是借对战争年代圣洁的人际感情的回忆和赞美,来表达对现实生活的感慨。
(二)作者简介:
茹志鹃(1925年9月13日~1998年10月7日),浙江杭州人。曾用笔名阿如、初旭。祖籍浙江杭州。1925年9月出生于上海。家庭贫困,幼年丧母失父,靠祖母做手工换钱过活。11岁以后才断断续续在一些教会学校、补习学校念书,初中毕业于浙江武康县武康中学。1943年随兄参加新四军,先在苏中公学读书,以后一直在部队文工团工作,担任过演员、组长、分队长、创作组组长等职。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从原南京军区转业到上海,在《文艺月报》做编辑。她是著名导演王啸平的夫人,王安忆的母亲。
[作品]《百合花》《静静的产院》《如愿》《阿舒》《三走严庄》等。
(三)字词:
①着恼:生气。
②张皇:惊慌不安的样子。
③讷讷:说话迟钝、不连贯。
④讪讪:形容不好意思、难为情的样子。
⑤鹿寨:一种军用障碍物,把树木的枝干交叉放置,用来阻止敌人的步兵或坦克。因形状像鹿角而得名。
【导读理解】
1.对文中出现的重要句子进行赏析。
(1)早上下过一阵小雨,现在虽放了晴,路上还是滑得很,两边地里的秋庄稼,却给雨水冲洗得青翠水绿,珠烁晶莹。空气里也带有一股清鲜湿润的香味。要不是敌人的冷炮在间歇地盲目地轰响着,我真以为我们是去赶集的呢!
明确:
这段景物描写有色有味,展现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烘托了人物轻松愉快的心情,表现了战士临危不惧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哎!说也怪,他背后好像长了眼睛似的,倒自动在路边站下了,但脸还是朝着前面,没看我一眼。
明确:
细腻地写出了小通讯员对护送工作的高度责任感,善解人意,对同志细心体贴,但却腼腆、憨厚,怯于和女同志相处。
(3)这原来是一条里外全新的花被子,被面是假洋缎的,枣红底,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
明确:
百合花被子有线索的作用,是连接军民的重要纽带,是情节的一部分,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4)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
明确:
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新媳妇对小通讯员的崇敬、歉疚、难过的心情,朴实的语言饱含深情。
2.小说中的“百合花”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试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
明确:
对“百合花”的描写在小说中出现过两次,在“借被”“献被”的情节中凸显了新媳妇纯洁高尚的人物形象,同时也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在“盖被”中则暗示小通讯员的心灵纯洁美好得就像一朵洁白无瑕的百合花。百合花的纯洁、清新、美好的特点不仅仅象征新媳妇或小通讯员的美好品格,也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小通讯员和新媳妇之间、军民之间的感情,战士和战士之间的感情,都像百合花一样纯洁、高尚、美好。总之,百合花象征着人性美和人情美。
3.小说中的小通讯员和新媳妇分别具有怎样的形象特征?
明确:
小通讯员是一个刚参军一年、只有十九岁的农村青年,稚气未脱,质朴、憨厚、不善言辞,更怯于与陌生女性交往,有时执拗得有点任性,有时活泼得可亲可近。他热爱生活,关心同志,体贴别人,觉悟高,忠于革命。在战斗中,当一颗手榴弹在担架队员中间冒着烟乱转时,他毫不迟疑地扑了上去,用自己年轻的生命解除了他人的危难。
新媳妇是一个美丽娴静、淳朴善良的农村妇女。对于让小通讯员受气这件事,她一直感到很愧疚,希望有机会向小通讯员道歉。可是唯一的机会却是小通讯员受重伤被抬到包扎所时,新媳妇当时全然没有了开始时的忸怩羞涩,“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小通讯员牺牲了,但新媳妇并没有停下自己的工作,仍然认真地缝着小通讯员衣肩上的那个破洞,并把自己的那条崭新的被子盖在他的身上。这一系列的动作虽然简单,却饱含着泪水,透露出一份真诚的情感,体现了一个中国农村妇女的质朴与善良和一颗对革命队伍的诚挚爱心。
4.小说在构思布局时通过“我”来展开情节,请结合作品对“我”的作用加以分析。
明确:
独特的女性视角是这篇小说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主要是通过“我”这个人物形象来实现的。虽然,作品主要写的是小通讯员和新媳妇之间的纯洁感情,但是“我”却是小通讯员和新媳妇之间不可缺少的穿针引线的人物,是故事的叙述人和情节发展的重要推动者。因此,“我”不仅是作品采用“第一人称”方式的承担者,而且也是作品中的一个艺术形象。
“我”在与小通讯员去前沿包扎所的路上,主动找他搭话,主动认老乡,问他娶媳妇了没有的言行,表现出一种战争年代革命队伍中的女同志特有的“泼辣”,是一个具有强烈性别意识的人物。
作品不仅通过“我”带有女性特征的细微观察,使小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形象跃然纸上,而且通过富有浪漫气质的想象,使作品充满抒情的色彩。比如,“我”想象的小通讯员在家乡天目山拖毛竹时的情景,充满诗情画意。
5.分析小说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的。
明确:
第一处对比是小通讯员出场时他的步枪筒里插着几根树枝,在他离开“我”时,枪筒里又插上了一枝野菊花。枪是战斗的工具,战争中谁也无心赏花,在能射出杀人子弹的枪筒里插上象征自然与和平的树枝与野菊花,这本身就是一个鲜明的对比,是一个战地寓言,让我们在无言中感受战争与和平的剧烈冲突。
第二处对比是小通讯员牺牲后新媳妇与医生、“我”的态度的对比。医生听了听小通讯员的心脏后,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他是从职业技术的角度来做出这一决定的;对于小通讯员衣服上的破洞,“我”劝道“不要缝了”,这是从理智出发而言的;而新媳妇却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此时,她一定想起了小通讯员借被子时的腼腆与局促,他临走时的狼狈模样、舍身救人的英勇无畏宛在眼前......也许她又什么也没想,只是这样一针一线地缝着,只求内心一片安宁。这是情感与理智的鲜明对比。
1、早上下过一阵小雨,现在虽放了晴,路上还是滑得很,两边地里的秋庄稼,却给雨水冲洗得青翠水绿,珠烁晶莹。空气里也带有一股清鲜湿润的香味。要不是敌人的冷炮在间歇地盲目地轰响着,我真以为我们是去赶集的呢!
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分析:这段景物描写有色有味,展现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烘托了人物轻松愉快的心情,表现了战士临危不惧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哎!说也怪,他背后好像长了眼睛似的,倒自动在路边站下了,但脸还是朝着前面没看我一眼。”
通讯员这看似奇怪的举动写出了什么?
分析:细腻地写出了他对护送工作的高度责任感,善解人意,对女同志的细心体贴,但腼腆和憨厚,怯于和女同志在一起。
3、插叙“我”想象的小通讯员在家乡拖毛竹的情景,有什么作用?
分析:这段插叙充满诗情画意,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包含着“我”对故乡生活的热爱,也增强了“我”对通讯员的亲切感。
4、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此处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分析:这处细节描写表现了新媳妇对通讯员的崇敬、歉疚的心情。朴实的动作饱含深情。
5、小说是如何运用细节描写为情节安排和人物塑造服务的?
分析:小说中主要的几处细节:
① 通讯员给“我”两个馒头。馒头这一细节,出现两次:第一次通讯员要回去时给“我”留下两个馒头, 说是给“我”开饭,这是他对同志的关心、体贴;而第二次是当通讯员牺牲后,“我”无意中碰到他给“我”开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睹物思人,几小时前,通讯员的音容笑貌历历在目,如今,物存人亡,怎不让人痛心疾首?
② 通讯员衣服上撕破的洞。通讯员被门钩撕破衣服这一细节描写,前后出现了四次,第一次是抱被子时因慌张而挂破上衣;第二次是通讯员要给“我”开饭时“我”看到的;第三次是“我”看见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块布还挂在那里;最后一次是新媳妇缝那个破洞。通过这前后呼应的细节描写,一方面表现通讯员不顾个人安危,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的高贵品质;另一方面表现新媳妇对通讯员的关心、痛惜。
③ 新媳妇的百合花新被。它在文中出现过三次,不仅起到了刻画人物的作用,说明新媳妇对解放军的真挚情感,而且巧妙地点明小说的主题:我们的战士是高尚的,他得到人民的热爱是当之无愧的。战士的高尚情操,人民对战士的赤诚感情,犹如百合花那样纯洁、美好。
总之,文中的这些细节描写不仅使作品在情节发展上前后呼应,波澜起伏,结构严谨,而且使人物个性鲜明,血肉丰满。
文章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这都怪我了”)开端:带路。
第二部分(从“我们到包扎所”到“现在,至少他要裸露一晚上的肩膀了”)发展:借被。
第三部分(从“包扎所的工作人员很少”到“两个干硬的馒头”)高潮:牺牲/献被。
第四部分(从“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到结尾)结局:盖被。
【巩固练习】
1.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包扎所的担架不够了,好几个重彩号不能及时送后方医院,耽搁下来。我不能解除他们任何痛苦,只得带着那些妇女,给他们拭脸洗手,能吃得了的喂他们吃一点,带着背包的,就给他们换一件干净衣裳,有些还得解开他们的衣服,给他们拭洗身上的污泥血迹。
做这种工作,我当然没什么,可那些妇女又羞又怕,就是放不开手来,大家都要抢着去烧锅,特别是那新媳妇。我跟她说了半天,她才红了脸,同意了,不过只答应做我的下手。
前面的枪声,已响得稀落了。感觉上似乎天快亮了,其实还只是半夜。外边月亮很明,也比平日悬得高。前面又下来一个重伤员。屋里铺位都满了,我就把这位重伤员安排在屋檐下的那块门板上。担架员把伤员抬上门板,但还围在床边不肯走。一个上了年纪的担架员,大概把我当作医生了,一把抓住我的膀子说:“大夫,你可无论如何要想办法治好这位同志呀!你治好他,我……我们全体担架队员给你挂匾!……”他说话的时候,我发现其他的几个担架员也都睁大了眼盯着我,似乎我点一点头,这伤员就立即会好了似的。我心想给他们解释一下,只见新媳妇端着水站在床前,短促地“啊”了一声。我急拨开他们上前一看,我看见了一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
“这都是为了我们……”那个担架员负罪地说道,“我们十多副担架挤在一个小巷子里,准备往前运动,这位同志走在我们后面,可谁知道反动派不知从哪个屋顶上撂下颗手榴弹来,手榴弹就在我们人缝里冒着烟乱转,这时这位同志叫我们快趴下,他自己就一下扑在那个东西上了。……”
新媳妇又短促地“啊”了一声。我强忍着眼泪,跟那些担架员说了些话,打发他们走了。我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这位高大而又年轻的小通讯员无声地躺在那里。……我猛然醒悟地跳起身,磕磕绊绊地跑去找医生,等我和医生拿了针药赶来,新媳妇正侧着身子坐在他旁边。
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不要缝了。”
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我想拉开她,我想推开这沉重的氛围,我想看见他坐起来,看见他羞涩地笑。但我无意中碰到了身边一个什么东西,伸手一摸,是他给我开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
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
“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1.这是一篇有关战争的文章,作者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2.文中的小通讯员是一个怎样的人?他是怎样死的?
3.文中的“新媳妇”是怎样的形象?请作简要分析。
4.对所选文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家都要抢着去烧锅,特别是那新媳妇”这句话是作者对“新媳妇”的指责,并流露出对她的讨厌之情。
B.“只见新媳妇端着水站在床前,短促地‘啊’了一声”,表明此时她发现伤员竟是那个小通讯员,非常惊讶;“新媳妇又短促地‘啊’了一声”,表明她被小通讯员勇敢的举动所感动,并为他的伤情而痛心。
C.选段通过对新媳妇为小通讯员缝衣服和献被的描写,展示了她淳朴、善良、高洁如百合花一样的人性美。
D.文中的“百合花被”是全文的线索,“百合花”又象征了纯洁的感情。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野姜花
林清玄
①在通化市场散步,拥挤的人潮中突然飞出来一股清气,使人心情为之一爽。循香而往,发现有一位卖花的老人正在推销他从山上采来的野姜花,每一把有五枝花,一把十块钱。
②老人说他的家住在山坡上,他每天出去种作的时候,总要经过横生着野姜花的坡地,从来不觉得野姜花有什么珍贵。只觉得这种花有一种特别的香。今年秋天,他种田累了,依在村旁午睡,睡醒后发现满腹的香气,清新的空气格外香甜。老人想:这种长在野地里的香花,说不定有人喜欢,于是他剪了一百把野姜花到通化街来卖,在一小时内就卖光了。老人说:“台北爱花的人真不少,卖花比种田好赚哩!”
③我买了十把野姜花,想到这位可爱的老人,也记起买野花的人可能是爱花的,可能其中也深埋着一种甜蜜的回忆。就像听一首老歌,那歌已经远去了,声音则留下来,每一次听老歌,我就想起当年那些同唱一首老歌的朋友,他们的星云四散,使那些老歌更显得韵味深长。
④第一次认识野姜花的可爱,是许多年前的经验,我们在木栅醉梦溪散步,一位少女告诉我:“野姜花的花像极了停在绿树上的小白蛱蝶,而野姜花的叶则像船一样,随时准备出航向远方。”然后我们相偕坐在桥上,把摘来的野姜花一瓣瓣飘下溪里,真像蝴蝶翩翩;将叶子掷向溪里,平平随溪水流去,也真像一条绿色的小舟。
⑤如今,岁月像蝴蝶飞过,像小舟流去,我也度过了很长的一段流浪岁月,仅剩野姜花的兴谢在每年的秋天让人神伤。后来我住在木栅山上,就在屋后不远处有一个荒废的小屋,春天里桃花像一串晶白的珍珠垂在各处,秋风一吹,野姜花的白色精灵则迎风飞展。我常在那颓落的墙脚独坐,一坐便是一个下午,感觉到秋天的心情可以用两句诗来形容:“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⑥记忆如花一样,温暖的记忆则像花香,在寒冷的夜空也会放散。
⑦我把买来的野姜花用一个巨大的陶罐放起来,小屋里就被香气缠绕,出门的时候,香气像远远地拖着一条尾巴,走远了,还跟随着。我想到,即使像买花这样的小事,也有许多珍贵的经验。
⑧有一次赶火车要去见远方的友人,在火车站前被一位卖水仙花的小孩拦住,硬要叫人买花,我买了一大束水仙花,没想到那束水仙花成为最好的礼物,朋友每回来信都提起那束水仙,说:“没想到你这么有心!”
⑨又有一次要去看一位女长辈,这位老妇年轻时曾有过美丽辉煌的时光,我走进巷子时突然灵机一动,折回花店买了一束玫瑰,一共九朵。我说:“青春长久。”竟把她感动得眼中含泪,她说:“已经有十几年的时间没有人送我玫瑰了,没想到,真是没想到还有人送我玫瑰。”说完她就轻轻啜泣起来,我几乎在这种心情中看岁月蹑足如猫步,无声悄然走过,隔了两星期我去看她,那些玫瑰犹未谢尽,原来她把玫瑰连着花瓶冰在冰箱里,想要捉住青春的最后,看得让人心疼。
⑩每天上班的时候,在复兴南路和南京东路的快车道上,时常有一些卖玉兰花的人,有小孩,有少女,也有中年妇人,他们将四朵玉兰花串成一串,车子经过时就敲着你的车窗说:“先生,买一串香的玉兰花。”使得我每天买一串玉兰花成为习惯,我喜欢那样的感觉——有人敲车窗卖给你一串花,而后天涯相错,好像走过一条乡村的道路,沿路都是花香鸟语。
因此,我总是感谢那些卖花的人。他们和我原来都是不相识的,因为有了花魂,我们竟可以在任何时地有了灵犀一点,小小的一把花想起来自有它的魅力。
当我们在随意行路的时候,遇到卖花的人,也许花很少的钱买一把花,有时候留着自己欣赏,有时候送给朋友,不论怎么样处理,总会值回花价的吧!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的前三段记述了卖野姜花的老人的事情,语言清新、淡雅,富有诗意,展现出野姜花的特点,并引出下文有关花的记忆。
B.“我”送玫瑰花给女性长辈,没想到竟使她感动得哭泣,其原因并不仅仅是她很久没有收到玫瑰花,更多的是她对美好青春的眷恋和感伤。
C.“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记忆流散和岁月流逝的感伤,情感表达含蓄深沉,有一种哀而不伤的效果。
D.文章开头对卖野姜花的老人的叙述是实写,后文全是虚写,如对有关水仙花、玫瑰花、玉兰花的故事的叙述,虚实结合,使文章有一种梦幻的美。
2.作者笔下的野姜花是可爱的,那么它可爱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
3.这篇文章的题目是“野姜花”,却用了大量的篇幅去写其他的花及相关的事,这样写好不好,为什么?
3.阅读《百合花》节选,完成下列各题。
新媳妇又短促地“啊”了一声。我强忍着眼泪,跟那些担架员说了些话,打发他们走了。我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这位高大而又年轻的小通讯员无声地躺在那里……我猛然醒悟地跳起身,磕磕绊绊地跑去找医生,等我和医生拿了针药赶来,新媳妇正侧着身子坐在他旁边。
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不要缝了。”
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我想拉开她,我想推开这沉重的氛围,我想看见他坐起来,看见他羞涩地笑。但我无意中碰到了身边一个什么东西,伸手一摸,是他给我开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
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
“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1)作者以“百合花”为标题的用意何在?
(2)最后一段画横线句中“被子”一词前,出现了多个修饰语,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3)试分析画框句子中新媳妇“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气汹汹地嚷”等表现的原因。
(4)文中多次写到通讯员衣肩上的破洞,这破洞是怎么回事?新媳妇在他死后不顾劝说继续缝补说明了什么?
(5)阅读下面对《哦,香雪》分析的两个片段,拟定小标题。(各不超过10个字)
( )
小说有两个情节写香雪想得到铅笔盒。围绕着铅笔盒发生的故事有波折,有悬念,更有哲理,有寓意。为了铅笔盒香雪走了“三十里夜路”,可见这个铅笔盒不仅是一个实物,它也是一种象征,在小说中它与火车一样,是文化和知识的象征,是现代文明的象征。对香雪来说,就像悬挂在黑夜中的灯,吸引她追求知识、追求文明。香雪对铅笔盒的追求,就是对文明的追求,对时代的追求,是她身上智慧因素的唤醒和启动。从她身上,可以显示强烈的时代意义。
( )
只是停留“一分钟”的火车,把香雪带到了离台儿沟三十里的下一站西山口。这个似乎突兀的情节,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和深入的思考。深更半夜的山村,对一个女孩来说该是多么的漫长而可怕!但她以珍贵的铅笔盒壮胆,相反觉得周围是那么的可爱。由于这个意外事件的发生,使得她第一次能够真切地、仔细地观察这个生养她的山村。香雪复杂的心理,复杂的情感,都有了充分流露或表达的机会。
(6)精练和传神的词语,表达的不仅仅是词语所包含的文字意义,也不仅仅是词语一般意义上的语境意义,它与小说的内容、主旨和人物命运、性格有着密切的联系。试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含义与作用。
①它和它的十几户乡亲,一心一意掩藏在大山那深深的皱褶里。
②台儿沟,无论从哪方面讲,都不具备挽住火车在它身边留步的力量。
参考答案
1.答案:1.从选材上讲,作者将战火纷飞的战斗场面推为背景,没有直接描写战斗的激烈场面。
②从人物的选择上讲,所选的都是普通平凡的战士和老百姓,与通常那种高大全式的英雄形象显然不同。
2.小通讯员是一个年轻的战士,他涉世不深、天真质朴,不乏关心战友、体贴群众的爱心,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舍己救人。他为了救担架员的生命,自己扑在在人缝里冒着烟乱转的手榴弹上,壮烈牺牲。
3.①她是一个极普通的农村妇女。②是个俏俊的新媳妇,过门才三天,浑身上下洋溢着喜气。③她善良淳朴,救助伤员。④她深明大义,对战士有着朴素天然的深情,理解到小通讯员生命的价值,毫不犹豫地将自己唯一的嫁妆贡献出来。
4.A
解析:4.“这句话是作者对‘新媳妇’的指责,并流露出对她的讨厌之情”错误,这只是对她们的忸怩害羞的行为的描写。
2.答案:1.D;
2.①外形特点:野姜花的花像停在绿树上的小白蛱蝶,野姜花的叶子像准备出航的船。②气味特点:野姜花散发出来的气味不仅特别香,而且清新。③野姜花勾连着过往的岁月,浸润着甜蜜的回忆。
3.好。这篇文章的题目是“野姜花”,但是其表达的主旨却是和花相关的事所展现的对温馨、浪漫的生活的追求,对“善”的人性、“美”的人情的褒扬。文章前半部分就已经通过野姜花对这一主题进行了阐述,后边所写的有关水仙花、玫瑰花、玉兰花的故事不仅不会对主题造成冲击,反而丰富了文章的内容,用其他花与“野姜花”相互映衬,凸显了本文的主题。此外,不同花所处时空的转换也使文章结构错落有致,色彩斑斓。
解析:1.“后文全是虚写”错误。第⑦段中“我把买来的野姜花用一个巨大的陶罐放起来”,第⑩段中“每天上班的时候,在复兴南路和南京东路的快车道上”,等等,这些内容都是实写。
2.回答本题,应先从文中找出描写野姜花的内容,如第②段中的“这种花有一种特别的香……清新的空气格外香甜”,第④段中的“野姜花的花像极了停在绿树上的小白蛱蝶,而野姜花的叶则像船一样,随时准备出航向远方”,第⑥段中的“记忆如花一样,温暖的记忆则像花香,在寒冷的夜空也会放散”,第⑦段中的“小屋里就被香气缠绕,出门的时候,香气像远远地拖着一条尾巴,走远了,还跟随着”,等等,然后根据这些内容进行概括即可。
3.本文中,作者借花及与之相关的故事表现了人们对美好温馨生活的追求,表达了对美好人性的赞扬。写其他的花的好处,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内容上:通过对“买花”“送花”的经历和感受的叙述,丰富了文章的内涵;用其他花与“野姜花”相互映衬,凸显了主题,展现了人们对温馨、浪漫的生活的追求,表达了对“善”的人性、“美”的人情的褒扬。结构上:不同的花所处的时间和空间是不同的,从“通化”到“火车站”再到女长辈家以及“复兴南路和南京东路的快车道上”,时空的转换让文章结构错落有致,色彩斑斓。
3.答案:(1)印有百合花的被子,是新媳妇唯一的最心爱的嫁妆。她义无反顾地奉献出来,象征了军民之间如百合花一般纯洁的深情。
(2)与小说中前一次出现的“被子”相呼应,象征着无私、纯洁的感情。
(3)新媳妇善良淳朴,对通讯员有着真切纯洁的军民深情,但最初并不理解通讯员,后来对通讯员有了深刻的崇敬和爱意,同时对通讯员的牺牲无比痛心。
(4)通讯员衣肩上撕破的口子是在新媳妇家抱被子时弄破的。新媳妇在通讯员牺牲后继续缝补衣服上的破洞,表现出新媳妇对通讯员的关心与痛惜。
(5)铅笔盒;夜半独走台儿沟
(6)①因为“大山”有“皱褶”,所以“乡亲”被“掩藏”,“皱褶”一词突显出台儿沟的闭塞、落后,也突显了乡亲的“一心一意”是受到地理条件局限的无奈和被动。
②“挽住”一词,将台儿沟拟人化,透出几分悲凉的味道。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