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10《苏武传》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10《苏武传》学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8.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1-07 07:08: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苏武传》预习案
一、导学基础知识
(一)写作背景:
匈奴,是以游牧为主擅长骑射的民族。秦末汉初以来,匈奴首领以其控弦之士30余万,东败东胡,西逐月氏,北服丁灵,使“诸引问弓之民,并为一家”,不断南下袭扰。汉高祖刘邦曾亲征匈奴,却被围于白登山,只能屈辱和亲。后经过六十多年,尤其是“文景之治”的休养生息后,至武帝时,国力空前强盛,汉朝开始了对匈奴的几次大规模用兵,至武帝末年,匈奴力量被明显削弱,汉朝北方的威胁基本解除。汉武帝后期,战争虽时有发生,但规模已远不如以前。汉朝的政策也由强硬的武力变为恩威并举,双方遂有互派使者以示亲善的举动。但双方在表面和好的背后,也在窥探着对方的虚实。苏武出使匈奴,就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发生的。
(二)作者简介:
班固,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与司马迁(西汉史学家)并称为“班马”;
在文学界与扬雄(西汉辞赋家)并被称为“班扬”;在地理界与张衡(东汉天文学家)并被称为“班张”;九岁观奇书,作赋凌相如。因冤入狱受刑而死,其作品《汉书》由其妹班昭和同乡马续完成除《汉书》外,班固还是一个出色的赋作家,他的创作活动主要表现在他身体力行地提倡散体大赋上,其代表作《两都赋》是以两都(长安、洛阳)为题材的作品中规模宏大、别具特色、成就突出、影响最大的一篇,开创了京都赋的范例,直接影响了后世的创作,被《文选》列为第一篇。主要作品有《汉书》《两都赋》《白虎通义》《咏史》等。
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苏武替汉帝召李陵归汉,此文就是李陵收到苏武信后写的一封回信。
答苏武书(节选) [汉]李陵
子卿足下:
勤宣令德,策名清时,荣问休畅,幸甚幸甚。自从初降,以至今日,身之穷困,独坐愁苦。终日无睹,但见异类。韦韝(gōu)毳(cuì)幕,以御风雨;膻肉酪浆,以充饥渴;举目言笑,谁与为欢?胡地玄冰,边土惨裂。但闻悲风萧条之声。凉秋九月,塞外草衰,夜不能寐,侧耳远听,胡笳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群,边声四起。嗟乎,子卿!陵独何心,能不悲哉!
与子别后,益复无聊,上念老母,临年被戮;妻子无辜,并为鲸鲵(jīng ní)①;身负国恩,为世所悲。子归受荣,我留受辱,命也如何?身出礼义之乡,而入无知之俗;违弃君亲之恩,长为蛮夷之域,伤已!令先君之嗣,更成戎狄之族,又自悲矣。功大罪小,不蒙明察,辜负陵心区区之意。每一念至,忽然忘生。陵不难刺心以自明,刎颈以见志,顾国家于我已矣,杀身无益,适足增羞,故每攘臂忍辱,辄复苟活。左右之人,见陵如此,以为不入耳之欢,来相劝勉。异方之乐,只令人悲,增忉怛(dāo dá)耳!
嗟乎,子卿!人之相知,贵相知心。前书仓卒,未尽所怀,故复略而言之。昔先帝授陵步卒五千,出征绝域。五将失道,陵独遇战,而裹万里之粮,帅徒步之师;出天汉之外,入强胡之域;以五千之众,对十万之军。然犹斩将搴旗,追奔逐北,灭迹扫尘,斩其枭帅,使三军之士,视死如归。陵也不才,希当大任,意谓此时,功难堪矣。
匈奴既败,举国兴师。更练精兵,强逾十万。单于临阵,亲自合围。疲兵再战,一以当千,然犹扶乘创痛,决命争首。陵振臂一呼,创病皆起,举刃指虏,胡马奔走。兵尽矢穷,人无尺铁,犹复徒首奋呼,争为先登。当此时也,天地为陵震怒,战士为陵饮血。单于谓陵不可复得,便欲引还,而贼臣教之,遂使复战,故陵不免耳。
昔高皇帝以三十万众困于平城。当此之时,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然犹七日不食,仅乃得免。况当陵者,岂易为力哉?而执事者云云,苟怨陵以不死。然陵不死,罪也;子卿视陵,岂偷生之士而惜死之人哉?宁有背君亲,捐妻子而反为利者乎?然陵不死,有所为也,故欲如前书之言,报恩于国主耳,诚以虚死不如立节,灭名不如报德也。昔范蠡②不殉会稽之耻,曹沬(mèi)③不死三败之辱,卒复勾践之仇,报鲁国之羞,区区之心,窃慕此耳。何图志未立而怨已成,计未从而骨肉受刑,此陵所以仰天椎心而泣血也。
足下又云:“汉与功臣不薄。”子为汉臣,安得不云尔乎?昔萧、樊囚絷,韩、彭菹醢(zū hǎi)④,晁错受戮,周魏见辜;其馀佐命立功之士,贾谊亚夫之徒,皆信命世之才,抱将相之具,而受小人之谗,并受祸败之辱,卒使怀才受谤,能不得展。彼二子之遐举,谁不为之痛心哉!陵先将军,功略盖天地,义勇冠三军,徒失贵臣之意,刭身绝域之表。此功臣义士所以负戟而长叹者也。何谓不薄哉?且足下昔以单车之使,适万乘之虏,遭时不遇,至于伏剑不顾;流离辛苦,几死朔北之野;丁年奉使,皓首而归;老母终堂,生妻去帷。此天下所希闻,古今所未有也。蛮貊(mò)之人尚犹嘉子之节,况为天下之主乎?陵谓足下当享茅土之荐,受千乘之赏。闻子之归,赐不过二百万,位不过典属国,无尺土之封加子之勤。而妨功害能之臣,尽为万户侯,亲戚贪佞之类,悉为廊庙宰。子尚如此,陵复何望哉?汉厚诛陵以不死,薄赏子以守节,欲使远听之臣望风驰命,此实难矣。陵虽辜恩,汉亦负德。昔人有言:“虽忠不烈,视死如归。”男儿生以不成名,死则葬蛮夷中,谁复能屈身稽颡(qǐ sǎng)⑤,还向北阙,使刀笔之吏弄其文墨邪?愿足下勿复望陵。
嗟乎子卿,夫复何言?相去万里,人绝路殊。长与足下生死辞矣。幸谢故人,勉事圣君。努力自爱,时因北风,复惠德音。李陵顿首。
①妻子:妻子儿女。为鲸鲵(jīng ní):指被诛戮。②范蠡(lǐ):春秋楚宛(今河南南阳)人,字少伯,为越大夫。吴国攻破越国,越王勾践退守会稽(今浙江绍兴东南),范蠡辅越王卧薪尝胆,发愤图强,终灭吴国。后因越王可与共患难,而不可共安乐,前往齐国,改名鸱夷子皮居定陶经商,称陶朱公。
③曹沬(mèi):春秋时鲁国武士,齐鲁交锋,鲁三战三败后齐鲁国君相会于柯(在今山东阳谷东),曹沬劫持齐桓公,使订立退还鲁国领土的盟约。
④韩:韩信,淮阴(今江苏淮阴市西南)人,汉开国重臣之。因被告勾结陈稀谋反为吕后逮捕,斩于长乐宫钟室,夷灭三族。彭:彭越,汉初功臣,封梁王,因被告谋反为高祖所杀,夷灭三族。菹醢:剁成肉酱。
⑤稽颡(qǐ sǎng):古代居父母之丧时跪拜宾客之礼,以额触地,表示极度悲痛、后亦用于请罪
二、预习任务
(一)给加点字注音:
栘( )中厩( )监( ) 且( )鞮( )侯 数( )通使相窥( )观 纺缴( )
我丈人行( )也 置币遗( )单于 缑( )王 昆( )邪( )王 檠( )弓弩
后随浞( )野侯没( )胡中 阏氏( ) 置煴( )火 旃( )毛
蹈( )其背 牧羝( ) 廪( )食不至 去( )草实 节旄( )於靬( )王
(二)挖空预习:解释加点字和划线句。
①武字子卿,少以( )父任,兄弟并( ) 为( )郎,稍( )迁至栘中厩监。时( )汉连伐胡,数( )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初立,恐( )汉袭之,乃( )曰:“汉天子我丈人( )行也。”尽( ) 归( )汉使路充国等。武帝嘉( )其义,乃遣武以( )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 )厚赂( )单于,答其善意。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既( )至匈奴,置币遗( )单于;单于益( )骄,非汉所望也。
②方( )欲发使送武等,会( )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与昆邪王俱( )降汉,后随浞野侯没胡中,及卫律所将降者,阴( )相与( )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会( )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汉时,素( )与副张胜相知( ),私( )候( )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 )蒙( )其赏赐。”张胜许( )之,以( )货物与( )常。
③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 )亡告之。单于子弟发兵与战,缑王等皆( )死,虞常生得( )。单于使卫律治( )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 ),以状( )语( )武。武曰: “事如此,此必及( )我,见( )犯乃( )死,重( )负国!”欲自杀,胜、惠共止之。虞常果( )引( )张胜。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左伊秩訾曰:“即谋单于,何以复加 宜( )皆降之。”
④单于使( )卫律召武受辞( )。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 )生( )何面目以归汉 “引( )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惠等哭,舆( )归营。单于壮( )其节,朝夕( )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⑤武益( )愈。单于使( )使( )晓( )武,会论虞常,欲因( )此时降( )武。剑斩虞常已( ),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 )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 )相坐( )。”武曰:“本( )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 ”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 )汉归匈奴,幸( )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 )。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 ”武不应。律曰:“君因( )我降,与君为兄弟 ; 今不听吾计,后虽( )复欲见我,尚可得乎 ”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 )主背亲, 为( )降虏于蛮夷, 何以汝为见 且单于信汝,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 )欲斗( )两主,观祸败。若( )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⑥律知武终不可胁,白( )单于。单于愈益( )欲降( )之。乃( )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 )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 )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 )。羝乳,乃( )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武既( )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 )草实而食之。杖( )汉节牧羊,卧( )起操持,节旄尽落。积五、六年( ),单于弟於靬王弋射海上。武能网( )纺缴,檠( )弓弩,於靬王爱之,给( )其衣食。三岁余,王病,赐武马畜、服匿、穹庐。王死后,人众徙去。其冬,丁令盗武牛羊,武复( )穷厄( )。
⑦初( ),武与李陵俱( )为( )侍中。武使匈奴,明年( ),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 )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 ),故使陵来说( )足下( ),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 )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 )所见( )乎 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 )下除( ),触( )柱折辕,劾( )大不敬,伏剑自刎( ),赐钱二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 )。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 ),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 )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 )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 )?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 )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 )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 )蒙斧钺汤镬,诚( )甘乐之。臣事( )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无复再言。”
⑧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武曰:“自分( )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 )今日之欢,效死于前! ”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呼!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 因( )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⑨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 )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 )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使者大喜,如( )惠语以让( )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
⑩单于召会武官属,前已降及物( )故,凡随武还者九人。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武留匈奴凡( )十九岁( ),始以强壮出,及( )还,须发尽( )白。
课后巩固
(1)下列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蛮夷,古代泛指华夏中原民族以外的少数民族。有南蛮、北狄、西戎和东夷之称。
B.“郎”,官名。帝王侍从官侍郎、中郎、郎中等的通称。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差遣等。
C.“迁”是表示中国古代官吏调动、升贬的常用词语。一般情况下,用“左迁”来表示升官。
D.“胡”,古代泛指居住在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此处指匈奴。
(2)下列各项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
B.见犯乃死,重负国 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 C.兄弟并为郎 凿地为坎,置煴火
D.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如惠语以让单于
(3)对《苏武传》一文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武传》生动刻画了苏武“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这一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作者采用写人物传记经常运用的纵式结构来组织文章,以顺叙为主,适当运用插叙的方法,依时间的先后进行叙述,脉络清晰,故事完整。
B.为了突出表现苏武的民族气节,选文中写了两个叛徒,与苏武形成鲜明对比:一个是副使张胜,一个是为虎作伥的卫律。他们都在匈奴的威势面前丧失了民族气节,拜倒在敌人脚下。唯独苏武大义凛然,为了民族尊严和汉王朝的利益,宁死不屈。
C.卫律在劝降苏武时采取的是软硬兼施、威逼利诱的方式。手段卑鄙,态度傲慢,苏武对其威逼“不动”,对其利诱则“不应”,表现对其为人的鄙夷。当他说出“与君为兄弟”的话后,苏武终于忍无可忍,“骂律”,自始至终都以强硬的姿态抵抗。
D.选文中环境及细节的描写突出了人物形象。如苏武自刺一节,被置于地坎煴火之上,“蹈背出血,气绝复苏”,充满悲壮色彩。而周围人的反应是“卫律惊,自抱持武”“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这一惊、一哭、一壮的细节描写都是为了充分表现出每一个动作发出者的性格特点。
(4)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在古代,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礼取字,女子15岁许嫁举行笄礼时取字,以表示对他人的尊重或供朋友称呼。
B.“丈人”,古代对老人和长辈的尊称。与今之“岳父”不同,一般译为“您”。
C.“汤镬”,古代的一种酷刑,是把人投入到滚汤中煮死。
D.“以始元六年”中的“始元”是汉武帝的年号,这是帝王年号纪年。
(5)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相坐,即“连坐”,古时的一种罪名,指一个人犯了罪,有关的人连同治罪。
B.足下,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所用的敬辞,表示尊敬对方。
C.黄门,常指宦官,因为汉代黄门令等职常由宦官充任,后来“黄门”逐渐成为中枢行政机构。
D.年号,帝王用来纪年的名称。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内忧外患等大事、要事时,会更改年号,一个皇帝可能不止一个年号。
(二)
史论上(宋)苏洵
①史何为而作乎,其有忧也。何忧乎?忧小人也。何由知之?□其名知之,楚之史曰《梼杌》。梼杌,四凶之一也。君子不待褒而劝,不待贬而惩;然则史之所惩劝者独小人耳。仲尼之志大,故其忧愈大;忧愈大,故其作愈大。是以因史修经,卒之论其效者,必曰“乱臣贼子惧”。由是知史与经皆忧小人而作,其义一也。
②其义一,其体二,故曰史焉,曰经焉。大凡文之用四:事以实之,词以章之,道以通之,法以检之。此经、史所兼而有之者也。虽然,经以道、法胜,史以事、词胜;经不得史无以证其褒贬,史不得经无以酌其轻重;经非一代之实录,史非万世之常法;体不相沿,而用实相资焉。
③夫《易》、《礼》、《乐》、《诗》、《书》,言圣人之道与法详矣,然弗验之行事。仲尼惧后世以是为圣人之私言,故因讣告策书以修《春秋》,旌善而惩恶,此经之道也。犹惧后世以为己之臆断,故本《周礼》以为凡,此经之法也。至于事则举其略,词则务于简。吾故曰:经以道、法胜。史则不然,事既曲详,词亦夸耀,所谓贬,论赞之外无几。吾故曰:史以事、词胜。
④夫规矩准绳所以制器,器所待而正者也。然而不得器,则规无所效其圆,矩无所用其方,准无所施其平,绳无所措其直。史待经而正,不得史则经晦。吾故曰:体不相沿,而用实相资焉。噫!一规,一矩,一准,一绳,足以制万器。后之人其务希迁、固,实录可也。 (选自《嘉佑集》,有删减)
(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则 B.以 C.而 D.乃
(2)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经、史各有特点,体式上有差别,内容上各有侧重。 B.经、史并不分离,在社会运行中有相补相助的功用。
C.《易》《礼》《乐》《诗》《书》是经,《春秋》是史。D.经、史作为文章,都运用到“事”“词”“道”“法”。
(3)分析第④段的论证方法。
(4)依据“阅读(四)”中的《屈原列传》(节选)和《苏武传)(节选),评析本文第①段和第③段划线句的观点。
【答案】
5.C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用‘左迁’来表示升官”错误,“左迁”表示降职。
故选C。
6.A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都是连词,和;
B.分别为副词,才;连词,于是。
C.都是动词,分别为做;成为。
D.分别为介词,在;目的连词,来。
故选A。
7.D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D.“这一惊、一哭、一壮的细节描写充分表现出每一个动作发出者的性格特点”理解错误,其用意不是表现每一个动作发出者的性格特点,而是充分衬托出苏武的铮铮铁骨和崇高的情操。
故选D。
8.D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D.“是汉武帝的年号”错误,“始元”是汉昭帝的年号。
故选D。
5.C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识记文化文学常识的能力。
C项,“后来‘黄门’逐渐成为中枢行政机构”的说法有误。黄门,官名,黄门侍郎与给事黄门侍郎的简称。汉有黄门令、中黄门诸官,侍奉皇帝及其家族,皆由宦官充任。故后世亦称宦官为“黄门”。封建时代的中枢行政机构主要是三省六部。选项错在把“黄门”这官职当作中枢行政机构了。
故选C。
【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比喻论证。用规矩准绳所以制器,器所待而正比喻史待经而正,不得史则经晦,最终论证“体不相沿,而用实相资焉”的观点。
【小题4】第①段划线句的观点是史书的创作原因是忧小人而作。《屈原列传(节选)》中令尹子兰使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诋毁屈原,造成屈原被放逐;《苏武传》中卫律是汉朝的叛徒,对苏武威逼利诱,想使他投降。可见①句的观点史书的创作原因是忧小人而作是正确的。
③段划线句的观点是史书的优长在于事实、文辞,作者的褒贬态度表现较少。《屈原列传(节选)》中记述了屈原被放逐和死去的过程,记事详尽;《苏武传》中记述了苏武在匈奴的遭遇,故事情节曲折,记述语言生动详尽。可见本文第三段划线句的观点是正确的。
【解析】
【分析】
【小题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何由知之?□其名知之”这句话是设问句,前一句用“何由”设问,意思是“凭什么”,后语句是答语,应回答为“凭借……知道的”,“以”有“凭借”的含义,其他三个虚词没有此含义。
故选B。
【小题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都运用到‘事’‘词’‘道’‘法’”错误,根据原文“经以道、法胜”“史以事、词胜”可知,经、史作为文章,都运用到“事”“词”“道”“法”错误,而是各有特点。
【小题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
本段的观点是“体不相沿,而用实相资焉”,前文运用“矩准绳所以制器,器所待而正者也”作比喻,把“史待经而正,不得史则经晦”比喻成“矩准绳所以制器,器所待而正者也”,论证生动形象,抽象的道理让人如见如感。
【小题4】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
本文两段中的观点是“史书的创作原因是忧小人而作”和“史书的优长在于事实、文辞,作者的褒贬态度表现较少”,首先判断这两个观点都是正确合理的。因此要以《屈原列传(节选)》和《苏武传》这两段历史文段的特点来论证这两个观点的正确性。这两段历史文段中都有对小人的记述,而且小人在正面历史人物的命运中都起到了坏作用,如《屈原列传(节选)》中令尹子兰使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诋毁屈原,造成屈原被放逐;《苏武传》中卫律是汉朝的叛徒,对苏武威逼利诱,想使他投降,表现了投递叛国者丑恶的嘴脸;
这两段历史文段都长于记事,语言生动详尽,如《屈原列传(节选)》中记述了屈原被放逐和死去的过程,记事详尽;《苏武传》中记述了苏武在匈奴的遭遇,故事情节曲折,记述语言生动详尽。可见文段一和文段三中划线句观点是正确的。
参考译文:
历史为什么而作?因为写历史的人有忧患。忧患什么呢?忧患小人。凭借什么知道呢?从史书的名字就知道。楚国的史书叫《梼杌》,而梼杌就是四大恶人之一。君子不用等到褒奖就能够劝勉,不用等到贬斥就能够惩戒。既然这样,那么史书所惩戒和激励的,就只是针对小人罢了。孔子的志向远大,故而他的忧患也大;忧患越大,故而他的著述越伟大。因此,他便凭借历史材料来修撰经书,最终评论他的著述功效的,必然会说“使乱臣贼子感到害怕”。由此可知,史书和经书都是由于担忧小人而写出来的,它们的用意是一致的。
它们的用意是一致的,但文本体制却不同,所以一个叫做“史”,一个叫做“经”。大概说来,写文章的手法有四种:用事实来充实它,用文辞来彰显它,用道理来贯通它,用法度来约束它。这就是经书、史书共同具有的东西。虽然这样,但经书的优长在于道理、法度,史书的优长在于事实、文辞;经书如果没有史书的襄助,就无法验证它的褒贬;史书如果没有经书的襄助,就无法斟酌它的轻重;经书不是一代历史的实录,史书不是万古不变的常法;尽管它们的体制不相沿袭,但在用途上确实是相互有帮助的。
《易》《礼》《乐》《诗》《书》这五本书,论述圣人的道理和法度已经很详尽了,但却没有用历史事实来验证。孔子害怕后世把这些书看成是圣人的个人言论,因此便凭借讣告、策书来撰写《春秋》,表彰善良而惩戒邪恶,这就是经书的道理;(虽然这样)还是害怕后世把《春秋》看成是自己的主观臆断,因此又依据《周礼》来发凡起例,这就是经书的法度。至于历史事件,就仅仅列举它的梗概;至于文辞,就务求简练。所以我说:经书的优长在于道理、法度。史书就不一样了,事情既曲折详尽,文辞也夸张炫耀,所谓褒和贬,除了文末的“论”和“赞”之外就没有什么评论了。所以我说:史书的优长在于事实、文辞。
圆规、方尺、水平仪、墨线是用来制造器物的,器物要靠它们来校正。然而,没有器物圆规就无法发挥它量度圆的作用,方尺就无法使用它量度方的作用,水平仪就无法施展它量度平的作用,墨线就无法安排它量度直的作用。史书需要依据经书来校正,没有史书经书就会晦涩难懂。所以我说:尽管它们的体制不相沿袭,但在用途上确实是相互有帮助的。唉!一把圆规、一把方尺、一个水平仪、一条墨线,就足以制造各种各样的器物。后人希望达到司马迁、班固的水准,只要做到实录就可以了。
《苏武传》预习案答案
一、给加点字注音:
栘(yí)中厩(jiù)监(jiàn) 且(jū)鞮(dī)侯 数(shuò)通使相窥(kuī)观
我丈人行(háng)也 置币遗(wèi)单于 缑(gōu)王 昆(hún)邪(yé)王
后随浞(zhuó)野侯没(mò)胡中 阏氏(yān) 置煴(wēn)火
蹈(tāo)其背 旃(zhān)毛 牧羝(dī) 廪(lǐn)食不至 去(jǚ)草实
节旄(máo) 於靬(jiān)王 纺缴(zhuó) 檠(qíng)弓弩
二、挖空预习:解释加点字和划线句。
①武字子卿,少以(因为)父任,兄弟并(一起) 为(做\担任)郎,稍(渐渐)迁至栘中厩监。时(当时)汉连伐胡,数(屡次)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担心)汉袭之,乃(于是)曰:”汉天子我丈人(长辈)行也。”尽(全部) 归(使……归 \让……回去)汉使路充国等。武帝嘉(赞赏)其义,乃遣武以(凭借)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趁机)厚赂(赠送丰厚的礼物)单于,答其善意。
②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既(在...之后)至匈奴,置币遗(赠送)单于;单于益(愈加)骄,非汉所望也。方(正要..……)欲发使送武等,会(恰逢)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与昆邪王俱(一起)降汉,后随浞野侯没胡中,及卫律所将降者,阴(暗地里)相与(一起)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会(恰逢)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汉时,素(向来、平时)与副张胜相知(有交情 ),私(私自、私下)候(拜访)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希望)蒙(蒙受)其赏赐。”张胜许(答应)之,以(把)货物与(给)常。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在夜里,名作状)亡告之。单于子弟发兵与战,缑王等皆(都)死,虞常生得(被活捉,被动句)。
③单于使卫律治(审理)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被揭发),以状语武(把情况告诉苏武)。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涉及、牵连)我,见(被、遭受)犯 乃(才)死,重(更加)负国! ”欲自杀,胜、惠共止之。虞常果(果然)引(告发)张胜。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左伊秩訾曰:“即谋单于,何以复加 宜(应该)皆降之。”
④单于使(派遣)卫律召武受辞(受审讯)。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即使)生(活着)何面目以归汉 ”引(拔出)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惠等哭,舆(抬)归营。单于壮(认为……壮,意动用法 )其节,朝夕( 在早晚,名作状 )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⑤武益(渐渐)愈。单于使(派遣V.)使(使者n.)晓(使……知晓,通知 )武,会论虞常,欲因(趁机)此时降(使……投降)武。剑斩虞常已(完毕),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判处)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判处)相坐(连坐治罪)。“武曰:”本(本来)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 ”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辜负、对不起)汉归匈奴,幸(幸而)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也是这样)。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 ”武不应。律曰:“君因(通过)我降,与君为兄弟 ; 今不听吾计,后虽(即使)复欲见我,尚可得乎 ”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 通”叛“,背叛)主背亲, 为(做)降虏于蛮夷, 何以汝为见 且单于信汝,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反而)欲斗( 使……争斗)两主,观祸败。若(你)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⑥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告诉)单于。单于愈益(更加)欲降(使……投降)之。乃(于是)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下;名作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迁徙V.)武北海上无人处,使(之)牧羝(公羊)。羝乳,乃(才)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武既(在……之后)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通“弆”,收藏)草实而食之。杖(拄着)汉节牧羊,卧(睡觉)起操持,节旄尽落。积五、六年(过了五、六年),单于弟於靬王弋射海上。武能网(织网,名作动)纺缴,檠 (矫正弓弩,名作动)弓弩,於靬王爱之,给(供给)其衣食。三岁余,王病,赐武马畜、服匿、穹庐。王死后,人众徙去。其冬,丁令盗武牛羊,武复(再次)穷厄(陷入困境)。
⑦初(当初),武与李陵俱(一起)为(担任、做)侍中。武使匈奴,明年(第二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趁机)谓(对……说)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向来交好),故使陵来说(劝说)足下(你),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白白地,徒然)自苦(于)亡人之地,信义安(哪里)所见(通“现”,表现)乎? 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皇帝的车子)下除(殿阶),触(撞到)柱,折辕,劾(被弹劾,被指控)大不敬,伏剑自刎(自杀),赐钱二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後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逃跑)。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去世),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改)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开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 ; 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无)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 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无)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即使)蒙斧钺汤镬,诚(的确,确实)甘乐之。臣事(侍奉)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无复再言。”
⑧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武曰:”自分(料想)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结束)今日之欢,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呼!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因(于是)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⑨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欺骗说)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请求)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使者大喜,如(按照)惠语以让(责备)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
⑩单于召会武官属,前已降及物(人)故,凡随武还者九人。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武留匈奴凡(总共,总计)十九岁( 年),始以强壮出,及( 等到)还,须发尽(全、都 )白。
知识归纳:
一、通假字:
(1)空自苦亡(无,没有)人之地 法令亡(无,没有)常 大臣亡(无,没有)罪夷灭者数十家
武父子亡(无,没有)功德 子为父死,亡(无,没有)所恨
(2)掘野鼠去(弆,收集)草实而食之
二、词类活用:
(1)时(名作状)汉连伐胡
(2)尽归(动词的使动)汉使路充国等
(3)其一人夜(名作状)亡告之 得夜(名作状)见汉使
(4)单于壮(形容词的意动)其节,朝夕(名作状)遣人候问武
(5)欲因此时降(动词的使动)武 单于愈益欲降(动词的使动)之 王必欲降(动词的使动)武
(6)反欲斗(动词的使动)两主,观祸败
(7)天雨(名作动)雪
(8)武能网(名作动)纺缴
三、古今异义词:
(1)丈人:古:对长辈和老人的尊称;今:岳父
(2)明年:古:任一年的下一年;今:今年的下一年
(3)实在:古:确实尚在;今:①诚实;不弄虚作假;②确实。
四、重要文常:
(1)足下:旧时交际用语,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词。战国时多用以称君主。
(2)斧钺汤镬:斧钺,用斧、钺杀人的刑罚;汤镬,也作“烹”,是把人放过大鼎或大镬,用滚汤将人活活煮死的酷刑。此处泛指各种酷刑。
(3)不幸:古人对死亡的委婉说法。
(4)长君:以年长者为君,对长兄的尊称。
(5)女弟:指自己的妹妹。
(6)春秋:借指年龄。
特殊句式:
(1)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判断句:……也)
(2)非汉所望也 (判断句:非.……也)
(3)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判断句:……者……也)
(4)兄弟亲近 (判断句:语意直接表判断)
(5)募士斥候百余人俱(去) (省略句:省谓语“去”)
(6)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于)匈奴中 (省略句:省介词“于”)
(7)后随浞野侯没胡(于)中 (省略句:省介词“于”)
(8)单于子弟发兵与(之)战 (省略句:省介词宾语“之”)
(9)惠等哭,舆(苏武)归营 (省略句:省宾语“苏武”)
(10)覆武(于)其上 (省略句:省介词“于”)
(11)使(汝)决人死生 (省略句:省兼语“汝”)
(12)乃幽武置(于)大窖中 (省略句:省介词“于”)
(13)匈奴以(之)为神 (省略句:省介词宾语“之”)
(14)乃徙武(于)北海上无人处 (省略句:省介词“于”)
(15)使(之)牧羝 (省略句:省兼语“苏武”)
(16)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于)他所 (省略句:省介词“于”)
(17)单于弟於靬王弋射(于)海上 (省略句:省介词“于”)
(18)空自苦(于)亡人之地 (省略句:省介词“于”)
(19)推堕驸马(于)河中 (省略句:省介词“于”)
(20)加以老母系(于)保宫 (省略句:省介词“于”)
(21)(我)何以汝为见 (省略句:省主语“我”)
(22)常惠请其守者与(之)俱(去) (省略句:前省介词宾语“之”,后省谓语“去”)
(23)言天子射(于)上林中 (省略句:省介词“于”)
(24)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被动句:语意表被动)
(25)见犯乃死,重负国 (被动句:用“见”表被动)
(26)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被动句:语意表被动)
(27)加以老母系(于)保宫 (被动句:用“于”表被动)
(28)皆为陛下所成就 (被动句:“为…所…”表被动)
(29)即谋单于,何以复加 (宾语前置句)
(30)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宾语前置句---以何面目归汉)
(31)引佩刀自刺 (宾语前置句)
(32)何以汝为见--以何见汝为? (宾语前置句)
(33)何以过陵 (宾语前置句)
(34)空自苦亡人之地 (宾语前置句)
(35)何久自苦如此 (宾语前置句)
(36)子卿尚复谁为乎 (宾语前置句)
(37)信义安所见乎 (宾语前置句——信义见安所)
(38)今得杀身自效 (宾语前置句)
(39)拥众数万 (定语后置句)
(40)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定语后置句)
(41)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定语后置句)
(42)为降虏于蛮夷 (状语后置句)
(43)效死于前 (状语后置句)
总结规律:
1、判断句标志:①……也 ②非.……也 ③……者……也 ④语意直接表判断
2、省略句常见情况:①省主语 ②谓语 ③宾语(动词或介词) ④兼语(使令动词后) ⑤介词(于)
3、被动句标志:①语意表被动 ②用“见”表被动 ③用“于”表被动 ④为…所…
4、宾语前置标志: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宾语是代词(人称代词或疑问代词)
5、定语后置标志:①中心词+定语+者 ②中心词+数词
6、状语后置句:动词+介宾短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