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史伶官传序
【学习目标】
1.了解写作背景,把握作者的观点。
2.掌握课文重点实词、虚词及各种文言现象;疏通文章大意。
3.体会正反说理、借古讽今的写法。
4.理解“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语的深刻含意。
【学习过程】
一、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北宋吉水(今江西吉水)人,文学家、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四岁丧父,家境贫寒,刻苦自学,宋仁宗天圣八年进士及第。晚年历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职,卒谥文忠。早年热心政治改革,但晚年对王安石变法有所不满。为文主张切合实用,重内容,反浮靡。积极培养后进,因而成为北宋中叶文坛领袖。他的散文明畅简洁,丰满生动,说理透彻,抒情委婉。诗、词也有很高成就。他的《六一诗话》开创了“诗话”这一新的体裁。著作有《新五代史》《欧阳文忠公集》,又与宋祁等合修《新唐书》。
二、思想情怀
欧阳修名句集锦
1.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2.羡子年少正得路,有始扶桑初日升。
3.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
4.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5.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6.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7.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8.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三、写作背景
欧阳修所处的时代,正是北宋王朝开始由盛到衰的时期,政治上的一些弊端越来越严重,社会上各种矛盾日趋尖锐。仁宗庆历初年,以王伦、张海等为首的人民暴动接踵而起,西夏又袭扰西北边境,屡败宋军。欧阳修、范仲淹等人力图实行政治改革以挽救北宋王朝的危机,却接二连三地遭到当权派的打击。在这种情况下,欧阳修忧心忡忡,很担心五代的惨痛历史即将重演。于是欧阳修自己动手,撰成了七十四卷的《新五代史》。本文就是为《新五代史·伶官传》部分写的一篇序文,目的是为了告诫当时处于国家和民族危机中的北宋王朝执政者,以庄宗宠幸伶人、身死国灭的历史事实为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励精图治,并借事论理,阐明国家盛衰成败由于人事的深刻道理。
四、时代大事
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朝廷,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在这53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个国君,篡位、弑君现象屡见不鲜,战乱频仍,后唐庄宗就是被杀的一个。庄宗称帝后,迷恋优伶,“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于是被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所惑,使其得以重权在握。庄宗同光四年(926),贝州将领皇甫晖兵变,叛乱四起,拥有兵权的史彦琼拒不发兵,后又单人独骑逃走。庄宗亲征败北,众叛亲离,郭从谦又乘危作乱,乱箭射死庄宗。
五、文学常识
序
序,亦称“叙”,或称“引”,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作者自己写的叫“自序”,多说明著作的内容、写作缘由、经过、旨趣和特点;别人代写的序叫“代序”,多介绍和评论该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六、文化常识
1.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牢:本来是养牲畜的圈,这里指祭祀用的牲畜。古代祭祀用牛、羊、猪各一头叫“太牢”,用羊、猪各一头叫“少牢”。古人把牛叫“太牢”,羊叫“少牢”。
2.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
太庙:中国古代皇帝的宗庙。太庙在夏朝时称为“世室”,殷商时称为“重屋”,周称为“明堂”,秦汉时起称为“太庙”。太庙最早只是供奉皇帝先祖的地方,后来皇后和功臣的神位在皇帝的批准下也可以被供奉在太庙。
3.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忽微:极小的事。忽,一寸的十万分之一。微,一寸的百万分之一。
七、文言积累
(一)重点字音(请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1.系燕父子( ) 2.仇雠( )
3.四应( ) 4.盛衰( )
5.盛以锦囊( )
(二)通假字(请找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 ”同“ ”,
(三)古今异义(请解释下面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1.岂非人事哉
古义:
今义: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惩等工作。
2.与其所以失之者
古义:
今义:连词,比较两件事而决定取舍的时候,用在放弃的一面。
3.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古义:
今义:干某项事业。
4.其意气之盛
古义:
今义:意志和气概;志趣和性格;由于主观和偏激而产生的情绪。
5.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
古义:
今义:表示另提一事。
(四)词类活用(根据提示解释词义)
1.名词活用
(1)名词作动词
①契丹与吾约为兄弟
②函梁君臣之首
③抑本其成败之迹
(2)名词作状语
①负而前驱
②一夫夜呼
③仓皇东出
2.动词的活用
(1)动词作名词
而告以成功
(2)使动用法
①忧劳可以兴国
②逸豫可以亡身
3.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②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2)形容词作动词
乱者四应
(五)重点实虚词(请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原
①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②情有可原
2.恨
①此三者,吾遗恨也
②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3.归
①而皆背晋以归梁
②君臣相顾,不知所归
③请从吏夜归(《石壕吏》)
④聊乘化以归尽(《归去来兮辞》)
4.举
①举天下之豪杰
②戍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
③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陈涉世家》)
④举头望明月(《静夜思》)
⑤死即举大名耳(《陈涉世家》)
5.盛
①盛衰之理
②盛以锦囊
③其意气之盛
④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⑤胜地不常,盛筵难再(《滕王阁序》)
⑥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6.告
①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②私见张良,具告以事(《鸿门宴》)
③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出师表》)
7.微
①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②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陈情表》)
③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定风波》)
④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烛之武退秦师》)
⑤恨晨光之熹微(《归去来兮辞》)
8.以
①与其所以失之者
②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9.与
①与其所以失之者
②与尔三矢
10.乃
①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②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③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
④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⑤乃悟前狼假寐(《狼》)
(六)文言句式(请根据提示翻译下面句子)
1.判断句
①梁,吾仇也。( )
译文:
②此三者,吾遗恨也。( )
译文:
③燕王吾所立。( )
译文:
2.被动句
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
译文:
②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
译文:
3.状语后置句
①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
译文:
②盛以锦囊。( )
译文:
③而告以成功。( )
译文:
④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
译文:
4.省略句
①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
译文:
②还矢先王。( )
译文:
(七)典型名句
1.满招损,谦得益。
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3.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八、文本初读
通读课文,请根据下面对文章层次划分的提示,填写空缺处。
本文共4段,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 的论点,并提出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作为这一立论的根据。
第二部分(第2~3段),论证中心论点。
第2段承上叙事,详述 的事例。
第3段转而议论,评论 ,阐明中心论点。
第三部分(第4段)进一步议论,引出教训,总结全文。
九、文本精读
(一)阅读课文第1~2段,完成以下问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推其根本
B.盛衰之理 理:道理
C.此三者,吾遗恨也 恨:遗憾
D.及凯旋而纳之 纳:收藏
2.下列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文开门见山提出盛衰由人的主张:“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用一个“原”字推导原因,点出庄宗,作为立论依据,顺势引起下文。
B.“虽曰……岂非……”是反诘语气的递进复句,意在强调“人事”的作用,即盛衰之理,不仅在于天命,更在于人事。
C.第2段中的故事虽然在社会上流传较广,却不一定有确凿的根据,所以作者在前面加上“世言”二字。于是,史学家的重视信而有征与文学家的重视典型事例巧妙地统一起来了。
D.作者详细叙述了“晋王三矢”的故事,转述李克用临终时的那一番话,充满激愤、痛切和向往的感情,使人如闻其声,这样就能表现出李存勖是受命于危难之际,且不负先人之志。
3.由课文的第1段可以推知本文将运用什么论证方法?
(二)阅读课文第3~4段,完成以下问题。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应:应答
B.君臣相顾 顾:看
C.抑本其成败之迹 抑:或者,还是
D.故方其盛也 方:正当,正在
5.下列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3段把唐庄宗的“盛”“衰”情况作对比,说明他事业的成败,在于人为,以此论证了论点。
B.写唐庄宗“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献于太庙,并且“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这时“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这里突出写一个“盛”字,一个“壮”字,表现了庄宗的志得意满。
C.第4段再次对比庄宗的盛衰,与第3段相呼应,而着重指出他身死国灭的根本原因是“数十伶人困之”,根据这一史实,作者得出了自己的看法。
D.“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这两句,既紧密地联系了庄宗的实际,也进一步论证了论点。
6.本文到第3段,论点已得到证明,可作者为什么还要写第4段呢?
7.“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三句是怎样提挈全文的?
8.(素养提升)对“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我们今天应该如何评价?
十、思维拓展
文章题目是“五代史伶官传序”,但文章很少直接提到伶官的事情,这是不是文不对题?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理由。
【参考答案】
七、文言积累
(一)1.系燕父子(xì) 2.仇雠(chóu)
3.四应(yìng) 4.盛衰(shèng)
5.盛以锦囊(chéng)
(二)“无”同“毋”,不要
(三)1. 古义:人的作为。
2.古义:与,介词,和;其,代词,他。
3. 古义:官名,这里泛指一般属官。
4.古义:心情,气势。
5.古义:相当于“以至于”,到了……的局面(境地)。
(四)
1.名词活用
(1)名词作动词
①契丹与吾约为兄弟 订立盟约
②函梁君臣之首 用木匣子装
③抑本其成败之迹 考察,探究
(2)名词作状语
①负而前驱 向前
②一夫夜呼 在夜里
③仓皇东出 向东
2.动词的活用
(1)动词作名词
而告以成功 成功的消息
(2)使动用法
①忧劳可以兴国 使……兴
②逸豫可以亡身 使……亡
3.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才智勇气
②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极小的事
(2)形容词作动词
乱者四应 作乱
(五)
1.原
①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推其根本
②情有可原 原谅
2.恨
①此三者,吾遗恨也 怨恨,仇恨
②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遗憾
3.归
①而皆背晋以归梁 归顺
②君臣相顾,不知所归 回到
③请从吏夜归(《石壕吏》) 回去
④聊乘化以归尽(《归去来兮辞》) 归向
4.举
①举天下之豪杰 全,整个
②戍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 被攻克
③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陈涉世家》) 发动
④举头望明月(《静夜思》) 抬起
⑤死即举大名耳(《陈涉世家》) 成就
5.盛
①盛衰之理 读shèng,兴盛
②盛以锦囊 读chéng,装着
③其意气之盛 读shèng,骄盛
④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读shèng,强盛
⑤胜地不常,盛筵难再(《滕王阁序》) 读shèng,盛大
⑥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读shèng,职位高
6.告
①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祭告
②私见张良,具告以事(《鸿门宴》) 告诉
③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出师表》) 告慰
7.微
①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一寸的百万分之一
②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陈情表》) 地位低下,卑贱
③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定风波》) 稍微
④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烛之武退秦师》) 如果没有……,如果不是……
⑤恨晨光之熹微(《归去来兮辞》) 微弱
8.以
①与其所以失之者 与“所”组成名词性结构,……的原因
②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介词,用
9.与
①与其所以失之者 连词,和
②与尔三矢 动词,给
10.乃
①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代词,你的
②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如此,这样
③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 副词,于是,就
④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副词,竟然
⑤乃悟前狼假寐(《狼》) 副词,才
(六)文言句式(请根据提示翻译下面句子)
1.判断句
①梁,吾仇也。(“……也”表判断)
译文:梁王朱温是我的仇敌。
②此三者,吾遗恨也。(“……者,……也”表判断)
译文:这三者,是我的遗恨。
③燕王吾所立。(语意上判断)
译文:燕王是我扶持起来的。
2.被动句
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为”表被动)
译文:自己丧命,国家灭亡,被天下人耻笑。
②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于”表被动)
译文: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溺爱的人或物所困扰。
3.状语后置句
①庄宗受而藏之于庙。(“于庙”作“藏”的状语)
译文:庄宗接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庙里。
②盛以锦囊。(“以锦囊”作“盛”的状语)
译文:用锦囊盛着。
③而告以成功。(“以成功”作“告”的状语)
译文:然后把成功的消息告诉先王。
④夫祸患常积于忽微。(“于忽微”作“积”的状语)
译文:人生的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积累起来的。
4.省略句
①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省略介词“于”)
译文:就派遣随从官员用猪、羊二牲祭告祖庙。
②还矢先王。(省略介词“于”)
译文:把箭还给先王。
八、盛衰由于人事 庄宗接受并执行晋王遗命 庄宗的盛衰
九、1. C【解析】恨:怨恨,仇恨。
2.B【解析】不是递进复句,而是转折复句。
3.作者将运用例证法,从“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这几句话,可以看出下面将要以庄宗李存勖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为论证的依据。
4.A【解析】应:响应。
5.C【解析】“根本原因”错,应为“直接原因”。
6.①照应题目。②借古讽今,讽谏北宋统治者要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③作者强调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仅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声色犬马,忘记忧劳兴国的至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加强文章的针对性,也使得文章更具现实意义。
7.①紧接这三句后,作者首先点出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指出提出“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一认识的历史根据。②第2段叙述晋王三矢的事例,第3段从庄宗极盛时和极衰时两种情形的对比中,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这就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进行了有力的论证,揭示了所谓“人事”的内涵。③第4段承上文进一步议论,引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历史教训,强调能使人逸豫亡身的绝不仅仅限于伶人,由此深化了人们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的理解。
8.作者的观点是有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的。首先,作者把一个王朝的盛衰兴亡归之于某个国君,这是一种唯心史观。如果根据作者的观点加以推论,似乎统治阶级只要能“谦”而不“满”、“忧劳”而不“逸豫”,封建王朝就会长治久安。实际情况当然不是如此。其次,作者对当时统治阶级加以劝诫,其目的无非是为了巩固封建统治。但是作者的观点也有其历史进步性的一面。虽然一个王朝的盛衰安危不能完全归结于统治者个人的忧劳或是逸豫,但统治者是骄奢淫逸还是励精图治,这对当时社会是有重大影响的。另外,“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历史教训,在今天我们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十、 (观点一)没有文不对题。欧阳修写作《五代史伶官传序》的主要目的是总结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又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讽谏北宋统治者。而有关伶官的事情在《伶官传》中已经有了详细的叙述,本文不需要重复。
(观点二)有点文不对题。庄宗的衰败是由伶官引起的,作者以史为鉴,就伶官乱政误国来评述国家兴盛衰败的道理,虽然《伶官传》中详细地叙述了有关伶官的内容,但在这篇文章中,也应该简要地叙述一些有关伶官的事情,让读者更明确地把握文章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