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十四章 内能 内能的利用
【基础巩固】
1.下列现象能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
A.大雪纷飞 B.稻浪起伏
C.炊烟袅袅 D.花香袭人
2.下列现象中,通过热传递改变内能的是( )
A.太阳照射沙子,沙子变热
B.反复弯折铁丝,铁丝变热
C.两手相互摩擦,手掌变热
D.钢锯锯断木头,钢锯变热
3.如图所示,民间艺人将糖加热到流体状态,然后用它在平板上“画成”各种小动物,静待慢慢变硬后就制作成了栩栩如生的“糖画”。关于“糖画”,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糖是晶体
B.糖的内能一直在增加
C.糖分子之间只有引力没有斥力
D.糖先熔化后凝固
4.现在流行一款鞋,穿上它走路时,鞋会发光,站着不动就不会发光。则这款鞋发光的原理,从能量转化的角度分析正确的是( )
A.机械能转化为电能,再转化为光能
B.电能转化为机械能,再转化为光能
C.机械能转化为光能,再转化为电能
D.光能转化为机械能,再转化为电能
5.下列有关热和能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发生热传递时,温度总是从高温物体传递给低温物体
B.一块0 ℃的冰熔化成0 ℃的水后,温度不变,内能不变
C.内燃机的压缩冲程,主要通过做功的方式增大汽缸内物质的内能
D.夏天在室内洒水降温,利用了水的比热容较大的性质
6.关于四冲程内燃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汽油机和柴油机都是内燃机,吸入汽缸的物质相同
B.汽油机和柴油机都是通过火花塞点火的
C.燃料在汽缸内猛烈燃烧,燃料热值迅速减小
D.压缩冲程主要是通过做功的方式增大缸内气体的内能
7.关于温度、热量和内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吸收了热量,温度一定升高
B.温度高的物体含有热量多
C.温度相同的物体,内能不一定相同
D.物体内能增加,一定从外界吸收了热量
如图所示是四冲程内燃机工作循环中一个冲程的示意图,它是( )
A.压缩冲程,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B.压缩冲程,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C.做功冲程,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D.做功冲程,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用酒精灯给试管内的水加热至一定程度,发现塞在试管口的木塞被冲出,如图所示。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试管中的水是靠做功的方式增加内能的
B.水蒸气对木塞做功,把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C.水蒸气对木塞做功,与汽油机做功冲程的原理相同
D.水蒸气对木塞做功,水蒸气内能增加
10.“酒香不怕巷子深”,远处闻到酒的香味是因为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酒精和水充分混合后总体积变小,此现象说明组成物质的分子间存在________。
11.汽油机的一个工作循环是由四个冲程组成,在________冲程中,通过做功使燃料混合物温度升高;汽油机工作时选择水来降温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
12.2020年5月5日,我国“长征五号B”大型运载火箭首飞成功,火箭使用液态氢作燃料是因为液态氢的________较大;火箭向下喷射燃气获得推力加速上升,是内能转化为________能。
13.一台单缸四冲程汽油机飞轮的转速是2 400 r/min,则该汽油机每秒钟完成______个冲程,对外做功________次。
14.用液化气灶把1.5 kg、初温为20 ℃的水加热到
100 ℃,需要吸收的热量为____________J。若上述过程中完全燃烧0.021 kg液化气且只有60%的热量被水吸收,则液化气的热值为______________J/kg[已知c水=4.2×103J/(kg·℃)]。
15.在探究“不同物质吸热能力”的实验中,实验装置如图甲、乙所示。
(1)实验中应取________(选填“质量”或“体积”)相同的甲、乙两种液体,分别倒入相同的烧杯中,使用规格________(选填“相同”或“不同”)的电加热器加热。实验中通过____________(选填“升高的温度”或“加热时间”)来比较甲和乙两种液体吸收热量的多少。
(2)实验数据如表所示,______(选填“甲”或“乙”)液体的吸热能力强。如果要在甲、乙两种液体中选择一种液体作为冷却剂,你认为______(选填“甲”或“乙”)液体较为合理。
加热时间/min 0 1 2 3 4
甲的温度/℃ 30 34 38 42 46
乙的温度/℃ 10 18 26 34 42
(3)图丙中①是乙加热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如果将初温相同的乙物质质量增加到原来的2倍,不考虑热损失,用相同的加热器加热,再绘制出一条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则为图中的第______(选填“①”“②”或“③”)条。
16.小华家里用的是天然气灶,他尝试估测该灶的效率。小华用容量为5 L的水壶装满水,水的初温是20 ℃,然后将水烧开。烧水前天然气表的示数是2 365.02 m3,水刚烧开时天然气表的示数变为2 365.12 m3,天然气的热值为3.2×107 J/m3,水的比热容c水=4.2×103 J/(kg·℃),当地大气压为标准大气压。求:
(1)水吸收的热量Q吸(不计水的热量损失);
(2)天然气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Q放;
(3)天然气灶的效率η。
17.某汽车在水平地面上以25 m/s的速度匀速行驶,行驶600 s汽车发动机产生的牵引力所做的功为3×107 J,消耗汽油1 kg(假设汽油在发动机汽缸内完全燃烧,汽油热值取q=5×107 J/kg,g取10 N/kg)。针对这一过程,求:
(1)汽车行驶的路程;
(2)汽车受到的阻力;
(3)汽车发动机的效率。
【能力提升】
18.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涉及很多物理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医务人员所戴的护目镜上经常出现水雾是汽化现象
B.我们很远就能闻到消毒液的气味是因为分子在做热运动
C.用酒精擦拭皮肤感到凉爽是因为酒精蒸发放热
D.用冰块给发热病人降温是因为冰块的内能为零
1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内燃机消耗的燃料越多,其效率越高
B.物体吸收热量,其温度一定升高
C.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一定增加
D.在热传递过程中,热量只能自发地从高温物体转移到低温物体
20.下列现象和推断不符合实际的是( )
A.现象:抽去玻璃板,两瓶中的气体都会变成红棕色。推断: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B.现象:稍稍用力向上拉玻璃板,弹簧测力计示数变大。推断:分子间只有引力没有斥力
C.现象:棉花被点燃。推断: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大,温度升高
D.现象:当塞子跳起时瓶内出现白雾。推断:物体对外界做功,物体内能减小,温度降低
21.小帆在老师指导下,用如图1所示的同一个实验装置分别加热100 g的甲、乙两种液体(其中一种是水),用测得的数据绘制了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图2),乙从20 ℃加热至沸腾刚好消耗了4 g酒精(q酒精=3×
107 J/kg)。若单位时间内甲吸收的热量与乙吸收的热量相等,c水=4.2×
103 J/(kg·℃),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c乙=2.4×103 J/(kg·℃)
B.乙的吸热能力大于甲的吸热能力
C.0~8 min乙吸收的热量为3.36×104 J
D.该酒精灯的加热效率为28%
22.小明用相同的酒精灯给质量相等的甲、乙两种物质加热。根据测量数据描绘温度—时间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可知,甲物质比热容______(选填“>”“<”或“=”)乙物质比热容。用酒精灯给物体加热,物体内能增大,温度升高,这是通过__________的方式实现的。实验完成后,酒精灯中剩余酒精的热值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素养提升】
23.甲、乙液体分别置于两个不同的恒温封闭环境中,质量保持不变。测得甲、乙液体的温度随时间变化如图所示。
(1)______(选填“甲”或“乙”)液体的分子运动随时间越来越剧烈。
(2)甲液体所在环境的温度________(选填“小于1.7 ℃”“等于20 ℃”或“大于35 ℃”)。
(3)乙液体在“1~2 min”段、“8~9 min”段放出的热量分别为Q1、Q2,则Q1______(选填“>”“=”或“<”)Q2,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D 2.A 3.D 4.A 5.C 6.D 7.C 8.C 9.C
10.运动 间隙 11.压缩 水的比热容大
12.热值 机械 13.80 20
14.5.04×105 4×107
15.(1)质量 相同 加热时间 (2)甲 甲 (3)③
16.解:(1)由ρ=可得,水的质量:
m=ρ水V水=1.0×103 kg/m3×5×10-3 m3=5 kg,
烧开5 L水,吸收的热量:
Q吸=c水mΔt=4.2×103 J/(kg·℃)×5 kg×(100 ℃-20 ℃)=1.68×106 J。
(2)将水烧开燃烧天然气的体积:
V=2 365.12 m3-2 365.02 m3=0.1 m3,
天然气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
Q放=q天然气V=3.2×107 J/m3×0.1 m3=3.2×106 J。
(3)天然气灶的效率:
η==×100%=52.5%。
17.解:(1)由v=得,汽车行驶的路程:
s=vt=25 m/s×600 s=1.5×104 m。
(2)汽车的牵引力:
F===2×103 N,
因为汽车匀速直线行驶,所以汽车受到的阻力:
f=F=2×103 N。
(3)1 kg汽油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
Q放=mq=1 kg×5×107 J/kg=5×107 J,
汽车发动机的效率:
η==×100%=60%。
18.B 19.D 20.B 21.C
22.< 热传递 不变
23.(1)甲 (2)大于35 ℃
(3)> 根据Q=cmΔt,由于1~2 min段乙液体温度的变化量大于8~9 min段乙液体温度的变化量,且乙液体比热容c、质量m均不变,故Q1>Q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