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36.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1-08 07:41: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武功县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考生注意: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 100分,考试时间 90分钟。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交卷时,只交答题纸。
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
一、选择题(25小题,每小题 2分,共 5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的选项)
1.“分封制在封土授民的同时,也把周王朝自己及其从商王朝接受过来的先进的器物、官僚体制、典章制度、意识形态和文化结构,带到了分封制度所及之地。”这主要强调分封制
A.促成了统一民族的形成 B.扩大了西周的疆域
C.推动了中原文明的扩展 D.巩固了西周的统治
2.学者冯天瑜在《“封建”考论》中指出:“西周的封邦建国实现了以姬姓为主的贵族阶层、被征服的臣仆、封地土著三种人的结合,突破了纯粹的血缘组织框架,所以又是对殷商氏族联合国家的一大提升。”材料旨在说明分封制
A.废除了血缘政治关系 B.扩大了西周疆域领土范围
C.确立了官僚政治体系 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3.有学者说,周代的宗法制是个成功的创造,“大宗维翰(栋梁)宗子维城”,既讲“亲亲”,也讲“尊尊”……明清时期,家法族规和乡规民约得到官方的认可和批准,成为传统法律体系的组成部分。由此可知,宗法制
A.成为法律制度规范的源头 B.体现家国同构的特点
C.加强中央地方的政治联系 D.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
4.春秋末期某人,祖先是贵族,到他这一代时已无法享有食邑、俸禄,沦落为平民,以教书为业不再享有世袭特权。推测他面临此困境时的时代背景是
A.周天子废除贵族特权 B.学校制度兴起
C.宗法制度被废除 D.“封建制度”逐渐解体
5.秦有六尚,即尚冠、尚衣、尚食、尚沐、尚席、尚书,是帮助皇帝掌管私人的衣服饮食起居的官员;汉朝后尚书渐为执政要员,余五尚之职分由他官所掌。六尚的变化反映了
A.制度嬗变,走向成熟 B.制度沿袭,三省确立
C.风尚变迁,削弱皇权 D.体制突破,宰相形成
6.司马迁在《史记》中对秦实行的“郡县制”有这样一句评价:“县集而郡,郡集而天下。郡县治,天下无不治。”下列关于秦“郡县制”的相关表述,正确的是
A.基于宗法制的某些作用而实行 B.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C.这是中国官僚政治完善的标志 D.是秦“二世而亡”的根本原因
7.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君主通过调节中央政府和地方行政机构,实现对全国的专制统治,但不仅皇族内部不断发生争夺皇位的斗争,甚至权臣、武将、外戚也极力觊觎皇位,实现改朝换代,宦官、奸臣也寄生在皇权之上,作威作福。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皇帝职位世袭没有制约 B.皇权至高无上的独断性
C.世袭制被官僚体制取代 D.君权与相权的基本矛盾
8.下图是古代某种选官制度的操作流程,据图所示可知
A.察举制注重品行和地方推荐 B.九品中正制程序具有严谨性
C.九品中正制注重门第和族望 D.科举制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
9.我国古代的谏官专向皇帝谏诤过失,隋唐时期他们隶属于宰相,宰相不便同皇帝直接讲话,便让他们讲,讲得好固然好,讲得不好也无妨,因为他们本来就是谏官,……这是政治上的一种技术。由此看来隋唐时期的谏官
A.可以杜绝君主权力的滥用 B.缓和了君主和宰相之间的矛盾
C.增强了大臣们的监督意识 D.对约束宰相权力起到重要作用
10.下表反映了秦汉两朝不同时期对地方监察官的设立情况。据此能够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秦汉时丞相负有地方监察职责 B.西汉时地方监察官的职权广泛
C.秦汉时对地方官吏的管理加强 D.秦汉时监察官官职高于地方官
11.元世祖继位后,废除唐宋以来的三省制而实行了只设中书省的一省制,并由皇太子挂 名担任中书省的长官。这一措施的积极作用在于
A.加强了地方监察 B.有利于走向民主
C.违背了历史潮流 D.提高了行政效率
12.廷议又称集议,是中国古代朝廷的议事制度。唐代政事堂议事,程序规范,秩序井 然;宋代设置了廷议的固定场所,参加者的编排程式固定化,廷议的议程程式化,设有掌管廷议的监议御史。唐宋时期廷议制度逐渐程式化和规范化的主要原因是
A.官员专权乱政现象严重 B.为了减少决策的失误
C.提高中央机构行政效率 D.君主专制强化的需要
13.据《清会典》记载:“每日钦率上谕,由军机处承旨,其应发抄者,皆下于阁。折奏成奉朱笔,或由军机处拟写随旨;题本或票拟钦定,或奉旨改签。下阁后,谕旨及折奏,则传知各衙门抄录遵行。”这说明雍正时期
A.军机大臣拥有一定决策权 B.内阁变成军机处下属机构
C.军机处和内阁分权例衡 D.内阁变为承递文件的机关
14.台湾学者许倬云在描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帝国时代延续两千年的奥秘即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这一论断说明了中国封建时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 B.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相结合
C.宗法制和分封制结合 D.“家天下”与“公天下”共存
15.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签约谈判中,清政府对增开商埠、割地、修改税则、赔款各项均比较容易地予以接受。但对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则以有违礼制为由多次拒绝,甚至打算以全免关税来换取列强放弃公使驻京。这说明清政府
A.坚决捍卫国家领土主权 B.仍然抱有天朝上国观念
C.采取了灵活的外交策略 D.开始建立近代外交体制
16.春帆楼位于日本下关市一座小山丘上,当年谈判的会场依然保存完好;楼前的那块石碑上,还醒目地镌刻着“今之国威之隆,实滥觞于甲午之役”字样。这句话实际上道出了
A.中日甲午战争使中国变为了半殖民地 B.甲午海战中日本的胜利削弱了中国国力
C.甲午之役加快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 D.甲午之役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17.1902年袁世凯在天津首创中国警察制度。这一制度是对下面哪个不平等条款的应对
A.《南京条约》:协定进出口货物关税 B.《辛丑条约》:天津不得驻扎中国军队
C.《北京条约》:增开天津为通商口岸 D.《辛丑条约》:在东交民巷设立使馆区
18.下列诗句中,颂扬左宗棠收复新疆功绩的是
A.丰功岂在尊明朔,确保台湾入版图 B.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
C.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D.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19.1895年对中国来说是屈辱与动荡的一年。假设你这一年生活在台湾,你可能参加下列哪支队伍与日本侵略者作战
A.左宗棠的部队 B.徐骧或刘永福的部队
C.邓世昌的舰队 D.唐景崧的部队
20.美国作家马克 吐温于 1900年 8月 12日说他“同情中国人”,11月 23日更公开宣称他“也是一个义和团员”,“无论何时都站在义和团一边,义和团是爱国者”。马克 吐温上述言论的主要依据是义和团运动
A.揭露了清政府的卖国本质 B.打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
C.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 D.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21.在西安事变中,促使张学良先扣押蒋介石,后来又释放蒋介石的最主要原因是
A.当时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B.中共的正确建议和主张
C.张学良与蒋介石恩仇的了结 D.国民政府方面的巨大压力
22.1937年 7月《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中提出:“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中共中央这一决定,主要是基于
A.八路军取得百团大战的胜利 B.国民党取得了台儿庄战役的胜利
C.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D.日军攻陷南京,制造大屠杀惨案
23.抗战时期国民党军队在沦陷区进行了敌后游击战,据统计,到 1940年前后,国民党敌后游击战达到鼎盛时期,人数达 100 万人左右,一度成为日军重点进攻的对象。这反映了当时
A.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路线
B.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共产党在敌后战场共同抗日
C.国民党的敌后游击战牵制了日军的力量
D.中国共产党的军队坚持敌后抗战成为中流砥柱
24.1933年到 1937年上半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先后统筹完成了江宁、镇江、虎门、马尾、连云港等要塞区的建设,又大规模构筑了京沪、沪杭、豫北、晋北、绥东等侧重于城市和交通线防御的工事。它反映了国民政府
A.力图防范各地兴起的反蒋运动 B.对日持久防御作战的战略意图
C.全力“围剿”红军的企图 D.试图削弱各地军阀的实力
25.下图是某同学的历史笔记片断,该片断反映的历史主题是
A.国民革命时期的民主建设成就 B.土地革命时期的民主政治建设
C.抗日战争对中国的现代化影响 D.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背景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 50分)
二、非选择题(共 50分)
26.(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朝官僚机构示意图
材料二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省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省,中书省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
材料三 “(明)太宗皇帝入继大统,首擢翰林编修,初建内阁于奉天门,简任翰林之臣七入其中,所职代言,属时更新,凡制造……咸属焉。”
——魏千志《明清史概论》
材料四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
——赵翼《薝曝杂记》
(1)秦朝、隋唐、明朝、清朝的中枢权力机构各是什么?(4分)
(2)中枢权力机构的发展演变有什么规律?(2分)
(3)材料一的制度有什么特点?(5分)
(4)材料四中的机构的主要职能和作用是什么?它的设置反映了什么时代特征?(4分)
27.(11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
材料二 受封诸侯对周天子有守土、勤王、纳贡、述职等义务,但纳贡的时间、内容、数量以及述职等并没有制度性的规定,诸侯在封国内行使统治权,可以设置臣僚、拥有军队。从周天子到诸侯、大夫、士,都按照宗法制的原则解决接班人和土地的再分配问题,用血缘关系解决继承问题,从而形成了贵族政治,政治权力都掌握在世袭贵族手里。全国就是一个大家庭,天子是这个大家庭的大宗,诸侯是他所在国的大宗。分封制实质上是将亲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结合在一起,使整个社会人与人的关系既讲究等级、尊卑,又不乏和谐、亲善。
——摘编自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材料三 秦汉之制,郡守于每年秋冬向中央朝廷申报一年的治状,县也同样要上集簿于 郡,中央或郡即在这时各对其下属进行考核,有功者可受奖赏或升迁,有过者轻则贬秩,重则免官、服刑。和考课相辅而行的是监察制。中央派郡监或刺史以监郡,郡县也各派督邮或廷掾以监县或乡。刺史、督邮等可随时按劾有罪赃的守、令或其他官吏。由于自上而下的层层督课,使得中央政令能较为顺利地贯彻到最基层,保证了政令的划一性。秦汉的郡县制代替了周的分封制,也即从地方分权演进为干强枝弱的中央集权制,为后来 2000年的地方行政体制奠定了坚固的基础。
——摘编自《郡县制的来历与内乡县的历史沿革》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行政区划演变的特点。(3分)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分封制与郡县制的不同之处。(4分)
(3)综上所述,分析秦汉以来中国能长期保持大一统的主要原因。(4分)
28.(11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 30年代,一位来华传教士撰文说:如果不透彻了解中国历史,要解决其长期存在的政治和其他问题将是徒劳的;如果这个民族与世隔绝的“秘密”不被发掘出来,那么, “将他们与世界其他民族相分隔的万里长城就不能连根铲除”。
材料二 马克思在评论鸦片战争时说,“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基于道义,而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
材料三 关于鸦片战争这一事件,过去,英国史学家总以英国利益为中心来理解;我国史学家则从民族命运来思考;在当今文明史观认识下,人们又会有新的结论。
(1)材料一的言论与此后西方列强侵华之间有何关系?(4分)
(2)试对材料二马克思论述中的关键词进行解读:
①“陈腐世界的代表”:__________________;(1分)
②“贱买贵卖的特权”:________________;(2分)
③“对联式悲歌”: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3)材料三中所述三个视角说明了什么道理?(2分)
29.(13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日本自身有着世界上任何一种文明都没有的一些特点:(1)它自古以来是一种弱势文明,因而它善于模仿和吸收其他文明的长处,……但却又毫无感恩报答之心;(2)日本文化中没有“绝对正义感”,更多的是功利主义,一切都从自己的实际利益出发;(3)日本文化中还有一种非理性的鄙外主义心态,……日本的鄙外主义其矛头往往首指中国。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下
材料二 1936年 8月 7日,首相、外相、陆相、海相、藏相召开“五相会议”,制定了《国策基准》,这个文件提出:外交与国防相互配合,“一方面确保帝国在东亚大陆的地位,另一方面向南方海洋发展”。
——张建华《世界现代史》
材料三 1938年 5月,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对持久战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系统完整论述。毛泽东认为抗战作战形式应该是“基本的游击战,但不放松有条件下的运动战”。毛泽东多次强调:“兵民乃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中共放手发动群众,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不断地建立和巩固抗日根据地。抗战爆发前后,国民党逐渐形成了持久消耗战略的思想,其基本内容是:“以空间换时间” 和“积小胜为大胜”。国民党制订了“游击战重于正规战”的作战方针,但在实战中又设想用顽强的阵地防守充分杀伤敌人,遏制日军的进攻势头。1938年国民党提出“团结海内外全民族一切力量”‘“训练全国壮丁,充实民众武力”。但同年蒋介石又下令,对各地自发组织的游击队“一律勒令取消”,李宗仁说国民党把抗战“前途建立在欧战和世界大战之上”,因此在日本进攻面前被动应敌、苦撑待变。
——摘编自祝滨滨《抗战时期国共两党持久战略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19 世纪末日本侵华的重要事件及由此给中国领土主权带来的影响。(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日本制定《国策基准》的目的,并指出 1937年日本由此发动的侵华军事行动。(3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国共两党在抗战过程中体现出的战备异同。(6分)
武功县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25小题,每小题 2分,共 5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的选项)
1-5 BADDD 6-10 CADBB 11-15 CCCBC 16-20 DCDBC 21-25 BABCC
二、非选择题(共 50分)
26.(12分)(1)全面推行郡县制。(1分)影响:实现了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稳定;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6 分)混合体:郡国并行制。(1分)
(2)唐:节度使制度;元朝:行省制度;(2分)本质:都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2分)
27.(12分)(1)日本宣称出兵中国的目的是帮助中国人民推翻清政府的统治。(1分)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定《马关条约》。(1分)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1分)
(2)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2分)
(3)国力、军力悬殊、敌强我弱。(1分)全民族抗战的实现和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2分)
(4)它是一场全民族的战争,它也是近代史上中国人民取得的第一次反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它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或者使中国成为世界四大国之一。(4分)
28.(14分)(1)时间:1921年;(1分) 意义: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2分)
(2)道路: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革命胜利的道路;(2 分) 依据: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2分)
(3)关系:土地改革使广大农民群众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获得了土地,积极支援解放战争,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强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4分)
(4)原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走符合国情的革命道路;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3分)
29.(12分)(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3分)实行广泛的人民民主。(1分)
(2)依据:在历史上,我国各民族互相杂居,互相同化,互相影响;近代以来,我国各民族都受到帝国主义的压迫,在革命战争中结成深厚友谊;各民族所处地理环境各异。(答出两点即可,2 分)目的:通过民族合作、民族互助,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2分)
(3)成就:1998年,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各地创造性地发展了各种村民选举制度。(2分)意义:有利于充分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有利于我国农村的政治和经济建设;有利于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和谐。(2分,答出两点即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