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古代诗歌鉴赏
一.(2021年新高考Ⅰ卷,15-1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寄江州白司马①
杨巨源
江州司马平安否?惠远东林住得无②?
湓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
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
莫谩拘牵雨花社③,青云依旧是前途。
【注】①江州白司马:即白居易。②惠远:东晋高僧,居庐山东林寺。③莫谩:不要。雨花社:指佛教讲经的集会。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根据内容分析,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应该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比较接近。
B.第三句使用“一衣带水”的典故,表现出朋友之间“天涯若比邻”之意。
C.第六句中的“病鹤”指的是白居易,他怀恋长安,时常遥望京城的宫阙。
D.诗人最后开解朋友,目前虽然身处贬谪之中,但未来的前途依然很远大。
2.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
二.(2021年新高考Ⅱ卷,15-1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示儿子
陆游
禄食无功我自知,汝曹何以报明时?
为农为士亦奚异,事国事亲惟不欺。
道在六经宁有尽,躬耕百亩可无饥。
最亲切处今相付,热读周公七月诗[注]。
[注]七月诗:指《诗经·风·七月》,是一首描写农民劳作和生活的农事诗。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的首联以问句领起全篇,自然引出下文诗人对儿子的谆谆教诲。
B.诗人指出,不论是侍奉父母还是服务国家,“不欺”都是至关重要的。
C.诗人认为,生逢“明时”不必读书求仕,“躬耕”才是一种理想状态。
D.诗人在最后强调,自己传授给儿子的人生道理是最为真切、确实的。
2.诗人指出“道在六经宁有尽”,又让儿子“熟读周公七月诗”,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三.(2020年新高考Ⅰ卷,15-1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赠别郑炼赴襄阳
杜甫
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
把君诗过日①,念此别惊神。
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②。
为于耆旧内③,试觅姓庞人④。
【注】①把:握,执。②岘首山,在襄阳。③耆旧:年高望重的人。④姓庞人:指庞德公,汉末襄阳高士。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首联简单交代了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和诗人年老多病的艰难境况。
B.虽然日后仍有朋友的诗篇陪伴,但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
C.诗人请郑炼在襄阳寻访庞德公那样的高士,表达了对先贤的仰慕之意。
D.全诗情感表达含蓄蕴藉,格律谨严,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杜甫诗的风格。
2.诗的颈联写到峨眉、岘首两座山,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四.(2020年新高考Ⅱ卷,15-1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赠赵伯鱼(节选)
韩驹①
荆州早识高与黄②,诵二子句声琅琅。
后生好学果可畏,仆常倦谈殊未详。
学诗当如初学禅,未悟且遍参诸方③。
一朝悟罢正法眼④,信手拈出皆成章。
[注]①韩驹(?~1135),字子苍,两宋之际著名诗人。②高与黄:指前辈诗人高荷与黄庭坚。③参:领悟,琢磨。诸方:各地方,各方面。④正法眼:这里借指事物的诀要或精义。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诗的内容可以得知,赵伯鱼是一位勤奋好学、转益多师的诗坛后辈。
B.诗中使用了古语“后生可畏”,表现出作者对赵伯鱼的嘉许以及劝诫。
C.面对后辈的请教,作者谦逊地表示,自己所谈不多,也较为简单粗略。
D.诗中以禅理喻诗的内容,既可为赵伯鱼提供指点,也具有普遍的意义。
2.作者主张什么样的学诗途径?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五.(2021年全国甲卷,14-1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①
(宋)陈师道
侧径篮舁两眼明②,出山犹带骨毛清③。
白云笑我还多事,流水随人合有情。
不及鸟飞浑自在,羡他僧住便平生。
未能与世全无意,起为苍生试一鸣。
【注】①南丰先生:即曾巩,陈师道敬重仰慕的师长。②侧径:狭窄的路,篮舁:竹轿。③骨毛清:谓超凡脱俗,具有神仙之姿。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出山之初的曾巩,展现出来的是一个明净爽利、风骨秀异的高士形象。
B.颔联两句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白云和流水对于曾巩出山的态度。
C.住在山中的僧人虽然不能像飞鸟一样自由自在,但其生活也令人羡慕。
D.陈师道在诗中书写了曾巩的人生志趣与处世情怀,笔端饱含敬佩之情。
2.在陈师道看来,曾巩是如何处理“仕”与“隐”的关系的 请简要分析。
六.(2021年全国乙卷,14-1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鹊桥仙·赠鹭鸶
辛弃疾
溪边白鹭,来吾告汝:“溪里鱼儿堪数。主人怜汝汝怜鱼,要物我欣然一处。
白沙远浦,青泥别渚,剩有虾跳鳅舞,听君飞去饱时来,看头上风吹一缕。”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阕结尾句“要物我欣然一处”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望。
B.因“溪里鱼儿堪数”,故作者建议鹭鸶去虾鳅较多的“远浦”“别渚”。
C.本词将鹭鸶作为要赠对象,以“汝”“君”相称,营造出轻松亲切的氛围。
D.词末从听觉和视觉上分别书写了鹭鸶饱食后心满意足的状态,活灵活现。
2.这首词的语言特色鲜明,请简要分析。
答案以及解析
一.答案:1.B;
2.①“惠远东林住得无”的意思是,高僧慧远曾住的东林寺,不知你去住过否?②高僧慧远曾住的东林寺是清净之地,远离官场与世俗。③诗人此句看似问候,实则委婉劝告好友白居易不要意志沉靡,沉迷宗教,希望白居易东山再起,未来前途仍然充满希望。为结尾的正式劝告做铺垫。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诗歌内容的能力。B项“第三句使用‘一衣带水’的典故”表述有误,“湓浦曾闻似衣带”与“庐峰见说胜香炉”含义相对,在诗中的意思是我曾听说湓水萦绕好似衣带,只是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并没有用典。“表现出朋友之间‘天涯若比邻’之意”赏析有误。第三句主要表现的是湓水的蜿蜒之美。
2.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题干中的“含委婉劝告之意”,已提示考生解答此题的关键,答题时既要对诗句的表现手法作出判断,又要体会出诗句中隐含的意思。诗中体现劝告之意的是“惠远东林住得无 ”和“莫谩拘牵雨花社,青云依旧是前途”两句。前者借典故用问句,后者直接表达劝慰之意。只要结合这两句诗,把诗人蕴含其中的意思和情感答出即可。
二.答案:1.C;
2.①蕴含于“六经”中的圣人之道博大精深,普通人用尽一生钻研也无法穷尽;②道不远人,《诗经》中就有像《七月》这样重视农事的诗篇,熟读可以悟出立身根本;从而做到脚踏实地。
解析:1.“诗人认为,生逢‘明时’不必读书求仕,‘躬耕’才是一种理想状态”错误,由颔联“为农为士亦奚异,事国事亲惟不欺”可知,作者认为无论是出仕朝廷,为官一方,还是成为平民百姓,躬耕陇亩,都要事国以忠,事亲以孝,并没有在两种方式中做出比较选择。
2.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情态和态度的能力。从题干来看,考生要理解“诗人指出道在六经宁有尽,又让儿子熟读周公七月诗的用意。首先分析诗歌的标题。诗歌标题是“示儿子”,可见这是一首教导儿子的诗歌。然后理解题干中两句诗的意思,进一步分析诗人这样的用意
“道在六经宁有尽意思是天下大道,都在《六经》等书里,学贯古今,取法先圣,学习知识,哪里有尽头”,诗人在此指出《六经》的意义,包含天下大道,这是要求儿孙能够熟读《六经》,发奋阋读,“宁有尽是说没有尽头,这是让儿孙不能停止不前,这是让儿孙不要自满,要谦虚以待“熟读周公七月诗”意思是“切记一定要熟记背诵周公的七月诗啊”,周公为国为家为民,鞠躬尽瘁,呕心沥血,诗人要求儿孙好好学习周公的七月诗,勤俭耕种,发奋读书,报效家国,这是让儿孙学习先圣,心怀国家。
三.答案:1.B;
2.①峨眉山位于蜀地,岘首山位于襄阳,二者相距遥远;②以两山相距之远代指自己与朋友的远离,不舍之情见于言外。
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内容、情感的能力,体现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学科核心素养。“日后仍有朋友的诗篇陪伴”错。“把君诗过日”在此处意为在这样艰难的世道中,年老多病的“我”拿着你的诗拜读以度时日。但“此别”后可能就无法有友人的诗篇相伴了。
2.【诗歌鉴赏】这是一首赠别诗。首联叙时危身老。上句交代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下句说明诗人年老多病的艰难境况。此联既传达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也暗含着诗人对自身年老多病的惆怅。颔联抒写离别之情。诗人拜读友人郑炼的诗以度时日,但是一想到和友人分别,诗人内心便不能平静,依依不舍之情溢于言表。颈联借景抒情。上句写诗人自己所处的环境,下句想象友人所去之地的景色。天高地阔,诗人与友人两地相思,情谊深厚。尾联借诗人对友人的嘱托,寄寓了诗人自己的志趣。诗人希望友人为自己寻访像庞德公那样的高士,寄寓了诗人渴望自己能有像庞德公一样的志趣。
四.答案:1.B
2.①先要“遍参诸方”,以前人为师,经过长期艰苦的学习;②然后“一朝悟罢”,领悟到诗歌艺术的真旨,就能信手拈出,皆成佳作。
五.答案:1.C;
2.①在曾巩那里,仕与隐并非截然对立,而是可以兼容于一身的;②曾巩向往离世高蹈、超凡脱俗,但他又不能忘情于天下苍生,愿意承担社会责任,有深厚的济世情怀。
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赏析时首先要读懂诗,然后将各个选项带入原诗句中进行分析即可。C项“住在山中的僧人虽然不能像飞鸟一样自由自在”曲解文意,颈联是写曾巩身在官场,终不如山中飞鸟那般自由自在;隐居山中为僧可以悠然闲适地度过一生,令人羡慕。
2.本题考查评价作品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题时,可先筛选出诗歌中描写“仕”和“隐”的相关内容,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仕”和“隐”二者之间的关系。通读诗歌可知,诗中描写“仕”和“隐”关系的内容集中在诗歌的颈联和尾联。诗歌颈联中“不及鸟飞浑自在”中“不及”即“比不上”,写出了曾巩身在官场,比不上山中飞鸟那样自由自在;“羡他僧住”写其对隐居山中安然度过一生的僧人非常羡慕,表现了曾巩对隐居的渴望。诗歌尾联中“未能与世全无意,起为苍生试一鸣”中“全无意”“试一鸣”写出了曾巩为了天下苍生最终还是选择出山,表现了曾巩心系天下的济世情怀。可以看出,对曾巩来说,“仕”和“隐”之间并非截然对立,而是可以融为一体的。他能够适时放下“独善其身”的小爱,将苍生之忧挂在心头,有“兼济天下”的情怀。
六.答案:1.D;
2.①使用对话口吻,浅近直白,通俗易懂;②语言诙谐风趣,活泼 生动。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和掌握表达技巧的能力。“词末从听觉和视觉上分别书写了鹭鸶饱食后心满意足的状态”错误,“听”在此处的意思是“听任,听凭”,这一句是作者鼓励鹭鸶去“远浦”“别渚”捕食,并不是从“听觉上”写鹭鸶饱食后的状态。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从全词来看,这首词的主要内容是“吾”和白鹭的对话,且采用了很多口语化的语言,如“鱼儿”“堪数”“主人”“剩有”“来”“头上”等,这些内容浅近直白,通俗易懂。从内容来看,对话中称鹭鸶为“汝”“君”,且告诉它要去鱼虾多的地方去捕食,甚至激赏白鹭,在它乘风觅食、饱餐返程之际,其形象定然是非常好看的,故语言诙谐风趣,活泼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