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高考古诗文文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2011年高考古诗文文复习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17.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其它版本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11-16 10:17: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11张PPT。
2011高考古诗文复习
文言文知识点
1、通假字
2、文言实词:一字多义和特殊实词用法
3、古今异义
4、偏义复词(同义复词)
5、词类活用
6、文言句式
7、文言虚词
8、文言翻译
9、文言断句
10、文言阅读(理解、分析和鉴赏)
11、文言背诵
12、文学文化知识沁园春·长沙
一、背诵
1、看万山红遍,( ); 漫江碧透,( )。
2、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 )? 3、携来百侣曾游, ( )。
4、恰同学少年,( ); 书生意气,( )。
5、( ),激扬文字, ( )。
6、曾记否,( ),( )! 劝学
一、通假字(红色字,本字和意义)
輮以为轮
虽有槁暴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君子生非异也
二、词类活用(红色字,用法和意义)
輮以为轮
非能水也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三、古今异义(红色字,古义)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蚓无爪牙之利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四、文言实词(红色字,意义)
1、木直中绳
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4、而致千里
5、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6、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7、用心一也
8、金就砺则利
9、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10、劝学五、文言虚词(红色字,用法和意义)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5、吾尝终日而思矣
6、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7、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8、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9、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10、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11、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12、蟹六跪而二螯 于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蚓无爪牙之利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六、文言句式(注意红色字的标志)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5、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七、文言翻译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
4、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5、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6、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7、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8、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八、文言背诵
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 ),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2、锲而舍之,( );锲而不舍,( )。
3、故不积跬步,( );( ),无以成江海。
4、故木受绳则直,( ),(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5、( ),不能十步;( ),功在不舍。
6、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 )。
7、青,(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
8、积土成山,( );( ),蛟龙生焉;
9、积善成德,( ),( )。九、文学文化常识
荀子,名( ),( )末期赵国人,( )代表人物。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
《荀子》为荀子及其门人所著,现存32篇。(《论语》《孟子》是语录体散文,没有标题,一般以第一句或第一句前两个字作为标题;而《荀子》是有标题的)师说
一、通假字(红色字,本字和意义)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或不焉
二、古今异义(红色字,古义)
古之学者必有师。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吾从而师之
小学而大遗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於弟子。
三、词类活用(红色字,用法和意义)
1、吾从而师之
2、吾师道也
3、而耻学于师
4、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5、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6、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7、孔子师郯子、苌子、师襄、老聃。
8、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9、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10、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四、文言实词(红色字,意义)
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4、术业有专攻
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6、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7、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8、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9、吾未见其明也
10、作师说以贻之 五、文言虚词(红色字,意义和用法)

1、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
2、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4、其皆出于此乎?
5、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6、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7、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8、吾未见其明也
9、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0、余嘉其能行古道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乎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其皆出于此乎?

人非生而知之者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 则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不拘于时,学于余
师不必贤于弟子
而耻学于师
所以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六、文言句式(注意红色字标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3、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4、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5、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6、不拘于时七、文言翻译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3、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4、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5、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6、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7、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八、文言背诵
1、师者,( )。
吾师道也,( )!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闻道有先后,( ),如是而已。
3、人非生而知之者,( )?(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 )。
5、爱其子,( ),于其身也,( ),惑焉。
6、或师焉,或不焉,( ),吾未见其明也。
位卑则足羞,( )。 九、文学文化常识
韩愈,字退之,自谓郡望昌黎,故称韩昌黎,任吏部侍郎后人称韩吏部,韩文公,谥号“文”。
唐朝文学家,思想家,( )的倡导者,主张“文以载道”,提出“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
作品集《昌黎先生集》
苏轼称韩愈“文起八代之衰”。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1、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师说》)
《诗》《书》《礼》《乐》《易》《春秋》
2、通五经,贯六艺。——(《张衡传》)
五经: 《诗》《书》《礼》《易》《春秋》
六艺:六种技术和技能,礼、乐、书、数、射、御赤壁赋
一、通假字(红色字,本字和意义)
举酒属客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山川相缪
举匏尊以相属
二、古今异义(红色字,古义)
望美人兮天一方
三、词类活用(红色字,用法和意义)
1、击空明兮溯流光
2、舞幽壑之潜蛟
3、泣孤舟之嫠妇
4、正襟危坐
5、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6、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7、顺流而东也
8、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9、侣鱼虾而友麋鹿四、文言实词(红色字,意义)
1、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2、举酒属客
3、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4、苏子愀然,正襟危坐
5、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6、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7、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8、洗盏更酌
9、固一世之雄也
10、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11、托遗响于悲风
五、文言虚词(红色字,用法和意义)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相与枕藉乎舟中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知不可乎骤得

扣舷而歌之
凌万顷之茫然
目遇之而成色
诵明月之诗

其声呜呜然
何为其然也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且夫天地之间

虽一毫而莫取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而不知其所止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哀吾生之须臾
不知东方之既白
而卒莫消长也
苟非吾之所有 六、文言句式(注意红色字标志)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2、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3、何为其然也
4、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5、固一世之雄也
6、而今安在哉
7、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8、相与枕藉乎舟中
9、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七、文言背诵
1、白露横江,( )。( ),凌万顷之茫然。
2、( ),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
3、少焉,( ),徘徊于斗牛之间。
舞幽壑之潜蛟,( )。
4、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 ),举匏樽以相属。
5、寄蜉蝣于天地,( )。哀吾生之须臾,( )。
6、( ),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 )。
7、其声呜呜然,( ),如泣如诉,( ),不绝如缕。
8、舳舻千里,旌旗蔽空,( ),( ),
9、( ),而今安在哉? 渺渺兮予怀,( )。
10、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而未尝往也;( ),而卒莫消长也。 11、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
12、耳得之而为声,( ),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
八、文言翻译
1、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2、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3、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4、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5、何为其然也?
6、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7、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8、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9、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10、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11、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12、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13、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14、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九、文学文化常识
朔:农历每月初一。
望:农历每月十五。
既望:农历每月十六。
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赋是一种讲究辞采、体物铺陈的文体。(刘勰《文心雕龙》:“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赋,讲究讲求字句整齐和声调的和谐,描写事物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而在结尾部分往往发一点议论,以寄托讽喻之意。它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体裁。
中唐以后:文赋、散赋,受古文运动影响,又趋散文化,清新流畅。如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赤壁赋》(前、后)。苏轼
(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 》等。
三苏:苏洵、苏轼、苏辙。
散文与欧阳修称为“欧苏”(欧澜苏潮 ),诗与黄庭坚称为“苏黄”,词与辛弃疾称为“苏辛”。
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张耒、晁补之。
书画“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始得西山宴游记
一、通假字(红色字,本字和意义)
余自为僇人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二、词类活用(红色字,用法和意义)
1、日与其徒上高山
2、始指异之
3、入深林,穷回溪
4、箕踞而遨
5、萦青缭白
6、外与天际三、古今异义(红色字,古义)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
游于是乎始

四、文言实词(红色字,意义)
1、居是州,恒惴栗
2、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3、始指异之
4、日与其徒上高山
5、到则披草而坐
6、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7、缘染溪,斫榛莽
8、箕踞而遨
9、外与天际
10、引觞满酌,颓然就醉
11、引觞满酌
12、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13、故为之文以志
14、其隙也,则施施而行 五、文言虚词(红色字,意义和用法)

其隙也,则施施而行
其高下之势
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

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觉而起,起而归
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因坐法华西亭

岈然洼然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悠悠乎与颢气俱
洋洋乎与造物者游
游于是乎始

故为之文以志

自余为僇人
故为之文以志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遂命仆过湘江,缘染溪
六、文言句式(注意红色字标志)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皆我有也。
是岁,元和四年也。
七、文言背诵
1、悠悠乎与颢气俱,( );( ),而不知其所穷。
2、心凝形释,( )。
3、入深林,( ),幽泉怪石,( )。
八、文言翻译
1、余自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
2、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3、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4、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5、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6、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7、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九、文学文化常识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柳宗元(773—819)
唐朝文学家,字子厚,河东(现在山西省永济县)人,世称“柳河东”。又官至柳州(现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刺史,也称“柳柳州”。参加了太子侍奉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王叔文集团执政仅146天即告失败,参与者均遭贬斥。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柳宗元支持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散文以山水游记和寓言成就最大,多讽喻现实之作,也常常抒发遭受政治迫害、不为世用的抑郁苦闷。他的作品,刘禹锡编为《河东先生集》,明人辑注的《柳河东集》较通行。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六国论
一、通假字(红色字,本字和意义)
暴霜露
暴秦之欲无厌
当与秦相较
二、古今异义(红色字,古义)
1、其实百倍
2、思厥先祖父
3、至于颠覆
4、可谓智力孤危
5、刺客不行
6、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三、词类活用(红色字,用法和意义)
1、不能独完
2、以地事秦
3、义不赂秦
4、李牧连却之
5、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6、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7、并力西向
8、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9、日削月割
10、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四、文言实词 (红色字,意义)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2、斯用兵之效也
3、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4、此言得之
5、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6、始速祸焉
7、或未易量
8、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9、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10、终继五国迁灭
11、洎牧以谗诛
五、文言虚词(红色字,意义和用法)

1、秦以攻取之外
2、洎牧以谗诛
3、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4、苟以天下之大
5、不赂者以赂者丧
6、秦以攻取之外
7、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8、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
9、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10、至丹以荆卿为计


1、诸侯之所亡
2、则秦国之所大欲
3、以有尺寸之地
4、子孙视之不甚惜
5、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6、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7、此言得之
8、苟以天下之大

1、至丹以荆卿为计
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然
理固宜然
然后得一夕安寝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1、始速祸焉
2、固不在战矣
3、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4、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5、率赂秦耶
6、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7、苟以天下之大
8、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六、文言句式(注意红色字标志)
1、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2、斯用兵之效也
3、洎牧以谗(于)诛
4、赵尝五战于秦
5、齐人勿附于秦
6、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7、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8、其势弱于秦
9、苟以天下之大
七、文言翻译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3、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4、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5、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6、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7、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8、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9、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10、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11、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12、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13、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14、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15、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16、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17、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18、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
量。
19、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20、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21、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八、文言背诵
1、六国破灭,( ),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 )。
2、曰:“( ),盖失强援,( )。故曰‘弊在赂秦’也!”
3、思厥先祖父,( ),( ),以有尺寸之地。
4、子孙视之不甚惜,( ),( )。
5、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 ),侵之愈急。
6、以地事秦,( ),( ),火不灭。
7、燕赵之君,( ),能守其土,( )。
8、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 ),诚不得已。
9、( ),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 ),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10、悲夫!有如此之势,(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 )!
11、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 ),始速祸焉。
12、后秦击赵者再,(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
13、呜呼!( ),( ),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而不得下咽也。
14、苟以天下之大,( ),( )。九、文学文化常识
苏洵(1009-1066)
北宋散文家,字明允,号老泉,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作品集《嘉祐集》。
《三字经》:“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
论,是一种论文文体。按《韵术》:“论者,议也。”《昭明文选》所载:“论有两体,一曰史论,乃忠臣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如《史记》后的太史公曰……。二政论,则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正其谬误。”如苏洵的《六国论》、贾谊的《过秦论》。
四川眉山三苏祠(对联):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四)大家。念奴娇·赤壁怀古
一、通假字(红色字,本字和意义)
一尊还酹江月
二、词类活用(红色字,用法和意义)
大江东去
强虏灰飞烟灭
三、倒装句子
1、故国神游(应为:神游故国)
2、多情应笑我(应为:应笑我多情)三、背诵
1、 ( ),( ),卷起千堆雪。
2、江山如画,( )。
羽扇纶巾,谈笑间,( )。
3、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 )。人生如梦,( )。
4、大江东去,浪淘尽,( )。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一、词类活用(红色字,用法和意义)
赢得仓皇北顾
尚能饭否
二、倒装句子
1、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应为:无处觅英雄孙仲谋)
2、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应为:,望扬州路,犹记四十三年烽火)
三、背诵
1、千古江山,( )。
想当年,金戈铁马,( )。
2、舞榭歌台,(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
3、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
4、可堪回首,佛狸祠下,( )!凭谁问:( ),尚能饭否?四、文学常识:辛弃疾(1140-1207)
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居士。与苏轼齐名,并称苏辛。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曾进奏《美芹十论》,分析敌我形势,提出强兵复国的具体规划;又上宰相《九议》,进一步阐发《十论》的思想;都未得到采纳和施行。作品集《稼轩长短句》。今存词629首,数量为宋人词之冠。词作题材广泛,风格多样,而以慷慨悲壮的爱国词为其主调。
辛弃疾诗今存133首,内容和风格大体上亦如其词。辛弃疾文今存17篇,多为奏议启札等应用文字,颇能见出辛弃疾的见解和谋略。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
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指南录》后序
一、通假字(红色字,本字和意义)
1、 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
2、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
3、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4、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
5、臣死有馀僇
二、偏义复词(红色字,偏字和意义)
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
三、古今异义(红色字,古义)
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初至北营,抗辞慷慨
穷饿无聊,追购又急
为巡船所物色
以至于永嘉 几彷徨死
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
以父母之遗体行殆
四、词类活用(红色字,用法和意义)
1、都督诸路军马
2、则直前诟虏帅失信
3、北虽貌敬
4、北亦未敢遽轻吾国
5、予分当引决
6、诡踪迹,草行露宿
7、诡踪迹,草行露宿
8、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9、道海安、如皋
10、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11、诚不自意返吾衣冠
12、诚不自意返吾衣冠
13、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14、名曰《指南录》 五、文言实词(红色字,意义)
1、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2、辞相印不拜
3、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4、予更欲一觇北
5、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
6、予自度不得脱
7、数吕师孟叔侄为逆
8、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北
9、天高地迥
10、得间奔真州
11、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12、间以诗记所遭
13、予羁縻不得还
14、诋大酋当死
15、殆例送死
16、以父母之遗体行殆
17、雪九庙之耻
18、鞠躬尽力,死而后已
19、予虽浩然无所愧怍
20、然微以自文于君亲
21、时北兵已迫修门外
22、会使辙交驰
23、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24、诚不自意返吾衣冠
25、至海陵,如高沙,常恐无辜死
26、天高地迥,号呼靡及 六、文言虚词(红色字,用法和意义)

1、以资政殿学士行
2、夜则以兵围所寓舍
3、以小舟涉鲸波出
4、然而隐忍以行
5、将以有为也
6、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
7、约以连兵大举
8、展转四明、天台,以至于永嘉
9、至通州,几以不纳死
10、以小舟涉鲸波出
11、以父母之遗体行殆
12、生无以救国,死犹为厉鬼以击贼,义也
14、然微以自文于君亲 未几,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北
中兴机会,庶几在此
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
几自刭死
几从鱼腹死
已而得舟,避渚洲
北亦未敢遽轻吾国
国事遂不可收拾
则直前诟虏帅失信
但欲求死
竟使遇哨
质明,避哨竹林中
然微以自文于君亲
七、文言句式(注意红色字标志)
1、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
2、予(于)羁縻不得还
3、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4、为巡船所物色
5、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6、避哨(于)竹林中
7、出入(于)乱尸中
8、死生,昼夜事也
9、呜呼!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为
10、将请罪于君,君不许
11、请罪于母,母不许
12、请罪于先人之墓
13、死犹为厉鬼以击贼,义也
14、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
15、诚不自意返吾衣冠 八、文言背诵
1、( ), 不指南方不肯休。
2、死生,( ),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 ),痛何如哉!九、文言翻译
1、 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2、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3、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数吕师孟叔侄为逆,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
4、 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5、不得已,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天高地迥,号呼靡及。
6、死生,昼夜事也,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7、予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今存其本,不忍废,
8、予虽浩然无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
9、经北舰十余里,为巡船所物色。
10、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
11、至海陵,如高沙,常恐无辜死;道海安、如皋,凡三百里,北与寇往来其间,无日而非可死 。
12、所求乎为子,以父母之遗体行殆,而死有余责。 十、文学常识
(一)、序
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如欧阳修的《伶官传序》。列在书后面的叫“跋” (“后序” ),如文天祥的《<指南录>后序》。作者自己写的叫“自序”,内容多说明它的内容,写作缘由,经过,旨趣和特点;如鲁迅的《<呐喊>自序》。别人代写的序叫“代序”,内容多介绍和评论该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如毛泽东的《<农村调查>序言》。
古代另有一种序是惜别赠言的文字,叫作“赠序”,内容多是对于所赠亲友的赞许、推重或勉励之辞,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即是作者写给同乡晚辈的赠序。还有一种是写在诗歌前面的序,叫“诗序”,多交代所咏故事的有关内容或作诗的缘起。如汉乐府《孔雀东南飞》、白居易的《琵琶行》、姜夔的《扬州慢》,前面都有一段序。(二)、文天祥(1236年-1283年)
原名云孙,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吉州庐陵
(今吉安县)人。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   文天祥创作了大量的诗、词和散文作品。其中诗作达百余首,成就很高。有《文山先生全集》《文山乐府》 。其中有《过零丁洋》《正气歌》等千古绝唱。
五人墓碑记
一、通假字(红色字,本字和意义)
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夫十有一月之中
独五人之皦皦
敛赀财以送其行
二、偏义复词(红色字,偏字和意义)
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三、古今异义(红色字,古义)
1、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
2、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3、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4、吴之民方痛心焉
5、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
6、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7、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
四、词类活用(红色字,用法和意义)
1、去今之墓而葬焉
2、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
3、况草野之无闻者欤
4、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5、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6、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脰而函之
7、不能容于远近
8、显荣于身后
9、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
10、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
11、安能屈豪杰之流
12、亦以明死生之大
13、以旌其所为
14、缇骑按剑而前
五、文言实词(红色字,意义)

缇骑按剑而前
按诛五人

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
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
发其志士之悲哉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敛赀财以送其行
其辱人贱行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轻重固何如哉
斯固百世之遇也

慷慨得志之徒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
1、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2、况草野之无闻者欤
3、在丙寅三月之望
4、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
5、素不闻诗书之训 6、大阉亦逡巡畏义
7、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8、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
9、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
10、于是乘其厉声以呵
11、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
12、斯固百世之遇也
13、去今之墓而葬焉 六、文言虚词(红色字,用法和意义)

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去今之墓而葬焉
吴之民方痛心焉

以旌其所为
为之声义
谁为哀者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卒与尸合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以
1、于是乘其厉声以呵
2、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3、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
4、以旌其所为
5、于是乘其厉声以呵
6、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
7、中丞匿于溷藩以免
8、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9、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
10、人皆得以隶使之 而
去今之墓而葬焉
缇骑按剑而前
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
而又有剪发杜门
其疾病而死

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
且立石于其墓之门
且矫诏纷出
亦已众矣之
1、予犹记周公之被逮
2、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3、为之声义
4、去今之墓而葬焉
5、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
6、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7、佯狂不知所之者
七、文言句式(注意红色字标志)
1、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
2、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3、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
4、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5、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6、且立石于其墓之门
7、况草野之无闻者欤
8、予犹记周公之被逮
9、谁为哀者
10、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11、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
12、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13、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14、激昂(于)大义
15、钩党之捕遍于天下
16、不能容于远近
17、忠义暴于朝廷
18、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
19、斯固百世之遇也
20、以老于户牖之下
21、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八、文言背诵
1、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 )。
2、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 ),亦已众矣,况草野之无闻者欤!( ),何也?
3、嗟夫!大阉之乱,( ),( ),有几人欤?
4、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 ),激昂大义,( ),亦曷故哉?
5、由是观之,( ),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 )。
6、而又有剪发杜门,( ),( ),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7、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 ),( )。
8、不然,( ),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 ),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9、故予与同社诸君子,( ),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 )。 九、文言翻译
1、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2、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呜呼,亦盛矣哉!
3、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况草野之无闻者欤!独五人之皦皦,何也?
4、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
5、缇骑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众不能堪,扶而仆之。
6、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周公之逮所由使也;
7、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8、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
9、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
10、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脰而函之,卒与尸合。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11、嗟夫!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12、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
13、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14、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
15、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16、赠谥褒美,显荣于身后
17、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
18、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19、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十、文学常识
(一)、“记”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它可以记人记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还可说明、描写 。记是一种文体,是记叙文,是古代的散文。
(二)、碑记:又称碑志,记述死者生前的事迹,评价、歌颂其功德,刻在墓碑上。(古代一种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
(三)、墓碑,是碑文的一种。这类碑文是赞颂死者的,赞其人,不涉及成神显灵等怪事。写这类文章,往往溢美过誉。(四)、张溥(1602-1641)
明朝文学家,字天如,号西铭。江苏太仓人。明崇
祯进士,选庶吉士。自幼发奋读书,明史上记有他“七录
七焚”的佳话。与同乡张采齐名,合称“娄东二张”。两人
相互砥砺,崇尚节气,切磋文理,立志改革世风日下的
文坛。天启四年(1624年),二人在苏州创建复社。天
启六年,撰写《五人墓碑记》,痛斥阉党。崇祯元年(1628年),与张采一起,在太仓发起了驱逐阉党骨干顾秉谦的斗争,所撰散文,脍炙人口,因此,“二张名重天下”。崇祯二年(1629年),组织和领导复社与阉党作斗争,复社的声势震动朝野。
张溥著作有《七录斋集》。包括文12卷,诗3卷。此集今存明崇祯时刻本。辑有《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张溥于各集前均写有题辞。此集是张溥为“兴复古学”而编辑的一部规模宏大的总集。《四库全书总目》说:“此编则元元本本,足资检核。”
张溥散文,在当时很有名,风格质朴,慷慨激昂,明快爽放,直抒胸臆。 烛之武退秦师
一、通假字(红色字,本字和意义)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共其乏困
夫晋,何厌之有
秦伯说,与郑人盟
失其所与,不知
二、古今异义(红色字,古义)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三、词类活用(红色字,用法和意义)
1、且贰于楚也
2、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4、越国以鄙远
5、越国以鄙远
6、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7、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8、朝济而夕设版焉
9、 邻之厚,君之薄也 四、文言实词(红色字,意义)
1、国危矣
2、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3、夜缒而出
4、敢以烦执事
5、敢以烦执事
6、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7、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8、朝济而夕设版焉
9、若不阙秦
10、惟君图之
11、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12、因人之力而敝之
13、又欲肆其西封
14、以乱易整不武 15、失其所与
16、亦去之五、文言虚词(红色字,用法和意义)

子亦有不利焉
焉用亡郑以陪邻
朝济而夕设版焉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
焉用亡郑以陪邻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以乱易整,不武
以其无礼于晋
阙秦以利晋 其
以其无礼于晋
吾其还也
君知其难也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失其所与,不知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夫晋,何厌之有
子犯请击之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
因人之力而敝之 与
不仁;失其所与
秦伯说,与郑人盟

无能为也已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1、惟君图之
2、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3、因人之力而敝之
4、且贰于楚也
5、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6、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六、文言句式(注意红色字标志)
1、以其无礼于晋
2、且贰于楚也
3、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
4、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5、臣之壮也
6、是寡人之过也
7、君之所知也
8、夫晋,何厌之有
七、文言背诵
1、( ),行李之往来,( ),君亦无所害。
2、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 )。
3、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不知;( ),不武。吾其还也。 八、文言翻译
1、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3、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4、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5、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6、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7、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8、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9、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10、夫晋,何厌之有?
1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
1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13、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九、文学常识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者称《左氏春秋》,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它记录了春秋时期的历史。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4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西汉时称之为《左氏春秋》,东汉以后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它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最大的编年体是《资治通鉴》)廉颇蔺相如列传
一、通假字(红色字,本字和意义)
1、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
2、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3、拜送书于庭
5、召有司案图
6、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
7、设九宾于廷
8、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
9、唯大王与群孰计议之
10、请奉盆缻秦王
二、词类活用(红色字,用法和意义)
1、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2、臣请完璧归赵
3、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4、怒发上冲冠
5、秦王恐其破璧
6、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7、大王必欲急臣
8、舍相如广成传
9、乃使其从者衣褐
10、归璧于赵
11、间至赵矣
12、毕礼而归之
13、赵王鼓瑟
14、秦御史前书曰
15、左右欲刃相如
16、吾羞,不忍为之下
17、我见相如,必辱之
18、蔺相如固止之
19、而相如廷叱之
20、辱其群臣
21、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三、古今异义(红色字,古义)
1、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2、璧有瑕,请指示王
3、明年,复攻赵
4、于是相如前进缻
5、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6、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7、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8、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四、文言实词(红色字,意义)

秦城恐可得,徒见欺
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而君幸于赵王
则幸得脱矣 大王亦幸赦臣

宁许以负秦曲 秦负其强
决负约不偿城 肉袒负荆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相如引车避匿
引赵使者蔺相如
左右欲引相如去 1、均之二策
2、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
3、臣愿奉璧往
4、相如奉璧奏秦王
5、窃计欲亡走燕
6、使人遗赵王书
7、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8、乃辞谢固请
9、从径道亡
10、于是赵王不怿
11、相如虽驽
12、顾吾念之
五、文言虚词(红色字,用法和意义)

不如因而厚遇之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1、以勇气闻于诸侯
2、今君乃亡赵走燕
3、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4、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六、文言句式(注意标志字标志)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蔺相如者,赵人也
3、秦城恐可得,徒见欺
4、求人可使报秦者
5、何以知之
6、君何以知燕王
7、而君幸于赵王
8、故燕王欲结于君
9、拜送书于廷
10、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11、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12、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
13、我为赵将七、文言翻译
1、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
2、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3、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4、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5、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
6、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7、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8、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
9、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10、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11、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12、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13、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14、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八、背诵
1、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于是舍人相与谏曰:“( ),( )。
2、今两虎共斗,( )。吾所以为此者,( )。
3、廉颇闻之,肉袒负荆,( )。
九、成语
完璧归赵 怒发冲冠 负荆请罪 布衣之交 刎颈之交十、文学常识
(一)《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包括五种体例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年)表10篇,书8篇,共52万字。“本纪”按年代顺序记叙帝王的言行和政迹; “世家”载述诸侯国的兴衰和杰出人物的业绩;“列传”记载各种代表人物的活动;“表”按年代谱列各个时期的重大事件;“书”记录了各种典章制度的沿革。这奠定了后世写史的体例。
《史记》有很高史学价值。班固称赞这部书说:“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质,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近人梁启超称赞这部巨著是“千古之绝作”(《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汉文学史纲》)
《史记》约成书于公元前104年至公元前91年,本来是没有书名的,司马迁完成这部巨著后曾给当时的大学者东方朔看过,东方朔非常钦佩,就在书上加了“太史公”三字。“太史”是司马迁的官职,“公”是美称,“太史公”也只是表明谁的著作而已。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在著录这部书时,改成《太史公百三十篇》,后人则又简化成“太史公记”、“太史公书”、“太史公传”。《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一般称为“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 “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
司马迁著《史记》,其史学观念在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迁探求的天人之际,并非承认天的神秘力量反而重视天人之间关系的演变,从而了解 “古今之变” 的关键,探求出历史动态发展变化的层面,最终完成“一家之言”。
前四史:西汉司马迁的《史记》、东汉班固的《汉书》、南朝范晔的《后汉书》、西晋陈寿的《三国志》。
二十四史(乾隆皇帝钦定“二十四史” ):第一部是《史记》,最后一部是《明史》。(二)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
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编写史料,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 司马迁早年游踪遍及南北,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史记·太史公自序》有这样的记载:“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闚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彭城,过梁、楚以归。”
初仕郎中,曾奉使西南。元鼎六年(前111)回家,值父病笃。父亲临终前嘱咐他说:“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并告诫他不要“废天下之史文”。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父职,任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档案和文献,为《史记》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天汉二年(前99),在《史记》草创未就之际,司马迁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而被捕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继续发愤著书,于征和二年(前91)写成《史记》。鸿门宴
一、通假字(红色字,本字和意义)
1、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2、距关,毋内诸侯
3、距关,毋内诸侯
4、张良出,要项伯
5、吾入关,秋豪不敢有所近
6、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7、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8、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9、令将军与臣有郤
10、因击沛公于坐
11、拔剑切而啗之
12、沛公不胜桮杓

二、偏义复词(偏字,意义)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三、古今异义(红色字,古义)
沛公居山东时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四、词类活用(红色字,用法和意义)
1、 沛公军霸上
2、沛公欲王关中
3、素善留侯张良
4、沛公今事有急
5、距关,毋内诸侯
6、秦地可尽王也
7、项伯杀人,臣活之
8、籍吏民,封府库
9、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10、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11、范增数目项王
12、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13、常以身翼蔽沛公
14、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15、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16、刑人如恐不胜
17、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18、封闭宫室,还军霸上
19、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
20、道芷阳间行
21、道芷阳间行
22、间至军中
23、拔剑撞而破之
24、吾得兄事之
五、文言实词(红色字,意义)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
哙拜谢
乃令张良留谢

妇女无所幸
故幸来告良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沛公则置车骑
置之坐上 举
杀人如不能举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刑人如恐不胜
沛公不胜桮杓

卮酒安足辞
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
大礼不辞小让
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1、若入前为寿
2、瞋目视项王
3、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4、会其怒,不敢献
5、竖子不足与谋
6、吾属今为之虏矣
7、坐须臾,沛公起如厕
8、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9、旦日飨士卒
10、君安与项伯有故
11、沛公奉卮酒为寿
12、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
六、文言虚词(红色字,用法和意义)

1、为击破沛公军
2、为之奈何
3、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4、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5、吾属今为之虏矣
6、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
7、公为我献之
8、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固不如也
沛公起如厕
劳苦而功高如此 因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
不如因善遇之 因击沛公于坐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因招樊哙出

1、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臣死且不避
3、则与斗卮酒
4、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5、为之奈何
6、君安与项伯有故
7、孰与君少长
8、此亡秦之续耳
七、文言句式(注意红色字标志)
1、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2、此天子气也
3、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4、具告以事
5、长于臣
6、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7、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8、籍何以至此
9、亚父者,范增也
10、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11、客何为者
12、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13、此亡秦之续耳
14、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15、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16、大王来何操
17、沛公安在
18、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19、吾属今为之虏矣
八、背诵文言
1、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2、甚急!( ),其意常在沛公也。
3、杀人如不能举,( )。
4、( ),大礼不辞小让。九、文言翻译
1、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2、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3、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
4、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5、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
6、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7、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
8、曰:“吾入关,秋豪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9、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10、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1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
12、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13、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14、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15、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16、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17、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18、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19、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20、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21、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22、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
23、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十、文学常识
(一)《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包括五种体例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年)表10篇,书8篇,共52万字。“本纪”按年代顺序记叙帝王的言行和政迹; “世家”载述诸侯国的兴衰和杰出人物的业绩;“列传”记载各种代表人物的活动;“表”按年代谱列各个时期的重大事件;“书”记录了各种典章制度的沿革。这奠定了后世写史的体例。
《史记》有很高史学价值。班固称赞这部书说:“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质,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近人梁启超称赞这部巨著是“千古之绝作”(《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汉文学史纲》)
《史记》约成书于公元前104年至公元前91年,本来是没有书名的,司马迁完成这部巨著后曾给当时的大学者东方朔看过,东方朔非常钦佩,就在书上加了“太史公”三字。“太史”是司马迁的官职,“公”是美称,“太史公”也只是表明谁的著作而已。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在著录这部书时,改成《太史公百三十篇》,后人则又简化成“太史公记”、“太史公书”、“太史公传”。《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一般称为“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 “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
司马迁著《史记》,其史学观念在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迁探求的天人之际,并非承认天的神秘力量反而重视天人之间关系的演变,从而了解 “古今之变” 的关键,探求出历史动态发展变化的层面,最终完成“一家之言”。
前四史:西汉司马迁的《史记》、东汉班固的《汉书》、南朝范晔的《后汉书》、西晋陈寿的《三国志》。
二十四史(乾隆皇帝钦定“二十四史” ):第一部是《史记》,最后一部是《明史》。(二)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
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编写史料,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 司马迁早年游踪遍及南北,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史记·太史公自序》有这样的记载:“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闚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彭城,过梁、楚以归。”
初仕郎中,曾奉使西南。元鼎六年(前111)回家,值父病笃。父亲临终前嘱咐他说:“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并告诫他不要“废天下之史文”。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父职,任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档案和文献,为《史记》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天汉二年(前99),在《史记》草创未就之际,司马迁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而被捕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继续发愤著书,于征和二年(前91)写成《史记》。登高
一、背诵
1、( ),渚清沙白鸟飞回。 2、( ),不尽长江滚滚来。 3、万里悲秋常作客,( )。 4、( ),潦倒新停浊酒杯。 二、文学常识 杜甫(公元712--770年)
汉族,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
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盛唐大诗人、我国古代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一生写诗一千四百
多首。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现巩义市)。远
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乃
父杜闲。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在成都建有杜甫草堂。
?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如“三吏”( 《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作品有《杜工部集》《杜少陵集》。《登高》,“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杨伦《杜诗镜铨》),“古今七言律诗之冠”(胡应麟《诗薮》)。琵琶行
一、背诵
1、?浔阳江头夜送客,( )。? ? ? ? ?2、( ),别时茫茫江浸月。
3、?千呼万唤始出来,( )。
4、?别有幽愁暗恨生,( )。?
5、?( ),相逢何必曾相识!
6、 ( )?江州司马青衫湿。
?? 7、东船西舫悄无言,( )。
8、去来江口守空船,( )。
9、( ),歌诗合为事而作。??
二、文学常识
(一)、汉代乐府诗,两汉所谓乐府指音乐机关。它除了将文人歌功颂德的诗制成曲谱并制作, 演奏新的歌舞外, 又收集民间的歌辞入乐。《汉书·艺文志》记:“自孝武帝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赵,代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亦可以观风俗, 知薄厚云”。汉武帝采诗, 除为考察民隐外, 亦在丰富乐府的乐章, 以供娱乐。魏晋六朝时, 乐府乃由机关的名称变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 继《诗经》《楚辞》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叫做“乐府”。 唐代指批判现实的讽刺诗。宋元以后也称词,曲为乐府。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见政治得失。“乐府双璧”:《木兰诗》《孔雀东南飞》 (二)行,又叫“歌行”,是乐府歌辞的一种体裁。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名曲之一。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各成为古代诗歌的体裁。名称虽不同,其实无严格区别,其音节、格律都比较自由而富于变化。
(三)、白居易(772--846)
唐代诗人、文学家,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
到了其曾祖父时,又迁居下邽(音guī)(今陕西渭南北)。白居易的祖父白湟曾任巩县县令,与当时的新郑县令是好友。见新郑山川秀美,民风淳朴,白湟十分喜爱,就举家迁移到新郑城西的东郭宅村(今东郭寺)。唐代宗大历七年正月二十(公元772年2月28日),白居易在东郭宅降生了。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卒于洛阳,享年75岁。
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在文学上积极倡导( )运动,主张“( )”,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现实主义诗人。 元和时曾任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因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晚年好佛,又自号乐居士。他一生作诗很多,以讽喻诗为最有名,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叙事诗中《琵琶行》、《长恨歌》等极为有名。白居易被称为“诗魔” 。虞美人
一、背诵
1、春花秋月何时了,( )。小楼昨夜又东风,( )。
2、(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二、文学常识
李煜(937-978) ,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又号莲峰居士 。徐州(今属江苏)人,一说湖州(今属浙江)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宋建隆二年(961年)继位,史称李后主。(归属婉约派)
开宝八年,国破降宋,俘至汴京,被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后为宋太宗毒死。与其父李璟并称“南唐二主”,俱为五代著名词人。李煜工书法,善绘画,精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李煜的词现存约32首,内容主要可分作两类:第一类为降宋之前所写的,主要为反映宫廷生活和男女情爱,题材较窄;第二类为降宋后,李煜因亡国的深痛,对往事的富以自身感情而作,此时期的作品成就远远超过前期。当中的杰作包括《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皆成于此时。此时期的词作大都哀婉凄绝,主要抒写了自己凭栏远望、梦里重归的情景,表达了对“故国”、“往事”的无限留恋。
其词主要收集在《南唐二主词》中。
评李煜:做个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雨霖铃
一、背诵
1、今宵酒醒何处?( )。
2、执手相看泪眼,( )。念去去千里烟波,( )。
3、多情自古伤离别,( )!
4、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 )。二、文学常识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
崇安(今属福建)人。北宋词人,婉约派创始
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耽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倚红偎翠”、“浅斟低唱”中寻找寄托。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词人,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制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景祐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死时靠妓女捐钱安葬。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词作流传极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有《乐章集》。陈情表
一、通假字(红色字,本字和意义)
夙遭闵凶
零丁孤苦
常在床蓐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
二、词类活用(红色字,用法和意义)
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2、臣具以表闻
3、且臣少仕伪朝
4、历职郎署
5、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6、谨拜表以闻
三、古今异义(红色字,古义)
1、九岁不行
2、至于成立
3、至于成立
4、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5、拜臣郎中
6、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7、郡县逼迫
8、则告诉不许
9、则告诉不许
10、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11、臣密今年四十有四
12、臣之辛苦
四、文言实词(红色字,意义)
1、臣以险衅 2、夙遭闵凶
3、慈父见背 4、舅夺母志
5、祖母刘愍臣孤弱 6、终鲜兄弟
7、门衰祚薄 8、晚有儿息
9、茕茕独立 10、形影相吊
11、而刘夙婴疾病 12、常在床蓐
13、臣侍汤药 14、未尝废离
15、逮奉圣朝 16、猥以微贱
17、辞不赴命 18、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19、则以刘病日笃 20、实为狼狈
21、本图宦达 22、宠命优渥
23、气息奄奄 24、人命危浅
25、寻蒙国恩 26、卒保余年
27、愿乞终养 28、听臣微志
29、更相为命
30、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31、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32、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33、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
34、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35、拜臣郎中
36、除臣洗马
37、过蒙拔擢

犹蒙矜育
不矜名节
愿陛下矜愍愚诚

但以刘日薄西山
门衰祚薄

九岁不行
行年四岁

至微至陋
至于成立
无以至今日 见
慈父见背
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躬亲抚养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臣生当陨首
当侍东宫

拜臣郎中
谨拜表以闻 五、文言虚词(红色字,用法和意义)

臣以险衅
臣以供养无主
猥以微贱
臣具以表闻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但以刘日薄西山
谨拜表以闻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无以终余年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之
臣之辛苦
臣之进退

1、则刘病日笃
2、欲苟顺私情
3、实为狼狈
4、凡在故老
5、特为尤甚
6、庶刘侥幸
7、卒保余年
六、文言句式(注意红色字标志)
1、而刘夙婴疾病
2、急于星火
3、无以至今日
4、无以终余年
5、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6、今臣亡国贱俘
7、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8、实为狼狈
9、本图宦达 七、文言背诵
1、臣密言:( ),( )。
2、臣少多疾病,( )。( ),至于成立。
3、既无叔伯,( ),( ),晚有儿息。
4、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茕茕独立,( )。
5、诏书特下,( )。寻蒙国恩,( )。
6、诏书切峻,( )。郡县逼迫,( );
7、臣欲奉诏奔驰,( );( ),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8、且臣少仕伪朝,( ),本图宦达,( )。
9、今臣亡国贱俘,( ),( ),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10、但以刘日薄西山,( ),人命危浅,( )。
11、臣无祖母,( );祖母无臣,( )。
12、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 ),( )。
13、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 )。
14、愿陛下矜愍愚诚,( ),庶刘侥幸,( )。
15、臣生当陨首,( )。( ),谨拜表以闻。 八、文言翻译
1、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2、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3、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4、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5、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尝废离。
6、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7、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8、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9、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10、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11、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12、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13、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14、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15、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
16、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17、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18、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卒保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九、文学常识
(一)、表
表是一种文体,是古代臣子写给皇帝的奏章。常用于向君主陈说作者对国家大事的意见、建议等。内容是议论和叙事,往往带有抒彩。
《文心雕龙·章表》:“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
(表:陈情;奏:弹劾;章:谢恩;议:异议;疏:规劝。)
(二)、李密(224—287年)
名虔,字令伯,犍为武阳(今四川省彭山县东)人。西晋文学家。 李密的祖父李光,曾任朱提太守。李密从小境遇不佳,出生六个月就死了父亲,四岁时舅父又强迫母亲何氏改嫁。他是在祖母刘氏的抚养下长大成人的。李密以孝敬祖母而闻名。据《晋书·李密传》说:祖母有疾,他痛哭流涕,夜不解衣,侍其基右。膳食、汤药、必亲自口尝然后进献。李密幼时体弱多病,甚好学,师事谯周,博览五经,尤精《春秋左氏传》,以文学见长。年轻时,曾任蜀汉尚书郎。晋灭蜀后,征西将军邓艾敬慕他的才能,请他担任主簿。李密以奉养年迈祖母为由,谢绝了邓艾的聘请。泰始三年(267年)晋武帝立太子,慕李密之名,下诏征密为太子洗马(官名)。诏书累下,郡县不断催促,这时,李密的祖母已九十六岁,年老多病。于是他向晋武帝上表,陈述家里情况,说明自己无法应诏的原因。这就是著名的《陈情事表》,或称《陈情表》。 逍遥游
一、通假字(红色字,本字和意义)
1、其翼若垂天之云
2、三餐而反
3、小知不及大知
4、其正色邪
5、此小大之辩也
6、故夫知效一官
7、而宋荣子犹然笑之
8、而御六气之辩
9、旬有五日而后反 二、古今异义(红色字,古义)
腹犹果然
虽然,犹有未树也
众人匹之
三、词类活用(红色字,用法和意义)
而后乃今将图南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负青天,然后图南
若夫乘天地之正四、文言实词(红色字,意义)
1、北冥有鱼
2、怒而飞
3、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4、齐谐者,志怪者也
5、水击三千里
6、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7、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8、去以六月息者也
9、去以六月息者也
10、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11、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12、而后乃今培风
13 、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14、而后乃今将图南 15、我決起而飞 16、抢榆枋
17、而控于地而已矣 18、适莽苍者
19、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20、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21、穷发之北有冥海者
22、未有知其修者 23、绝云气
24、我腾跃而上 25、行比一乡
26、故夫知效一官 27、而征一国者
28、德合一君
29、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30、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31、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
32、泠然善也
33、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34、若夫乘天地之正五、文言虚词(红色字,用法和意义)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之二虫又何知
鹏之徙于南冥也

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去以六月息者也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以五百岁为春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2、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3、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4、置杯焉则胶
5、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
6、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7、时则不至
8、彼且奚适也
9、故夫知效一官
10、彼且恶乎待哉
六、文言句式(注意红色字的标志)
1、南冥者,天池也
2、齐谐者,志怪者也
3、去以六月息者也
4、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5、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6、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7、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8、奚以知其然也
9、彼且奚适也
10、而彼且奚适也
11、彼且恶乎待哉 七、文言背诵
1、鹏之徙于南冥也,( ),( ),去以六月息者也。
2、野马也,尘埃也,( )。
3、天之苍苍,( )?( )?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4、风之积也不厚,( )。
5、小知不及大知,( )。
6、故夫知效一官,( ),德合一君,( ),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7、若夫( ),( ),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8、故曰:( ),神人无功,( )。 八、文言翻译
1、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2、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3、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4、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5、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6、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7、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8、蜩与学鸠笑之曰:“我決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9、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10、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
11、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12、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13、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14、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15、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16、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
17、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18、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九、文学常识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 )时代宋国蒙(今安徽省蒙城县)人。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 )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著作有《庄子》,亦称《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
《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庄子》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内篇7篇为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一般认为是其门人和后学者的伪作。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鲁迅先生称赞“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郭沫若也评价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与鲁迅》)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为后世传诵。为政以德
一、通假字(红色字,本字和意义)
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道之以政
道之以德
道千乘之国
二、古今异义(红色字,古义)
民免而无耻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既来之,则安之
三、词类活用(红色字,用法和意义)
1、曰:“富之。”
2、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3、于斯三者何先
4、无乃尔是过与
5、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6、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四、文言实词(红色字,意义)
1、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道之以政
3、季氏将伐颛臾
4、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5、则将焉用彼相矣
6、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7、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8、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五、文言虚词(红色字,用法和意义)

又何加焉
则将焉用彼相矣
子为政,焉用杀?
1、为政以德
2、无乃尔是过与
3、何以伐为
4、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5、既来之,则安之
6、如之何其彻也
六、文言句式(注意红色字的标志)
1、为政以德
2、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3、无乃尔是过与
4、是社稷之臣也
5、何以伐为
七、文言背诵
1、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 )。
2、子曰:“其身正,( );( ),虽令不从。”
3、子曰:“为政以德,( ),( )。”
4、故远人不服,( )。既来之,( )。
5、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
6、盖均无贫,( ),( )。

八、文言翻译
1、子曰:“为政以德?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