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课标
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
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一、淝水之战
前 秦 疆 域 图
北 方 统 一
时间
作战双方
交战原因
兵力对比
结果
影响
东晋大败前秦
383年
前秦─东晋
前秦企图
灭亡东晋
统一全国
87万对8万
前秦政权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割据状态。
(1)4世纪后期,前秦统一了黄河流域。
(2)前秦,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对峙的局面。
背景:
我国古代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
巨鹿之战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淝水之战
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
与淝水之战有关的成语或典故:
淮南市寿县:淝水之战遗址
前秦军队虽然有80多万,但向
南进军时前后千里,战线过长,力量分散,到达前线的只有30万人。
隔着淝水,苻坚远望对岸八公山上的草本,误以为都是晋兵,开始有所畏惧。这一情景被后人描述为“草木皆兵”。
淝水阵前溃退后,败逃的前秦士兵,一路上听见风声鹤唳,都以为是晋军追来,因此昼夜不敢停歇。
“草木皆兵”“风声鹤唳”。
知识拓展
淝水一仗,救了东晋,谢安被封为三公之上。因为他东山闲居以后,又出来做了一番大事业,后来人们都称谓他"东山再起"。
直到现在,东山上还有"谢公祠"的碑、"谢公泉"的井,山脚下还有条"跑马埂",据传是当初谢安练马时用的,这埂能伸能缩,马跑多远,它就能长多远,神哩!
"东山再起"
知识拓展
淝水之战后,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割据状态。这种状态在什么时候结束的呢?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北魏的建立与统一:
建立时间:
民 族:
都 城:
统一时间:
统一影响:
4世纪后期
鲜卑族 拓跋部
平 城
439年
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2.北方统一,439年。
2、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
①当时,北方各族人民长期杂居,民族聚落已不多见。内迁的各族在生产、生活和习俗上,与汉族已无明显的区别。
②鲜卑拓跋部因内迁较晚,仍保持鲜卑族的习俗,要治理好广大的北方地区困难重重。
(2)方式:
用文治移风易俗。
相关史事:
北魏孝文帝即位时才五岁,由祖母冯太后临朝听政。冯太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推动了鲜卑族汉化,促进了民族交融。孝文帝受她的影响很大。冯太后去世后,他继续推行改革。
494年,北魏迁都洛阳。
措施:
1.494年,北魏迁都洛阳。
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改鲜卑姓为汉姓,拓跋改为元。
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
2.语言:
3.服饰:
4.姓氏:
5.婚姻:
说汉语
穿汉服
改汉姓
联汉姻
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说汉语:
(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
“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30岁以上的鲜卑官员要逐步改说汉语30岁以下的要立即改说汉语,故意说鲜卑语的,要罢官降爵。
——《资治通鉴》
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
穿汉服
汉服
鲜卑服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元
贺楼 楼
邱穆陵 穆
步六孤 陆
贺兰 贺
独孤 刘
改汉姓
目的: 为了减少胡汉观念,促进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促进民族交融。
鼓励鲜卑贵族和汉族贵族联姻
联汉姻:
目的:
把汉族地主和鲜卑贵族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壮大了北魏的统治力量。血统的交融,加速了鲜卑的汉化。
为了使鲜卑贵族懂得门第的重要性,孝文帝为他的六个弟弟聘妇。所聘之妇均出八族及清修之门。
——摘编自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
我国一些著名的历史人物,如李白、元稹等都是鲜卑人,就连隋王朝的建立者杨坚,唐朝皇帝李世民都流淌着鲜卑人的血。
说汉语:
穿汉服:
改汉姓:
通汉婚:
用汉制:
民族交融日常化
民族交融形象化
民族交融认同化
民族交融长期化
民族交融制度化
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促进民族交融
意义:
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民族交融的方式和表现:
生产生活方面
内迁人民学习汉族农业技艺、从事农产;汉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接受北方各族人民的食物、服装、用具等。
政治方面
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文化方面
汉语的便用;西北民族的乐器受汉族人民欢迎。
民族心理方面
“胡”“汉”观念逐渐淡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民族关系
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的意义:
影响:
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史料实证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精血,注入中华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著名史学家陈寅恪
如何评价孝文帝?
史料一: 魏孝文帝五岁即位,由祖母冯太后临朝听政。为了缓和民族矛盾,解决统治危机,其在位期间进行了一场深刻的改革,史称孝文帝改革。这次改革推动了鲜卑族汉化、促进了民族交融、推动了北方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所以孝文帝改革应该予以充分的肯定,是有名的政治家、改革家。
史料二: 孝文帝改革后不久,北魏就走向分裂。今天,在我们的56个民族中,已经没有了鲜卑族。有人认为这是由于当年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的结果,所以孝文帝的改革不值得肯定,孝文帝是“千古罪人”。
思考:你同意哪种观点?为什么?
方法指导:如何评价历史改革?
1`、要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历史要求;看改革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是否有利于社会的进步;不能以改革家的生死论改革的成败。
2、要以改革的主流影响为评价依据,不能因为少数负面影响而否定改革。
北魏孝文帝是中国历史上有作为的封建皇帝,是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
他进行的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有利于北方经济发展,促进了民族融合,加速了北方各少数民族封建化,推动了社会进步,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评价北魏孝文帝
1.下列哪些成语反映了淝水之战时的情况( )
①破釜沉舟 ②投鞭断流 ③揭竿而起 ④风声鹤唳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 D.②④
2.下列历史上的战役同淝水之战相似的是( )
①围魏救赵 ②巨鹿之战 ③官渡之战 ④赤壁之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D
D
3.北魏孝文帝改革是1500多年前我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改革,这次改革的主要措施包括( )
①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 ②改鲜卑姓为汉姓
③从官员到民众都必须穿戴鲜卑族服饰
④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4.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作用,表述正确的是 ( )
A.实现了黄河流域的统一 B.为统一全国做好了准备
C.促进了民族交融 D.抵制了佛教的发展
B
C
5、我国少数民族在中国历史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建立北魏政权的少数民族是( )
A.女真族 B.鲜卑族 C.党项族 D.契丹族
6、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采用汉化措施。这些措施( )
A.结束了南北分裂 B.削弱了北魏实力
C.促进了民族交融 D.加强了君主专制
B
C
问题思考: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什么会出现民族大交融的高潮?
各民族错居杂处,加强了相互交流;
生产生活上各民族相互学习;
政治制度上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君主专制;
思想文化上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
社会习俗上各民族相互借鉴吸收;
民族心理上民族隔阂与民族偏见逐渐减少。
北魏初年,有个姓拓跋的鲜卑人曾担任“白鹭官”,没有俸禄,但战争中掠夺到的财物可以归己。若干年后,他的后人已改用汉人的“元”姓,担任的官职是太尉,有规定的俸禄可以领取,穿汉人的衣服,说汉话,还与朝中的一个汉人官员结成了亲家。
(1)上述情境中,与“白鹭官”相比,其后人的生活习俗发生了哪些变化?
(2)导致“白鹭官”后人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源于历史上的哪一重大改革?
(3)分析情境中“白鹭官”后人的变化,说明这次改革具有怎样的积极作用。
改汉姓,改穿汉服,说汉话,联汉姻。
北魏孝文帝改革。
促进了民族大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