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2】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1部分 阶段1 课题2-从“王权时代”到“皇权时代” 复习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备考2022】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1部分 阶段1 课题2-从“王权时代”到“皇权时代” 复习课件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6.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6-01 15:05: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91张PPT)
中国古代史
第一部分
步骤一 通史复习
阶段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远古—公元前221年)
必备知识 教材拓展
关键能力 素养达成
课时达标


课题(二) 从“王权时代”到“皇权时代”
——商鞅变法和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必备知识 教材拓展
知识点1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知识点2 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变革
知识点3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
核心观点:商鞅是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商鞅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人们应该按照社会现实的需要进行政治改革,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商鞅的主张遭到守旧派的强烈反对。为此,商鞅与守旧的群臣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商鞅舌战守旧群臣为其变法革新奠定了理论基础。
核心观点:我国的耕作方式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从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发展到春秋战国时期的铁犁牛耕,随之农业经营方式由集体耕作发展到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农耕经济,充分体现了生产力的决定作用。
[误区警示] 儒家“仁爱”“民本”思想、墨家的“兼爱” 
(1)儒家的“仁爱”与墨家“兼爱”的区别。儒家的“仁爱”范围狭窄,且主张“克己复礼”为“仁”,讲究阶级性;墨家的“兼爱”具有广泛性,不分等级贵贱。
(2)孟子的“民本”思想与现代的“以人为本”理念
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孟子的思想对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统治的长治久安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而是维护封建统治的一种策略。
关键能力 素养达成
考向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社会现象
题号 命题特点
第2题 转换思维 根据题干表格中周天子、魏王、韩王、赵王墓葬规制不一致,这种现象反映出此时期社会的剧烈变动,符合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第3题 能力立意 井田制下的公田和私田,“三年一换土易居”,要综合分析私田所有权仍旧归国家所有
考向一 创设新情境灵活考查商周政治制度
考向二 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主干知识常考常新
[真题品悟]
题号 命题特点
第4题 转换思维 题干材料是古代中国的“孝”“悌”,要求转换思维判断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
第5题 考出深度 考查政治对文化的影响,考查学生的逻辑推理判断能力
考向三 以历史地图为载体迁移考查精耕细
作下的农业和商贸业的发展
[真题品悟]
题号 命题特点
第6题 时空定位 时间定位于战国以前,空间定位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西北边疆地区。从时空信息可知当时黄河流域是华夏文明的集散地,铁器集中分布于这一区域正是这一历史事实的表现
第7题 能力立意 从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大批水利工程,分析判断出现的原因,深层次认识国家组织能力的强大
题号 命题特点
第8题 开阔视野 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的历史时期;范蠡、子贡——工商食官的局面被打破,私营商业兴起背景下的富商大贾;陶、曹、鲁——“天下之中,诸侯四通”的地理位置
考向四 创新考查先秦时期的科技文艺
[真题品悟]
题号 命题特点
第9题 角度变化 不是传统的考查墨子的思想,而是墨子的科技成果
传统文化 对《墨子》中科技的考查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以此创设情境,体现了对考生文化自信的培养
唯物史观 突出古代中国劳动人民对科技发展的贡献
题号 命题特点
第10题 历史解释 汉字的字形由繁到简,体现的是文字使用的频繁,更深层地体现了文化交流的广泛
家国情怀 借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树文化之自信、文化之自强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