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东县第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范围:1—5单元
时量:120分钟 分值:120分
1、 现代文阅读(22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文,完成1-3题。
①疫病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可以追溯到世界上最早的英雄史诗当中。有研究表明,书中提到的一部分灾难,从所描述的特征或影响来看,应该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由有害细菌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的传播而导致的疫病。
②根据研究,大约从公元前500年开始,因病原微生物而起的疫病,就开始影响到欧洲文明的发展进程。而1347∽1353年间在欧洲流行的黑死病,更是欧洲历史上最具毁灭性的疫病,它的爆发竟然使欧洲人口减少了将近三分之一。当时,民众的恐慌情绪急剧增长,以至于要用相当长的时间,才能抚平与此相关的痛苦记忆。由于大量人口死亡、劳动力分布严重不均,社会结构开始出现变化,农奴从此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自由劳动者。应该说,黑死病、麻风病等疫病从多方面影响了欧洲社会和中世纪的西方文明。
③如果说欧亚之间的疫病传播最初还受到距离限制的话,那么当历史进入到欧洲向外扩张的殖民主义时期,病原微生物才真正开始了全球传播的旅程。1519年,西班牙人试图征服位于美洲的阿兹特克帝国。阿兹特克人最初抵挡住了西班牙人的攻势,但战争形势随着感染过天花病毒的西班牙人的到来而发生改变。不久,肆虐的天花就杀死了阿兹特克帝国的大量人口,这也成为阿兹特克文明灭亡的重要原因。
④当然,在与肆虐的疫病作斗争的过程中,人类的医学事业也在不断进步。16世纪解剖学的发展,17世纪生理学的进步,18世纪病理解剖学的创立,加上19世纪细胞学、细菌学等学科的建树,以及20世纪初临床医学的巨大飞跃,共同成就了现代医学。而现代医学发展、科学技术进步以及政府职能改善等因素,共同推动了卫生防疫工作在全球的普遍开展。可以说,人类正在以不懈的努力和执着的追求捍卫着自身的安全与幸福。
⑤中国古代文献中的“疾疫”,“疾”指的是比较普通的一般性疾病,“疫”指的是比较严重的传染性疾病,这种分法与现代医学的主张也比较吻合。世界卫生组织有关报告曾经指出,在危害人类健康的严重疾病中,属于传染病的占绝大多数。相比较而言,“疫”比“疾”的影响要大得多,“疫”的大规模爆发往往给社会造成严重灾难。
⑥中国历史上大疫流行的时期,也是中华民族名医辈出的时代。据史料记载,东汉后期屡有瘟疫流行。以治疗伤寒著名的张仲景,在自己的《伤寒杂病论》中论述了多种传染性疾病的中医治疗方法。面对传染性黄疸病,东汉时的华佗曾用可以入药的幼嫩青蒿来治疗。现代医学研究更是循此路径,从青蒿中分离出青蒿素,成功研制出治疗疟疾的新药。
⑦中国人很早就意识到,隔离传染病患者是行之有效的疫病防控措施。公元2年,民间疫情严重,《汉书·平帝纪》中就有记载说:“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到唐朝时,还有佛教寺院设立的“病坊”用于隔离麻风病人,内有僧人为患者治病。
⑧在与疫病作斗争的过程中,中国人在16世纪时摸索出世界上第一种有效预防天花的方法——接种“人痘”。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通过有限度地主动感染某种病原微生物或接种该病原微生物的疫苗,可以使人体产生针对该疫病的抗体,从而避免感染疫病。而接种“人痘”,就是主动让未感染的人接触处理过的天花病毒从而产生病毒抗体。
⑨接种“人痘”的办法曾经拯救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法国哲学家伏尔泰曾在《哲学通讯》中专门称赞过中国人的这种伟大创造:“这被认为是全世界最聪明、最讲礼貌的一个民族的伟大先例和榜样。”
1、不属于疫病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的一项是( )
A、 动摇阿兹特克文明
B、 改变社会结构形式
C、 引发民众恐慌情绪
D、 开展全球卫生防疫
2、 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在世界最早的英雄史诗中也能找到一些疫病的讯息。
B、疫病的全球传播导致西班牙要在美洲推行殖民扩张。
C、黑死病的流行在欧洲历史上产生的影响最具毁灭性。
D、 卫生防疫工作的成效得益于社会多方面因素的推动。
3、 下列有关中国古代防治疫病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历史上,中医药在疫病防治中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
B、 采用隔离措施防止疫病传播,最早出现在中国唐代。
C、 “人痘”的发明应用,是天花防治史上的重大突破。
D、 中国古代防疫方法,对现代医学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 4—6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邮差先生
师陀
邮差先生走到街上来,手里拿着一大把信。在这小城里,他兼任邮务员、售票员,仍有许多剩余时间,就戴上老花眼镜,埋头在公案上剪裁花样。当邮件来到的时候,他站起来,念着将它们拣好,小心地扎成一束。
“这一封真远!”碰巧瞥见从云南或甘肃寄来的信,他便忍不住在心里叹息。他从来没有想到过比这更远的地方。其实他自己也弄不清云南和甘肃的方位一谁教它们处在那么远,远到使人一生也不想去吃它们的小米饭或大头菜呢
现在,邮差先生手里拿着各种各样的信,从甘肃和云南的邮件毕竟很少,最多的还是学生写给家长们的。
“又来催饷了,”他心里说,“足够老头子忙三四天!”
他在空旷少人的街上走着,如果碰见母猪带领着小猪,便从旁边绕过去。小城的阳光晒着他花白了的头,晒着他穿着皂布马褂的背,尘土从脚下飞起,落到他的白布袜子上,他的扎腿带上。在小城里,他用不着穿号衣。一个学生的家长又将向他诉苦:“毕业,毕我的业!”他将听到他听过无数次的,一个老人对于他的爱子所发的充满善意的怨言,他于是笑了。这些写信的人自然并不全认识他,甚至没有一个会想起他,但这没有关系,他知道他们,他们每换一回地址他都知道。
邮差先生敲门。门要是虚掩着,他就走进去。
“家里有人吗 ”他在过道里大声喊。
他有时候要等好久。最后从里头走出一位老太太,她的女婿在外地做生意,再不然,她的儿子在外边当兵。她出来得很仓促,两只手湿淋淋的,分明刚才还在做事。
“干什么的 ”老太太问。
邮差先生告诉她:“有一封信,挂号信,得盖图章。”
老太太没有图章。
“那你打个铺保,晚半天到局子里来领。这里头也许有钱。”
“有多少 ”
“我说也许有,不一定有。”
你能怎么办呢 对于这个好老太太。邮差先生费了半天唇舌,终于又走到街上来了。小城的阳光照在他的花白头顶上,他的模样既尊贵又从容,并有一种特别风韵,看见他,你会当他是趁便出来散步的。说实话,他又何必紧张,手里的信反正总有时间送到,又没有另外的什么事等候着他。虽然有时候他是这样抱歉,因他为小城送来——不,这种事是很少有的,但愿它不常有。
“送信的,有我的信吗 ”正走间,一个爱开玩笑的小子忽然拦住他的去路。
“你的信吗 ”邮差先生笑了,“你的信还没有来,这会儿正在路上睡觉呢。”
邮差先生拿着信,顺着街道走下去,没有一辆车子阻碍他,没有一种声音教他分心。阳光充足地照到街道上、屋脊上和墙壁上,整个小城都在寂静的光耀中。他身上要出汗,他心里——假使不为尊重自己的一把年纪跟好胡子 ,他真想大声哼唱小曲。
为此,他深深赞叹:这个小城的天气多好!
一九四二年二月
4、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对邮差先生进行了心理、语言、行为等方面的描写,并没有在故事情节上做过多的设计,但小说却给人以很朴素的真实感。
B、小说含蓄地写出了小城的生活状态,邮差先生身兼二职,弄不清云南和甘肃的方位,以至觉得它们很远,展现了小城落后、闭塞的特点。
C、小说通过浓墨重彩的笔触,勾勒出一个偏僻小城镇邮差工作的情形,语言简洁中带诙谐,饶有生活情趣,像是在描摹一幅地方风俗画。
D、《邮差先生》是京派作家师陀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的著名小说,虽然记叙的人和事距离我们比较久远,但平平淡淡的生活态度却让人感觉亲切、自然。
5、小说主人公“邮差先生”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 请简要说明。(4分)
6、“诗化小说”是一种情节叙事性不强,而代之以诗意化的笔触和意境来表现一切的,追求意境美、含蓄美和语言美的小说文体。《邮差先生》也属于诗化小说,请对小说的诗意化特点作出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26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共计17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孙登字子高,权长子也。魏黄初二年,以权为吴王,拜登东中郎将,封万户侯,登辞疾不受。是岁,立登为太子,选置师傅,铨简秀士,以为宾友,于是诸葛恪、张休、顾谭、陈表等以选入,侍讲诗书,出从骑射。登待接寮属,略用布衣之礼,与恪等或同舆而载,或共帐而寐。黄龙元年,权称尊号,立为皇太子。
登或射猎,当由径道,常远避良田,不践苗稼,至所顿息,又择空闲之地,其不欲烦民如此。尝乘马出,有弹丸过,左右求之。有一人操弹佩丸,咸以为是,辞对不服,从者欲捶之,登不听,使求过丸,比之非类,乃见释。又失盛水金马盂,觉得其主,左右所为,不忍致罚,呼责数之,长遣归家,敕亲近勿言。
初,登所生庶贱,徐夫人少有母养之恩,后徐氏以妒废处吴,而步夫人最宠,步氏有赐,登不敢辞,拜受而已。徐氏使至所赐衣服必沐浴服之登将拜太子辞曰本立而道生欲立太子宜先立后。”权曰:“卿母安在?”对曰:“在吴。”权默然。
年三十三卒。临终,上疏曰:“窃闻郡县颇有荒残,民物凋弊,奸乱萌生,是以法令繁滋,刑辟重切。臣闻为政听民,律令与时推移,诚宜与将相大臣详择时宜,博采众议,宽刑轻赋,均息力役,以顺民望。陆逊忠勤于时,出身忧国,謇謇在公,有匪躬之节。诸葛瑾、步骘忠于为国,通达治体。可令陈上便宜,蠲除苛烦,爱养士马,抚循百姓。五年之外,十年之内,远者归复,近者尽力,兵不血刃,而大事可定也。愿陛下留意听采,臣虽死之日,犹生之年也。”既绝而后书闻,权益以摧感,言则陨涕。谥登曰宣太子。
(节选自《三国志·孙登传》)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徐氏使至所/赐衣服/必沐浴服之/登将拜太子/辞曰/本立而道生欲/立太子/宜先立后
B、徐氏使至/所赐衣服/必沐浴服之/登将拜太子/辞曰/本立而道生/欲立太子/宜先立后
C、徐氏使至所/赐衣服/必沐浴/服之登/将拜太子/辞曰/本立而道生/欲立太子/宜先立后
D、徐氏使至/所赐衣服/必沐浴服之登/将拜太子/辞曰/本立而道生欲/立太子/宜先立后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万户侯” ,泛指高官贵爵,其中的“侯”是古代的一种爵位,古代通常有五种爵位,从大到小依次是公、侯、子、伯、男。
B、“黄龙元年”,是以东吴君主孙权的年号纪年的。年号,是纪年的名称,多指帝王用的。历史上有些皇帝喜欢换年号,好事坏事都要换,有的几年换一次,有的一年要换几次。
C、“疏”,封建时代臣下向君主分条陈述事情的文字,臣僚上“疏”可以报告工作、议礼论学、陈政要、言兵事、进谏等。
D、“谥”,君主时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称号。例如齐宣王的“宣”,楚庄王的“庄”;诸葛亮谥“忠武”,岳飞谥“武穆”。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孙登才华人品俱佳。他是孙权的长子,孙权欣赏他,授予他东中郎将,赐封万户候,册立为太子,追谥宣太子。
B、孙登感恩养母。徐氏是他的养母,虽地位低贱,但对孙登有养育之恩,徐氏派人送来的衣服,孙登必定沐浴后才穿上。父亲要立他为太子,他则坚决要求先立养母为皇后。
C、孙登忧国忧民。他临终上疏,提出治理政事要顺从民意,应与时俱进,要广泛采纳众人的意见,宽缓刑法,减轻赋税,调整停止一些劳役,以顺应民意。
D、孙登关爱百姓。他狩猎时,经常远远地避开良田,不去践踏庄稼。休息时,也是选择空闲之处。有人犯了错误,他不忍处罚,但常向身边的人提起此事,告诫他们不要犯错。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登待接寮属,略用布衣之礼,与恪等或同舆而载,或共帐而寐。(4分)
(2)愿陛下留意听采,臣虽死之日,犹生之年也。(4分)
(二)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共计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骆驼(节选)
郭沫若
骆驼,你沙漠的船,
你,有生命的山!
在黑暗中,
你昂头天外,
导引着旅行者,
走向黎明的地平线。
……
看呵,璀璨的火云已在天际弥漫,
长征不会有歇脚的一天,
纵使走到天尽头,
天外也还有乐园。
……
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诗歌中实写的诗句有“你,有生命的山”“导引着旅行者,走向黎明的地平线”。诗歌中虚写的诗句有“骆驼,你沙漠的船”“在黑暗中,你昂头天外”。
B.“昂头天外”写出了骆驼的骄傲和自豪;“走向黎明的地平线”写出了骆驼勇往直前、坚韧不拔的精神。
C.在这首诗中,诗人不满足于一般的形象再现,他发挥了更大的主观独创性,运用了更丰富的想象。
D.诗歌托意于物,以特定的、有限的形象作依托,采取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象征手法创造意境,具有寓意深远、超越时空的作用。
12、诗中的“骆驼”象征了什么?诗人借骆驼歌颂了什么精神?(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8分)
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
(1)在《沁园春·长沙》中,作者以天空、水底生灵自由的两处场景“ , ”,来表达对自由解放的向往和追求。
(2) 《红烛》中,闻一多在红烛身上找到了生活方向:实干,探索,坚毅地为自己的理想努力,不计较结果,诗人说:“ , 。”
(3)杜甫《登高》中道出诗人郁积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解的句子是:“ , ”。
(4)白居易《琵琶行》中“ , ”由琴声想到珠玉声,是声音的类比联想。
四、语言文字运用(14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共计9分,每小题3分)
语言在慢慢演变的过程中确实可能会在音节上有轻微变化或遗失,这是语音的自主更新, ,“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也。”从古汉语到现代汉语,从繁体字到简体字,汉语言的活水池里从来不是 、波澜不惊的,但问题是,哪些可以变,又应该怎么变 很多人选择站在坚持原音的队列里,但不是反对改变汉字读音这一行为本身,而是明确反对对一些诗词中读音的更改。毕竟,诗词等语音背后的语感韵律不容随意篡改。( ),也足以让古人“心寒”至极。想想古人费尽心思才锤炼出的对仗押韵, 才斟酌出的千古名句,如今说改读音就改了,古代的诗人们不知做何感想。所以对于“古音”,理应多点敬畏与尊重。而日常用语不同于诗词表达,只要大家听得懂就行,着重于沟通便捷提高效率。读音改变若能顺应市井文化、尊重大众习惯,也能获得普遍的认可。所以在日常用语上, 的习惯可以发挥更大的效力。但官方发布的审音表和字典代表着汉语言的规范与权威。既然提出了规范,语言也不能一味迁就习惯,专业表达更是需要遵守汉语规范。
14、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虽然改变前后的读音没有优劣之分,只是杀死了格律
B、纵使改变前后的读音只是杀死了格律,却没有优劣之分
C、纵使改变前后的读音没有优劣之分,只是杀死了格律
D、纵使改变前后的读音杀死了格律,却没有优劣之分
15、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
A、 无可置疑 一成不变 苦思冥想 相沿成习
B、 无可置疑 风平浪静 左思右想 相沿成习
C、 无可厚非 风平浪静 左思右想 约定俗成
D、无可厚非 一成不变 苦思冥想 约定俗成
1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既然提出了规范,就不能一味迁就习惯,专业表达还是需要遵守汉语规范。
B、既然提出了规范,也不能一味迁就习惯,表达更是需要遵守汉语规范。
C、既然提出了规范,就不能一味迁就专业习惯,表达更是需要遵守汉语规范。
D、既然提出了规范,也不能一味迁就习惯,专业表达还是需要遵守汉语规范。
17、概括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不超过50个字。(5分)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于2019年9月25日正式投入运营。这项被誉为“新世界第七大奇迹”的工程备受瞩目。大兴机场采用了崭新的设计理念,一改传统的横向分散布局,将国际和国内旅客功能集中垂直叠加,形成一个集中的航站楼,这是全球首创。大兴机场还使用了很多智能“黑科技”,智能停车、智能安检等便利了人们的出行,工作人员佩戴着AR眼镜就可以精准提醒旅客及时登机。
五、作文(50分)
1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美国诗人惠特曼说:“做一个世界的水手,奔赴所有的码头。”
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说:“如果一个人不知道他要驶向哪个码头,那么任何风都不会是顺风。”
习近平说:“心中有阳光,脚下有力量,为了理想能坚持、不懈怠,才能创造无愧于时代的人生。”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从中任选两则材料作为写作触发点,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语文试卷答案
1、C 2、B 3、B
4、A(B项,“小城落后、闭塞”概括错误,小城的特点应是“平静、恬淡”。C项,“浓墨重彩”的表述不准确,应是“朴素简洁”。D项,“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错,小说写于1942年。)
5、①悠闲自得。邮差先生送信售票、裁剪花样,在街上散步,惬意而满足。②热心善良。邮差先生体谅家长的辛苦,怕老太太失望,不希望为小城带来坏消息,这些都表现了他的热心体贴、心地善良。③尽职尽责。邮件来时,他小心扎好;送邮件时,他耐心等待。(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得满分,但要求归纳、分析俱全,语言流畅通顺)
6、①体现在对意境的营造上,小城阳光温暖、明亮、充足,生活状态和平安详,邮差先生对小城生活的满足,展现其乐观开朗的性格,展现出(抗日)战争背景下,没有硝烟只有祥和与宁静的生活画面,表达作者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之情和不愿看到这种生活被打破的意愿。
7、B
8、A 古代通常有五种爵位,从大到小依次是公、侯、伯、子、男。
9、C(A.东中郎将,万户侯皆不是孙权所赐,是魏王。 B.地位低贱的是孙登的生母 D.文中是告诫身边的人不再提这件事。)
10、(1)译文:孙登接待他的属官,大都采用平民交往的礼节,和诸葛恪等人有时同车而乘,有时共床而卧。
采分点:略,大都。(1分)布衣,平民。(1分)或,有时。(1分)全句通顺1分。
(2) 希望陛下留意听取采纳我的意见,我即使死了,也还像活着的时候一样。
(采分点:听采:听取采纳。(1分)虽,即使。(1分)犹,好像。(1分)全句通顺1分)
11、B (解析: “昂头天外”写出了骆驼的自信心。)
12、 “骆驼”象征坚韧不拔、引领人们前进的无畏战士。歌颂了一种不断追求、不断进取,最终引导到“天外也还有乐园”这样一种境地的一往无前的精神。(解析:了解“骆驼”的形象特征,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就不难答出“骆驼”的象征义及诗人借骆驼所歌颂的精神。
)
13、(1)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2)莫问收获 但问耕耘。
(2)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3)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14、C(括号内句子承接“毕竟,诗词等语音背后的语感韵律不容随意篡改”,“改变前后的读音只是杀死了格律”是假设,“纵使”表假设,排除A项;后文“想想古人费尽心思才锤炼出的对仗押韵”,是对“只是杀死了格律”的具体分析,排除B、D两项。故选C)
15、D(无可置疑:事实明显或理由充足,没有什么可以怀疑的。无可厚非:不可过分指摘,表示虽有缺点,但是可以理解或原谅。此处指的是语音的自主更新,没有可以过分指责的,应选用“无可厚非”。一成不变:一经形成,永不改变。风平浪静:没有风浪,水面很平静,形容平静无事。此处指汉语言从来不是不改变的,应选用“一成不变”。苦思冥想:深沉地思索。左思右想:多方面想了又想。形容反复考虑。根据“费尽心思”,应选用“苦思冥想”。相沿成习:依照相传下来的一套慢慢地成了习惯。约定俗成:指某种事物的名称或社会习惯是由人们经过长期实践而认定或形成的。根据语境,应选用“约定俗成”)
16、A(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强调“不能一味迁就习惯”,关联词应选用“就”,排除B、D两项;“表达更是需要遵守汉语规范”与上句不构成递进关系,排除C项。故选A)
17、答案:(1)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正式投入运营。(2)它首创了垂直叠加式航站楼。(3)它运用智能“黑科技”使出行更便利。(解析:本段文字的内容分为三层,一是“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于2019年9月25日正式投入运营”;二是“大兴机场采用了崭新的设计理念,一改传统的横向分散布局,将国际和国内旅客功能集中垂直叠加,形成一个集中的航站楼,这是全球首创”;三是“大兴机场还使用了很多智能‘黑科技’”“便利了人们的出行”。把这三个信息压缩成不超过50个字即可。)
18、作文(50分)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写作的能力。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考生在审题时要注意全面把握所给材料,概括出材料的主旨,根据所给材料主旨确定自己作文的立意。本作文题目由两个部分组成,提示语和要求。材料一是惠特曼的,“做一个世界的水手,奔赴所有的码头”,在所处领域内不断追求,穷尽自己的一切可能。侧重于眼界与胸怀。“做一个世界的水手”,“世界”强调一个人广阔的眼界与博大的胸怀,要能够突破本位的局限,从更高处放眼世界。具有了广阔的眼界与博大的胸怀,才可能奔赴世界各地不同的码头,才有可能发现世界精彩,取得事业的成功,实现人生的价值。材料二,塞涅卡的,“如果一个人不知道他要驶向哪个码头,那么任何风都不会是顺风”,格言是通过比喻表意。“风”之于“码头”,即如资源之于目标。直白地说,就是:一个人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一切资源都不能有助于他的发展。侧重于目标。不管是近期还是远期,人生都需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没有明确的目标,就会迷失方向,很难在人生的航程中顺利前行。第三则材料,是习近平的,“心中有阳光,脚下有力量,为了理想能坚持、不懈怠,才能创造无愧于时代的人生”,侧重于青年人要志存高远,为了理想能坚持不懈。题干要求“从中任选两则材料作为写作触发点,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能够针对这三则材料中的任何两则,写出了由此而产生联想、思考和看法,都是符合写作内容的。
参考立意:如果选取材料一、二分析立意,第二则格言是从利用资源的角度在谈确立目标的重要性。这样,两则格言虽然在“要立志”的大方向上相同,但一者志于多,一者志于一,立意正相反。写作时,可将两种观点作辩证的分析,察其殊途,明其同归,也可以执其一端,一破一立,以破为立。也可以认为,第二则格言是从实践层面在谈如何实现目标。如生活中需要目标;做一个有胸襟的人等。如果选取材料一、三分析立意,眼光与坚持;相信自己,坚持不懈等。如果选取材料二、三分析立意,做一个持之以恒的追梦人;理想与坚持等。结构示例:可以结合名言“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引出论点“目标在生活中非常重要”。然后分别分析论述目标的重要性,如有了目标才能为自己定位好;有了目标,一如既往的坚持下去,目标可能会变成现实;有了目标,才能充分利用自己的智慧、勇气等。最后,可以提出自己的期望或做法。如我们需要确定目标,坚持不懈,不断奋斗,成就完美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