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东县第三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检测
历史试题卷
(考试时长:60分钟)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共30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中国农业起源于距今(2019年)10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农业生产有着悠久的历史。下列古人类中,会种植农作物水稻的是( )
A.北京人 B.河姆渡人 C.半坡人 D.元谋人
2.2019年7月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位于浙江杭州的“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通过良渚考古发掘,学者们普遍认为当时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出现了权贵阶层。以下能作为直接证据的考古发现是( )
A.城中发现20多万千克的炭化稻堆积 B.少数墓葬有精美的玉器和陶器随葬
C.古城遗址布局与山形水势充分契合 D.碳14测定年代为公元前3000年左右
3. “我来自元谋,你来自周口(北京周口店),牵起你毛茸茸的手,爱让我们直立行走。”这一在网络上广为流传的句子,让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蒙上了一层神秘而浪漫的薄纱。要想获得研究元谋人和北京人的第一手资料,要通过( )
A. 神话传说 B. 史书记载 C. 学者推断 D. 考古发掘
4.下列人类遗址中,对研究我国北方原始农耕文化帮助最大的是( )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半坡遗址 D.河姆渡遗址
5.距今约1万年,中国进入新石器时代。下列属于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的是( )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蓝田人遗址 D.龙山文化
6.走进孙中山故居,就会看到先生题写的“天下为公”四个大字,彰显了先生的伟大胸襟。在历史上,也曾存在“天下为公”局面,后被“家天下”的局面所取代。这一局面被改变始于( )
A. 禹 B. 启 C. 商 D. 汤
7.“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这句话指的是(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禅让制 D.九卿制
8.周天子授士授民给诸侯叫“建国”,诸侯授士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这一背景下,士、庶民把自己的宗族称之为“家”,效忠于“家”。这表明分封制( )
A.有利于宗法制的强化 B.为地方分裂割据埋下伏笔
C.促进了民众的国家认同 D.扩大了“家天下”的影响
9. 《中国社会通史·先秦卷》:“天是西周文献出现频率颇高的一个字,是周人的绝对权威。周王的权力得之于天,天命是周人一种不可动摇的信仰。”这体现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A. 浓厚的部族色彩 B. 浓厚的宗族色彩 C. 浓厚的神权色彩 D. 浓厚的等级色彩
10. 电视剧《三国》中有这样的场景:曹操向汉献帝引荐刘备,刘备说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后”,汉献帝让人查看宗族世谱印证刘备为叔,自此人皆称刘备为“刘皇叔”。其中宗族世谱记录的内容所反映的制度是( )
A. 分封制 B. 礼乐制度 C. 宗法制 D. 世袭制
11.春秋时期老子“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主张出自其著作( )
A.《道德经》 B.《论语》 C.《墨子》 D.《韩非子》
12.战国时期,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思想流派是( )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13.春秋战国时期,率先打破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的是( )
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墨子
14.如图是某中学课题组在探究春秋战国时期历史时做的学习摘要。这些信息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
A.大变革的时代 B.统一国家的建立
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民族关系的发展
15.商鞅变法功不可没,但他本人却被贵族诬告谋反,惨遭杀害。在商鞅变法的措施中,直接损害贵族利益的是( )
A.重农抑商 B. 实行什伍连坐 C.奖励耕织 D.按军功授爵
16.语言是思想的外衣。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形成了独树一帜的“习式语言风格”。“习式语言风格”的鲜明特色之一就是善于引用经典,其中引用的古文有“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道私者乱,道法者治”,“治大国若烹小鲜”,“尚贤者,政之本也”,这些古文分别体现了哪个学派的主张( )
A.儒家、法家、道家、墨家 B.道家、法家、儒家、墨家
C.墨家、儒家、道家、法家 D.儒家、法家、墨家、道家
17.中国历史上系统提出并实践重农思想是在战国时期。下列体现商鞅重农思想的措施是( )
A.推行县制 B.统一度量衡
C.鼓励耕织 D.实行二十等爵制
18.“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首创皇帝制度的是( )
A.禹 B.周武王 C.秦始皇 D.汉武帝
19.有学者指出,秦始皇所创造的事业,不仅为中国设立了以后版图的基本框架,也为中国的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础。秦始皇开创的制度是( )
A.王位世袭制 B.分封制 C.行省制 D.中央集权制
20.成语“揭竿而起”出自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这次起义是( )
A.刘邦、项羽起义 B.国人暴动
C.三家分晋 D.陈胜、吴广起义
21.古代监察体制的建立,主要用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如图所示中,秦朝负责监察百官的是( )
A.丞相 B.御史大夫
C.太尉 D.郡守
22.被鲁迅先生赞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著作是( )
A.《史记》 B.《汉书》 C.《三国演义》 D.《春秋》
23.秦汉大一统帝国时期,秦始皇实行“ 焚书坑儒”,打击儒家学派,汉武帝则“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取得正统地位。儒家学说在秦汉时期不同的历史命运反映出( )
A.秦始皇和汉武帝的教育背景不同 B.儒家思想的核心在秦汉时期不同
C.统治者当时面临的社会问题不同 D.儒家善于迎合统治阶级心理需求
24.秦始皇在中央机构中设太尉一职,但只是虚设其位,并未任命任何人担任,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
A.皇帝直接控制全国军队,使权力更加集中 B.皇帝掌握全国政务,加强中央集权
C.缺乏可委以此重任的优秀人才 D.秦朝短命而亡,未及任命
25.我国封建社会出现过很多繁荣景象,其中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一次盛世局面是(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开皇之治 D.开元盛世
26. 公元前127年,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可继承封地的一部分,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对这项措施认识正确的是( )
A. 王国取得较大的地方自主权 B.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得以加强
C. 分封制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D. 解除了王国割据的物质基础
27.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材料中的两个“制”分别是指( )
A. 分封制和郡县制 B. 宗法制和内阁制
C. 分封制和皇帝制 D. 世袭制度和丞相制
28.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根据战国时期阴阳家邹衍“水德代周而行”的论断,认为秦灭周,得水德,尚黑,并为此进行了一系列符合水德要求的改革,遂成为邹衍“五德终始说”的第一个实践者。材料本质上说明秦始皇( )
A. 强调其统治的合法性 B. 提倡君权神授理论
C. 信奉阴阳五行的学说 D. 遵循以德治国思想
29. 早期汉代统治者基本上沿袭了秦朝的政治制度,但汉朝在继承的同时也进行了变化。汉高祖刘邦做了对中央集权统治来说引人注目的一个退步。这里的退步指的是( )
A. 推恩令 B. 郡国并行制 C. 三公九卿制 D. 行省制
30. “朕统六国,天下归一”,下列属于“朕”的功绩的是( )
①灭掉六国,实现统一②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③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④采用科举制选官
⑤修建阿房宫和骊山陵墓 ⑥修建灵渠
A. ①②③⑥ B. ②③⑤⑥ C. ①③④⑤ D. ②④⑤⑥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分析题(共2个大题、每个大题20分、共40分)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日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日鲁。封召公爽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
——《史记周本纪》
材料二 天子适诸侯,日巡狩;巡狩者,巡其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其所职也。无非事者。
——《孟子告子》
材料三 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淮南王刘安谋反,“国除为九江郡”;衡山王刘赐谋反,“国除为郡”。又颁布律令,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从此,王国与汉郡无异。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主编《新编中国通史》
(1)材料一所述的政治制度是什么?推行这一制度的目的是什么?(4分)
(2)周初能够取得“封侯”地位的主要是哪些人?根据材料二,受封诸侯对周王有哪些义务?(7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并分析其意义。(9分)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共20分)。
从远古到西周时期 在秦人的历史记忆中,其母系先祖女修、女华出自炎黄世系,秦人为炎黄的姻族。秦人长期活动在西周的西部边疆,因善于养马,西周赐予封邑,收为附庸。①直到西周末,秦人仍然是西部边陲的“游牧部落”。
春秋时期 ②秦襄公因护卫周平王东迁洛邑有功,被封为诸侯,秦人由此进入诸侯国之列。此后,秦人一再东迁,势力扩大到关中地区,成为西北地区一个实力强大的诸侯国。然而在整个春秋时期,中原诸国一直将秦人视为夷狄并加以歧视。秦人为此深感自卑。“秦国僻陋戎夷,犹惧为诸侯笑。”
战国时期 ③战国初期,秦孝公即位后,中原诸夏视秦人为夷狄。“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翟(狄)遇之。”秦孝公深感耻辱,表示“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孝公迁都至咸阳,完成了其活动中心由陇右到关中腹地的重大转移。④战国晚期,由于秦国实力不断壮大,取代周室、吞灭群雄的战略意图越来越明显,秦国与关东六国逐渐形成紧张对抗的关系。六国人士深感岌岌可危,对秦国充满仇恨和畏惧。但是,秦人身上的“戎狄”标签,在战国晚期已经淡化,甚至消失。秦国发动的兼并战争,在六国人士心目中不是异族入侵,而是强者对弱者的征服战争。秦与六国之间已经不存在夷夏之别,秦人已经完全融入并认同华夏民族。
——摘编自彭丰文《从边缘到中心:秦人认同华夏民族的心理历程及其历史意义》
(1)商鞅变法是秦发展中的大事。若将商鞅变法这一历史事件补充到表格中,应位于____序号和_____序号之间,说明理由。(4分)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人活动空间发展变化的特点。概述秦人融入华夏民族的历程及历史意义。(8分)
材料二 1912年1月,孙中山在《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中指出“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如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1月底,孙中山又在致蒙古王公电文中说:“汉蒙本属同种,人权原自天赋,自宜结合团体,共谋幸福……今全国同胞见及于此,群起解除专制,并非仇满,实欲合全国人民,无分汉、满、蒙、回、藏,相与共享人类之自由。”同年,他发表演说指出,辛亥革命“是种族革命,亦是政治革命。何则?”满族统治其他各族,“种族不平等,自然政治也不能平等,是以有革命。要之,异族政治不平等,其结果惟革命,同族间政治不平等,其结果亦惟革命。革命之功用,在使不平等归于平等”。“今者五族一家,于平等地位……同心协力,共策国家之进行,使中国进于世界第一文明大国”。
——摘编自陈其泰《20世纪初民族观的历史演变》
(3)依据材料概述孙中山的民族观,谈谈你的认识。(8分)
历史参考答案
选择题(1-30)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B D C D B A B C C
序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C B A D A C C D D
序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B A C A A B A A B A
31.材料分析题
(1)分封制(2分);巩固西周奴隶制政权(2分)
(2)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3分);服从周王命令,向周王贡献财物,朝觐述职,派兵随同周王作战等(4分,任答两点即可)
(3)措施:颁布“推思令”,分割王国封地(2分);剥夺犯法诸侯王封地,改为郡县(2分);须布律令加强对诸候王的防范(2分)。意义: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巩固了国家统一(3分)。
32.材料分析题
(1)序号③④(2分)。
理由:商鞅变法发生在秦孝公时期;商鞅变法增强秦国的国力(2分)。
(2)空间变化:由边缘到中心,逐渐进入华夏文明的核心地带;由西方向东方逐渐进入关中和中原地区;活动空间范围不断扩大。(4分,任答两点即可)
历程:从秦人自认为属于华夏到中原华夏诸国接受和认同(2分)。
意义: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中华民族的形成)奠定基础(2分)。
(3)民族观:主张中国是由各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共和国;各民族平等与团结;各民族共同推进国家的进步(6分)。
认识略(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