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
教学设想:
《猫》是郑振铎小说的名篇,从语言的角度来说是浅显易懂的。然而,作者用朴实的言辞将三次养猫的故事娓娓道来,却意境深远、沉郁。“浅文”如何“深教”,这该是此文教学设计的核心。
文中三次养猫的经历体现了鲜明的情感变化,也折射出人性以貌取人、主观臆断、自私自利、冷漠麻木等弱点。文章所记叙的,与其说是养猫的经过,不如说是“我”的心路历程,是心灵的反省和自责。自责来自“我”对第三只猫的误解和主观臆断,而反省则涵盖了人们对待三只猫的态度。文章看来写的是养猫的故事,其实更多的却是在写人性和人间世态。因此,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文中的“我”自此“永不养猫”的原因是使其能深入文章主旨的一个主要抓手,也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教学过程主要由两大板块组成:
第一板块侧重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把握,主要了解三只猫的特点、遭遇和“我”的态度。
第二板块侧重从第三只猫故事的深入品析,来对文章主旨进行探究。
第一步,主要从它被“冤苦”的过程、原因和对比写法的角度,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的描述,审视人性以貌取人、主观臆断、自私狭隘的弱点。
第二步,则从第三只猫反观前两只人们喜欢的猫的角度,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写两只可爱的猫。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的描述,对作者的反省有更深的理解,激发学生产生超越作品的感悟。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和想象、联想,学习本文运用对比手法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
2.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揣摩,深入体悟作者复杂微妙的情感。
3.感受作者对人性弱点的反思和自省,激发学生追求人性的善良和温热。
教学步骤:
一、整体感知
1、通过作者的描述,如果这三只猫让你选择,你会更喜欢养哪一只?为什么?
花白猫-活泼;黄猫-更活泼;花白猫-同情。
2、三只猫最终的结局怎样?
我家养了好几次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
3、面对它们相似的结局,我的感受和做法一样吗?
一缕酸辛/不要紧,我再向别处要一只来给你。(可替代)
怅然、愤恨、诅骂/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时间长)
十分难过/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无可能)
二、主题探究
思考:为什么第三只猫的死亡会让我决定“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明确:我们“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苦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
1、我们是怎么“冤苦”第三只猫的?为什么会“冤苦”它?
(1)主观臆断,妄下断言。
直接原因: “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 如果“芙蓉鸟事件”发生在第二次养猫过程中,我们还会“冤苦”它吗?
那只黄猫(第二只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妻道:“ 。”
课件出示原文比较不同:
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妻道:“张婶,留心猫,它会吃鸟呢。”
(2)深层原因:不喜欢它。
冤苦它的根源在于不喜欢。我为什么不喜欢它?
外形:难看;性情:忧郁、不活泼
分角色朗读20-28,体会。
引导学生分析:猫的遭遇反映了人们之所以喜欢猫,更多的是人们喜欢那种养猫、逗猫、看猫玩耍时的愉悦感觉。当无法获得这份愉悦感的时候,猫的存在也就变得“若有若无”了。它的冤死是因为我们带着成见和偏见,主观武断的结果,而这恰是人性的弱点,可怕,而又可悲!
写一写,当它凝望鸟笼时,它在想些什么?
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它想: 。
2、如果仅是对比的话,那么文章写一只猫与第三只猫对比也足够了,文中所写的两只可爱活泼的猫显得啰嗦了,删去其中一只,可以吗?
不可以。三次养猫的故事层层推进,写花白猫、小黄猫固然有为详写第三只猫(可怜猫)作铺垫、形成鲜明对比的作用,它们还各有各的代表性和典型性。
第一次“酸辛”(对猫)→第二次“愤恨”(对人)→第三次“难过”(对己)
“我”或者见证、或者无意中参与,或者亲自制造了三只猫的悲剧,所幸的是,在第三次养猫的经历后,深感负疚,为了不再看到这样的悲剧重演下去。自此,我永不养猫。其间包含着我对人性弱点深刻的自我反省。
三、朗读回味
朗读3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