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2022高考作文
命题趋势与攻略
2022年高考语文复习专题课件★★
一、近年命题
PART ONE
2021新高考 I 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17年4月,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论及“体育之效”时指出: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因此,“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读2018—2020年高考语文新课标全国 I 卷写作题,说说自己的发现
年份 引导材料 写作要求
2018 “世纪宝宝”与中国共成长、共圆梦 给2035年18岁青年的文章
2019 部分同学对劳动的认识偏差和错误态度 面向复兴中学同学的演讲稿
2020 管仲、鲍叔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 写一篇发言稿
二、路在何方
PART TWO
“弘扬民族精神,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热爱中华文明、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深厚感情,以及热爱美好生活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使学生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增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
三个层面
一、引导学子:积极入世。关心国家、民族、时代,摒弃“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象牙塔读书思想;
二、秉承写作:“文以载道”。承载自己理解的“道”,有为社会及民族服务的思想;
三、凸显导向:“立德树人”。并非做政治论述题,而是鼓励“小我”与“大我”结合。
“知责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责任者,大丈夫之终也。”青年学子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发展的先锋。高考作文无论怎样千变万化,也无论如何千姿百态,它所承担的教育选拔功能始终存在,因此题旨一定是引导青年的成长成才,厚植青年的济世情怀,强化青年的使命担当。
NAME
此处添加详细文本描述,建议与标题相关并符合整体语言风格,
NAME
此处添加详细文本描述,建议与标题相关并符合整体语言风格,
NAME
此处添加详细文本描述,建议与标题相关并符合整体语言风格,
特点
青年的视角审视 时代的现实语境
个人的痛苦与欢乐,必须融合在时代的痛苦与欢乐里。
——艾青
三、备考主题
PART THREE
1.聚焦万众瞩目的“热点”,厚植家国情怀
热点,意味着广受关注,意味着万众瞩目,聚焦于此,不仅意味着情感与精神的投入,也意味着一种意义与价值的引领。“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青年学子正是时代的答卷人,对此应作出自然而必然的积极应答,而且这种应答将变得更加真切而频繁。
2020全国 Ⅱ 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墨子说:“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英国诗人约翰 多恩说:“没有人是自成一体、与世隔绝的孤岛,每一个人都是广袤大陆的一部分。”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同气连枝,共盼春来。”……2020 年的春天,这些寄言印在国际社会援助中国的物资上,表达了世界人民对中国的支持。
“山和山不相遇,人和人要相逢”“消失吧,黑夜!黎明时我们将获胜!”…… 这些话语印在中国援助其他国家的物资上,寄托着中国人民对世界的祝福。
“世界青年与社会发展论坛”邀请你作为中国青年代表参会,发表以“ 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 ”为主题的中文演讲。请完成一篇演讲稿。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完成写作任务;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2020年全国新高考Ⅰ卷以“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为主题,此题紧贴时代脉搏,紧扣国家热点问题,让同学们深入思考一场不见硝烟的战争中人与人的关系,国与国的交流,社会与个人的互动。从“距离”与“联系”角度切入,真正从灵魂上体认“没有人是一座孤岛”的深刻内涵,也从更高的维度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
热考主题高分写法
2.寻找自我成长的“燃点”,紧跟发展脚步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前贤的话语,提醒着我们写作活动的价值和意义。写作是生命的表达,写作也是生命的成长。高考写作便是一次推动考生心智成熟与生命成长的契机。苏东坡当年的科举中第文章《刑赏忠厚之至论》,虽短短六百言,却深得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因为它展示了苏轼的人世交往原则。也因此,文章必须展示自己的思考积累,必须展示自己的理性思辨,必须展示自己的社会交往与沟通,必须展示自己的处世感悟与成长,所谓“少年强则国强”。
2021新高考 Ⅱ 卷
(唐光雨漫画作品,有改动)
[注]描红:用毛笔蘸墨在红模子上描着写字。
请整体把握漫画的内容和寓意写一篇文章,反映你的认识与评价、鉴别与取舍,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2020年全国Ⅲ卷“如何为自己画好像”,出题人通过“人需要不断寻找‘镜子’、绘制‘自画像’来努力看到尽量完整的自己”,强调人在寻找、审视自我时候发挥的主观能动性。在这一过程中,自然如何画好像很重要,但是画好怎样的像,以及为什么画像却至关重要,它指向的不是面相而是精神底色,指向的不是面容而是思想品质,指向的不是画像而是立身处世,最终表达立足自身和同代人,在青春成长中正确地、良好地认识自己,并为自己规划光辉灿烂的未来。
热考主题高分写法
3.培植文化自信的“基点”,助力使命担当
如果没有五千年华夏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儿有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作为一代青年学子应该在继承中坚定文化自信、在弘扬中守护文化根脉、在运用中激发文化活力。
2021全国乙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古人常以比喻说明对理想的追求,涉及基础、方法、路径、目标及其关系等。如汉代扬雄就曾以射箭为喻,他说:“修身以为弓,矫思以为矢,立义以为的,奠而后发,发必中矣。”大意是,只要不断加强修养,端正思想,并将“义”作为确定的目标,再付诸行动,就能实现理想。
上述材料能给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0年全国Ⅰ卷作文题“历史人物评说”,材料里涉及三个历史人物,齐桓公、管仲和鲍叔,选取春秋时期的一个著名历史事件,体现齐桓公不计前嫌、大胆用人、善用人才;鲍叔不求功名、举荐人才、甘居其下;管仲足智多谋、忠心辅佐、助齐成霸。每个人物身上的品质与特点各有特色,最终无论选择哪一个历史人物,从他身上汲取怎样的智慧多大的力量,最终必须指导我们的现实生活,也就是文章必须落脚于当下,“文章合为时而著”,如此自然显现优秀的思想品格对个人成长意义和社会发展的价值。
热考主题高分写法
4.擂起生命底色的“鼓点”,强化担当意识
中国精神与时代风采,应该是青年人的生命底色,所谓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然而如何完成一代人的使命与长征,却不仅取决于技能,也更取决于担当意识。雷锋精神,抗战精神,女排精神,长征精神,工匠精神,拼搏精神,抗美援朝精神,愚公移山精神……这些曾经厚植一代代英雄的精神,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上依然焕发着不灭的光彩。
2021全国甲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共产党走过百年历程。在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的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已经深深融入我们的血脉和灵魂。我们过的节日如“五四”“七一”“八一”“十一”,我们唱的歌曲如《义勇军进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们读的作品如《为人民服务》《沁园春·雪》《荷花淀》《红岩》,我们景仰的革命烈士如李大钊、夏明翰、方志敏、杨靖宇,我们学习的榜样如雷锋、焦裕禄、钱学森、黄大年,等等,都给予我们精神的滋养和激励。我们心中有阳光,我们脚下有力量。我们的未来将融汇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我们处在一个大有可为的时代……
请结合材料,以“可为与有为”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0年天津卷“中国面孔”,它是在世界上热播的纪录片中充满了家与国的情怀的杜甫,是以中医药造福人类获得诺贝尔奖的屠呦呦,是在厚重防护服下疲惫的医护人员的笑脸,是街头默默前行温暖你和我的快递哥的面庞……从材料的呈现与审视中,我们发现生活里有很多人,他们正在为民族、为国家、为集体、为家庭等,用羸弱之力承担起建设重任,正是无数的不被人们关注的他们,一步一移地挑走了挡道的王屋山,劈开了千帆竞发的古运河,筑高了一片片巍峨瑰丽的皇宫庙宇……
热考主题高分写法
四、写作引路
PART FOUR
强弱非天定,自强方恒强
湖南考生
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时间节点,伴随《觉醒年代》等剧的热播,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关于“体育之效”的宏论更显高屋建瓴,肌劈理解。这些文字所承载的自强精神如时光隧道里不灭的星火,照耀着中国国力由弱变强的曲折征程。慨叹中,以史为鉴,我们不难发现,中国的崛起揭示了“强弱非天定,自强方恒强”的客观规律。
世间万物,皆有强弱之分,天生强者不可沾沾自喜,天生弱者不可自惭形秽。《伤仲永》的故事令人扼腕叹息,假如方仲永在展示自己“受之天”的通悟后,没有被父亲带着四处炫耀而是加强学习,是否还会“泯然众人矣”?与之相反,面对无声无光的世界,海伦·凯勒未因失聪失明而放弃自我,而是奋发有为终成命运的
强者。强弱并非天定,弱者可变强,而强者也可变为至弱。是故,生而为强者在自律
自尊中实现自我升华,将豪气挥洒于霓虹之上!生而为弱者无须自悲,若在逆风中把握方向,生出羽翼亦能直上九万里!
促使强弱转化的关键条件是先天还是后天呢?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因此,促使强弱转化的关键条件不在于先天而在于后天。逆境是颠覆弱者生活之舟的波涛,又是磨炼强者钢铁意志的熔炉。“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无论是错失先机还是遭遇挫折打击,只要“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须知,自立自强,终成强者。
强弱可互相转化,个人如此,社会和国家亦如此。放眼当下神州大地,
各种基础设施建设如火如荼;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骄人成果载入史册;碳达峰、碳中和等目标的设定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再次展现“中国力量”……今日之中国以自强不息摆脱了“国力苶弱,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的窘态崛起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非但如此,作为一个有着5000年历史和14亿人口的超级大国,中国不侵略,不霸权,还多次向其他国家伸出援手,真正做到了“独善其身”和“兼济天下”。德不孤,必有邻,中国自然也赢得了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认可和信赖。万物皆有尺度,强者若不“滥用其强”,推己及人,兼爱天下,则能恒强。
新时代的号角已吹响,人类命运休戚与共,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我们希望强者愈强而恪守自我,关爱弱者勇担使命,也希望弱者发愤图强,自强恒强,万类霜天竞自由。愿世界和平,人类幸福。
强弱非注定,自强方恒强
山东考生
余秀华曾由衷感叹:“一个能够升起月亮的身体,必然驮住了无数次日落。”一个身处逆境的人或国家,必须不断强健体魄,锤炼意志,锻炼能力,方能走出逆境,变得强大。正所谓强弱非注定,自强方恒强。
体育锻炼在强弱变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自古及今,锻炼使弱者变强,强者更强。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中总结了自己勤于锻炼的心得,于人于国皆有价值。“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确实如此,身体强弱,存在变数,坚持锻炼,由弱变可强。霍元甲,自小体弱,其父认为其不堪重任,然他锻炼不断,勤加习武,最终由弱变强,成一代武学宗师;契诃夫,文人墨客,曾领风骚,但体弱多病,又缺乏锻炼,最终英年早逝,令人叹息。
强弱非注定,自强方恒强。“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锻炼是良策,青年应奋发。君不见温室里的花朵,虽先天条件优越,但后天缺乏风雨洗礼,弱不禁风难以适应天气变化;君不见生铁经过千锤百炼,烈火考验,终成坚硬的钢材!物如此,人亦然,项羽天生神力,却刚愎自用,恃强而矜,最终由强变弱,自刎于乌江,令人痛惜!刘邦虽出身低微,却懂得善用他人,积累力量,强大自己,终成大业,令人深思。
小到个人,大到国家,强弱非注定,自强方恒强。贾谊的一篇《过秦论》,流传千年。秦速亡的历史教训,至今发人深省。勤由一开始的蛮荒之地,不断变法图强,竟至统一六国;秦虽强大,最终却败给“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的农民起义军。可见强弱非注定,自强方恒强。
如今,世界各国重视体育,全民健身已成共识。在巴西,近四成民众定期进行体育锻炼;在德国,体育俱乐部推动全民健身;在日本,正打造“一亿人体育运动社会”;在瑞士,正大力发展冰雪运动;而在中国,政府把体育纳入中考,足见国家对体育的重视。
强弱非注定,少年当自强。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强身健体,强大精神,砥砺品格,正所谓少年强则国强。如今我们的国家正走向复兴之路,我们每一位青年学子都应肩负使命,加强自身的体育锻炼,形成完善的人格,争取为国家的的强大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强弱非注定自强方恒强!
一、必须结合新时代青年人的使命与担当。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既是时代的呼唤,也是青年人的人生际遇。
二、必须结合新时代青年人的成长历程。青春必须扎根在中国的辉煌发展的土壤中,不能脱离民族、时代、国家的变化。
三、必须结合新时代国家、民族发展的大格局。要有分析、有建议,辩证思考,开放交流,利与弊的权衡要从有利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大局着眼。
写作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