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郑州市第四中学高三语文第二轮专题复习学案 第一课 文言文阅读之实词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郑州市第四中学高三语文第二轮专题复习学案 第一课 文言文阅读之实词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11-07 22:36: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河南省郑州市第四中学高三语文第二轮专题复习学案
第一课、文言文阅读之实词
复习目标:
学习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
归纳文言实词及片段的翻译规律。
学习重点:根据语境推断词义
学习方法:自主探究 合作启发
课时计划:1个
学习过程:
导入本节
自主学习,具体感知
请翻译下列小题加点实词的含义。
1.“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中“造”的意义。
2.“樯橹灰飞烟灭”,“橹”字的意义。3.“夜入其家,探其箧,不使之觉”。“箧”的意义。
4.“启听淮北取籴”,中“籴”的字意义。
5.“甚矣,汝之不惠。”
6.“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7.“昌期少年,不闲吏事。”
8.“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9.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灭”与“族”相对,由此可推知,“族”就是“族灭”的意思。)
10.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用”和“以”位置相同,“以”的意思不就是“用”的意思吗)
11.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地”与“固”相对,“地”是名词,“固”也应是名词,解为“险固的地方”)
12.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
13.“范增数目项王”,中“目”的字意义。(“目”受副词“数”的修饰,并处在谓语的位置,便可推断它是动词,以眼示意,名词作动词用。)
14.“将军身披坚执锐”,中“坚”“锐”的字意义。(这两个字处在动词的后面,便可推断它是名词。分别是“坚硬的铠甲”“锐利的武器”的意思。)
15.天大雨,烈风雷电,槐起衣冠而坐。中“衣冠”的字意义。(穿衣戴帽)
16.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受助动词“能”的修饰,并处在谓语的位置,便可推断它是动词“会水”即“游泳”的意思。)
?17.敌则能战之。 (《孙子兵法?谋攻》) 势均力敌 (敌:相当、匹敌)
18.设五寸之的,引十步之远。(《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有的放失 (的:箭靶)
19.以兵胁涣 (《三国志?魏志》) 短兵相接 (兵:兵器)
20.百骸、九窍、六脏赅而存焉。(《庄子?齐物论》) 言简意赅 (赅:完备)
三 交流启发,相互提高
四 领悟词义,寻找规律:
1、通过字形结构分析来解释词的本义,汉字中的形声字占百分之八十以上,其义符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禾”与五谷有关;“贝”与金钱有关;“皿”与器具有关;“系”与捆绑有关;“歹”与死亡有关;“月”与肉有关;“纟”与丝织品有关。这都是字形推断法的范围。
2、古代汉语中,语音和语义有一定的关系,我们可以运用通假字音同或音近的原则,大胆逆推,找到通假关系,用本义去解释借义。这属于字音推断法的范围。
3、文言文中对偶句、并列词句很多,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这属于结构分析推断法。
4、根据词语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其词性,进而推知意义。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相比,在词义上差别很大,但句子的语法结构基本上还是一致的,除了一个特殊句式——“倒装句”。文言文中的句子都是按“主+状+谓+定+宾”的顺序排列的,所以其相应成分上词的词性也与现代汉语相一致。所以我们解释实词时就可通过分析这个词在句中所处的位置、充当的成分先判定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义项。这属于语法推断法。
5、成语源于古代典籍,其中保留了不少的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不刊之论”中的“刊”,“文不加点”中的“点”,“不速之客”中的“速”,“不期而遇”中的“期”等等。推断实词词义时,如果我们能够恰当地借用成语,问题也可能就化难为易,比如“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中的“责”便可借助“求全责备”来推求,04年江苏卷“今更五闰矣,未能成书”中的“更”便可参照“少不更事”来作判断。这属于成语推断法。
?五 检测反馈
翻译下列语段中加点的字
1.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答案:第一个“言”根据前文语境可知,郦道元对石钟山的命名,有自己的看法,只是在观点上表述的不够详尽,由此推之这句中“言”为“叙述”之意。第二个“言”联系全篇及背景看,渔工水师虽知石钟山命名的真正原因,但因文化水平低,不能用文字记载下来,因此这句中的“言”可以理解为“记载”,而不能理解为“说”
2.子张问:“令尹子兰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论语·公冶长》)
答案:此句的对称句是“令尹子兰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仕(出仕)”与“已”相对,可知是“罢免”意;“喜”与“愠”对应,可知是“恼怒”意。这也叫对称推断,不过语意相反。
提示寻找规律:
语境可分为句子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所谓内部语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所谓外部语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这属于语境推断法。
六 巩固提升
根据文言实词推断词义的方法,我们做以下练习:
1.“刑天舞干戚”,“戚”字的意义。(“戚”是指一种斧。)
2.门前植槐一株,枝叶扶疏,时作糜哺饿者于其下。“糜”的意义。(粥饭)
3.“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顿”字的意义。(“顿”与“钝”读音相近通假,“钝”的含义是“不锋利”。)
4.“昌宗从旁趣说” “趣”的意义(趣—-促,催促。)
5.“项羽大怒,伏弩射中汉王,汉王伤匈” “匈”的意义(匈—胸,胸膛)
6.土工洊起,民罢于征发,非所以事天也。“罢”的意义(罢—疲,疲惫)
7.“梅以欹为美,正则无景”句中, “欹”的意义(倾斜)
8.“去郑而之许”(“郑”和“许”是地名)“之”的意义(到,往)
9.北通上党,南迫洛阳。 “迫”的意义(近,靠近)
10.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去”的意义(罢免)
11.“(屈原)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出”的意义(到国外)
12.天下宗周。宗(祭祀)
?七 小结:
文言实词意义的推断,主要是依据具体的语境进行推断,根据文意确定实词的意义。否则,就很容易走入试题设计的误区,造成误选。另外,本节课所讲的文言实词的具体的推断方法,可以在根据文意与语境的前提下,具体灵活地加以运用,以确保文言实词正确意义的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