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郑州市第四中学高三语文第二轮专题复习学案
复习目标:记考纲18个文言虚词的基本用法、意义及典型例句
重点难点:判考纲18个文言虚词的词性和意义
课时计划:1个
学习方法:合作探究,自主学习
一、导入复习考点说明: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文言虚词包括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副词和代词。虚词使用频率高,语法功能强,用法灵活多样。
(1).考查范围:新课标《考试说明》列出的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2).考查内容: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要求在具体语境中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词性和语法作用)。
近年来文言虚词的考查形式主要为两种:一种是以选择题形式出现,设四个选项,要求比较虚词在两个句子中用法的异同(一般一个句子出自阅读材料,另一句出自必修教材课文);另一种是主观题,要求解释填空或结合翻译句子考查。
试比较下面两例中甲、乙两句哪句更好?为什么?
例1. 甲、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乙、落霞孤鹜齐飞,秋水长天一色。
例2. 甲、君恩深似海,臣节重如山。 乙、君恩深似海矣!臣节重如山乎?
二、自主训练
(一)请说明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
①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结构助词
②某所,而母立于兹 处所,地方。
③求人可使报秦者 者,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④吴之民方痛心焉 代词,他
⑤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人称代词,作定语,他的。
(二)介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请说明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
①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介词,因
②仆以口语遇遭此祸 介词,因
③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介词,凭
④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介词,通过
⑤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介词“对于”
(三)副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请说明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
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副词,才。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副词,就是
③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代词
④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连词,尚且
⑤项王……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副词,仅
(四)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请说明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
①谷与鱼鳖不可胜食 连词和
②夜,缒而出 连词,表修饰
③不义而富且贵 连词,表转折
④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连词,表转折。
⑤焉用亡郑以陪邻 连词,来。
(五)助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请说明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③儿寒乎?欲食乎? 疑问语气助词,相当于“吗”
④生乎吾前 介词,相当于“于”
⑤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表判断的语气助词
(六)代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请说明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
①曼立远视,而望幸焉
②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③如若不信,阖试为之
④何以知之?
三 启发寻找答题策略
1.词性界定法;2.语境推断法;3.标志识别法;4.语法分析法。
四 练习巩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一14题。(05天津) 昔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如是三年,国衰,诸侯谋之。太子悝患之,募左右曰:“孰能说王之意止剑士者,赐之千金。”左右曰:“庄子当能。” 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庄子,庄子弗受。与使者俱往,见太子曰:“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使臣上说大王而逆王意,下不当太子,则身刑而死,周尚安所事金乎?使臣上说大王,下当太子,赵国何求而不得也!”太子曰:“然。吾王所见,唯剑士也。”庄子曰:“诺,周善为剑。”太子曰:“今夫子必儒服而见王,事必大逆。”庄子曰:“请治剑服。”治剑服三日,乃见太子。太子乃与见王。 庄子入殿门不趋,见王不拜。王曰:“子欲何以教寡人?”曰:“臣闻大王喜剑,故以剑见王。”王曰:“子之剑何能禁制?”曰:“臣之剑,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王大悦之,曰:“天下无敌矣!”庄子曰:“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愿得试之。”王曰:“夫子休,就舍待命。令设戏请夫子。” 王乃校剑士七日,死伤者六十余人,得五六人,使奉剑于殿下,乃召庄子。王曰:“今日试使士教剑。”庄子曰:“望之久矣。”王曰:“夫子所御杖,长短何如?”曰:“臣之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 王曰:“愿闻三剑。”曰:“有天子剑,有诸侯剑,有庶人剑。”王曰:“天子之剑何如?”曰:“天子之剑,以燕谿石城为锋,齐岱为锷;包以四夷,裹以四时;制以五行,论以刑德;上决浮云,下绝地纪。此剑一用,匡诸侯,天下服矣。”文王芒然自失,曰:“诸侯之剑何如?”曰:“诸侯之剑,以知勇士为锋,以清廉士为锷;上法圆天以顺三光,下法方地以顺四时,中和民意以安四乡。此剑一用,四封之内,无不宾服而听从君命者矣。”王曰:“庶人之剑何如?”曰:“庶人之剑,蓬头突鬓垂冠,瞋目而语难。相击于前,上斩颈领,下决肝肺,无异于斗鸡,一旦命已绝矣,无所用于国事。今大王有天子之位而好庶人之剑,臣窃为大王薄之。” 王乃牵而上殿。宰人上食,王三环之。庄子曰:“大王安坐定气,剑事已毕奏矣。”于是文王不出宫三月,剑士皆服毙自处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是三年,国衰,诸侯谋之。 谋:为……谋划 B.请治剑服 治:备办。 C.庄子入殿门不趋 趋:小步快走 D.王乃校剑士七日 校:使……较量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日夜相击于前 ②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B.①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 ②甚矣,汝之不惠 C.①今夫子必儒服而见王 ②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D.①太子乃与见王 ②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3.下列句子中直接记述庄子言行机智的一组是( ) ①“庄子当能。” ②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庄子,庄子弗受。 ③庄子入殿门不趋,见王不拜。④“臣闻大王喜剑,故以剑见王。”⑤“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 ⑥“大王安坐定气,剑事已毕奏矣。” A.①②③ B.①⑤⑥ C.②④⑥ D.③④⑤ 4.下列对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剑术高超,能做到不出十步击杀一人,奔走千里锐不可当,因此赵文王称之为“天下无敌”。
B.庄子采用比喻、夸张、对比等方法迂回巧妙地劝谏赵文王。 C.庄子说,剑有天子剑、诸侯剑、庶人剑三种,委婉地指出赵文王所好实际是天子之剑,而不是庶人之剑。 D.《说剑》这篇文章,主旨是劝说赵文王不要争斗,反映了庄子清静无为的思想。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
译文: (2)赵国何求而不得也!
译文: (3)夫子休,就舍待命。
译文:
(答案)
11.A 12.C 13.D 14.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