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重点高中智学联盟2021年高二年级12月联考
语 文 参 考 答 案
命题学校:黄石二中 命题人:朱青松 汪 颉 陈 梅 曹 霞
审题学校:黄陂一中前川校区 审题人:许亚琦
1.C(“只要……就……”说法绝对。)
2.D(A项“与本质存在一定差异”错误;B项“旨在论述只要内心有坚定的行善意念,行动上就会有所体
现”错误;C项一是强加因果,二是“决定了”错误。)
3.A(材料二强调“艺人有品有德,才能引领粉丝向上向善”,B、D两项都是粉丝的非理性行为,C项是明
星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权益,不能做材料二的论据。)
4.①首先提出观点。概述一些流量艺人不当言行造成恶劣影响的事件,提出艺人有品有德,才能更好地
引领粉丝向上向善。(1 分)
②然后展开论述。艺人既要发挥对粉丝群体的正向价值,也要对粉丝的不良行为勇于纠偏;粉丝文化
在呼唤正能量,艺人应该传递正能量。(2 分)
③最后总结全文。呼吁倡导健康的粉丝文化。(1 分)
5.①国家出台政策。国家通过出台整治“饭圈”乱象的政策,正确引导艺人和粉丝明德向善,躬身笃行,
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氛围。(2分)
②艺人有品有德。艺人不仅要弘扬正能量,让自身作品和德行真正匹配;而且要对粉丝的不良行为勇
于纠偏,和粉丝共同成长。(2分)
③粉丝向上向善。粉丝要有正确的价值认知,提高辨别力,理智平和、依法依规参与粉丝活动,自觉
营造健康向上的粉丝文化。(2分)
(答对一点得 2 分,满分 6 分,其它言之成理的答案亦可酌情给分。)
6.B(“为了划分界限,显示自己与众不同,改名为‘高尔础’”于文无据。)
7.D(“虽然没有运用白描手法”错误。本文运用了白描手法。白描手法是指用朴素简炼的文字描摹形象、
突出特征,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如文章中对“瘢痕”的描写即属白描。)
8.①黄三对高老夫子起衬托作用。通过他的言行可以了解高老夫子的日常生活,衬托高老夫子虚伪下作、
可鄙可厌的丑陋形象。(2分)
②串联情节,前后呼应。黄三前来约高老夫子打牌,为高老夫子上完课,因深感挫败便“径向黄三的
家里去了”埋下伏笔。(2分)
(答对一点得 2 分,满分 4 分,其它言之成理的答案亦可酌情给分。)
9.①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来表达讽刺意味。如“不平之意”“脍炙人口”“崇论宏议”等。
②用鲜明的对比,取得讽刺效果。如对待老朋友黄三的态度变化:先是一同打牌,看戏,喝酒;在报
上发表了名文后,觉得黄三有些下等相了,板起了脸。(或:高老夫子,教书先生,却说“狗屁”这
样的脏话等。)
智学联盟 2021 年高二年级 12 月联考语文参考答案第 1 页(共 4 页)
③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侧面写出了高老夫子上课的窘态,充满讽刺意味。如描写学生的眼睛、
鼻孔,“连成一气,宛然是流动而深邃的海”“半屋子都是眼睛”等描写。
④运用反复的手法,突出对高老夫子的讽刺。如“怨愤地吁一口气”“高傲地一笑”“似乎听到许多人
笑”等。
⑤通过典型的语言、动作、心理等细节描写,来讽刺高老夫子。如“板着脸正正经经”“高傲地一笑”
“脸上登时一热”“连忙收回眼光,再不敢离开教科书”等。
(任答对一点得 2 分,满分 6 分,其它言之成理的答案亦可酌情给分。)
10.A(正确标点为:昉孝友纯至,每侍亲疾,衣不解带,言与泪并,汤药饮食必先经口。以父丧去官,
泣血三年,杖而后起。)
11.D(“贫民”错,是指代缙绅、士大夫。)
12.B(“深受文坛宗师傅亮和沈约的推崇”错,傅亮不是文坛宗师,也没有推崇任昉。)
13.(1)听说任昉哀痛过度超越礼节,让人担忧,(如有什么意外)不只你们家丧失了宝物,也可惜了当
世之才。
(“直”只,“时才”当世之才,各 1分,句意 2 分。)
(2)在郡为官不修边幅,洒脱地拄着拐杖,徒步走在城中。有人来告状,就在路边裁决处理。
(“率然”洒脱地,“决”判决、裁决,各 1 分,句意 2分。)
14.①体恤百姓 ②严明法纪 ③为官清廉 ④生性洒脱没有官架子
(任答对一点得 1分,满分 3 分,其它言之成理的答案亦可酌情给分。)
15.D(“刻画细腻”错误,本诗简笔勾勒不主刻画;“对仗工整”错误,全诗都不对仗。)
16.①用典抒情(1 分),用回忆谢尚赏识提携袁宏的典故(1 分),感慨当世不再有谢将军那样的爱才识
才之人来赏识“我”的才华,抒发怀才不遇的深沉叹息(1 分)。
②尾联运用虚实结合、想象、借景抒情(任写一种即可)的手法(1 分),想象明早秋风萧瑟,枫叶飘
落,自己挂帆远去的情景(1分),以寂寥、凄清的环境氛围,烘托诗人因不遇知音而产生的孤寂、
凄苦之情(1 分)。
③以景结情(1 分),尾联想象明早挂帆离去,枫叶纷纷飘落,像是无言地送着寂寞离去的行舟(1 分)。
这秋色秋声,进一步烘托出因不遇知音而引起的寂寞凄清情怀,(1分)。
(任答对一点得 3分,满分 6 分,其它言之成理的答案亦可酌情给分。)
17.(1)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
(2)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3)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举类迩而见义远
18.D(凋敝:有衰败、困苦、残缺破烂之意,多与民生、行业相搭配。使用错误。萧瑟:形容风吹树叶
的声音,或形容环境冷清凄凉。使用正确。即使:表示让步关系。使用错误。假如:表示假设关
系。使用正确。桀骜不驯:比喻傲慢,性情暴躁不驯顺,不服管教。使用错误。铮铮铁骨:比喻
人的刚正不阿、坚强不屈的骨气。使用正确。日新月著:日日更新,月月显著,形容蓬勃发展。
使用正确。蒸蒸日上:形容发展速度快,多指生活和生意。使用错误。)
智学联盟 2021 年高二年级 12 月联考语文参考答案第 2 页(共 4 页)
19.C(C项与画波浪线的句子都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A项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B项使用了互文和借
代的修辞手法;D项使用了对比、对偶的修辞手法。)
20.序号:① 修改:改为“高耸的乔木”或“乔木高耸”。
序号:③ 修改:改为“剩下”或“余下”。
序号:④ 修改:在“自己”前添加介词“将”或“把”。
序号:⑧ 修改:在“遒劲”后添加“的身影”
序号:⑩ 修改:把“一些”放在“比米粒还小”的前面。
(只写出序号,不给分;每改对 1 处给 1分,共 5 分。原文有五处语病,分别是语序不当、重复赘余、
成分残缺、缺宾语中心词、多层定语语序不当。)
21.D(“这”指代的是“科学技术的变革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不是指“科幻衍生于科学,
也可能消亡于科学”;另外,根据逻辑关系,肯定是先衍生于科学,然后消亡于科学,所以选D。)
22.①中国科幻文学的黄金时代确实到来了
②整个世界的科学技术发展
③人们对科学怀有一种距离感和好奇心
(每句 2分,满分 6 分,其它言之成理的答案亦可酌情给分。)
23.参考 2021 年高考评卷标准。
(一)审题:本题是一篇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
(二)审材料:该题由两则材料组成,呈正反对比关系。第一则材料,通过车主张某在私家车上
张贴日本国旗、军旗和辱华字样被警方抓获的事例,从反面说明了中国公民行为准则的底线是不伤害
全中国人民的感情,即爱国。第二则材料可以使用关键词句法确定立意角度。八位“共和国勋章”获
得者的故事书写英雄的爱国心和报国志。其中,“爱国”“报国”是本材料的关键。
(三)审任务:班级要举行一场主题为“祖国在我心中”的班会课,结合以上两则材料和自身实
际写一篇发言稿,在班会上进行交流。1.首先,要注意本文的格式。题目要求写一篇发言稿,所以要
有标题、称呼、开场白、结束语等,否则要扣分。2.其次,班会课的主题是“祖国在我心中”,行文
要紧扣主题,不蔓不枝。3.再次,本次活动是一次班会,发言时要注意对象,深入浅出。4.最后,还
要结合以上两则材料和自身实际,正反对比,否则也要扣分。
(四)立意:1.家国情怀与青年担当;2.深藏功与名,灼灼爱国情。
【参考译文】
①任昉字彦升,身长七尺五寸,从小聪明灵透,被称赞为悟性如神。四岁能诵诗数十篇,八岁能写文
章,自己写出《月仪》,文辞内容都很美。十二岁时,他叔叔任晷善于识人,见到他叫着他的小名说:“阿
堆,你是我们家的千里马啊。”
②任昉对父母兄弟非常孝敬友善,每次侍奉父母的病,夜间从没有脱衣休息过,一开口就流泪,汤药
饮食都要先亲口尝一尝。任昉因父亲去世而离职,极度悲痛三年之后,身体虚弱地柱着拐杖才能站起来。
齐武帝对任昉伯父任遐说:“听说任昉哀痛过度超越礼节,让人担忧,(如有什么意外)不只你们家丧失了
宝物,也可惜了当世之才。要好好劝劝他。”任遐让他吃些东西,当时勉强咽下,回去就又吐了出来。他
父亲任遥喜爱吃槟榔,经常咀嚼,临死时曾要槟榔吃,但剖开百来个,没有一个好的,任昉也有此嗜好,
智学联盟 2021 年高二年级 12 月联考语文参考答案第 3 页(共 4 页)
所以深为此遗憾,于是终生不再尝槟榔。继母去世,任昉已经因悲痛而衰弱不堪,每当痛哭而昏厥,半天
才能苏醒过来。于是在墓旁搭起草屋,住在这儿守墓以尽丧礼。他经常趴着哭泣的地方,已经不长草了。
任昉平时身体强壮,腰围挺粗,这丧服期满后形容枯槁,难以辨认。
③任昉尤其擅长文章,很仰慕傅亮的无穷才气,当时王公的表章奏疏都请他代笔,他下笔即成,不加
修改。沈约为一代辞宗,也对他很是推重。梁武帝平定建邺,委任他为骠骑记室参军,专门负责起草文书。
每次起草文书,沈约总要求共同署名。任昉喜欢结交,勉励栽培士中朋友,被他扬名的多得到提升,因此
官吏和贵家子弟多爱和他交好,座上客人常有几十个。
④梁武帝即位后,外调担任义兴太守。当时荒年,人民流亡,任昉用自己私人俸禄的米豆熬成粥,救
活三千多人。当时因贫困有人生下孩子不抚养,任昉严格限令,这与杀人同罪。怀孕的供给费用,受到救
济的有几千户之多。在郡任上所得公田俸禄八百多石,任昉只取五分之一,其余都送回存放,儿女妻妾只
吃麦饭。外调为新安太守,在郡为官不修边幅,洒脱地拄着拐杖,徒步走在城中。有人来告状,就在路边
裁决处理。为政清静简约,官吏百姓都感到方便。任昉死在任上,家里只有桃花米二十石,没有钱财安葬。
留下遗言,不许家人把新安的任何一件东西带回京都。用杂木做棺材,平时的旧衣服做装殓。郡内全境悲
痛,百姓们一起在城南给他立了祠堂,每年按时祭祀他。武帝听到他的死讯时,正在吃西苑产的绿沈瓜,
立时把瓜扔到盘里,悲痛难禁。当天就为他举哀,哭得很悲痛。追赠他为太常,谥为“敬子”。
【诗歌赏析】
首句开门见山,点明“牛渚夜泊”。次句写牛渚夜景,大处落墨,展现出一片碧海青天、万里无云的
境界。寥廓空明的天宇,和苍茫浩渺的西江,在夜色中融为一体,越显出境界的空阔渺远,而诗人置身其
间时那种悠然神远的感受也就自然融合在里面了。
三、四句由牛渚“望月”过渡到“怀古”。谢尚牛渚乘月泛江遇见袁宏月下朗吟这一富于诗意的故事,
和诗人眼前所在之地(牛渚西江)、所接之景(青天朗月)的巧合,固然是使诗人由“望月”而“怀古”
的主要凭藉,但之所以如此,还由于这种空阔渺远的境界本身就很容易触发对于古今的联想。
如果所谓“怀古”,只是对几百年前发生在此地的“谢尚闻袁宏咏史”情事的泛泛追忆,诗意便不免
平庸而落套。诗人别有会心,从这桩历史陈迹中发现了一种令人向往追慕的美好关系—贵贱的悬隔,丝毫
没有妨碍心灵的相通;对文学的爱好和对才能的尊重,可以打破身份地位的壁障。而这,正是诗人在当时
现实中求之而不可的得。诗人的思绪,由眼前的牛渚秋夜景色联想到往古,又由往古回到现实,情不自禁
地发出“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的感慨。尽管自己也象当年的袁宏那样,富于文学才华,而象谢尚那
样的人物却不可复遇了。“不可闻”回应“空忆”,寓含着世无知音的深沉感喟。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末联宕开写景,想象明朝挂帆离去的情景。在飒飒秋风中,片帆高挂,
客舟即将离开江渚;枫叶纷纷飘落,象是无言地送着寂寞离去的行舟。秋色秋声,进一步烘托出因不遇知
音而引起的寂寞凄清情怀。
诗意明朗而单纯,并没有什么深刻复杂的内容,但却具有一种令人神远的韵味。这种神韵的形成,离
不开具体的文字语言和特定的表现手法。这首诗,写景的疏朗有致,不主刻画,迹近写意;写情的含蓄不
露,不道破说尽;用语的自然清新,虚涵概括,力避雕琢;以及寓情于景,以景结情的手法等等,都有助
于造成一种悠然不尽的神韵。李白的五律,不以锤炼凝重见长,而以自然明丽为主要特色。此篇行云流水,
纯任天然。这本身就构成一种萧散自然、风流自赏的意趣,适合表现抒情主人公那种飘逸不群的性格。诗
的富于情韵,与这一点也不无关系。
智学联盟 2021 年高二年级 12 月联考语文参考答案第 4 页(共 4 页)湖北省重点高中智学联盟2021年高二年级12月联考
语 文 试 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①《大学》在开篇即写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强调“大人之学”“君子之学”的宗旨是要将人性中本有的善性、美德加以彰显、发扬,达到尽善尽美的至高境界。
②明德乃根于天命之性,为人天生本就具有,只因受后天环境、个人私欲等因素的影响而被蒙蔽和遮盖。本质上说,儒家倡导的仁义礼智、良知良能、赤子之心等都属明德的范畴。孟子提出的“四端之心”,是明德的具体展现,他认为,“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王阳明提出的良知也是明德,因为良知本存于人心,不假外求,正如“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尽管明德在不同社会、年代的具体内容、要求与表述存在一定差异,但万变不离其宗,其作为天道赋予人的美好、善良品性的本质不会变,正所谓“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
③对善良本性、美好品德的推崇和追求,始终是人们共同的信念和愿望。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针对当时礼崩乐坏的社会现状,曾发出感慨:“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孟子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来表达对良善美德的倡导与向往。曾子以“人而好善,福虽未至,祸其远矣”来说明行善定有善果。可见,向善、为善、行善不仅是个人修身应追求的境界,也是人际关系和谐、社会治理安定的重要因素。
④正因为明德“我固有之”,因此人人都有做到“明明德”的潜质,关键看内心是否有主动、自觉行善的意愿和动念,“我欲仁,斯仁至矣。”实现“明明德”,离不开内心的自觉。只要内心有坚定的行善意念,行动上就会有所体现。为此,应多做内明、反求诸己之功,祛除过多的贪念和欲望,不被物欲蒙蔽,不为外物所役,不断提升个人的境界。
⑤“闻一善言,见一善,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从一件善事中获得的力量就像决口的江河,汹涌澎湃,没人能够阻挡。看似微不足道的一个爱心善举,有时不仅能够“润物细无声”,温暖、滋润他人心田,还能够产生强大的感染力、带动力和影响力。如前段时间,当河南多地遭遇极端强降雨时,地铁跪地6个小时救人的试工医生于逸飞、勇救近70人的铲车大哥刘松峰、京广隧道里的喊话人侯文超……正是这一个个凡人善举,不仅让我们感受到“明明德”的强大力量,也感染、激励着更多的人去传递爱心。
⑥人要弘扬内心的光明品性,使“人之初,性本善”的明善部分发扬光大。尤其要在实践中进一步彰显、扩充、笃行善念,将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并逐渐养成习惯,人人为之、处处践之,才能推动形成一种国家、社会层面的大德,更好地引领社会风气向上向好。
(摘编自2021年9月26日《中国纪检监察报》余足云《明德向善,躬身笃行》)
材料二
①一段时间以来,一些流量艺人自恃“流量为王”,陶醉在粉丝数、热搜量、广告额、片酬等数据维持的热度里,膨胀自满,屡出不当乃至出格言行,甚至突破道德底线、越过法律红线,造成恶劣社会影响。流量艺人因为人气旺盛、粉丝众多,经常占据微博热搜和娱乐头条,在青少年群体中有一定影响力。艺人传播什么样的文化和价值观,对社会来说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尤其对青少年粉丝来说,生活中追什么样的星、明星发什么样的光,影响着他们的价值认知。艺人有品有德,才能更好地引领粉丝向上向善。
②相较于以前,近年来随着文娱产业的发展和社交媒体的普及,艺人和粉丝之间呈现一种强互动关系。特别是对流量艺人而言,他们的晋级、出道、作品宣发、形象维护,等等,几乎每个环节都离不开庞大的粉丝群体以及日渐规模化、体系化的粉丝运营。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流量艺人发挥对粉丝群体的正向价值,带头遵纪守法,从严道德约束,执著艺术追求,让自身的作品和德行真正匹配所拥有的流量。
③与此同时,针对粉丝文化中为了流量拉踩引战、互相谩骂,为了热度散尽千金、奢靡打榜等不良倾向,流量艺人不能一味迎合甚至诱导助推,而要敢于引导,勇于纠偏。通过自身理性看待流量,引导粉丝理性追星,在流量带来的名利诱惑面前,保持头脑清醒,始终心存敬畏,把流量转化为动力,实现与粉丝的良性互动、共同成长。
④粉丝文化制造着大流量,也在呼唤着正能量。大量“暖新闻”频频引发网络关注,“感动”“泪目”成为视频网站的刷屏弹幕,不少主旋律文艺作品在年轻观众中反响强烈……这些都表明,包括青少年群体在内的社会公众对主旋律正能量有旺盛需求。能够唤起人情感共鸣、给人前行力量、激励人向上向善的内容,不仅有流量,而且能够成为真正的大流量。倡导和鼓励更多艺人坚持正确导向,以优秀创作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正能量,才能更好满足青少年群体的精神需求。
⑤流量越大,社会责任越大。在整治不良粉丝文化、引导粉丝文化步入健康轨道的过程中,要进一步端正对流量的认识,加强对流量的引导。要用大流量放大主旋律的声量、扩大正能量的传播,让更多流量向上向善。这样,粉丝文化、网络文化才能与时代同频共振,才能真正行稳致远。
(摘编自2021年8月10日《人民日报》胡妍妍《艺人有品有德,才能引领粉丝向上向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明德是人天生具有的,但因受后天因素的影响而被遮蔽。孟子的“四端之心”和王阳明的“良知”都属明德范畴。
B.于逸飞、刘松峰、侯文超等人的善举,既让我们感受到“明明德”的强大力量,也激励着更多的人去传递爱心。
C.只要人人弘扬内心的光明品性,让“明善”发扬光大,就能形成国家、社会层面的大德和向上向好的社会风气。
D.针对粉丝文化中为了流量而出现的不良倾向,艺人要引导粉丝理性追星,把流量转化为动力,与粉丝良性互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明德在不同社会、年代的具体内容、要求与本质存在一定差异,但其作为天道赋予人的美好、善良品性不会变。
B.材料一引用“人而好善,福虽未至,祸其远矣”,旨在论述只要内心有坚定的行善意念,行动上就会有所体现。
C.因为流量艺人在青少年群体中有一定影响力,所以青少年粉丝追怎样的星,决定了他们的价值认知和道德取向。
D.社会公众对主旋律正能量有旺盛需求,艺人只有以优秀创作传递正能量,才能更好满足青少年群体的精神需求。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东京奥运会期间,国内一些演艺明星与中国奥运健儿在社交媒体上互诉喜爱、温情互动。
B.粉丝为明星打榜投票把大量牛奶倒掉,如此明目张胆浪费食品的行为竟然在现实中上演。
C.艺人杨紫就网友在社交平台发布侮辱杨紫的不当言论,启动诉讼程序,追究其法律责任。
D.粉丝为追随某偶像,在上海虹桥机场出现不验票直接冲撞的举动,导致该航班被迫延误。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分)
5.2021年8月25日,中央网信办公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饭圈”乱象治理的通知》,明确了各方责任,作出了刚性要求,直击“饭圈”乱象问题。要让“饭圈”文化回归清朗,各方应怎么做,请结合材料概括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高老夫子 鲁 迅
①这一天,从早晨到午后,高干亭的工夫全费在照镜,看《中国历史教科书》和查《袁了凡纲鉴》里;真所谓“人生识字忧患始”,顿觉得对于世事很有些不平之意了。
②首先就想到父母实在太不将儿女放在心里,他至今左边的眉棱上还带着一个永不消灭的尖劈形的瘢痕。他现在虽然格外留长头发,可以勉强遮住了,但究竟还看见尖劈的尖,万一给女学生发见,大概是免不了要看不起的。他放下镜子,怨愤地吁一口气。
③其次,是《中国历史教科书》的编纂者竟太不为教员设想。他的书和《了凡纲鉴》大段很不相同,令人不知道讲起来应该怎样拉在一处。但待到他瞥着那“从第八章《东晋之兴亡》起”的纸条,却又怨起中途辞职的历史教员来了。
④如果那人不将三国的事情讲完,他的豫备①就决不至于这么困苦。他最熟悉的就是三国,例如桃园三结义等。到唐朝,则有秦琼卖马之类,便又较为擅长了,谁料偏偏是东晋。他又怨愤地吁一口气。
⑤一只手从他背后弯过来,一拨他的下巴。但他并不动,因为他知道是暗暗躄进来的打牌的老朋友黄三。他虽然是他的老朋友,一礼拜以前还一同打牌,看戏,喝酒,但自从他在《大中日报》上发表了《论中华国民皆有整理国史之义务》这一篇脍炙人口的名文,接着又得了贤良女学校的聘书之后,就觉得这黄三一无所长,总有些下等相了。所以他板着脸正正经经地道:
⑥“我正在豫备功课……。”
⑦“老杆,你不是亲口对老钵说的么:你要谋一个教员做,去看看女学生?”
⑧“你不要相信老钵的狗屁!”
⑨黄三向桌面上一瞥,立刻发见了一个翻开着的大红纸的帖子:
今敦请 尔础高老夫子为本校历史教员每周授课四 小时每小时敬送修金大洋三角正按时 间计算此约 贤良女学校校长何万淑贞敛衽谨订 中华民国十三年夏历菊月吉旦 立
⑩“‘尔础高老夫子’?谁呢?你么?你改了名字了么?”黄三一看完,就性急地问。
但高老夫子只是高傲地一笑;他的确改了名字了——高尔础。然而黄三既不知道有一个俄国大文豪高尔基,又怎么说得通这改名的深远的意义呢?所以他只是高傲地一笑,并不答复他。
黄三是乖觉的,即刻转帆,说,“我们说正经事罢:毛资甫的大儿子手头现带着二百番。我们晚上凑一桌,一个我,一个老钵,一个就是你。地方还是在我的家里。那傻小子是‘初出茅庐’,我们准可以扫光他!”
老杆——高老夫子——沉吟了,“晚上再商量罢。我要上课去了。”
贤良女学校迎接他的是教务长,但高老夫子却不很能向他发表什么崇论宏议,因为他的豫备——东晋之兴亡——本没有十分足,此刻又并不足的几分也有些忘却了。他烦躁愁苦着;从繁乱的心绪中,又涌出许多断片的思想来:上堂的姿势应该威严;额角的瘢痕总该遮住;教科书要读得慢;看学生要大方。
铃声响了。高老师跨上讲台去,行了礼,定一定神,又记起了态度应该威严的成算,便慢慢地翻开书本,来开讲“东晋之兴亡”。
“嘻嘻!”似乎有谁在那里窃笑了。
高老夫子脸上登时一热,忙看书本,和他的话并不错,上面印着的的确是:“东晋之偏安”。他猜想这是自己的疑心,其实谁也没有笑;于是又慢慢地讲下去。待到发挥“石勒之雄图”的时候,便只听得吃吃地窃笑的声音了。
他不禁向讲台下一看:半屋子都是眼睛,还有许多小巧的等边三角形,三角形中都生着两个鼻孔,这些连成一气,宛然是流动而深邃的海,闪烁地汪洋地正冲着他的眼光。
他连忙收回眼光,再不敢离开教科书。他豫料倘将眼光下移,就不免又要遇见可怕的眼睛和鼻孔联合的海。他总疑心有许多人暗暗地发笑,但还是熬着讲,可是讲了一会,就到“六国兴亡表”,他本以为今天未必讲到,没有豫备的。
“今天是第一天,就是这样罢……。”他惶惑了一会之后,才断续地说,一面点一点头,跨下讲台去,也便出了教室的门。
“嘻嘻嘻!”
他似乎听到背后有许多人笑,又仿佛看见这笑声就从那深邃的鼻孔的海里出来。
高老夫子回到自家许久之后,有时全身还骤然一热;又仿佛欠缺了半个魂灵,但他当即省悟,戴上红结子的秋帽,径向黄三的家里去了。
(有删改)
【注】①豫备:预备。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主要写了三个场景:备课,与黄三交谈,上课。小说运用了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手法来展现人物形象。
B.高老夫子鄙视老朋友黄三,认为他“总有些下等相”,为了划分界限,显示自己与众不同,改名为“高尔础”。
C.高老夫子在讲课过程中感觉“半屋子都是眼睛”,“宛然是流动而深邃的海”,这是通过幻觉夸大了人物心理。
D.高老夫子总担心学生嘲笑自己,眼睛不敢离开教科书,形象地表现了他在教学上缺乏经验,在学问上浅薄无知。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聚焦在“历史教员”之“名”与“实”之间的矛盾,通过对高老夫子这类“伪士”的言行和精神状态的描摹刻画,表达了深刻的社会主题。
B.“贤良女学校校长何万淑贞敛衽谨订”,女校的校名冠以“贤良”,校长的姓氏冠以夫姓,鲁迅似乎要告诉读者这是一所带有封建思想的学校。
C.本篇小说中作者并没有像在杂文中那样采取冷嘲热讽的笔法,而是以一种冷眼旁观的姿态将人物形象描绘出来,使之通过言行矛盾来自我暴露。
D.这篇小说,鲁迅虽然没有运用白描手法,但是突出地运用了心理描写;鲁迅把最难运用的、容易让人感到沉闷的心理描写,变成了一幅幅图画。
8.请结合文本分析黄三在小说中的作用。(4分)
9.有人评价本文具有“辛辣的讽刺性”,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达到讽刺效果?请从文中举出三处手法不同的例子,并简要分析。(6分)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①任昉,字彦升,身长七尺五寸,幼而聪敏,早称神悟。四岁诵诗数十篇,八岁能属文,自制《月仪》,辞义甚美。年十二,从叔晷有知人之量,见而称其小名曰:“阿堆,吾家千里驹也。”
②昉孝友纯至每侍亲疾衣不解带言与泪并汤药饮食必先经口以父丧去官泣血三年杖而后起。齐武帝谓昉伯遐曰:“闻昉哀瘠过礼,使人忧之,非直亡卿之宝,亦可惜时才。宜深相全譬。”遐使进饮食,当时勉励,回即呕出。昉父遥本性重槟榔,以为常饵,临终尝求之,剖百许口,不得好者,昉亦所嗜好,深以为恨,遂终身不尝槟榔。遭继母忧,昉先以毁瘠,每一恸绝,良久乃苏。因庐于墓侧,以终丧礼。哭泣之地,草为不生。昉素强壮,腰带甚充,服阕后不复可识。
③昉尤长载笔,颇慕傅亮,才思无穷,当时王公表奏无不请焉。昉起草即成,文不加点。沈约一代辞宗,深所推挹。梁武帝克建邺,以为骠骑记室参军,专主文翰。每制书草,沈约辄求同署。昉好交结,奖进士友,得其延誉者多见升擢,故衣冠贵游莫不多与交好,坐上客恒有数十。
④武帝践阼,出为义兴太守。岁荒民散,以私奉米豆为粥,活三千余人。时产子者不养,昉严其制,罪同杀人。孕者供其资费,济者千室。在郡所得公田奉秩八百余石,昉五分督一,余者悉原,儿妾食麦而已。出为新安太守,在郡不事边幅,率然曳杖,徒行邑郭。人有讼者,就路决焉。为政清省,吏人便之。卒于官,唯有桃花米二十石,无以为殓。遗言不许以新安一物还都,杂木为棺,浣衣为殓。阖境痛惜,百姓共立祠堂于城南,岁时祠之。武帝闻之,方食西苑绿沈瓜,投之于盘,悲不自胜。即日举哀,哭之甚恸。追赠太常,谥曰敬子。
(节选自《南史·任昉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昉孝友纯至/每侍亲疾/衣不解带/言与泪并/汤药饮食必先经口/以父丧去官/泣血三年/杖而后起
B.昉孝友纯至/每侍亲疾/衣不解/带言与泪并汤药/饮食必先经口/以父丧去官/泣血三年/杖而后起
C.昉孝友纯至/每侍亲疾/衣不解/带言与泪并/汤药饮食必先经口/以父丧去官泣血/三年/杖而后起
D.昉孝友纯至/每侍亲疾/衣不解带/言与泪并汤药/饮食必先经口/以父丧去官泣血/三年/杖而后起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卿,君王对近臣的称呼,有的称“爱卿”。也表示夫妻或好友之间亲昵的称呼。
B.庐,本义特指田中看守庄稼的小屋,在文中指的是为守丧而在墓旁构筑小屋。
C.服阕,在古代丧礼规定,父母死后,孝子须服丧三年,期满除服。阕,终了。
D.衣冠,衣和冠。古代士以上戴冠,因用以指士以上的服装。也可以代称贫民。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任昉幼即聪悟。他四岁会诵诗,八岁能写文章,十二岁时被叔父任晷夸赞为家里的千里马。
B.任昉文才出众。他深受文坛宗师傅亮和沈约的推崇,王公的表奏都请他代笔,他下笔即成。
C.任昉非常孝顺。无论是为父亲还是为继母服丧,任昉都悲哀过度,以致伤害了自己的身体。
D.任昉受民爱戴。任昉死后,全郡悲痛,百姓们一起在城南给他立了祠堂,每年按时祭祀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闻昉哀瘠过礼,使人忧之,非直亡卿之宝,亦可惜时才。(4分)
(2)在郡不事边幅,率然曳杖,徒行邑郭。人有讼者,就路决焉。(4分)
14.请结合文本,谈谈任昉深受百姓爱戴的原因?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夜泊牛渚怀古 李 白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①。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注】①谢将军,东晋谢尚,镇守牛渚时曾于秋夜乘月泛舟,听到袁宏在船上吟诗,大为赞赏,邀请袁宏过船长谈达旦。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开篇点题,写了牛渚夜景,从大处落墨,展现出一片碧海青天、万里无云的画面。
B.颔联由“望月”过渡到“怀古”,联想到谢尚在牛渚泛舟时遇见袁宏月下吟诗的往事。
C.尾联写明早挂帆离去的情景。飒飒秋风中,片帆高挂,客舟即将离开,枫叶纷纷飘落。
D.全诗结构层次分明,写景疏朗有致,刻画细腻,迹近写意;用语自然清新,对仗工整。
16.本诗写情含蓄不露,不道破说尽,那么诗人是怎样表达感情的?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当代青年担当着强国兴邦的重责大任,应该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应当以《论语·泰伯》中曾子所说的“ , ”来自勉。
(2)在《将进酒》中,“ , ”两句,诗人李白用夸张的手法表达了人生易老、时光易逝的感慨之情。
(3)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的《离骚》描写的是寻常事物,所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意义却很深远的两句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冬,终也,万物收藏也。田间劳作结束,农作物收晒完毕,“粮入仓,菜入窖”,朔风始起,万物竟藏。
寒塘( ),寥落残败的荷,收敛了“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明艳和“莲叶何田田”的舒张,此时只剩下根根枯管、片片残叶,随寒风轻摇。枯荷残叶,窸窸窣窣地诉说着夏日里的风韵。( )来一场冷雨,倒也熨帖了李义山“留得枯荷听雨声”的心境。历经风吹雨打的荷,枯萎了,残落了,却依然直立,有了( ),坚守着生命倔强的执念,孕育着灼灼其华的气象。
远山空旷,①乔木的高耸,②抖落满树繁华,③只剩余下枝枝杈杈在光影里交错,④自己枯瘦冷寂的树枝,⑤指向苍穹,⑥以风为笔,⑦在苍茫大地上,⑧勾勒质朴遒劲。⑨走近细看,⑩枝条上已经长出了比米粒还小的一些芽苞,裹在黑色的鞘壳里偷偷地窥出一点儿嫩绿或娇红,深深浅浅地蕴蓄着( )的生机。
18.依次填入文中括号中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凋敝 即使 桀骜不驯 日新月著
B.萧瑟 即使 铮铮铁骨 蒸蒸日上
C.凋敝 倘若 桀骜不驯 蒸蒸日上
D.萧瑟 倘若 铮铮铁骨 日新月著
19.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B.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C.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D.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20.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5处语病,请指出有语病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中国科幻文学迎来黄金时代了吗?
首先,中国快速发展的现代化进程激发了大众对未来的想象力和好奇心,这是以前没有过的,确实给科幻文学提供了肥沃土壤。从这个角度来说,① 。因为从轨迹看,我们正在经历类似美国的科幻文学黄金时代。
另一方面,② 却让全球的科幻文学陷入创作困境。因为科幻文学的出现是建立在人们对科学的好奇心、对未来的新奇感之上,如今科学技术的变革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从这一点来说,很难确定中国科幻文学是否迎来了黄金时代。
展开来说,科幻的诞生是基于人类对科技的距离感和好奇心。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电气时代刚刚开始,科技的力量还没有渗透到大众生活空间,③ 。但如今,科幻创作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中国,都面临科技进步导致大众好奇心逐渐消逝的困境,从而使得科幻创作陷入瓶颈。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科幻消亡于科学,也可能衍生于科学,这对科幻是一个致命打击
B.这对科幻是一个致命打击,科幻消亡于科学,也可能衍生于科学
C.科幻衍生于科学,也可能消亡于科学,这对科幻是一个致命打击
D.这对科幻是一个致命打击,科幻衍生于科学,也可能消亡于科学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10月1日,辽宁有网友向警方举报,一辆张贴日本国旗和军旗、“支那制造”“武运长久”等辱华字样的私家车行驶在街头。车主张某被警方查获时,竟表示不知道“支那制造”“武运长久”为何意。警方向其解释并表示:“你伤害的是全中国人民的感情,不抓你对不起全国人民。”
材料二:近日,电视剧《功勋》热播。该剧讲述了首批八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于敏、申纪兰、孙家栋、李延年、张富清、袁隆平、黄旭华、屠呦呦的真实故事,以“国家叙事、时代表达”的艺术手法,书写英雄的爱国心和报国志。
假如班级要举行一场主题为“祖国在我心中”的班会课,请你结合以上两则材料和自身实际写一篇发言稿,在班会上进行交流。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智学联盟2021年高二年级12月联考语文试题第 4 页(共 9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