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辽源市友好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吉林省辽源市友好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7.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1-07 15:42:04

文档简介

高一历史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D D B C A B C A A A B A D A B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A B C B D D A D A C A B B A C
31. (16分)答案:
(1)表现: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势力; 设立中朝,削弱丞相的权力; 实行察举制; 设立刺史制度; 任用酷吏治理地方,打击豪强势力。(任意四点4分)
(2)作用:三省六部制将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分工明确,相互制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4分)
(3)措施:中央派文官到地方出任知州; 设立包括转运司在内的“四监司”,对各州进行监控;
将地方的精锐部队编入禁军,并定期轮换; 各州设通判,与知州彼此制约。(4分)
(4)影响:巩固了元朝对辽阔疆域的统治,加强了中央集权; 我国省级行政单位的设立始于元朝,在历史上影响深远。(4分)
32. (12分)答案:
(1)洋务派推动;留学方向主要前往欧美; 学生以沿海地区为主; 学习内容侧重西方先进技术;注重传统思想教育。(4分,任答4点即可)
(2)原因:日本经过明治维新渐趋富强; 甲午战败,民族危机加深; 政府提倡和鼓励; 日本留学道近费低。(4分)
影响:为中国培养了一批科技专业人材 ;进一步推动西方思想文化传播; 促进中国近代思想解放和民主革命的发展。(4分,任答2点即可)
33. (12分)答案:
(1)纲领:三民主义。(1分)贡献:创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领导辛亥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捍卫民主共和而斗争;促成国共合作。(答出2点即可2分)
(2)毛泽东:毛泽东思想。(1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工农武装割据之路;开辟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符合题意即可1分)
邓小平:邓小平理论。(1分)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改革开放。(符合题意即可1分)
(3)中国共产党的领导。(2分)
(4)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坚持艰苦奋斗、自力更生;认清国情和国际局势的变化;坚定不移发展综合国力。(言之有理即可3分)辽源市友好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
本试卷共33题,满分100分,共8页。考试用时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粘贴到条形码区域内。
2.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用0.5mm黑色中性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我来自元谋,你来自周口(北京周口店),牵起你毛茸茸的手,爱让我们直立行走。” 这
一在网络上广为流传的句子,让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蒙上了一层神秘而浪漫的薄纱。要想获得研究
元谋人和北京人的第一手资料,可通过( )
A.神话传说 B.史书记载 C.学者推断 D.考古发掘
2.商鞅入秦后给秦孝公讲述治国策略,秦孝公听得津津有味,一连几天都不厌烦。你认为商鞅
说的哪一点最能引起秦孝公的注意( )
A.大王:治理国家,就要实行仁政,体恤人民,靠武力和强硬不行,要以德服人
B.大王:你要治理天下,就要学习古代圣人尧、舜、禹的仁义之道
C.大王:治理天下就要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D.大王:治理国家就要推行富国强兵的改革,明法度达到“以刑去刑”
3.秦始皇采取任命地方官员直接管理地方的制度,国家实行自上而下的组织和治理,基层和地方
都服从皇权,官员根据官职获得薪酬,“秉皇帝命以治郡,法令由一统,不能自由妄行处理”。这
一制度是指(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三公九卿制 D.刺史制度
4.东晋一代,一直是琅玡王氏、颖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謝氏等几个大族轮流执政,皇帝几乎没
有什么权力。这说明,东晋( )
A.统治集团矛盾尖锐 B.门阀内部斗争激烈
C.士族专权现象凸显 D.中央权力不断削弱
5.著名史学家白寿彝教授论述隋唐与东南财富时提出:“隋炀帝开运河,适应了新形势的需要。固
然隋炀帝的初意是在游玩享乐,但时代的需要纵无隋炀帝,也要有人开辟出一条能沟通南北的河道
的。”白教授所谈到的“新形势”是指( )
A.江南已得到开发,需要加强南北联系与经济交流 B.适应小农经济发展的需要
C.农民起义爆发需要派军队镇压 D.当时南方经济已经超过北方
6.唐代尚书省“总理全国政务”,皇帝的旨意以及中书省、门下省议定的事项最后均需交由尚书
省负责具体实施,唐太宗也曾指出:“尚书省,天下维纲,百司所禀,若一事有失,天下必有受其
弊者”。这反映了当时尚书省( )
A.为宰相集体议事的主要部门 B.在中枢行政机构中位高权重
C.具有行政事务的最终决策权 D.负责中央政策及文书的制定
7.有学者指出:“中国佛教僧人要尊敬父母,也提倡忠君爱国,有的寺院称为‘护国寺’,有的称
‘报国寺’。慧远在庐山讲经,就曾讲诵儒家的《丧服经》,阐述服丧的问题。”这说明在当时的
中国,佛教的发展( )
A.完全脱离了印度早期佛教 B.与儒家思想完全融为一体
C.深受中国儒家文化的影响 D.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
8.随着辽统治区域不断扩大,尤其是得到燕云十六州后,为了更好地处理各民族地区事务,辽太宗
确立了一种“因俗而治”的行政原则,形成了南北两套行政体系。据此可知( )
A.南北面官制度实行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 B.南北面官制度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C.南北面官制度使辽朝进入封建制阶段 D.南北面官制度是一种落后的社会制度
9.宋史专家漆侠指出,我国古代城市往往随着政治军事中心的转移而表现出它的盛衰。北宋灭亡,
汴京也随之而萧然一空;南宋灭亡,临安也失去了往昔的光彩和繁华。这说明( )
A.城市发展受制于政治因素 B.城市的经济职能薄弱
C.两宋时期城市的发展缓慢 D.古代城市发展不稳定
10.朱熹作《朱子家礼》,阐述了家族生活的“通则”和“冠礼”“婚礼”“葬礼”“祭礼”四种
重要的礼仪制度。他尽量以从众和从俗的原则对古礼进行修订,使之更加简化易行。这一做法
( )
A.促进了需家伦理的世俗化 B.造成了宗法观念的淡漠
C.中断了儒家传统的继承性 D.导致了日常仪式的烦琐
11.1684年,清廷设粤海关(广州)浙海关(宁波)闽海关(泉州)江海关(松江),监管货物进
出口和收取关税。还允许欧洲各国在沿海指定地点设立商馆。这表明当时清廷( )
A.严格奉行闭关锁国政策 B.有条件地开放对外贸易
C.极力维护朝贡贸易体系 D.国库收入依赖外贸税收
12.明朝在江南市镇等关键要地设立巡检司管理日常治安;对一些规模比较大的江南市镇,直接委
派县丞、主簿等县级官员驻镇管理;对那些体量特别大的江南市镇,还派遣同知等更高级别的官员
驻镇管理。这表明,明朝江南地区( )
A.基层社会治理加强 B.市镇发展威胁到中央
C.经济发展水平趋同 D.市镇的军事功能凸显
13.这一机构,“献替可否,奉陈规诲,点检题奏,票拟批答,以平允庶政”。这一机构是( )
A.唐朝的尚书省 B.宋代的参知政事 C.元朝的中书省 D.明朝设立的内阁
14.法国海军文官贝野 罗蒂在描述--次远征经历时说:“在许多西方军服之中,夹杂着中国长袍、
珊瑚纽、尖顶帽。他们在失去了神圣性的北京帝都,参与这野蛮人的盛会,成为我们时代最唐突的
事了。”他将这一天称为“北京的末日”。该军官所描述的历史事件( )
A.使中国彻底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 B.诱发了“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
C.导致清廷的中央机构开始具有殖民色彩 D.使列强资本输出深入中国内地
15.鸦片战争爆发后,林则徐交给魏源的《四洲志》初稿仅有1卷,简要介绍了30多个国家。1847
年,魏源以此为蓝本编著的《海国图志》达到60卷,到1852年又扩充到100卷。这反映了当时( )
A.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成为国人共识 B.先进中国人对世界知识的渴求
C.传教士积极向中国输出西方文化 D.发展资本主义已经是时代潮流
16.范文澜曾评价19世纪末的某运动:“学问分子从此在封建思想里添加一些资本主义思想,比
起完全封建思想来,应该说,前进了一步。”这场运动“添加一些资本主义思想”是指( )
A.伸民权设议院 B.民主科学 C.民主共和博爱 D.实业救国
17.北京大学房德邻教授赞同以1912年划分近代史的主张。他认为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的意义远
远超过1919年五四运动,两者不可同日而语。你认为支撑该观点成立的理由包括(  )
①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②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③建立了一个近代国家体制 ④中国走上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A.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18.“《药》描写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更直接地说,革命者为愚昧的群众奋斗而牺牲了,
愚昧的群众并不知道这牺牲为的是谁。”这说明该作品的真正主题是(   )
A. 抨击封建统治的愚民政策 B.号召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
C. 呼唤广泛深刻的思想解放 D.揭露中国社会的愚昧落后
19.张謇曾说:“救国为目前之急。……譬之树然,教育犹花,海陆军犹果也,而其根本则在实业。”
这则材料的主要观点是(  )
A. 教育兴国 B. 实业救国 C. 军事强国 D. 农业立国
20.美国作家哈里森 李尔兹伯说:“(长征)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长征)是一场险象环生、
危在旦夕的战斗……长征却使毛泽东及其共产党人赢得了中国。”下列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有
(  )
①长征途中选举毛泽东为中共中央总书记 ②长征是一次武装宣传,沿途播撒了革命的种子 ③长
征的胜利使中共摆脱了蒋介石的围剿,转危为安 ④在长征精神指引下,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
胜利,创建了新中国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21.1927年前后大量的先进农民加入了中共党组织,由此,农民和工人一起成为中共党员的主要
成分。1928年中共六大召开时,在全部四万多人的党员中,农民党员就占到76%,而工人党员所占
比例下降到10%。中共党员的构成变化( )
A.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开展 B.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促使国共两党走向合作 D.表明党的工作重心发生转移
22.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遭遇外交失败,这引发了爱国青年的极大愤慨。北京的青年学生,
高呼“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还我青岛”等口号,走上天安门广场游行示威,掀起了一场彻底的
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的爱国革命运动——五四运动。下面属于五四精神的核心是( )
A.爱国主义精神 B.民主精神 C.科学精神 D.进步精神
23.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馆长李宗远认为:“‘14年抗战’的提法……意味着‘九一八’以来
可歌可泣的壮烈抗战,被认可被还原……对美化侵略历史的日本右翼势力是有力回击……有利于对
日本侵略罪行的完整揭露。”对于这种看法(“14年抗战”)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 强化了对日本侵华罪行的控诉 B. 体现了对以东北抗联为代表的抗日力量的尊崇
C. 抨击了日本右翼势力的错误历史观 D. 批判了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
24.1940年7月,毛泽东斩钉截铁地指出:“只有抗战到底,才能团结到底,也只有团结到底,才
能抗战到底。”毛泽东意在强调(   )
A. 维护发展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B. 抗战最后胜利一定属于中国
C. 抗战胜利能增强民族自尊心 D. 正义战争定能得到国际援助
25.1948年4月,《东北日报》评论道:“1947年一月间美金一元只兑换蒋币七千余元,到去年十
二月上旬已涨到十六万元以上。”此评论说明( )
A. 国民党加大了对解放区经济的破坏 B. 美国加剧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C. 国民党统治区的社会经济严重恶化 D. 官僚资本大肆地掠夺民营企业
26.一位学者认为:“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如果没有中国同美国的关系正常化,也就没有70年代
末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外开放政策以及中国对外经济关系的蓬勃发展。”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中美
关系正常化(   )
A. 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B. 有利于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 掀起了西方发达国家与中国建交的热潮 D. 标志着中美两国的分歧从此消失
27. 阅读历史书籍需要关注章节标题,从而把握内容的主旨。根据图中的内容,你认为最适当的标题
是 (   )
A.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C.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D. 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8. 邓小平与中国近代史上很多伟大的改革者很相似,他们都从中国的思想、经济、政治、文化各
方面诊断中国的问题,开出了救国强国之方。这表明邓小平(   )
A. 改革内容涉及面广   B. 重视中国具体实际
C. 强国之方效果显著 D. 改革面临严重局面
29.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深入实施“一带一路”倡议,筹建和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这体现
了我国主张与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设(   )
A. 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B. 相互尊重、平等协商的政治关系
C. 相互合作、优势互补的经济关系 D. 相互信任、加强合作的安全关系
30.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一种国际关系话语或战略,要获得生命力,就必须提高我国在国际规则制
定中的话语权,在制度和规则中寻求持久性、合法性和有效性。由此可知(   )
A. 人类命运共同体基于两极格局发展需要 B.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大国的共同愿景
C. 中国发展道路要求不断提升国际话语权 D. 二战后国际秩序促进中国话语权持久性
二、材料分析题(共40分,31题16分,32题12分,33题12分。)
31.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是中国古代政治的基本特征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初制度大多不切实际,要求制度变革的呼声甚高,却无法得以实施。直到汉武帝时期,才大刀阔斧地推行了制度变革。这是一个事功显赫的时代,也是一个垂范立制的时代。在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强化对官僚队伍的管理、确立新的经济政策等重大领域,汉武帝固然采取过某些权宜性的措施,但对制度的变革与创新显然更为重视。
——摘编自孙家洲、王文涛《制度变革与汉武帝盛世的造就》
材料二: 唐朝三省六部制示意图
材料三 :宋王朝建国的特殊性,使宋太祖为了避免五代以来的教训进行了比较大的官制改革,尤其是制约机制的设计相当完备。设官分职,达到了相互维系、相互牵制的作用,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强化了中央集权。
——摘编自王志立《北宋官僚制约机制产生的背景》
材料四 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等地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摘编自《史学集刊》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期“制度的变革与创新”在政治上的表现。(4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唐朝三省六部制的历史作用。(4分)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北宋加强对地方控制的主要措施。(4分)
(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行省制度的历史影响。(4分)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曾国藩、李鸿章的推动下,1872——1875年,清政府分四批共派120名(广东84人,江苏20人,浙江9人,福建4人,安徽2人,山东1人)幼童到美国留学,李鸿章、沈葆桢还促成清政府于1885年三次派遣以福建船政学堂的学生为主体的留学生赴欧洲诸国留学,主要学习造船、驾驶、兵技等。学生出洋后,仍兼讲中学,课以孝经、小学、五经及国朝律例等书,还要集中学习圣谕广训。
—— 中国近代赴欧美与赴日留学教育比较分析
材料二 清末新政开始后,留学政策上升到国家政策层面并由此得到推广。当时清政府认为欧美各国道远费重,即不能多往,而日本则断不可不到。赴日留学的中国学生到1905年底达到8000余人的规模。
——据 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后期留学教育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初赴日留学热潮出现的原因,(4分)并指出留
学教育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4分)
33.伟大的事业需要一个伟大的民族共同努力奋斗,一个伟大的民族需要一个伟大的力量作为核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提醒国人:“中国如果强盛起来,我们不但要恢复民族的地位,还要对世界负一个大责任”。 “要济弱扶倾”,“尽我们民族的天职”。 “我们要将来能够治国平天下,便先要恢复民族主义和民族地位。” ——《孙中山全集》
材料二  “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那新时代,高举旗帜开创未来。让我告诉世界,中国命运自己主宰,让我告诉未来,中国进行着接力赛,承前启后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
——歌曲《走进新时代》
材料三 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孙中山为中华民族勾勒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美好夙愿而凝练成的政治纲领是什么?(1分)归纳在此纲领引导下,他对20世纪中国社会变革做出的贡献。(2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述歌曲中提到的领导我们“站起来”“富起来”的两位领导人的主要思想理论成果及开创的道路。(4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中国能够迎来“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2分)
(4)综上,请你谈谈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道路上,我们需要借鉴哪些历史经验和教训?(3分)
高一历史试题 第5页(共8页) 高一历史试题 第6页(共8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