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好学校第七十二届期末联考 30 余部,诗作逾千首。其诗词作品在家族内部流传,亦在社会公共领域获得了较大范围传播,
或录入地方志,或列入《艺文志》,或入选清代颇具影响力如《国朝词综》等的诗词选集,甚
高三语文 至入选清代最具代表性的女性诗歌总集《撷芳集》。
本试卷共 22 题,满分 150 分,共 12 页。考试用时 150 分钟。 孔氏家族女性在践履妇德规范同时,又表现出比较清晰的女性意识。其一,她们以自称和
注意事项:
互称,为女性的文学行为寻求渊源流自;其二,她们依托血缘和姻亲关系,通过诗词唱和、歌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粘贴到条形码区域内。
咏题跋、结社交游等文学活动,组成了一个孔氏家族女性诗人群,建构了一个开阔丰富的精神
2.选择题必须用 2B 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用 0.5mm 黑色中性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空间;其三,她们从女性视角出发,批评忽视或歧视女性的现象,表现出一定的批判精神。少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纸、
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数女性甚至表露了一定的平权意识,发为近代两性教育平权的先声,如孔璐华反对将安史之乱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归咎于杨贵妃:“君主误在渔阳事,空把倾城咎妇人。”
综上所述,与清代一些保守文人力倡“才可妨德”“才高累德”,甚至持“女子无才便是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德”的观点而排斥妇学和女教不同,孔氏家族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对妇女德才兼备、相得益彰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分) 的融通态度,为孔氏家族女性的文学成就及多方面发展提供了可能,进而培育出了卓然而立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女性诗人群体。
孔子直系子孙的“妻”与“女”,作为孔氏家族的女性后裔,在一定意义上可被视为中国 (摘编自姜丽静、吴佩林《清代孔氏家族的女子教育与女性诗人群体》)
古代知识阶层女性形象的标识。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孔子设教杏坛,开私学先河,创孔氏家学。自孔鲤起,孔氏后裔即以传承和发展儒学为己 A.在家学传统的影响下,孔氏家族以习礼学诗为核心的祖训十分重视女性成员的教育。
任,将习礼学诗奉为祖训,形成了“诗礼传家”的家学传统。与之一脉相承,孔氏家族十分重 B.延聘名师或是父母亲授,表现出孔氏家族对女孙闺阁教育中妇学与女教的高度重视。
视对女性成员的教育。孔子第 75 代女孙孔祥淑“六岁随兄从袁石斋先生学”,之后“诸兄学 C.来自名门望族的孔家女媳于归后,受孔氏家族推重妇学的影响,往往诗文成就斐然。
诗,夫人亦诗;诸兄学文,夫人亦文”;15 岁时,家人为其延师学习“修己御众之道”和“行 D.孔氏家族女诗人群体卓然而立,得益于家族对妇女德才兼备、相得益彰的融通态度。
文作诗之法”。又如第 73 代女孙孔璐华在《哭父六首》中有诗云:“痛想父言犹在耳,提携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亲授国风篇。”并自注“余幼年先君口诵国风,指而言曰:‘愿汝他年能知此义。’”由此不 A.文章明确孔氏家族女性后裔的内涵,利于从一脉相承角度论证孔氏家学传统的发展特点。
难发现,孔氏家族非常重视女孙的闺阁教育,或延聘名师,或父母亲授,表现出对妇学和女教 B.孔子75代女孙受教情况置于73代女孙事例前,突出了设教杏坛与延聘名师的源流关系。
的高度重视。孔家女媳大多来自名门望族或书香门第,闺阁时期一般接受了良好的家族教育, C.文章第三段引用孔璐华的诗句,生动明确地论证了孔氏家族少数女性已经有了平权意识。
于归后,受孔氏家族推重妇学氛围的影响和支持,往往诗文创作亦成就斐然。清人孔宪彝辑《阙 D.清代一些保守文人对妇学和女教的排斥,从反面突出了孔氏家族女子教育风习的进步性。
里孔氏诗钞》收录孔家闺秀诗人 18 位,收其诗 106 首。其中,收录女孙 6 位诗作 55 首,女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12 位诗作 51 首。作为孔氏家集,《诗钞》对闺秀诗作的公开选录和刊刻,清晰阐明了家族立 A.从孔家女媳诗人的创作情况看,她们于归前的家族教育中,“行文作诗之法”更受重视。
场:作为孔子的女性后裔,其亦是孔氏家学的重要继承者和传扬者。因此,无论是对其“为女” B.《国朝词综》《撷芳集》在社会公共领域对孔氏家学的传播功能,劣于《阙里孔氏诗钞》。
之时文学教育的重视,抑或是对其“为妻”“为母”之后文学才华和文学声名的奖掖,均体现 C.孔氏家族女性将比较清晰的女性意识与践履妇德规范相结合,才获得了独特的诗歌成就。
了孔氏家族“诗礼传家”的女子教育风习,使有清一代孔氏家族涌现出大量女性诗人。据现有 D.只有依托血缘和姻亲关系,孔氏家族的女诗人们才可能组织和举办属于自己的文学活动。
相关史料,包括孔家女孙及孔家女媳各 20 余人中,每人均有诗词专集或诗作行世,共计专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高三语文试题 第 1页(共 12页) 高三语文试题 第 2页(共 12页)
材料一 材料三
2019 年 10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如果说西医是以机械唯物论为指导,产生在工业文明基础上,以解剖学和化学为诊治手段,
发布。《意见》认为,“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是 追求“个体精确”而相对割裂的实证医学,那么,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孕育的中医,它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对于坚持中西医并重、打造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的中 的哲学基础是朴素唯物论,它是产生在农耕文明基础上,以天人合一为基本轮廓,以阴阳五行
国特色卫生健康发展模式、发挥中医药原创优势、推动我国生命科学实现创新突破、弘扬中华 为基本元素的,整体的、联系的、辩证的,同时相对“模糊”的系统医学。
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促进文明互鉴和民心相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 听起来很玄,尤其一听“阴阳五行”,有人就觉得太虚无缥缈,甚至感觉简直就是迷信。
体具有重要意义。”从几千年的发展来说,中华民族多次经历自然灾害、战争动乱和疾病瘟疫, 其实,阴阳五行是实实在在的朴素观念,是古人的宇宙观、认识论在人体医学上典型而集中的
却能一次又一次转危为安,人口得到增加,文明能够继承,不能不说中医药做出了巨大贡献。 反映。弄清楚了它,“神秘”的中医就变得明白如话了。
中医药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优秀代 古代中华文化认为,世界万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元素,在阴、阳两种作用
表走向世界等方面大有可为。 力催动下形成的,人也不例外。根据这个认识,人体的主要功能器官——心、肝、脾、肺、肾,
随着人们健康观念变化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中医药文化独特的生理观、病理观、疾病防治 分别对应属性是火、木、土、金、水,它们之间互相促进和滋养,又互相制约和把控,这些脏
观越来越显示出独特功能。当然,我们也应当承认,作为古代科学的中医也不是十分完美的。 器及与之相关联的系统,又分别与身外的五方、五色、五味、五声等相对应;它们在阴阳二气
比如,中医在诊断方面(切脉、望色、闻声等)具有一定神秘性、主观性和模糊性,医生们要 催动下互相作用,构成人体内部和对外“平衡”的生理机能。一旦人体某方面出现了对内对外
得到一致的客观检查结果几乎很难,同时在治疗过程中往往变数较多,传统中医——尤其那些 的“失衡”,就是“生病”,必须借助外部事物,按阴阳互动和“五行生克”的规律进行调整,
名中医开方治病灵活多变、不墨守成规,这就使人很难理解与传承。为此,从理论到实践如何 使之“恢复平衡”,平衡了就没病了。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努力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仍是 中医的这套阴阳五行学说以及本草等中药的归经、气性和功效,系统的生理学、医理学、
一个时代课题。“运用多学科方法开展心藏神、气的防御作用等中医认识人体、认识生命现象 脉理学、药理学等理论,还有一个个典型医案,靠一代代医家、药师在实践中探索、总结,留
的原创理论研究”非常必要。中医药或许有形而下的成分在内,但超越养生和医疗并基于实修 在了浩如烟海的中医药典籍里。而在具体临床中,每位中医医生运用其学识和经验,通过望、
实证而逐渐形成的中医哲学、中华哲学理念,对推动社会的整体进步意义重大。中华优秀传统 闻、问、切,完成对病症的分析判断和处方治疗。有人疑惑:中医治病,是不是靠经验瞎打瞎
文化有大量身心健康养生的内容,其中有一部分可能远远超出了“中医”的范围,如果在现代 撞?了解中医的整套理论体系后,对于这类疑问就会释然了。
科学基础上对其进行挖掘、创新,“中华医学”会走得更远、更高——不啻为医术的突破,更 其实,人类到今天,对人体医学的认识仍然在探索阶段。中医、西医只有联起手来,密切
可能由于“医道”的飞跃,带来的是向“人的科学”文明的提升。 合作,才能用好现在这少得可怜的防病治病知识,去跟几乎是“不可知”的强大的病魔搏斗,
(摘编自朱康有《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弘扬中医药文化》) 为人类的健康发展而不懈努力。
材料二 (摘编自黄扬略《中医:相对“模糊”的系统医学》)
中医诊断学基础表格 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深入了解中医的整套理论体系后,就不易对中医有“神秘”之感,也不会再认为中医治病
四诊 望、闻、问、切 纯靠经验瞎打瞎撞。
八纲 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B.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超出“中医”范围的关于身心健康养生的内容进行挖掘和创新,必
八纲辨证、病因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六经辨证、卫
辨证 将带来医术的突破。
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
C.中华民族经历多次自然灾害、战争动乱、疾病瘟疫等都能转危为安,作为中华文化软实力
诊断 常见疾病诊断及症候诊断、症状鉴别、病案书写
重要体现的中医药功不可没。
(摘编自《中医诊断学基础表格总结》)
D.认真研究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其中的阴阳五行学说,对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国医
高三语文试题 第 3页(共 12页) 高三语文试题 第 4页(共 12页)
学能产生很大助力。 大缸荷花。正殿前种了两棵玉兰。她说:“施主到庵堂寺庙,图个幽静。荒荒凉凉的,连个坐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的地方都没有,谁还愿意来烧香拜佛?”
A.西医和中医有明显区别:西医以解剖学和化学为诊治手段,中医则全凭个人经验,采用望、 我的祖母隔一阵就要到观音庵看看,她的散生日都是在观音庵过的。每次都是由我陪她去。
闻、问、切的诊断方法。 祖母的散生日总要在观音庵吃一顿素斋。素斋最好吃的是香草(即冬菇)饺子。荠菜、香干末作
B.中医诊断学以四诊、八纲、辩证和诊断为基础,讲究在“望闻问切”的基础上结合“八纲” 馅,包成薄皮小饺子,油炸透酥,倾入滚开的香蕈汤,嗤啦有声,以勺舀食,香美无比。
对病人进行分析“辩证”。 仁慧募化到一笔重款,把正殿修缮油漆了一下,焕然一新,给三世佛重新装了金。在正殿
C.心、肝、脾、肺、肾五大器官分属火、木、土、金、水五行,它们之间互相促进、制约, 对面盖了一个高敞的过厅。正殿完工,菩萨“开光”之日,请赞助施主都来参与盛典。这一天
使人体机能保持内外平衡。 观音庵气象庄严,香烟缭绕,花木灼灼,佛日增辉。施主们全都盛装而来,长裙曳地。礼赞拜
D.开展中医认识人体、认识生命现象的原创理论研究,就可以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 佛之后,在过厅里设了四桌素筵。素鸡、素鸭、素鱼、素火腿……使这些吃长斋的施主们最不
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能忘的是香蕈饺子。她们吃了之后,把仁慧叫来,问:“这是怎么做的?怎么这么鲜?没有放
6.综合以上材料,相对于西医,中医的优缺点主要有哪些 请简要概括。(6分) 虾籽么?”仁慧忙答:“不能不能,怎能放虾籽呢!就是香蕈!——黄豆芽吊的汤。”
观音庵的素斋于是出了名。
于是就有人来找仁慧商量,请她办几桌素席。仁慧说可以,但要三天前预订,因为竹荪、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玉兰片、猴头,都要事先发好。来赴斋的有女施主,也有男性的居士。也可以用酒,但限于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 7--9 题。 瓜酒、豨莶酒这样的淡酒,不预备烧酒。
仁 慧
二师父对仁慧这样的做法很不以为然,说:“这叫做什么?观音庵是清静佛地,现在成了
汪曾祺
一个素菜馆!”但是合庵尼僧都支持她。赴斋的人多,收入的香钱就多,大家都能沾惠。佛前
小时候,我是个“惯宝宝”,我的母亲盼我能长命百岁,让我在观音庵里寄了名。庵里的
“乐助”的钱柜里的香钱,一个月一结,仁慧都是按比例分给大家的。至少,办斋的日子她们
住持我已经记不得她的法名,我的祖母叫她二师父。
也能吃点有滋味的东西,不是每天白水煮豆腐。
二师父是个面色微黄的胖胖的中年尼姑,是个很忠厚的人,一天只是潜心念佛,对庵里的
尤其使二师父不能容忍的,是仁慧学会了放焰口[注]。放焰口本是和尚的事,从来没有尼姑
事不大过问。在她当家的这几年,弄得庵里佛事稀少,香火冷落,房屋漏雨,院子里长满了荒
放焰口的。仁慧想:一天老是敲木鱼念那几本经有什么意思?为什么尼姑就不能放焰口?哪本
草,一片败落景象。庵里的尼姑背后管她叫“二无用”。
戒律里有过这样的规定?她要学。善因寺常做水陆道场,她去看了几次,大体能够记住。她去
二无用也知道自己无用,就退居下来,由仁慧来当家。
请教了善因寺的方丈铁桥。这铁桥是个风流和尚,听说一个尼姑想学放焰口,很惊奇,就一字
仁慧是个能干人。
一句地教了她。 她对经卷、唱腔、仪注都了然在心了,就找了本庵几个聪明尼姑和别的庵里
二师父大门不出,仁慧对施主家走动很勤。谁家老太太生日,她要去拜寿。谁家小少爷满
的也不大守本分的年轻尼姑,学起放焰口来。起初只是在本庵演习,在正殿上摆开桌子凳子唱
月,她去送长命锁。每到年下,她就会带一个小尼姑,提了食盒,用小瓷坛装了四色咸菜给我
诵。咳,还真像那么回事。尼姑放焰口,这是新鲜事。于是招来一些善男信女、浮浪子弟参观。
的祖母送去。别的施主家想来也是如此。观音庵的咸菜非常好吃,是风过了再腌的,吃起来不
你别说,这十几个尼姑的声音真是又甜又脆,比起和尚的癞猫嗓子要好听得多。仁慧正座,穿
是苦咸苦咸,带点甜味。祖母收了咸菜,道一声:“叫你费心。”随即取十块钱放在食盒里。仁
金蓝大红袈裟,戴八瓣莲花毗卢帽,两边两条杏黄飘带,美极了!于是渐渐有人家请仁慧等一
慧再三推辞,祖母说:“就算是这一年的灯油钱。”
班尼姑去放焰口,不再有人议论。
仁慧到年底,用咸菜总能换了百十块钱。
观音庵气象兴旺,生机蓬勃。
她请瓦匠来检了漏,请木匠修理了窗槅。窗槅上尘土堆积的槅扇纸全都撕下来,换了新的。
解放。
而且把庵里的全部亮槅都打开,说:“干嘛弄得这样暗无天日!”院子里的杂草全锄了,养了四
高三语文试题 第 5页(共 12页) 高三语文试题 第 6页(共 12页)
土改。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土改工作队没收了观音庵的田产,征用了观音庵的房屋。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观音庵的尼姑大部分还了俗,有的嫁了人。
有的尼姑劝仁慧还俗。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 10--13 题。
“还俗?嫁人?” 吴廷祚,字庆之,并州①太原人,少颇读书。宋初,加同中书门下三品。会李筠叛,廷祚
仁慧摇头。 白太祖曰:“潞城岩险,贼据之,未易破也。筠素勇而轻,若速击之,必离上党来邀我战,犹
她离开了本地,云游四方,行踪不定。西湖住几天,邓尉住几天,峨眉住几天,九华山住 兽亡其薮,鱼脱于渊,因可擒矣。”太祖遂亲.征.,以廷祚留守东京兼判开封府。筠果领兵来,
几天。 战泽州南,其众败走。建隆二年夏,帝谓之曰:“卿掌枢务,有年于兹,与卿秦州,以均劳逸。
有许多关于仁慧的谣言,说仁慧有情人,生过私孩子…… 明日制出,恐卿以离朕左右为忧,故先告卿。”先是,秦州夕阳镇西北接大薮,多材植,古伏
有些谣言仁慧也听到了,一笑置之。 羌县之地。高防知州日,建议就置采造务,调军卒分番取其材以给京师。西夏酋长尚波于率众
仁慧后来在镇江北固山开了一家菜根香素菜馆,卖素菜、素面、素包子,生意很好。菜根 争夺防捕击其党以状闻上令廷祚代防赍诏赦尚波于等夏人感悦是年秋以伏羌地来献。开宝四年
香的名菜是香蕈饺子。 长.春.节.来朝,俄遇疾,未几卒,年五十四。赠侍中,官给葬事。
菜根香站稳了脚,仁慧把它交给别人经管,她又去云游四方。西湖住几天,邓尉住几天, 廷祚谨厚寡言,治家严肃;性至孝,居母丧,绝水浆累日。
峨眉住几天,九华山住几天。 子元载,雍熙三年,徙.知秦州。州民李益者,为长道县酒务官,家饶于财,僮奴数千。指
仁慧六十开外了,望之如四十许人。 (原载一九九三年第六期《小说家》,有删改) 恣横持郡吏短长,长吏而下皆畏之。民负息钱者数百家,郡为督理如公家租调,独推官冯伉不
注 放焰口:旧指人死后请和尚做佛事,和尚向口吐火焰的饿鬼施食,以使亡灵不受伤害。 从。益遣奴数辈伺伉按行市中,拽之下马,因毁辱之。伉屡表其事,又为邸吏所匿,不得达。
后因市马译者附表以闻,帝大怒,诏元载逮捕之。诏书未至,京师权贵已报益,益惧,亡命。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元载以闻,帝愈怒,诏州郡急捕之,获于河中府民郝氏家,鞫得其状,斩之,尽没其家,民皆
A.小说写的是尼姑仁慧的故事,充满生活气息,美而有情趣,结尾写仁慧“六十开外了,望
饭僧相庆。淳化二年,徙知成都府。蜀俗奢侈,好游荡,元载禁止之;吏民细罪又不少贷,人
之如四十许人”,别有意味。
多怨咎。及王小波乱,元载不能捕灭,受.代.归阙,而成都不守。B.小说既有对事件的总体勾勒,也有对细节的生动描写,比如小说着力描写了仁慧“放焰口”
(取材于《宋史·列传第十六》)
时所穿的色泽鲜丽的服饰。
[注]①州:隋唐后,州郡互称。
C.小说通篇以孩童的视角叙述,增强了小说人物的真实性,开头写“我”在观音庵里寄了名,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也起到了引出下文情节的作用。
A.西夏酋长尚波于率众争夺/防捕击其党/以状闻/上令廷祚代防/赍诏赦尚波于等/夏
D.小说语言平实质朴,寥寥几笔就能活化场景和人物,富有生活气息,体现了汪曾祺“淡而
人感悦/是年秋/以伏羌地来献/
不寡”的语言风格。
B.西夏酋长尚波于/率众争夺/防捕击其党/以状闻上/令廷祚代防/赍诏赦尚波于等/
8.小说中的仁慧既深谙世俗又自由超脱,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 分)
夏人感悦/是年秋/以伏羌地来献/
C.西夏酋长尚波于/率众争夺/防捕击/其党以状闻上/令廷祚代防/赍诏赦尚波于等/
夏人感悦/是年秋/以伏羌地来献/
9.作者在文中多次提到香蕈饺子,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D.西夏酋长尚波于率众争夺/防捕击/其党以状闻/上令廷祚代防/赍诏赦尚波于等/夏
人感悦/是年秋/以伏羌地来献/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高三语文试题 第 7页(共 12页) 高三语文试题 第 8页(共 12页)
A.亲征,指古代帝王亲自统率军队出征,往往为鼓舞军队士气或被情势所迫等。 15.这首诗中,“推身利以利人”的情怀是如何萌生、发展和收束的?请简要概括。(6 分)
B.长春节,宋太祖建隆元年,将每年的农历二月十六日宋太祖诞辰日定名为长春节。
C.徙,一般的调动官职。“迁”也有调动官职的意思,“迁”一般指提升。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D.受代,即受人替代,是古代官吏因在职时违犯法律制度而被去职召回的另称。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1)善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人总是更容易成功,《劝学》中表达上述意思的具有高
A.宋太祖认为吴廷祚多年掌管朝廷重要政务,非常辛苦,于是派他去秦州任职,并亲自在 度概括性的两句是“ , ”。
事先告诉他,以免他因为离开皇帝身边而忧虑。
(2)苏轼的《赤壁赋》中,“ , ”两句描写了曹操的
B.吴元载先后主管秦州和担任成都知府,任职成都时因管理百姓尺度失当,招致很多埋怨
军队在攻破荆州之后,舰船连绵、旗帜遮天的景象。
和责备,又没能平定王小波叛乱而致后果严重。
(3)我国古典诗词中常用“落日”来表情达意,如王维《使至塞上》中“ ”
C.吴廷祚在帮助太祖分析李筠的特点及与叛军作战形势时,表述得既中肯又具体、生动,
和范仲淹《渔家傲》中“ ”。
获得了太祖对他的信任,于是太祖就派他率军征讨李筠的判军。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D.郡里像给公家征收赋税一样为李益管理百姓拖欠的利息,冯伉不照办,因此被李益的奴
(一)语言文字运用 I(本题共 3 小题,9分)
仆们诋毁羞辱,他告发此事的奏章也被人藏匿。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 17--19 题。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晋书》说,陈寿的父亲曾被诸葛亮惩罚,后来陈寿在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手下任职,诸
(1)必离上党来邀我战,犹兽亡其薮,鱼脱于渊,因可擒矣。
葛瞻又瞧他不起,所以陈寿就利用在史书中说诸葛亮父子的坏话。但学者们注意到,实际上陈
寿赞美诸葛亮的话更多,在诸葛亮的传记和其他人的传记里均如此。
(2)获于河中府民郝氏家,鞫得其状,斩之,尽没其家,民皆饭僧相庆。
众所周知,司马迁开创了一个手法,即在某人的传记中基本说此人的好话,而把其缺陷放
到别人的传记里说。但陈寿对诸葛亮却是全方位地说好话,即在别人的传记了也说好话,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4--15 题。 据说导致陈寿父亲被剃光头的街亭之败,陈寿也强调是因为马谡不听诸葛亮 ,淡化了
新制布裘 诸葛亮的责任。至于诸葛亮打仗不善于 ,不是陈寿的个人意见,而是当时颇普遍的看
白居易 法。陈寿虽然也这么说了,但同时却大书诸葛亮与曹魏作战,怎样取得了一场又一场胜利,让
桂布白似雪,吴绵软于云。布重绵且厚,为裘有余温。 人感觉诸葛亮的“奇谋为短”,( ),类似于说写七言律诗不是李白的长项。
朝拥坐至暮,夜覆眠达晨。谁知严冬月,支体暖如春。 所以,说陈寿因私怨丑化诸葛亮的批评不成立。当然,《三国志》里确实有不少曲笔,有
中夕忽有念,抚裘起逡巡。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 些可能是陈寿依据的材料原文如此,他没做修改;有些则因为大家族各自都有 的忌讳,
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
一不留神就可能得罪人。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诗中有关“新制布裘”的描写,使诗人“中夕忽有念”出现得既突然又自然。
A. 而且 派遣 出奇制胜 难以名状
B.“岂独善一身”表达了诗人的“丈夫”胸襟,突出了愤慨之情的沉重和强烈。
C.“万里裘”与布重、绵厚、有余温的“布裘”照应,体现了诗人的自我超越, B. 甚至 调遣 克敌制胜 难以名状
兼济天下的博大胸襟。 C. 而且 派遣 克敌制胜 难以启齿
D.诗中综合运用了对偶、反问和对比的修辞格,增强了诗歌语言的艺术表现力。 D. 甚至 调遣 出奇制胜 难以启齿
高三语文试题 第 9页(共 12页) 高三语文试题 第 10页(共 12页)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荣辱观”是指人们对“荣”与“辱”评价标准的价值确认。古人认为“由义为荣,背义
A.只是和他自己超强的治国理政能力比,显得短板了一些 为辱”,即要以践行“义”为“荣”,以背弃“义”为“辱”。对高三年级的学生而言,践行“义”
B.只有和他自己超强的治国理政能力比,才显得短板一些 所具有的人生价值及未来意义等,当首推“强国”。
C.只要和他自己超强的治国理政能力比,就显得短板一些 请你以高三年级学生代表的身份,以“荣辱在心,强国有我”为标题,写一篇参加学校团
D.只得和他自己超强的治国理政能力比,显得短板了一些 委、学生会联合组织的同题演讲大赛的演讲稿。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
A. 诸葛瞻又瞧不起他,所以在史书中陈寿就说诸葛亮父子的坏话。 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B. 诸葛瞻又瞧他不起,所以陈寿就在史书中伪造诸葛亮父子的坏话。
C. 诸葛瞻又瞧他不起,所以陈寿就在史书中说诸葛亮父子的坏话。
D. 诸葛瞻又瞧不起他,所以在史书中陈寿就写了诸葛亮父子的坏话。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 20--21 题。
如果仔细观察,便会发现古画中的人物,有的发际线较高,但这不一定意味着古人快秃顶
了,而是与相术有关。面相学中,面部可分为上、中、下三部分,发际至眉间为上停,
① ,鼻准至颌为下停。上停广阔饱满,则社会地位高,前途广阔;中停丰隆有肉,则富
而寿;下停(腮骨与下巴颏)圆满,则一生有福气。画家在绘画创作时,通常会根据人物的身
份地位,有意调整其面部结构与特点,以符合相学理论。因此,有时为了凸显人物的富贵,会
将 ② ,以表现上停的宽广。明代杜堇的画作《伏生授经图》中的伏生,是
西汉著名的经学家,相传他活了九十多岁。画中伏生席地而坐,须发苍白,眉毛长垂,发际线
几乎退到了后脑勺,前额夸张地隆起,呈现出一种 ③ 。
明代中期后,市民文化萌发,以世俗人情、市井生活为关注点的画作崭露头角,画中出现
了乞丐、疯子等边缘群体的形象。如明代周臣《流民图》中的乞丐,发髻低垂,鼻孔外露,嘴
为覆船口,属于典型的贫贱相。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
不超过 12 个字。(6分)
21.简述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 50 个
字。(5分)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高三语文试题 第 11页(共 12页) 高三语文试题 第 12页(共 12页)高三语文参考答案
1. A “以……为核心”和“祖训……重视女性成员的教育”错。根据文中第二段内容“孔氏后裔即以传承和发展儒学为己任,将习礼学诗奉为祖训,形成了“诗礼传家”的家学传统。与之一脉相承,孔氏家族十分重视对女性成员的教育”可知。
2. B “设教杏坛与延聘名师的源流关系”错。
3. D A项,“更受重视”的推断于文无据;B项,应该是前两者“优于”后者;C项,对前提条件的归纳,内容缺失;“相结合”的判断错误。
4. B 错在范围缩小。在原文中,挖掘和创新的对象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大量身心健康养生的内容,这些内容包括着超出了“中医”的范围的一部分健康养生的内容。
5. B A项,错在“中医则全凭个人经验”,说法过于绝对。C项,错在“使人体机能保持内外平衡”,依据文意,“使人体机能保持内外平衡”还有其他因素影响。D项,错在“就可以”,过于武断,原文只是说“‘运用多学科方法开展心藏神、气的防御作用等中医认识人体、认识生命现象的原创理论研究’非常必要”。
6. 优点:①中医是以整体的、联系的、辩证的思维方法施治。②中医的生理观、病理观、疾病防治观越来越显示出独特功能。缺点:①中医在诊断方面具有一定的神秘性和主观性、模糊性,检查结果很难一致。②治疗过程变数多,有些治疗方法不易理解和传承。
7. C 解析:小说以“我”的视角讲述故事是贯穿全文的,小说的时间跨度很大,不仅仅是“孩童”的视角。
8. 答案(1)仁慧深谙世俗。①仁慧谙熟人情。她与施主们走动密切,用便宜的小菜拉近与施主们的关系,又能立马得到施主们的“供养”。②仁慧善于经营。她把观音庵当作产业发展,办素席增加了收入的香钱。③仁慧大胆泼辣。她坚持学习放焰口,找来十几个尼姑演习,又甜又脆的声音吸引了一些善男信女参观。
(2)仁慧自由超脱。①仁慧追求自我,不压抑自己的个性,在发展观音庵时游走于僧俗两界,充分展现出了自己精明能干、深谙世俗的一面。②仁慧勇于变革,反叛世俗偏见,打破了尼姑不放焰口的常规。③仁慧洒脱豁达,宠辱不惊,对涉及自身的谣言一笑置之,将生意很好的素菜馆交给他人经管,自己云游四方。
9.答案 ①丰富小说内容,增强小说的可读性。作者用简洁准确的语言,从视觉、听觉、味觉多角度展现了香蕈饺子的制作过程,引人垂涎。②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香蕈饺子的鲜美为观音庵吸引了更多的香客,增加了庵内收入,使观音庵发展得更兴盛。也为观音庵被没收后,仁慧成功开了一家素菜馆做铺垫。③进一步表现仁慧的能干。香蕈饺子的鲜美令施主们惊叹,也使仁慧在观音庵以及后来在镇江开办素菜馆获得成功。
10. A
11. D 受代,指官吏任满由新官代替。
12. C 应该是太祖亲自率兵征讨,让廷祚留守东京兼判开封府。(原文“太祖遂亲征,以廷祚留守东京兼判开封府”。)
13.译句示例。(1)一定会离开上党前来拦截与我们交战,就像野兽离开了沼泽,鱼离开了水,趁机可擒获他了。(邀:拦截 亡:离开 薮:沼泽 因:趁机)
(2)在河中府百姓郝氏家抓获了他,审讯得到了实情,杀了他,全部没收了他的家产,百姓都向和尚布施斋饭而相互庆贺。(获:抓获 鞫:审问,审讯 状:实情, 大概情况)
14. B 对诗歌主题的理解有误,诗中无“愤慨之情”。此诗描述了作者严冬季节身穿布裘温暖如春的感受,由此推己及人,慨然以救济天下寒人为己任,反映了作者能跨越自我、“兼济”天下的博大胸襟,表现了诗人爱民“如我”的人道主义精神,以及封建社会开明官吏乐施“仁政”、惠及百姓的进步思想。
补充:① D项中所言“对比”,在诗中为“严冬月”与“暖如春”的对比,“善一身”与“万里裘、盖裹周四垠”的对比;② C项中的“照应”,指与包括标题在内的“诗中”的照应;③关于对比,《现代汉语》(黄伯荣、廖旭东):“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对比可以使事物的性质、状态、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15. 受“严冬月”却“支体暖如春”的触动——夜半起身,徘徊思考——坚定自己的兼济情怀——希望以万里裘盖裹天下寒者——想象最终实现兼济理想。
补充:宋代黄彻说:“乐天诗意,推身利以利人”。
16.(1)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
(2)舳舻千里 旌旗蔽空
(3)长河落日圆 长烟落日孤城闭
17. D 甚至:表示强调突出。而且:表示进一步,前面往往有“不但”等呼应。调遣:调动派遣。派遣:命人到某处做某项工作。出奇制胜:用对方意料不到的方法取得胜利。克敌制胜:打败敌人取得胜利。难以启齿:很难说出口。难以名状:难以形容、描述。
18. A 注意不同逻辑关系的语句与前后文表意、语气的衔接。
19. C 文中画波浪线句“利用”成分赘余。A项,语序不当;B项,“伪造……坏话”逻辑错误。D项,语序不当,且“写了诸葛亮父子的坏话”表意不明:①“坏话”指的是诸葛亮父子说的、对人对事不利的话,②“坏话”指陈寿写的、不利于诸葛亮父子的话。
20. 参考示例:① 眉间至鼻准为中停 ② 发际线位置画得(相对)偏后 ③ 典型的富贵相
注意:第②句,应结合上文“画家在绘画创作时……”的示例作答; 第③句,“典型”一词不可少,注意上文有关内容,尤其注意与下文“典型的贫贱相”在词语上的关联。
21. 参考示例:因为明代中后期市民文化萌发,所以那时的画中出现了包括乞丐这种典型贫贱相在内的边缘化群体的形象。
【参考译文】
吴廷祚,字庆之,并州太原人,年少时读了不少书,宋初,加封同中书门下三品。恰逢李筠反叛,廷祚告诉太祖说:“潞城山路险峻,并且阻断太行山,敌人占据了,不容易攻破。李筠一向勇猛而且轻敌,如果快速进攻他,他一定会离开上党前来拦截与我们交战,就像野兽离开了沼泽,鱼离开了水,趁机可以擒获他了。”太祖于是亲自率军征讨,让吴延祚留守东京兼判开封府。李筠果然领兵前来,在泽州南面交战,他的军队败逃。建隆二年夏天,皇帝对他说:“你掌管朝廷的重要政务,至今多年了,派你去管理秦州,来协调辛苦和安逸。第二天就要下令,恐怕你因为离开我的身边而忧虑,所以先告诉你。”从前,秦州夕阳镇的西北面连着大沼泽,多出大木材,是古代伏羌县的土地。高防管理秦州时,建议在本地设置开采营造的机构(务,管理贸易及收税的机构;“宋朝……凡州县皆置务。”),调派士兵分批伐取木材来供给京都。西夏酋长尚波于率领部众争夺,高防搜捕他的同党,又把情况报告皇上。皇上命令吴廷祚取代高防,带着诏书赦免尚波于等人,西夏人深受感动。这一年秋天,以伏羌的土地前来进献。吴廷祚在开宝四年的长春节来朝见皇帝,接着生病,不久去世,年纪五十四岁。追赠侍中,官府供给财物办理丧事。
廷祚谨慎仁厚说话少,治家严格;本性孝顺,为母亲守丧期间,不喝汤水好多天。
儿子吴元载,雍熙三年,调任秦州知州。州中百姓李益,是长道县酒务官,家里富有钱财,僮仆奴隶几千人。他任意指摘、蛮横把持郡中官吏的短处,上上下下的官吏都畏惧他。百姓欠他利息钱的有数百家,郡里像给公家征收赋税一样为李益管理百姓拖欠的利息,唯独推官冯伉不顺从。李益派遣几个奴仆窥伺冯伉巡行集市中时,拽他下马,趁机诋毁羞辱他。冯伉多次上表陈奏这件事,表章又被办事机构的官吏藏匿,无法送出。后来通过集市中买卖马匹的翻译附在奏章里才让皇帝得知。皇帝非常生气,命令元载逮捕李益。诏书还没送达,京城里的权贵就已经(把情况)告诉了李益,李益很害怕,就逃走了。元载把情况报告了皇帝,皇帝更加愤怒,命令州郡紧急追捕李益,在河中府百姓郝氏家抓获了他,审讯得到了实情,杀了他,全部没收了他的家产,百姓都向和尚布施斋饭以相互庆贺。淳化二年,调任成都知府。蜀地的风俗讲求奢侈,喜欢游玩,元载禁止了这些风俗;官吏百姓犯了小错(元载)又不稍加宽容,百姓多有埋怨和责备。等到王小波作乱,元载没能抓捕和剿灭,后因任期满由新官代替而回到了京城,成都失守。
【诗歌鉴赏】
《新制布裘》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做的一首言志的五言古诗。约作于公元806年(唐宪宗元和六年至八年)为母守孝居渭村时。这首诗抒写了“大丈夫贵在兼济天下,做利国利民之事,岂能只顾独善一身而已。”反映了作者的抱负和品德。
1. 注释
①桂布:即唐代“桂管”地区(今之广西)所产木棉织成的布,尚不普遍,十分珍贵。②吴绵:当时吴郡苏州产的丝绵,非常著名。③拥:抱,指披在身上。④支体:支同肢,支体即四肢与身体,意谓全身。 ⑤中夕:半夜。⑥兼济:兼济天下,做利国利民之事。⑦独善:注重个人的思想品德修养,所谓“穷则独善其生,达则兼济天下”。这是古代正直的、欲有所作为的知识分子的处世哲学。⑧安得:如何得到,期望马上得到。⑨周:遍。四垠,四边,即全国以内,普天之下。
2. 诗译
洁白的桂布好似白雪,柔软的吴绵赛过轻云。桂布多么结实,吴绵多么松厚,做一件袍子穿,身上有余温。早晨披着坐,直至夜晚;夜晚盖着睡,又到早晨。谁知道在这最冷的寒冬腊月,全身竟暖得如在阳春。半夜里忽然有一些感想,抚摸着棉袍,起身逡巡。啊,男子汉看重的是救济天下,怎么能仅仅照顾自身!哪里有长达万里的大袍,把四方全都覆盖,无边无垠。人们个个都像我一样安稳温暖,天下再没有受寒挨冻的人。
4. 赏析
白居易主张诗文“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新乐府序》),又说,“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这首诗完全体现了他的这种理论主张,既不为艺术而艺术,又不为自我而艺术。诗中反映出他能跨越自我、“兼济”天下的博大胸襟,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爱民“如我”的人道主义精神,以及封建社会开明官吏乐施“仁政”、惠及百姓的进步思想,至今读来,仍激动人心。
作品结尾四句“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源于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它表明,两位伟大诗人的博爱情怀都是一致的。宋代黄澈在《巩溪诗话》中说:“或谓:子美诗意,宁苦身以利人;乐天诗意,推身利以利人。二者较之,少陵为难。然老杜饥寒而悯人饥寒也,白氏饱暖而悯人饥寒者也。忧劳者易生于善虑,安乐者多失于不思。乐天宜优。”其实,大可不必区分优劣。两人都是面对自我处境的一种超越,只不过老杜并未愁苦于个人饥寒、白氏并未沉溺于个人饱暖而已,皆为难能可贵。无论自身寒暖,诗人心中念念不忘、重重忧虑的都是天下百姓。
作品艺术的高潮之处在于,表面写的是“稳暖”,实质写的是“仁政”。或者说,“稳暖”只是其写实,“仁政”才是其虚拟,即意象创造。白居易在830年(唐文宗大和四年)被任命为河南尹,辖区就是洛阳城。后来,他又写了一首内容相近的诗《新制绫袄成,感而有咏》,其中写道:“百姓多寒无可救,一身独暖亦何情。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争得大裘长万丈,与君都盖洛阳城。”同样表达了他的爱民激情,同时也蕴含着他的“仁政”理想。他在《醉后狂言,酬赠萧、殷二协律》诗中说得异常明确:“我有大裘君未见,宽广和暖如阳春;此裘非缯(古代丝织品总名)亦非纩(细丝绵),裁以法度絮以仁。刀尺钝拙制未毕,出亦不独裹一身。若令在郡得五考(唐制:经五次考绩才可转官。意谓任满),与君展覆杭州人。”显然,白氏所谓“裘”,实乃“法度”、“仁政”的一种象征。不管是“盖裹周四垠”,还是“都盖洛阳城”,均要实施“法度”、推行“仁政”。作为封建官吏,他要维护的当然是封建统治,但在客观上也给平民百姓带来一定益处。
22. 略。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