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机械运动
【基础巩固】
一、选择题
1.如图是用刻度尺测长度的实验,所记录的测量结果正确的是( )
A.5.7 cm B.5.65 cm
C.3.65 cm D.3.6 cm
2.《吕氏春秋·察今篇》记载了刻舟求剑的故事,当中有这样的文句:“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文中对舟和剑运动状态的描述,可选择的共同参照物是( )
A.舟中人 B.舟
C.剑 D.江岸
3.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仪式上,国产武装直升机甲、乙两个编队排列并保持“70”字样从天安门上空平稳飞过,则( )
A.以甲为参照物,乙是运动的
B.以乙为参照物,甲是运动的
C.以甲为参照物,乙是静止的
D.以乙为参照物,坐在观众席上的观众是静止的
4.如图画中题有李白《早发白帝城》诗句,诗中能估算出速度大小的一句是( )
A.朝辞白帝彩云间 B.千里江陵一日还
C.两岸猿声啼不住 D.轻舟已过万重山
5.甲、乙两列火车在两条平行的铁轨上匀速行驶,两车交会时,甲车上的乘客从车窗看到地面上的树木向东运动,看到乙车向西运动。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甲车向西运动,乙车向东运动
B.甲车向东运动,乙车向西运动
C.甲、乙两车都向西运动
D.甲、乙两车都向东运动
6.下列s-t图像中描述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
7.小明在学校举行的体育运动会百米赛跑中,前50米用时6秒,后50米用时8秒,小明百米赛跑全程的平均速度约为( )
A.16.7 m/s B.12.5 m/s
C.7.1 m/s D.7.3 m/s
8.P、Q是同一直线上相距10 m的两点,甲、乙两小车分别经过P点向Q点做直线运动。它们的s-t图像分别如图(a)、(b)所示,甲比乙早3秒通过Q点,则( )
A.甲比乙早1秒经过P点
B.乙比甲早1秒经过P点
C.甲比乙早2秒经过P点
D.乙比甲早2秒经过P点
二、填空题
9.如图是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像,由图像可知,OA段的速度___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BC段的速度;0~10 s内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m/s。
10.一辆小汽车于20:45驶入一高速公路某区间测速路段的起点,当日21:15驶出终点,全程40 km,则该汽车在该路段的行驶时间为________h,平均速度为________km/h。
11.如图所示,记录了一辆小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的情况,该小汽车做的是________直线运动,它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 m/s。
12.甲、乙两辆小车在平直的路面上向东运动,小林测出它们运动的路程和时间,并由所测数据作出了相应的s-t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可知v甲________(选填“>”“=”或“<”)v乙,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向________(选填“东”或“西”)运动。
三、实验探究题
13.某实验小组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让小球从斜面A点由静止开始滚下,频闪照相机记录了小球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照片如图所示:
(1)依据照片可判断,小球在做________(选填“加速”“减速”或“匀速”)运动;
(2)如果频闪照相机每隔0.2 s拍摄一次,并测得sAB=5 cm,sBC=15 cm,则小球在BC段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m/s,小球在AC段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m/s;
(3)如图所示,能说明小球在斜面上运动情况的图像是________;
(4)小球在AD段运动过程中,经过时间tAD中点时的速度为v1,经过路程sAD中点时的速度为v2,则v1________(选填“>”“<”或“=”)v2。
【能力提升】
1.如图所示,两列火车并排停在站台上,小红坐在车厢向另一列火车观望。突然她觉得自己乘坐的列车开始前进了,但是“驶过”对面列车的车尾时,小红发现她乘坐的列车还停在站台上,原来是对面的列车向反方向开去了。“开始前进了”和“停在站台上”是因为小红所选的参照物是( )
A.另一列火车 自己乘坐的火车
B.自己乘坐的火车 站台
C.站台 另一列火车
D.另一列火车 站台
2.甲、乙两位同学在同一考点参加800 m体考,t=0时同时起跑,t4时刻同时到达终点,其速度—时间图像如图所示,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0~t1时间内甲、乙两同学都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B.t1~t2时间内甲、乙两同学保持相对静止
C.0~t3时间内甲同学的路程小于乙同学的路程
D.刚到达终点时,甲、乙两同学速度相等
3.如图所示是甲、乙两车运动的s-t图像,当两车从同一地点,同时同向做匀速直线运动时,v甲∶v乙=________,当时间t=________s时,两车相距12 m。
参考答案
【基础巩固】
1.C 2.D 3.C 4.B 5.C 6.A 7.C 8.A
9.大于 0.25 10.0.5 80 11.变速 13.5
12.> 西 13.(1)加速 (2)0.75 0.50 (3)C (4)<
【能力提升】
1.D 2.C 3.3∶2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