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9.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课件(共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9.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课件(共2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1-07 15:02: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名作对接
何处望神州? 。
,赢得生前身后名。
,听取蛙声一片。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

满眼风光北固楼
了却君王天下事
稻花香里说丰年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



京口北固亭怀古
教学目标



了解写作文学短评的基本方法。
掌握本文运用典故的手法。
借助涵泳词意,内化作者用世报国情怀,强化责任意识。

知人论世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人(山东济南人),南宋爱国词人。一生主张抗金,渴望恢复中原。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有《稼轩长短句》词集。
写此词时辛弃疾已六十五岁,他从42到60岁一直过着“隐居”生活,得不到朝廷重用。1203年被当时执掌大权的韩侂胄起用。1204年韩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草草北伐。而镇江濒临抗战前线,是北伐的重要基地。辛弃疾到任后,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韩把持朝政,只想侥幸求胜。韩不听辛弃疾之劝,后来把他调离了镇江。本词是辛弃疾被起用又被降职时,登上北固亭,满怀悲愤而写。
解题明意

永遇乐,词牌名。
京口北固亭,登临地点。京口,江苏省镇江市。北固亭,下临长江,三面环水,地势险要,历为兵家必争之地。
怀古,大多是通过今昔对比,以古讽今,借古抒怀。
怀古诗(词):
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诵读感知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文本探究

知识链接:
用典,就是引古事、古人来比喻今事、今人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恰当地用典,可使诗文文情隽永,含蓄深刻。用典或仰慕古人;或以古人自况,感慨身世;或借古讽今等等。言简意赅,以一当十。
“古者,名以正体,字以表德。”《颜氏家训·风操》
(一)合作交流:
有人评价辛词“典故一经其手,正不患多”,“善用事”是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最具特色之所在。请在文中找出典故,并指出这些典故的来源和作用,并把它们填写在下面的表格中。
思古人 忆古事 称谓、关键词 抒己意
孙权 建都京口, 雄踞一方 孙仲谋、英雄、风流 叹英雄后继无人
刘裕 起兵北伐, 气势如虎 寄奴、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表建功立业雄心
刘义隆 草率出征, 仓皇出逃 元嘉、草草、 赢得仓皇北顾 劝为政者勿草率
拓跋焘 率兵追击, 建立行宫 佛狸、可堪 谏为政者勿忘本
廉颇 年纪虽老, 尚且能战 廉颇、凭谁问 望为政者用人才
(二)自主探究:
本词运用了多组对比,试结合词句内容完成下表。
对比 作用
古代的英雄业绩与可悲的现实 通过这些交互重叠的对比,使词意更加丰富曲折,感情更加强烈,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风物恒久与人事短暂
刘裕的“气吞万里如虎”与其子刘义隆的“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廉颇的遭谗尚有赵王派人聘问与自己的冷落处境
小结:
这首词通过借古讽今、借古抒怀的表现手法,表现了词人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壮志难酬的苦闷,也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图恢复、不善用人才的愤懑。
拓展延伸

文学短评
阅读文学作品时,从自己的感受出发,用简要的文字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分析、评价写出来,这就是文学短评。
什么是
文学短评
南宋岳珂认为《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用事太多。但是明代杨慎却说“谓此词用人名多者,当是不解词味。” 你认同谁的说法?请有理有据地说明原因,写一则400字左右的文学短评。
【范例1】
我更认同岳珂的观点,这首词用典太多。诗词的根本目的是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果不能很好地传递情感,那么诗歌本身就也失去了其价值。《永遇乐》中用了孙权、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廉颇五个典故,刘义隆的典故中还包含了霍去病的典故。其中刘裕、刘义隆、拓跋焘的典故相对较为偏僻,对于大多数读者而言,这些繁多的典故让人望而生畏进而却步。文义尚且无法理解,更何况体会作者的情感呢?
杨慎说谓用事多者不解词味。然而解词味者就一定能喜爱这首词吗?用典太多削减了诗味。子曰:“过犹不及”。的确,少量的典故能为诗词增添文化历史底蕴,然而大量的用典却会在词中堆砌,有卖弄之嫌,也让人读而无趣,掩盖了整个词作的文采与豪情。这也就是为何辛词会被评价为“掉书袋”的缘故了。
【范例2】
我更赞同杨慎的说法。 首先典故虽繁多,却能紧扣题目。孙权、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四位历史人物都和京口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京口想到这些人物和他们的故事,自然合理,最后以廉颇自喻收尾,首尾圆合。五个典故之间不可分割,浑然一体。
其次,用典可使情感和思想表达地更含蓄。《永遇乐》用典不是展示作者知识的丰富,而是源于作者表达复杂情感的需要。辛弃疾不是简单地抒发抗金豪情,面对韩侂胄的轻敌冒进,他忧心忡忡。鉴于他是“归正人”的身份,得不到南宋朝廷的真正信任,所以很多事情不便明说,只能通过典故将自己壮志豪情和爱国忧心隐晦地表达出来。
最后典故虽多,但全词语言表达却简洁疏朗。如刘裕的典故采用眼前之实和想象之虚结合的手法写出,简洁自然。所以典故虽多,却并不晦涩,言有尽而意无穷,更有玩味之处。综上,我认为《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典故虽然多,但却运用得很精到,体现了辛弃疾高超的艺术技巧。
文学短评写作评价量表,总结写法。
写法总结
1.准确把握和深入理解作品。
2.善于聚焦,从小处切入,并且做到观点鲜明。
3.结构要清晰,注意层次间的逻辑性。
4.表达方式上做到叙议结合。
5.语言表达准确、简洁,有一定的文采。
选择本单元诗词学习中你感触最深的一点,写一则400字左右的文学短评。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