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复活》
——列夫·托尔斯泰
1.
分析并学习小说中的细节描写以及对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的精妙刻画。
2.
鉴赏聂赫留朵夫、玛丝洛娃的人物形象,理解小说标题“复活”的意蕴。
3.
理解小说中作者对人生、人性的思考;体会作者在人物身上寄寓的人性理想。
学习目标
导 入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走进文学大师
19世纪俄国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世界文坛巨匠——列夫·托尔斯泰。
托尔斯泰出身于贵族家庭,1840年入喀山大学,1847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
托尔斯泰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从家中出走,11月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
托翁
自传体小说三部曲
《童年》、《少年》《青年》
1863~1869
《忏悔录》
《安娜·卡列尼娜》
《黑暗的势力》《教育的果实》《魔鬼》《伊凡·伊里奇之死》…
《复活》
1852、1854
《战争与和平》
70年代末
列夫·托尔斯泰 作品一览
1873~1877
1889~1899
80年代
背景探寻
《复活》是列夫·托尔斯泰晚年的代表作,当时(19世纪末期),俄国的农奴制和俄土战争,使俄国农民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列夫·托尔斯泰看到了社会问题的本质所在,对农民产生了深深的同情,世界观发生激变,抛弃了贵族地主阶层的传统观点,站在广大农民的立场,观察俄国的社会现实,代表农民阶级发表意见。他以清醒的现实主义态度抨击社会现实,揭露俄国社会制度的本质。列夫·托尔斯泰在此背景下创作出的《复活》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
列宁称他是“俄国革命的镜子”,是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
鲁迅称他是十九世纪俄国的巨人。
陀思妥耶夫斯基称他是空前绝后的艺术大师。
马克·吐温称他观察着世态的变化,但讲述的却是人间的真理 。
评价:
《复活》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创作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被誉为俄国批判现实主义发展的高峰。小说通过玛丝洛娃的苦难遭遇和聂赫留朵夫的上诉经过,广泛而深刻地抨击了法庭、监狱、官僚机关的腐败、黑暗,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生活和反动官吏的残暴昏庸、毫无人性,撕下了官办教会的伪善面纱,反映了农村的破产和农民的极端贫困,勾画了一幅已经走到崩溃边缘的农奴制俄国的社会图画。
作品简介
【情节梗概】
课本节选之前的故事情节:
1、始乱终弃
聂赫留朵夫去服兵役,因顺路经过姑母家,在姑母家住了四天。在一个复活节的晚上,他诱奸了玛丝洛娃。临别,他塞给玛丝洛娃一百卢布,便到部队去了。此后,聂赫留朵夫连封信也没捎给过她。她已怀孕了。
2、车站绝望
玛丝洛娃怀孕后,被涅赫留朵夫抛弃,但仍非常想见他,一次听说他会在晚上经过某火车站,就赶到那,在车窗外找到他所在那节车厢,这时火车开动了,玛丝洛娃边敲着窗子,边跟着火车跑,头巾吹掉了,她还是跑,火车无情地远去了,她倒在了地上,抱头痛哭。她当时想到了死,但想到孩子,于是慢慢地站了起.....从这天起,她不再相信人,认为一切都是欺骗。
3、人命案件
经典故事
一个西伯利亚商人到妓院寻欢作乐。茶房和使女见商人有钱便起了谋财害命的念头。他们把一包药粉交给玛丝洛娃,要她放到商人茶杯里,骗她说是安眠药。当时,玛丝洛娃正被商人纠缠得厉害,想摆脱他,便照样做了。结果商人被药死了。案发生后,茶房和使女贿赂律师,把罪责全栽在玛丝洛娃身上。
4、法庭群丑
法庭要审判玛丝洛娃。法庭的庭长早就到法院了,他要在六点前去会他的情妇,急切希望案子快点审完。书记官故意提出要先审玛丝洛娃一案,因为他知道副检察官喝了一整晚的酒,案子的卷宗还没有看。这里岂是庄严神圣的法庭?这是由骗子、酒鬼、淫棍来主持的审判,多腐败、虚伪的统治。
参加审判玛丝洛娃的法庭人员众生相
一个法官跟妻子吵架,心情不佳,愁容满面,在整个审判过程一直担心回家后老婆不给饭吃。
另一个法官是“机会论者”,他玩弄数字来决定受审者的命运。
另一个法官老是迟到,他关心的是自己的疾病,他想,从门边走到他的座位那儿,如果走的步数能用三除尽,他患的胃黏膜炎就会好,这段距离走走26步就可走完,他赶紧加了一不步,凑成27步。
一个书记在法庭上偷着一篇秘密文章,完全没有注意审判案件。
尤其那个副检察官,他在妓院寻欢作乐一夜,匆忙赶到法庭连钮扣还没来得及扣上,以致开庭前还不知案情。副检察官以犯罪的遗传学来判定玛丝洛娃有罪。
参加审判玛丝洛娃的法庭人员众生相
一个法官跟妻子吵架,心情不佳,愁容满面,在整个审判过程一直担心回家后老婆不给饭吃。
另一个法官是“机会论者”,他玩弄数字来决定受审者的命运。
另一个法官老是迟到,他关心的是自己的疾病,他想,从门边走到他的座位那儿,如果走的步数能用三除尽,他患的胃黏膜炎就会好,这段距离走走26步就可走完,他赶紧加了一不步,凑成27步。
一个书记在法庭上偷着一篇秘密文章,完全没有注意审判案件。
尤其那个副检察官,他在妓院寻欢作乐一夜,匆忙赶到法庭连钮扣还没来得及扣上,以致开庭前还不知案情。副检察官以犯罪的遗传学来判定玛丝洛娃有罪。
5、终审判决
最后陪审员们对玛丝洛娃写定罪意见,他们认为玛丝洛娃没有抢劫、偷钱的意思,可是忘了加上“没有谋害性命的意思”,聂赫留朵夫也一时疏忽了。这样玛丝洛娃必须判罪了。本来,庭长不同意这意见,但他怕耽误和红头发姑娘的约会,便匆忙结案。宣判玛丝洛娃押赴西伯利亚服苦役四年。
经典故事
6、请求宽恕
聂赫留朵夫见到了玛丝洛娃,要求她宽恕他,并把自己要和她结婚的决定告诉她。但玛丝洛娃不能饶恕他的过去。她气愤地说;“ 你去找你的公爵小姐们好了,我的价钱是一张十卢布的钞…我是犯人,你是公爵,这儿没你什么…你在这个世界里拿我玩乐还不算,又要用我来救你自己,好让你能上天堂!我讨厌你-你那眼镜,你那肮脏的胖脸!去,去!”聂赫留朵夫吃了闭门羹,但他想为了对得起良心,即使玛丝洛娃不愿和他结婚,他也要跟她一道去流放。
【小说节选部分主要情节】
人物:
事件:
情节:
玛丝洛娃、聂赫留朵夫
聂赫留朵夫到监狱探望玛丝洛娃的经过。
探监——相认——赎罪
1.快速浏览课文,概括小说节选部分主要情节。
开端(1-21)
聂赫留朵夫到监狱探望玛丝洛娃。
01
发展(22-43)
聂赫留朵夫恳求玛丝洛娃到原谅,但被拒绝。
02
高潮(44-58)
玛丝洛娃经过激烈到心理活动后,决定利用这个男人弄到些好处。
03
结局(59-78)
聂赫留朵夫决定在精神上唤醒玛丝洛娃,使她恢复本性。
04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聂赫留朵夫
玛丝洛娃
活动探究
据情节、人物表现,探心理变化
主要内容 聂赫留朵夫 心理活动 玛丝洛娃 心理活动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隔栏相见
长凳交谈
卢布插曲
结束会面
祈求宽恕
探问旧事
动摇犹豫
决心救赎
忐忑激动
羞愧悔恨
意外吃惊
同情自省
认出身份
回避躲闪
讨要卢布
拒之千里
意外震惊
愤怒悲伤
讨好利用
心凉意冷
从“您”和“你”的称谓变化中,表现出聂赫留朵夫的怎样的心理变化?
1
课文通过神态、动作、语言的细节来刻画心理,多次描写玛丝洛娃的“笑容”及神情,有什么不同的含义?玛丝洛娃有“复活”的可能吗?
2
思考:
刚见面称“您”,后来称玛丝洛娃为“你”“卡秋莎”。这说明聂赫留朵夫希望能与玛丝洛娃坦诚相对,拉近自己与她的距离,走进她的内心,从精神上唤醒她。
1.文中聂赫留朵夫对玛丝洛娃的称呼有几次变化 这说明什么
2.分析玛丝洛娃的“笑”
6次笑,分为两种。一种是对聂的讨好谄媚,一种是对聂的鄙夷。
从精神上来说,原来那个纯洁的卡秋莎已经 “死亡”了。这“笑”有一种自甘堕落的沉沦。
答案 “复活”的含义:一是聂赫留朵夫良心、道德上的复活,二是预示着玛丝洛娃以后精神上的复活。
研读文本
如何理解小说题为“复活”?
聂赫留朵夫
玛丝洛娃
社会身份的认同与人格的尊重、物质补偿与援助
对其罪行的道德与情感的审判、对其人性与精神的唤醒
主 旨 概 括
本文写聂赫留朵夫到监狱探望玛丝洛娃,写到了玛丝洛娃落到社会底层、沦为风尘女子的经过,表现了被侮辱、被侵害、走入迷途的玛丝洛娃依然对那段生活感到痛苦,聂赫留朵夫对玛丝洛娃的忏悔和赎罪的心理,这些都暗示了两人开始走向精神的、灵魂的“复活”,托尔斯泰通过这一事件表达了对贵族社会的揭露和批判,并寄寓了美好的人性理想。
第三人称:优点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内容。作者可以随时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进行交代、加工和处理,便于迅速展开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
本文采用的是什么视角?这种视角有何特点和好处?
1. “精神的我”和“兽性的我”是一个具有永久探讨价值的话题,聂赫留朵夫的“精神复活”在今天有怎样的意义?请联系现实或是你读过的文学作品,就“人性与道德”谈谈你的看法。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小论文。
2.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见面后,后面还有两次探监的场景,接下来的故事是怎样描写的呢?发挥想象,写一篇600字的短文
作 业 布 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