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河实验高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
历史
考试时间:80分钟 满分:100分 命题人:
姓名: 班级: 考场: 座号: 分数:
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分)
在半坡遗址等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上发现了50多种整齐划一并有一定规律的刻画符号。类似有规律的刻画符号还普遍出现在河北、甘肃等地出土的陶器上。依据材料可知这些刻画符号( )
A.具有记事、传达信息的功能 B.表明早期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
C.是商周甲骨文的雏形 D. 是原始人类无意义的涂鸦
西周时期的城市建置等级比较明显,天子的都城大于诸侯的国都。战国时期,齐都临淄成为当时规模最大和最为繁华的商业都会,国君在此设立稷下学宫,吸纳各学派人才,学术氛围浓厚、思想自由。材料反映的主要信息是( )
A.传统的礼乐制度遭到破坏 B.城市的经济文化功能强大
C.百家争鸣促进了经济发展 D.个体商人及私人讲学出现
史学家顾颉刚在评价汉武帝的某项措施时认为:它和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实质相同,但手段却高明得多。这一措施是( )
A.推恩令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设立中朝 D.盐铁官营
汉武帝时,全国分十三州,各州设刺史,汉成帝改称刺史为州牧。汉末年,汉灵帝提高州牧的地位,仅次于九卿,掌管一州的军政大权,形成州郡县三级体制。这一措施( )
A. 为后来分裂割据埋下隐患 B.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 扩大了汉朝统治范围 D. 有利于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唐朝以前,皇帝曾把外戚引入宫廷辅政,尤其是皇帝幼小之时,因而出现外戚专权现象,两汉尤甚。北宋以后则摒弃外戚辅政做法,明中期以后,选后妃、驸马甚至有意选寒微之家。这种做法反映了中国古代( )
A.专制君主的权力日益衰微 B.政治统治日益走向腐朽
C.官僚政治呈现理性化倾向 D.君主专制摆脱人治困扰
为了进步统一中国、实现文治、改进风俗、争取文化正统的地位,以及改变难以适应经济发展的恶劣气候环境,拓跋宏采取的措施是( )
A.迁都洛阳 B.改说汉语 C.鼓励通婚 D.推广汉服
唐太宗看到进士科人才济济,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本质上反映了( )
A.察举制网罗了天下英才 B.中央官学培养大量政治人
C.科举制适应了专制集权 D.科举制推动选官制度的发展
南朝著名画师张僧繇在安乐寺为梁武帝画龙,梁武帝发现其所画四条龙都没有眼睛,遂问其原因。张僧繇回答说:“点睛即飞去。”大家不信,张僧繇只好给其中的两条龙点上了眼睛。霎时间,电闪雷鸣,点睛之龙真的飞走了。该故事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中国古代绘画( )
A.渴望俗世认可 B.意在借物抒情 C.追求娱乐教化 D.注重写意传神
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C.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礼部 D.尚书省→门下省一中书省→礼部
钱穆在《国史大纲》说:“太祖召诸镇节度,会于京师,赐第留之,而分命朝廷文臣出守列郡,号‘知州军事’。而地方长官遂得重用文臣……凡地方军民政务,均须通判签议连书,方许行下。从此,地方官吏均得由中央任命。各州又置转运使。处理各地方财政,除诸州度支经费外,悉输京,毋占留”。关于北宋地方官制的表述正确的是( )
A.任用文臣担任地方官并分化事权 B.打破犬牙交错原则
C.属于加强君主专制的举措 D.体现以轻制重的监察特点
《宋辽金元史新编》中写道:“这一时代(宋朝)里,中国人并重理想与现实,兼备雅与俗的口味”。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士大夫阶层追求大雅意境 B.理学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
C.宋代的审美观发生了变革 D.国家主要统治思想的转变
《大夏国葬舍利碑铭》为西夏碑铭,记载了元昊为安放佛舍利而建造连云宝塔之事。碑文由元昊重臣汉人张陟署名“右仆射兼中枢侍郎平章事臣张陟奉制撰”,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元昊所用臣僚均为汉族儒士 B.西夏仿宋建立官制
C.西夏以宗教维系上下级关系 D.西夏的相权威胁皇权
史学界认为,人类文明产生过程中,出现了三次社会大分工,第一次是畜牧业同农业分离,第二次是手工业与农业分工,第三次是出现了专门经营商品买卖的商人。在出现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后( )
A. 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食物的生产者
B. 出现了质量最好、最方便实用的生产工具
C. 不同地区产品互通有无,促进交换和贸易
D. 人类开始驯服猪、牛、羊等动物
“三言”、“二拍”摒弃了前代文学作品中以帝王将相、英雄豪杰、才子佳人为主要描写对象,而新兴的丝织业工场主、卖油郎、屠夫、轿夫、赌徒、浮浪子弟等成为新的主人公。这主要反映了明代( )
A. 明代文学题材内容广泛 B. 经济发展冲击传统观念
C. 小说创作进入新的阶段 D. 商人政治地位不断提高
胡适在1910年6月30日给母亲的信中说:“现在时势,科举既停,上进之阶,唯有出洋留学一途。”由此可见( )
A. 废科举阻断读书人的仕途 B. 留学成为进取仕禄的主要途径
C. 国内的新式教育仍未起步 D. 辛亥革命推动了留学成为热潮
有学者认为:“由帝国主义分裂割据政策与地方性农业经济所造成的中国分裂因素反因清政府的推翻和革命的失败公开化了,北洋军阀和各地大小军阀的分裂割据与混战局面就此形成。”这说明造成军阀割据局面形成的直接原因是( )
A. 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B. 帝国主义的分裂割据政策
C.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D. 地方性农业经济的分散性
1915-1918年,《新青年》中“革命”“科学”“民主”等词出现频次大体相当;1919-1922年,《新青年》中“民主”出现次数不到“科学”的1/10,不及“革命”的1/20。这种变化可说明( )
A.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发生转变 B.国民革命运动受到民众普遍拥护
C.资本主义政体模式被知识界否定 D.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改变
1940年,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指出,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产阶级还具有一定的革命性,这是中国与俄国的不同之点,在俄国“无产阶级的任务,是反对资产阶级,而不是联合它”。毛泽东的分析意在( )
A.借鉴俄国革命的经验 B.扩大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
C.阐释中国革命的性质 D.批判右倾错误的危害
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林则徐、魏源等人掀起了翻译和引进西方知识的热潮,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先驱。他们“开眼看世界”的原因是( )
A.受到了朝廷向西方学习的指引 B.受到了西方船坚炮利的刺激
C.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需要 D.意识到西方政治文明的先进
1920年9月,陈独秀在《谈政治》中说:“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生产阶级)的国家,创造那禁止对内对外一切掠夺的政治、法律,为现代社会第一需要。”这表明陈独秀( )
A.继续高举民主和科学的旗帜 B.开始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
C.已经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D.在近代中国宣传社会主义
中共于1927年夏与国民党分裂时几乎一无所有,到1930年前后,已经在南方数省交界地区创建了好几块农村根据地,发展了十几万红军。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土地革命的开展 B.武装斗争的贯彻 C.根据地发展壮大 D.反“围剿”的胜利
一二·九运动的口号“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所反映的时代特征是( )
A.在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B.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国民革命运动的进行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D.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八路军老兵回忆,当时的口号是“不留一根铁轨,不留一根枕木,不留一个车站,不留一个碉堡,不留一座桥梁,不留一根电杆”,“让敌人用脚同我们赛跑”,“让敌人用牛驴搬炮弹大炮”。下列战役中明显体现出口号所蕴含战略意图的是( )
A.平型关大捷 B.台儿庄战役 C.百团大战 D.淞沪会战
“素帆百万飞如箭,乘风顷刻敌前现。碧水静无波,疏星夜转多。弹飞如急雨,难阻雄师路。天险说长江,功成夜未央。”这首词描写的应该是( )
A.平津战役 B.辽沈战役 C.渡江战役 D.淮海战役
毛泽东说:“中国人民将会看见,中国的命运一经握在人民自己的手中,中国就将如太阳升起在东方那样,以自己辉煌的光焰普照大地……治好战争的创伤,建设起一个崭新的强盛的名副其实的人民共和国。”这表明新中国的建立( )
A.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纪元 B.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C.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 D.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非单选题(本大题共3小题,26题25分,27题25分,共5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盖天子、诸侯君臣之分始定于此。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材料二 当经济社会生活的发展消解了贵族对血缘和宗法纽带的神秘感时,政治的危机就会出现。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普遍进行变法活动,以图加强国家力量,同时中央集权也发展起来。那种宗法血缘与政治关系互补型的国家形态——分封制已失去了存在的根据,必须对此进行改革,使之向纯粹的以地缘关系为基础的政治社会过渡。而郡县制正是顺应这种大趋势创造并选择的一种新的国家治理方法。
——摘引自王明德《论春秋战国时期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
材料三 中国在历史上产生过九个统一全国的大朝代,我们可称秦汉为“第一帝国”,隋唐宋为“第二帝国”,明清则为“第三帝国”。第一帝国的政体还带贵族性格,世族力量强大。第二帝国则大规模和有系统地科举取士,造成新的官僚政治,而且将经济重心由华北的旱田地带逐渐转移到华南的水田地带。若将第二帝国和第三帝国比较,则可以看出第二帝国“外向”“开放”,带“竞争性”。与明清之“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迥然不同……第二帝国带扩张性,而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
——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根据材料一概括西周制度相比于以前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的影响。(8分)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政治转型的原因和表现。(9分)
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第二帝国”与“第一帝国”相比在中央行政制度和选官制度方面发生的主要变化。并简要说明其进步性。(8分)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中国人民,半个世纪以来受尽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欺凌……1937年七七以后,日寇进一步进行大规模的侵华战争,蹂躏我国土,屠杀我同胞,兽蹄所至,庐舍为墟。日本帝国主义给予我中华民族的损失和耻辱,实在是数不胜数。半个世纪以来,我中华民族所受的奇耻大辱,血海深仇,现在报仇雪耻了。这的确是我中华民族百年未有的大事,值得全国同胞的热烈庆祝。
——1945年9月5日《解放日报》
社论:《庆祝抗战最后胜利》
材料二 日本在1945年完全被摧毁了。尼米兹海军上将始终认为,美国海军的绝对优势使胜利得以实现,而且只要有海军的优势就足以获胜。苏联的观点认为红军参战是决定性的因素,即使没有原子弹也会是这样。看来是所有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才把日本一步步引向失败,然后又使失败突然来到。
——H·米歇尔《第二次世界大战》(下册)
材料三 恩格斯1893年10月10日给俄国友人尼·丹尼尔逊复信中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日本在侵华战争期间违反国际公法、惨无人道“屠杀我同胞”的典型例证。(6分)
根据材料二,作者提及的日本战败原因有哪些?你认为这样的分析全面吗?试作说明。(11分)
通过19世纪末和20世纪30年代日本发动的两次侵华战争对中国革命进程的影响,说明材料三观点的合理性。(8分)选择题答案(25道题,每题2分,共5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A A B A C A C D B A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B B C B B A A C B C
21 22 23 24 25
A D C C A
非选择题答案(2道题,每题25分,共50分)
26. 【答案】(1)变化:天子由诸侯之长变为诸侯之君,君臣之名分确定。(4分)
影响: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巩固了周王室的统治;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维护了西周较长时间的强盛。(4分)
(2)原因: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各国变法运动的促进;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5分)
表现:由分封制向郡县制转变;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4分)
(3)变化:中央行政制度:由三公九卿制向三省六部制转变;选官制度:由察举制向科举制转变。(4分)
进步性:加强了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和选拔人才。(符合史实,言之成理即可)(4分)
27. 【答案】(1)细菌战、毒气战、南京大屠杀。(6分)
(2)原因:美国海军的绝对优势;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美国投放原子弹;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6分)
不全面。(2分)忽视了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的作用。(3分)
(3)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加速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抗日战争的胜利增强了中国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8分)答案
选择题答案解析
A(A选项这些刻画符号是有规律的说明这些刻画符号能传达信息,故选A。B我国最早的汉字是甲骨文,故B错误。C选项从材料中无法体现。D选项既然这些刻画符号是有规律的,就表明这并不是人类无异于的涂鸦,故D错误。)
A (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主要反映了西周时期城市规模,说明了等级森严,战国时期临淄城成为当时最大的城市事实上意味着西周以来的分封制逐渐瓦解、等级秩序遭到破坏,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礼乐制度遭破坏,因此A符合题意。故选A。)
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其本质仍然属于思想文化专制,但显然更比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政策更为高明,B项正确: A、C、D三项均不属于思想方面的措施,故排除。)
A (依据材料“汉灵帝提高州牧的地位,位仅次于九卿,掌管一州的军政大权,形成州郡县三级体制”可知,刺史(州牧)的权力得到增强,这会对中央集权造成不好的影响,为后来分裂割据埋下隐患。故A正确。B.依据材料可知,地方权力的增强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B错误。 C.材料强调的是汉朝地方长官权力的增强,不会“扩大了汉朝统治范围”。故C错误。D.材料内容并不能体现地方行政效率的提高。故D错误。)
C (唐朝以前因为外戚的引入导致外戚专权现象的产生,宋朝以后吸取历史教训,摒弃了外戚辅政做法,明中期以后更是有意挑选寒微之家,由此可知,官僚政治呈现理性化倾向,故选C.材料中的做法是专制君主权力日益加强的表现,排除A;材料强调的是君主为防止外戚专权现象产生的而采取的具体措施,并不能得出政治统治日益腐朽的结论,排除B;君主专制始终还是人治,故排除D)
A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拓跋宏迁都洛阳,从地域上来说,避开了山西平城的恶劣气候环境;从文治上来说,平城的守旧势力太大,迁都洛阳有利于移风易俗,故选A项;改说汉语有利于促进传播汉族的先进文化,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鼓励通婚有利于促进民族交融,与材料不符, 排除C项:推广汉服有利于学习汉族先进文化,促进民族交融,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C(隋炀帝创立了科举制,唐太宗时期科举制得到承袭和完善,科举制度起到选拔优秀人才的作用使得“天下英雄入吾教中矣”,故排除A,选C BD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D (据材料“点睛之龙真的飞走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个故事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中国古代绘画写意传神、栩栩如生的特点,故D项正确:“画龙点睛的故事并不能说明古代绘画渴望俗世认可,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中国古代绘画借物抒情的特点。故B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古代绘画的娱乐教化目的,故C项错误。)
B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三省六部制下,中书省拟定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修建水利工程属于六部中工部的职责,所以运作程序应该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B项正确;ACD项的运作程序有误,排除。故选B项。)
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在地方推行分化事权的原则,设置转运使分割地方财权,设置通判监督知州,设置提点刑狱司分割地方司法权,因此A项正确;元朝行省制度设置的原则是“犬牙交错”,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中央集权,非君主专制,排除C项;材料与监察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B (宋代理学以理统情、追求高尚,同时商品经济发展使得市民阶层壮大,世俗文化大放异彩,在两者的共同作用下,宋代的审美情趣出现了雅俗共赏、理想与现实并存的状态,故选B项;士大夫追求雅境,与“兼备雅与俗的口味”的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审美观一定程度上确会影响人们的审美情趣,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宋代主要治国思想仍是儒家思想,未发生转变,排除D项。)
B(“右仆射兼中枢侍郎平章事”与宋代的平章政事一职极为相似,可知西夏仿宋建立官制,故选B项;西夏是党项族建立的民族政权,“均为汉族儒士”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建造连云宝塔之事虽与佛教有关,但并不等同于西夏以宗教维系上下级关系,C项属于过度推断,排除C项;张陟担任平章政事一职,虽位同宰相,但材料未涉及西夏的相权与皇权之间的冲突,排除D项。)
C (手工业和农业的分工使社会产生了不同的行业,从而使不同地区之间出现了商品交换,促进了贸易的发展,故选C项;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食物的生产者是在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后出现的,排除A项;“最好、最方便实用”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人类开始驯服猪、牛、羊等动物是在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后出现的,排除D项。)
B (明清时期由于商品经济发展,促使市民阶层的扩大,材料中“新兴的丝织业工场主、卖油郎、屠夫、轿夫、赌徒、浮浪子弟等”成为小说主人公,市民阶层影响扩大在文学作品中表现,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市民地位有所提高,冲击传统观念,故B项正确。题干涉及的主要是小说,故排除A。 小说创作进入新的阶段是在清朝时期,故C项错误。 商人政治地位一直不高,故D项错误。)
B (由“上进之阶,唯有出洋留学一途”,可见留学成为进取仕禄的主要途径,故排除A,选B;洋务运动时期,国内的新式教育已经起步,排除C;由时间“1910年”,可知,辛亥革命并未开始,排除D。)
A (由材料“北洋军阀和各地大小军阀的分裂割据与混战局面就此形成。”,可见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造成军阀割据局面形成,故选A;B是外部因素,排除B;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才混战,排除B;D是军阀割据局面形成的深层次原因,排除D。)
A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民主出现频率降低,革命出现频率剧增。结合所学知识,这种变化的原因在于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主要传播马克思主义,而马克思主义主张用革命的方式夺取政权。故答案为A项;国民革命运动是在1924-1927年,时间不符,并且材料只涉及知识分子阶层,无法得出民众普遍拥护的结论,排除B项;当时资本主义政体模式被部分知识界否定,不符史实,排除C项;当时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主要矛盾未变,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C (材料中毛泽东认为中国与俄国存在不同之处,说明毛泽东主张中国革命不能借鉴俄国革命的经验,排除A;中国共产党代表无产阶级和整个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与资产阶级的阶级属性不同,排除B;材料强调中国革命要联合资产阶级以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任务,意在阐释中国革命的性质问题,故选择C;材料没有涉及对右倾错误的批判,且此时党内也并不存在严重的右倾,排除D。)
B (当时朝野上下大都存在浓厚的华夷观念,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林则徐、魏源受到西方先进技术的冲击,故B项正确;林则徐、魏源均是封建地主阶级代表,不会发展资本主义工业,故C项错误;林则徐、魏源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故D项错误。)
C (据材料可知,陈独秀已经看到了工人阶级力量的逐渐壮大,提出“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生产阶级)的国家”,说明他的思想已经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C项正确;这一时期陈独秀已经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其大力传播的是马克思主义而非民主科学,排除A项;B项错在“开始”,排除;D项与史实不符,首先宣传社会主义的是李大钊,排除。)
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之后,共产党进行了土地革命,使广大农民获得了土地,得到了农民阶级的支持,开启了革命根据地的燎原之势,故答案为A项。B项武装斗争是保障根据地扩大的稳定的前提,排除;C项是对材料的描述,不是原因,排除;D项不是根据地数量、规模扩大的主要原因,排除。)
D (一二·九运动发生在1935年,此时日本侵华形势日益严峻,故D项正确;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是在1919年,故A项错误;国民革命运动时间是1924—1927年,故B项错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是在1937年,故C项错误。)
C (从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所提到的战役应该是百团大战,百团大战是通过大规模的破袭战,破坏敌人的交通线和通信设备,打击敌人的有生力量,C选项符合题意。平型关大捷是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A选项排除。台儿庄战役取得抗战以来最大的胜利,B选项排除。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野心,D选项排除。)
C (结合材料中“素帆百万”“说长江”等信息可知为渡江战役,故选C项。)
A (材料“中国就将如太阳升起在东方那样,以自己辉煌的光焰普照大地……治好战争的创伤,建设起一个崭新的强盛的名副其实的人民共和国”说明新中国的建立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纪元,故A项正确。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故B项错误;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故C项错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是在改革开放后,故D项错误。)
非选择题答案
26.(1)变化:天子由诸侯之长变为诸侯之君,君臣之名分确定。(4分)
影响: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巩固了周王室的统治;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维护了西周较长时间的强盛。(4分)
(2)原因: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各国变法运动的促进;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5分)
表现:由分封制向郡县制转变;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4分)
(3)变化:中央行政制度:由三公九卿制向三省六部制转变;选官制度:由察举制向科举制转变。(4分)
进步性:加强了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和选拔人才。(符合史实,言之成理即可)(4分)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自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盖天子、诸侯君臣之分始定于此”可知,西周制度的变化表现在天子由诸侯之长变为诸侯之君(或君臣名分确定)。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回答分封制的影响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经济社会生活的发展消解了……政治的危机就会出现”可得出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根据材料二“各国普遍进行变法活动,以图加强国家力量”可得出各国变法运动的促进;根据材料二“中央集权也发展起来”可得出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郡县制正是……一种新的国家治理方法”可得出由分封制向郡县制转变;结合所学战国时期的相关知识可得出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第二帝国则大规模和有系统地科举取士,造成新的官僚政治”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体制、选官制度变化的角度进行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回答其意义。
27.【答案】(1)细菌战、毒气战、南京大屠杀。(6分)
(2)原因:美国海军的绝对优势;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美国投放原子弹;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6分)
不全面。(2分)忽视了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的作用。(3分)
(3)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加速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抗日战争的胜利增强了中国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8分)
【解析】第(1)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诸如细菌战、毒气战、南京大屠杀等。第(2)问,从材料我们可以归纳出美国因素(海军、原子弹)、苏联因素、综合因素等,材料显然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即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的关键作用。第(3)问,结合材料中时间限定,主要理解甲午中日战争和抗日战争对于中国历史发展进程在客观上所起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