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平顶山市龙河实高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平顶山市龙河实高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0.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1-07 15:06:02

文档简介

龙河实验高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
语文
总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命题人: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核心为“中和”。“贵和尚中”的中和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它也构成中华政治文化的精髓,是古代治国理政智慧的灵魂。
儒家经典《中庸》首次从宇宙本体高度提出:“中者天下之大本,和者天下之达道。”中和之道是宇宙天地的大本达道,也成为根本的治国理政之道。儒家理想的尧舜禹三代“圣人之治”即中和之治。儒家自孔子开始,就肯定尧舜禹三代圣人相授相受的治国理政之道就是“允执厥中”的中和之道,简称中道。孔子高度肯定舜具有治国理政的大智慧,这个大智慧集中体现在舜善于“执中”的治国之道上,即善于在深入广泛考察了解的基础上,正确及时地去除过与不及的两种片面性,而制定并实施最具合理性的决策举措,从而有效改善百姓生活。显然,这种执两用中的治国理政之道,包含着深刻的历史辩证法和唯物辩证法智慧。而作为古代治国理政的核心,中和之德是古代治国理政主体的核心素质。
中和政德要求治国理政主体必须具有智仁勇统一的“中庸”品格。中庸是中和之道的实践运用,对治国理政主体而言,中庸原则就是要求古代君王和各级官员做到正确制定和有效实施各项治理措施,达到治国平天下目标。而这就要求各级官员具有智仁勇合一的中庸品格。《中庸》说:“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一个优秀的官员,要正确合理地决策并有效实施决策,就必须同时具有“可均”的智、“可辞”的仁、“可蹈”的勇,三者缺一不可。
中和政德要求治国理政主体必须具有中立不倚、和而不流的品格。儒家的中和之道倡导树立理想的中和人格,这种中和人格的本质特征就是《中庸》提出的中立不倚、和而不流。孔子最厌恶的人格是没有独立原则性的“乡愿”,他们在官场上,善于做好好先生,不敢坚持原则,不敢承担责任,圆滑世故,柔顺应对,丧失独立品格。显然,这样的官场人格“无忠直之风,天下以此薄之”,是为政之大害。
中和政德要求治国理政主体必须具有和而不同、可否相济的政风。《国语·郑语》载,西周末年,史伯揭露周幽王执政之大弊就在于“去和而取同”,而齐国政治家晏婴对齐景公也提出君臣之间应该建立一种可否相济、同异相济的关系。只有君臣可否相济、上下同异相济,决策才更完善,执行才更通畅,政局才能平稳。孔子进而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观点,提倡“和而不同”的政治品格。
中和政德要求治国理政主体加强敬以持中、发以成和的道德修养。《中庸》强调,“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要求官员在治理实践中,在与百姓打交道中,表现出正确的道德情感,做到以百姓之忧乐为忧乐,以天下之喜怒为喜怒。要培养自己的中和政德,就必须加强自己的修养,做到恭敬主一、持义律己、涵养省察、戒慎恐惧。只有加强致中和的修养,完善自己的中和政德,才能有“发而中节”的情感行为,才能赢得天下百姓的爱戴,才能实现人和政清的理想政局。
(摘编自董根洪《中和:中华传统治理文化的精髓》,《北京日报》2021年8月30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庸》从宇宙本体高度提出的中和之道包含着深刻的历史辩证法和唯物辩证法智慧。
B.智仁勇统一的“中庸”品格只有在执政者身上才能充分体现出国家的最高生存智慧。
C.儒家的中和之道倡导为政者要坚持原则,承担责任,要具备有“忠直之风”的官场人格。
D.治国理政主体要想赢得天下百姓的爱戴,就要加强敬以持中、发以成和的道德修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明确指出中和构成中华政治文化的精髓,也是古代治国理政智慧的灵魂。
B.文章第二段先引用再举例,阐述了“允执厥中”的中和之道是根本的治国理政之道。
C.文章重点从三个方面阐述了治国理政主体必须具有智仁勇统一的中和政德的品格。
D.文章采用总分式结构,论证时分解论点,严谨有序,展示了议论文说理的严密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和之治是儒家理想的尧舜禹三代“圣人之治”,因而普遍受到历代统治者的肯定。
B.要求治国理政主体具有中立不倚、和而不流的品格,符合儒家树立中和人格的倡议。
C.孔子创造性地提出“和而不同”的观点,这对中华传统治理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D.只要治国理政主体加强道德修养,完善自己的中和政德,就能实现人和政清的理想政局。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网红的素质何时才能赶上颜值?
近日,有网友反映,虎牙主播“莉哥”在直播中,公然篡改国歌曲谱,以嬉皮笑脸的方式表现国歌内容,并将国歌作为自己所谓“网络音乐会”的“开幕曲”。被举报后,该主播直播间已被虎牙封禁。虎牙直播平台在官方微博上公布了对此事的处理结果:虎牙平台决定即日起封禁主播“莉哥”的直播间,冻结主播“莉哥”的直播账号,下架全部相关影像作品,对其进行整改教育。主播“莉哥”也在微博上就此事道歉。
其实“莉哥”不是第一个因为言行不当违法违规、引起众怒最后被封号的网红。在几个月前,斗鱼直播平台的主播“陈一发”也因早年的不当言行而受到公众谴责并被平台封号。她在2016年直播过程中,曾将东三省沦陷、鸦片战争、南京大屠杀等民族惨痛记忆用作不当类比;在游戏中,将一日本游戏角色动作戏称为“参拜靖国神社”,引发网友强烈不满。
网红的不当行为不只存在于网络平台,更有甚者在现实中对孕妇大打出手,致使对方入院抢救。9月初,杭州一名孕妇在微博上控诉,称在外散步时被网红“Saya”未牵绳的狗吓到,冲突中被其“撕扯头发、推肚子、踢大腿”,还被其母亲用各种恶毒语言辱骂,被迫入院检查治疗。最终,“Saya”母女受到相应处罚。
从近日的“戏唱国歌”事件回顾过去的几个月,不难发现从今年7月到10月,几乎每个月都有网红因为不当言行引众怒、上热搜。事件过程无外乎网友举报、舆论谴责、平台封号、网红致歉。网红们的道歉信也都写得言辞恳切,纷纷表示会好好反思,绝不再犯。只是这次次让人出离愤怒的行径,篇篇话术雷同的致歉何时才能终止呢?毕竟公众最需要的不是“下不为例”,而是绝不发生。
归根结底,一方面是网红门槛太低,处在其中的部分大V颜值在线、素质缺乏,靠一张脸蛋爆红,粉丝涨了,责任不涨;收入涨了,公德没涨。手里的“麦克风”比别人大好几圈,不想想巨大影响力下需背负更多责任,却光想着如何把影响力变现。直到自己口出狂言、行为出位,才意识到错误的严重性,但此时坏的影响已经无法挽回。
另一方面,各直播平台对主播的法律知识培训和爱国主义教育、素质教育都还做得不够。一旦事件发生只能靠封禁直播间了事,到头来陷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恶性循环,言行不当的网红依旧层出不穷,且这些网红造成的恶劣影响已经形成,即便事后给予严厉处罚也难以消除既有恶果。
“素质赶不上颜值”可谓当下网红行业的尴尬现状。对于网红来说,只有灵魂有厚度、内在有深度、素质和颜值并驾齐驱,才能真正得到大众的支持,否则,那些没素质的网红,恐怕是被捧得越高就摔得越重。
(摘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标题采用疑问句式提出论点,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B.文章第2、3段都采用举例论证的方式,论述网红普遍存在素质低下、行为表现恶劣的现象。
C.文章主要分析了网红不当行为的原因在于网红门槛太低、素质缺乏。
D.文章结尾向网红提出期望,并警告鞭策,意义深刻,发人深思。
5.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部分网红的低素质行为如不抓紧扼制,将会造成更加恶劣的社会影响。
B.只要平台加强管控,就可以杜绝恶性事件的发生。
C.从网红们言辞恳切的道歉信里可以看出他们的悔改之心,下次一定不会再犯错。
D.对于平台来说,在事发之后封禁直播间是最好的也是唯一的解决办法。
6.要改变网络直播乱象的局面,你有哪些建议?(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鸡炖三遍
唐风风
故事是母亲讲的。
花奶奶四儿一女,农业社的时候,两口子起早贪黑累死累活,一家人也是成天瘪着肚子,生活过得像米筛,到处是窟窿,真应了那句话:“半大小子吃死老子。”
刚入冬,花奶奶的婆婆去世了,花奶奶东凑西借,请人置办,好不容易打发老人入土为安,按老理儿最后需请帮工的乡亲吃顿饭,事情就算彻底办完了。
白面缸仨月前就见了底,花奶奶硬着头皮跑了四家才借了五六斤面,让做饭的大师傅看了看,大师傅皱皱眉:“就这吧!”按规矩,这顿大锅饭得有荤腥,花奶奶哪有钱买肉,鸡屁股里抠的几分钱还不够换油盐呢,咬咬牙很狠心把一只母鸡杀了,杀鸡的时候,花奶奶躲出去老远,收拾鸡的时候,望着鸡肚子里葡萄一样的鸡软蛋,花奶奶擦起衣襟一个劲抹眼泪。
傍晚,大师傅出门时叮嘱:“水开了,慢火炖两个钟头,千万盖好盖子别让野猫野狗给祸害了,明儿就用呢。”
入夜,一家人喝着稀糊糊,一人分一个柿子窝窝头,小五抢着用水涮了糊糊锅,咕咚一口,满意地喝了下去。很快,香味悠悠地从厨房飘出来,小五咽一口唾沫,几个孩子受了传染,也不由自主吞口唾沫,本家爷爷也跟着喉结一动。不自觉地,一家人就围在厨房火炉旁,小三伸脖子,使劲吸冒出的白汽。香气愈来愈浓郁,四丫头伸手去揭锅盖,花奶奶一巴掌拍在手背上:“别动!”四丫头嘟囔道:“我只看看。”“看也不行!”花奶奶训斥道。花奶奶心里敞亮,倘若掀开盖子,怕是神仙也难忍住。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了,孩子们你看看我,我眼瞅你,最后齐齐看向父亲。本家爷爷开口了:“要不咱喝口汤吧,汤这么多,喝点儿没啥,大不了再续点儿水。”“好啊,好啊!”老二鼓掌,几个孩子眼睛一下子移到母亲脸上。花奶奶心里觉得应该阻止,但看着能伸出舌头的五双眼睛,嘴唇翕动一下,没出声只点点头。小四跑去拿来碗,花奶奶掀开锅盖,一圈人同时深吸一口气,一人一勺,花奶奶紧招呼:“凉凉再喝,烫嘴咧!”大儿子鼓着腮帮子用力吹,老二直接把碗端到寒冷的屋外,小三干脆端着碗就着边慢慢嘬,四丫头笑着没动,小五晃悠着碗,让汤在碗里一圈一圈打转儿,花奶奶和本家爷爷互相望一眼,同时说:“你也喝一口吧!”说完都笑了。花奶奶端起碗的时候,身子一背,几颗泪蛋蛋落在汤里。一眨眼,一溜碗又摆到炉台上,“真香啊!”“那叫鲜,不叫香。”“没有放盐。”“你们女娃毛病多!”几个孩子叽叽喳喳异常兴奋,平时最话痨的老三嘶嘶着凉气没吭声。“三哥你咋了?”“喝得急,烫舌头了!”全家人一下子笑翻。
看着一溜碗,花奶奶望向丈夫,恰和丈夫的目光相遇,花奶奶每个碗里捏一撮盐,给五个孩子一人又盛了一碗,锅里的汤眼看着见了底,拎起大水壶,堪堪倒完一壶。花奶奶在厨房盯着足足炖了三小时,才拖着疲惫的身子躺下,很快进入了梦乡。
也许是喝了鸡汤的缘故,几个孩子你出我进不停地去院里上茅房。
一早大师傅去看锅里炖的鸡,一掀盖子就晕了圈,大呼小叫喊来花奶奶。锅里干巴巴剩着鸡,花奶奶很很一惊:“真是见了鬼了。”看见炉边的盐罐子,想想几个孩子,随即明白了,赔着笑:“还好,还好,鸡还在!”大师傅生气了:“十几个大男人一只鸡管啥用?我要的是鸡汤!咱也就能凑合做一锅稀点儿的鸡汤揪片!”
要强的花奶奶扭头奔出院外,追得几只鸡乱飞。大师傅跑出来死死拦下,锅里那只可怜的鸡便被第三次放入清水中,一直炖到快晌午,花奶奶又去借了一斤多面,鸡肉撕成细丝,葡萄一样的鸡软蛋也都放了进去。知道原委的帮工都说那天的鸡汤揪片特别好吃,听着夸奖,花奶奶的脸成了红布。
故事没讲完,母亲就叮嘱我:花奶奶让你过去一趟呢。
院墙外爬满爬山虎,院里传出上党梆子的乐曲,进门,二层小楼前,和煦的阳光下,花奶奶闭眼躺在摇椅里摇啊摇,手里捧着戏匣子。我陪花奶奶说话,提起鸡汤的事,花奶奶摇椅一顿,随即笑着说:“陈芝麻烂谷子的事,早不记得了。”
告别的时候,花奶奶一再嘱咐:“下周,五月初九小五的孩子结婚,一定回来吃席哦!”
(选自《小小说月刊》2021年第5期)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小说的内容朴实,情节并不复杂,文章主要写母亲对我讲述几十年前花奶奶“鸡炖三遍”之事,结尾又回到了现实,文章首尾圆合,别具匠心。
B.讲述的故事一开始就交代了时代背景,花奶奶两口子起早贪黑累死累活,一家人仍然每天吃不饱,“跑了四家才借了五六斤面”,可以看出这种窘况应该不止他们一家。
C.花奶奶夫妻两个因为不忍心看着又饿又馋的孩子们一个劲咽口水,就让他们把炖的鸡汤喝了两遍,所以请乡亲吃的鸡汤只能是第三遍炖的了。
D.虚构是小说的灵魂,而真实是虚构的源泉。本文再现了农业社时期饿肚子、吃鸡汤时的馋相等方面的真实情景,为小说的虚构提供了生活真实的支撑。
8.花奶奶一家人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请简析小说人物形象塑造上的特色。(6分)
9.英国著名的文学家毛姆说:“讲故事的人只需从自己的视角讲他确定的事。”请简要说明小说叙事结构特色并分析其对小说主题表现的好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水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日:“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日:“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徙知湖州,上表以谢。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御史李定等摭其表语,并媒薛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四年知杭州。杭本近海,地泉咸苦,居民稀少。唐刺史李泌,始引西湖水作六井,民足于水。白居易又浚西湖水入漕河,自河入田,所溉至千顷,民以殷富。湖水多葑,自唐及钱氏,岁辄浚治,宋兴,废之,葑积为田,水无几矣。轼见茅山一河,专受江潮,盐桥一河,专受湖水,遂浚二河以通漕。复造堰闸,以为湖水蓄泄之限,江潮不复入市。以余力复完六井。又取葑田积湖中南北径三十里为长堤以通行者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杭人名为苏公堤。轼二十年间,再茌杭,有德于民,家有画像,饮食必祝。又作生祠以报。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有改动)
10.(3分)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又取葑田/积湖中南北径/三十里为长堤/以通行者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
B.又取葑田积湖中/南北径三十里/为长堤以通行者/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
C.又取葑田/积湖中/南北径三十里/为长堤以通行者/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
D.又取葑田积湖中/南北径三十里为长堤/以通行者/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3分)
A.“冠”又称“加冠”“弱冠”,指男子二十五岁。古代男子成年时举行加冠的礼仪。
B.“元昊”,党项族,西夏的开国皇帝,在位时对北宋作战,扩展确立西夏的疆域。
C.“刺史”,原为朝廷所派督察地方之官,在唐朝是州最高行政长官,后为地方官职。
D.“生祠”,是古代民俗,指为活着的人建立祠庙而加以奉祀,是用来纪念活人的。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轼家教良好,母亲程氏亲口把书上知识传授他,成年后,博通经史,写文章每天可以写数千字。对古今成败得失,常能说出其中要害。
B.苏轼恪尽职守,任职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时,百姓差役繁重,衙吏相继破产。苏轼访察其利弊所在,修订衙规,从此劳役减少一半。
C.苏轼虽受小人陷害,却随缘自适。苏轼遭受陷害,被捕人狱,但出狱被贬黄州后,却能与农夫老翁融治相处,并自号“东坡居士”。
D.苏轼一心为民,第二次到杭州任职时,疏通茅山和盐桥二河来通航运,并建造了坝堰闸门,作为积蓄湖水的枢纽,兼以排泄湖水。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2)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4~15题。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李白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绘声绘色展开一幅深山早行的立体图景。借犬声、水声叠加,拓开了纵深的景象,还原出山间美妙的乐章。
B.颔联写道士不在道院,诗人心情有些失落,与尾联书写“无人知所去”及“愁倚”松树下形成呼应。
C.颈联描绘了雾气与翠竹一色、山泉凌空飞泄的奇妙景色,“挂”写泉水从山峰上流出,有化静为动的效果。
D.尾联由景及人,表现诗人因“不遇”而流露出的怅惘之情,徘徊松树之间的行为将惆怅情绪形象地表达而出。
15.赏析颈联中的“分”和“挂”字的妙用(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 《荀子·劝学篇》中,荀子以设喻引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论断,进而推出人只有博学自省,才能智慧明理,行为无过的观点。
(2)辛弃疾在北固亭上凭高望远,面对锦绣江山,不由得遥想和缅怀起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他写下了表现古代英雄叱咤风云、驰骋疆场的千古名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关于学与思的关系,孔子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而荀子在《劝学》中则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项羽是个多色彩的人物。刚烈坚强又____________,雄心勃勃又谦谦君子,欲雄霸天下又留恋家乡,八尺男子却____________。他少不读书,临终之时却填了一首感天动地、____________千古的好歌词:“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他杀人如麻,却爱得缠绵,在生死存亡、身陷重围之际还与虞姬弹剑而歌,然后从容自刎,真可以说堪比现代“刑场上的婚礼”。这种沙场上的王者之爱比起唐明皇杨贵妃宫闱中靡靡之爱不知要高出多少倍。( )他身上有矛盾,有冲突,有故事;而其形象又壮如山,声如雷,貌如天神,是艺术创作的好____________,民间说唱的好话题。连国粹京剧都专为他设了一个脸谱。而民间以霸王命名的“霸王花”“霸王鞭”等不知几多。全国北至河北南到台湾,“项王祠”“项王庙”又不知有多少,百姓自觉地封他为神。南迁到福建的王姓奉霸王为自家的保护神,台湾许姓从大陆请去项羽塑像建庙供养,以保佑他们平安、幸福。这就像商人把关羽奉为财神。没有什么理由,就是信,自觉地信。
17.依次填入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优柔寡断 儿女情长 流传 原型
B.首鼠两端 儿女情长 流传 原形
C.首鼠两端 情深义重 留传 原型
D.优柔寡断 情深义重 留传 原形
1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他杀人如麻,而且爱得缠绵,在身陷重围、生死存亡之际还与虞姬弹剑而歌,然后从容自刎,真堪比现代“刑场上的婚礼”。
B.他杀人如麻,却爱得缠绵,在生死存亡、身陷重围之际还与虞姬弹剑而歌,然后从容自刎,真堪比现代“刑场上的婚礼”。
C.他杀人如麻,而且爱得缠绵,在生死存亡、身陷重围之际还与虞姬弹剑而歌,然后从容自刎,真可以说堪比现代“刑场上的婚礼”。
D.他杀人如麻,却爱得缠绵,在身陷重围、生死存亡之际还与虞姬弹剑而歌,然后从容自刎,真堪比现代“刑场上的婚礼”。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他是一个性情中的人物,艺术境界中的人物,巨大的悲剧之美体现在他身上,后人不能不爱他。
B.他是一个性情中的人物,艺术境界中的人物,有巨大的悲剧之美,后人不能不爱他。
C.他是一个艺术境界中的人物,性情中的人物,巨大的悲剧之美体现在他身上,后人不能不爱他。
D.他是一个艺术境界中的人物,性情中的人物,有巨大的悲剧之美,后人不能不爱他。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20.请根据对联的写作要求,结合所学课文内容,从下面两副对联中任选一副,完成上联或下联。(注意括号内的提示) (4分)
(1)上联:万山红遍,满目秋景壮丽
下联:____________(化用毛泽东《沁园春·长沙》诗句)
(2)上联:____________
下联:伤今众求学有长幼尊卑(取材于韩愈《师说》)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80个字。(7分)
2019年7月5日,“财政部人民币零售国债澳门首发开售仪式”在澳门举行。财政部在澳门特别行政区成功发行20亿元人民币国债,这是财政部首次在澳门发行国债,也是首笔在澳门本地簿记发行、登记托管并上市交易的主权债券。此次澳门人民币国债的发行,受到了离岸市场广泛欢迎,有关货币当局、政府性基金、养老金、商业银行、基金及资产管理公司等类型投资者踊跃认购,非零售部分认购倍数达3.2倍。本次中央政府首次在澳门发行20亿元人民币国债,对加快推动澳门债券市场建设,引导更多发行体在澳门发行人民币债券,进一步加强内地与澳门的金融合作具有重大意义。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一百年前,我们的祖辈在《新青年》中呐喊:“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
五十年前,我们的父辈在《青春万岁》中高歌:“我们有时间,有力量,有燃烧的信念,我们渴望生活,渴望在天上飞。”
今天,广大青年既是追梦者,也是圆梦人。追梦需要激情和理想,圆梦需要奋斗和奉献。广大青年在奋斗中释放青春激情、追逐青春理想,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可自拟副题,自选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试卷第2页,共8页
试卷第1页,共8页语文
参考答案
选择题:3分/个
1.B 2.C 3.B 4.C 5.A
6.(6分)①网络主播不能只靠颜值,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公德意识(或爱国意识)。
②网络平台要加强监管力度,规范管理。
③观众要提升审美品位,不要对网红的低劣行为推波助澜。
7.C
8.(6分)①细节描写生动传神:(如:写鸡汤香味悠悠地从厨房飘出来时,“小五咽一口唾沫,几个孩子受了传染,也不由自主吞口唾沫,本家爷爷也跟着喉结一动”)
②人物言行个性化。(如:五个小孩千形百态的喝汤描写)
③人物形象富有时代特征。(农业社的时候,两口子起早贪黑累死累活,一家人也是成天瘪着肚子,生活过得像米筛,到处是窟窿,“半大小子吃死老子。”)
9.(6分)(1)叙事结构特色:
①叙述人称(角度)巧妙独特。借助小说中人物“母亲”叙述,及第一人称 “我”的所闻来转述,给读者以真实感的同时,由“母亲”和“我”来串联花奶奶一家的过去与现在。
②首尾呼应,结尾别具匠心。文中母亲对“我”讲述几十年前发生在花奶奶家因吃不饱肚子而馋鸡汤一事,最后以“绿意盎然的爬山虎、上党梆子的乐曲、和煦的阳光、二层楼下的摇椅里陶醉在音乐里的花奶奶”收束全篇,构成了一幅温暖、祥和、富足的画面,这美好的画面与前面一家人嘴馋喝鸡汤形成对比,留下空白,含蓄蕴藉又耐人寻味。
(2)对表现主题的作用:通过今昔对比突出主题。从结尾看,花奶奶现在的生活与几十年前的农业社时期相比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贫穷不堪的花奶奶正在安享幸福的晚年,也表达了“我”抚今追昔时内心的喜悦之情。
10.B 11.A 12.B
13.(1)(5分)富人出去了,百姓都动摇,我和谁守城?我在这里,一定不能让水冲塌城墙。
(2)(5分)又因为对百姓不利的一些事情不敢(明)说,就写诗来讽谏,希望对国家有帮助
14.C
15.(6分) 野竹与云气相接,这本是一幅静景,但诗人用了一个“分”字,就有了动的意味,它使人联想到随山冈徐徐移动的云雾,不断从野竹梢头飘过的情景。(3分)一线泉水,凌空飞泻,这本来是一幅动景,然而诗人用一个“挂”字,就由动化静了,它使人像看到陡峭的山峰上,山泉垂直落下的图景。
16.(6分,每空1分)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故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
17.A 18.D 19.B
20.(2选一,4分)漫江碧透,万类霜天自由
颂古圣从师无高低贵贱
21.(7分)关键信息:①2019年7月5日;②财政部首次在澳门成功发行20亿元人民币国债;③受到离岸市场欢迎;④对加强内地与澳门的金融合作具有重大意义。
22. (60分)【立意】
从材料的时间看:祖辈的青春、父辈的青春、当代青年的青春或者三代人的青春传承。
从材料中形容青春的关键词看:青春的变迁、青春与时代的责任、青春与青年的使命、青春与历史的担当等。
无论怎样立意,“青春”这个核心词都不可或缺,同时,对青春应是赞扬的,青春的形象是正面的,要体现出青春与时代、民族、国家的结合,起到鼓舞青年人奋发的效果。参考答案1.B 2.C 3.B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B.“只有在执政者身上才能充分体现出国家的最高生存智慧”于文无据,第三段只是说“中和政德要求治国理政主体必须具有智仁勇统一的‘中庸’品格”,只是说要去治国理政者必须具有智仁勇统一的“中庸”品格,并不是只有在他们身上才能体现。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文章重点从……阐述……”错误,从文章第三段开始,从四个方面论证中和政德对治国理政者的要求,即“中和政德要求治国理政主体必须具有智仁勇统一的‘中庸’品格”“中和政德要求治国理政主体必须具有中立不倚、和而不流的品格”“中和政德要求治国理政主体必须具有和而不同、可否相济的政风”“中和政德要求治国理政主体加强敬以持中、发以成和的道德修养”,这四个方面是并列关系,“必须具有智仁勇统一的中和政德的品格”只是中和政德对治国理政主体的要求的一个方面,所以不能说“重点……”。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章观点的能力。
A.“中和之治是儒家理想的尧舜禹三代‘圣人之治’”错误,原文第二段说“儒家理想的尧舜禹三代‘圣人之治’即中和之治”,但反过来说,未必就成立:且“因而普遍受到历代统治者的肯定”于文无据。
C.“创造性地”曲解文意,从原文第五段“孔子进而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观点”一句中“进而”二字看,孔子是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的观点。
D.“只要……就能”错误,逻辑关系错误,把必要条件当作了充分条件,原文最后一段说“只有加强致中和的修养,完善自己的中和政德,才能有‘发而中节’的情感行为,才能赢得天下百姓的爱戴,才能实现人和政清的理想政局”。
故选B。
4.C 5.A
6.①网络主播不能只靠颜值,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公德意识(或爱国意识)。
②网络平台要加强监管力度,规范管理。
③观众要提升审美品位,不要对网红的低劣行为推波助澜。
【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C.“原因在于网红门槛太低、素质缺乏”以偏概全。结合“归根结底,一方面是网红门槛太低,处在其中的部分大V颜值在线、素质缺乏,靠一张脸蛋爆红,粉丝涨了,责任不涨;收入涨了,公德没涨”“各直播平台对主播的法律知识培训和爱国主义教育、素质教育都还做得不够”分析,选项中“网红门槛太低、素质缺乏”仅仅是网红不当行为的原因之一。
故选C。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只要平台加强管控,就可以杜绝恶性事件的发生”错误。从原文“网红的不当行为不只存在于网络平台,更有甚者在现实中对孕妇大打出手,致使对方入院抢救”来看,恶性事件不只出现在网络平台,现实中的恶性事件不是平台加强管控就能避免的,选项的表述过于绝对。
C.“从网红们言辞恳切的道歉信里可以看出他们的悔改之心,下次一定不会再犯错”错误。原文“只是这次次让人出离愤怒的行径,篇篇话术雷同的致歉何时才能终止呢?毕竟公众最需要的不是‘下不为例’,而是绝不发生”“不难发现从今年7月到10月,几乎每个月都有网红因为不当言行引众怒、上热搜”,可知,“话术雷同的致歉”并不能看出他们的悔改之心,选项的表述过于绝对。
D.“在事发之后封禁直播间是最好的也是唯一的解决办法”错误。可见“一旦事件发生只能靠封禁直播间了事,到头来陷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恶性循环,言行不当的网红依旧层出不穷,且这些网红造成的恶劣影响已经形成,即便事后给予严厉处罚也难以消除既有恶果”,对于平台来说,封禁直播间治标不治本,是恶性循环,故不是最好的办法,更不是唯一的解决办法。
故选A。
6.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本信息及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题干问的是“要改变网络直播乱象的局面,你有哪些建议”,需要结合文本内容,分别从网络主播、网络平台及观众等角度分析。
结合“处在其中的部分大V颜值在线、素质缺乏”“责任不涨”“公德没涨”“不想想巨大影响力下需背负更多责任,却光想着如何把影响力变现。直到自己口出狂言、行为出位,才意识到错误的严重性,但此时坏的影响已经无法挽回”分析,有的网络主播有颜值,但却素质,没有责任心,甚至口出狂言,要改变网络直播乱象的局面,需要网络主播改变自己,不能只靠颜值,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公德意识。
结合“各直播平台对主播的法律知识培训和爱国主义教育、素质教育都还做得不够。一旦事件发生只能靠封禁直播间了事……即便事后给予严厉处罚也难以消除既有恶果”分析,各直播平台要加强监管,不能只靠封禁直播间了事,要规范管理。
结合“对于网红来说只有灵魂有厚度、内在有深度、素质和颜值并驾齐驱,才能真正得到大众的支持,否则,那些没素质的网红,恐怕是被捧得越高就摔得越重”分析,观众需要有正确的品味,提升审美品位,不能盲目捧那些没素质的网红,不要对网红的低劣行为推波助澜。
7.C
8.①细节描写生动传神:(如:写鸡汤香味悠悠地从厨房飘出来时,“小五咽一口唾沫,几个孩子受了传染,也不由自主吞口唾沫,本家爷爷也跟着喉结一动”)
②人物言行个性化。(如:五个小孩千形百态的喝汤描写)
③人物形象富有时代特征。(农业社的时候,两口子起早贪黑累死累活,一家人也是成天瘪着肚子,生活过得像米筛,到处是窟窿,“半大小子吃死老子。”)
9.(1)叙事结构特色:
①叙述人称(角度)巧妙独特。借助小说中人物“母亲”叙述,及第一人称 “我”的所闻来转述,给读者以真实感的同时,由“母亲”和“我”来串联花奶奶一家的过去与现在。
②首尾呼应,结尾别具匠心。文中母亲对“我”讲述几十年前发生在花奶奶家因吃不饱肚子而馋鸡汤一事,最后以“绿意盎然的爬山虎、上党梆子的乐曲、和煦的阳光、二层楼下的摇椅里陶醉在音乐里的花奶奶”收束全篇,构成了一幅温暖、祥和、富足的画面,这美好的画面与前面一家人嘴馋喝鸡汤形成对比,留下空白,含蓄蕴藉又耐人寻味。
(2)对表现主题的作用:通过今昔对比突出主题。从结尾看,花奶奶现在的生活与几十年前的农业社时期相比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贫穷不堪的花奶奶正在安享幸福的晚年,也表达了“我”抚今追昔时内心的喜悦之情。
【解析】
7.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就让他们把炖的鸡汤喝了两遍”说法错误。通过阅读小说可知,花奶奶只让孩子们喝了一遍鸡汤,另一遍是孩子们偷喝的。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
本篇小说情节虽然简单,但作者将文章写得生动传神,尤其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做的非常成功。
首先,小说中对人物的细节描写生动传神。小说通过一系列的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花奶奶一家嘴馋、喝鸡汤的场面,真实、生动而又传神,读来让人忍俊不禁,却又心酸不已。如小说中“小五咽一口唾沫,几个孩子受了传染,也不由自主吞口唾沫,本家爷爷也跟着喉结一动。不自觉地,一家人就围在厨房火炉旁,小三伸脖子,使劲吸冒出的白汽”“花奶奶心里觉得应该阻止,但看着能伸出舌头的五双眼睛,嘴唇翕动一下,没出声只点点头”,其中的动作神态描写活灵活现,将饥饿年代人们对食物的渴望传神地表达出来。
其次,小说中人物言行的个性化。小说中各个人物的言行举止都非常符合自身的特点,让读者读起来觉得生动真实。如在喝鸡汤时,五个孩子的动作神态各不相同,大儿子鼓着腮帮子用力吹,老二直接把碗端到寒冷的屋外,小三干脆端着碗就着边慢慢嘬,四丫头笑着没动,小五晃悠着碗,让汤在碗里一圈一圈打转儿,……。“没有放盐。”“你们女娃毛病多!”几个孩子叽叽喳喳异常兴奋,平时最话痨的老三嘶嘶着凉气没吭声。“三哥你咋了?”“喝得急,烫舌头了!”这些富有特色的言行的描写,丰富了小说的内容。
最后,小说人物形象富有时代特征。小说所描写的事件发生在农业社时期,此时国家实行农业集体化,加之当时孩子又多,农民生活贫穷, 这在小说的描写中也有所体现,如“两口子起早贪黑累死累活,一家人也是成天瘪着肚子,生活过得像米筛,到处是窟窿”就体现了当时的真实情况。
9.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叙事结构特色及其作用的分析能力。
本篇小说的叙事结构很有特色。首先是叙述人称很独特,这篇小说是通过“母亲”叙述,再有“我”来转述其中的情节,“我”并不是事件的直接参与者,但通过这一结构,给读者以真实感。同时,“母亲”和“我”串联起花奶奶一家的过去与现在,让小说的叙事更加顺畅。
其次,小说形成首尾呼应的结构,结尾别具匠心,照应了小说的开头。母亲讲述的奶奶一家过去贫穷的情况与如今的富足的状况行了对比,留下空白,含蓄蕴藉又耐人寻味。
在表现主题上,小说通过今昔对比突出主题。结尾描写“绿意盎然的爬山虎、上党梆子的乐曲、和煦的阳光、二层楼下的摇椅里陶醉在音乐里的花奶奶”,构成了一幅温暖、祥和、富足的画面。此处和小说开头“农业社的时候,两口子起早贪黑累死累活,一家人也是成天瘪着肚子,生活过得像米筛,到处是窟窿”形成了鲜明对比,点明如今与农业社时期相比,人民的生活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正变得越来越富裕,生活也越来越美好,这一描写反映出巨大的时代变化,也表达了“我”抚今追昔时内心的喜悦之情。
10.B 11.A 12.B
13.(1)富人出去了,百姓都动摇,我和谁守城?我在这里,一定不能让水冲塌城墙。
(2)又因为对百姓不利的一些事情不敢(明)说,就写诗来讽谏,希望对国家有帮助
【分析】
10.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此句大意:又把茭白根堆积在湖中,筑成南北长三十里的长堤以便通行。堤筑成后,又种了木芙蓉、杨柳在堤上,看上去就像图画一样。
从结构和语意上看,从虚词“者”来入手判断,“为长堤以通行者”为一完整句意,不应断开;此外,“堤成”是一典型的主谓句,是一完整句意,不应断开;依据句式特点分析 “植芙蓉杨柳其上”是一省略句,补充后“植芙蓉杨柳(于)其上”,此句是一完整句意,可在“植芙蓉”和“杨柳其上”处断开,也可不断;依据句式特点分析,“又取葑田积湖中”也是一省略句,省略介词“于”,补充后是“又取葑田积(于)湖中”,故此句是一完整句意,不应断开;故此句的标点符号为:又取葑田积湖中,南北径三十里,为长堤以通行者。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
故选B。
11.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A项,“指男子二十五岁”表述有误。正确的表述应为“指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成年时举行加冠的礼仪。后代冠礼虽废,但仍保留“加冠”“已冠”“弱冠”等说法。
故选A。
1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B项,“从此劳役减少一半”理解有误。可从原文文句“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找到依据,此句意思是“苏轼访察到其利弊所在,为他们修订衙规,让他们自己选择水工按时进送或停止,从此害处减少了一半”,可见,是“从此害处减少了一半”,不是“从此劳役减少一半”,故此项曲解原文文意了。
故选B。
13.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翻译能力。
(1)采分点:“吾谁与守”,宾语前置;“是”,这里;“败城”,冲塌城墙。
(2)采分点:“以”,因为;“庶”,表示可能或希望;
参考译文:
苏轼字叫子瞻,是眉州眉山人。十岁时,父亲苏洵到四方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听到古今的成败得失,常能说出其中的要害。到二十岁时,就精通经传历史,每天写文章几千字,喜欢贾谊、陆贽的书。任职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叛官。关中自从元昊叛乱后,百姓贫困差役繁重,岐山下每年输送到南山的木筏,从渭河进入黄河,经过砥柱的险处,衙前役人相继破产。苏轼访察到其利弊所在,为他们修订衙规,让他们自己选择水工按时进送或停止,从此害处被减少了一半。
调任徐州知州。黄河在曹村决口,泛滥到梁山泊,流入南清河,汇集于徐州城下,水位上涨如不及时排泄,城墙将要被浸坏,富裕的百姓争着出城避水。苏轼说:“富人出去了,百姓都动摇,我和谁守城?我在这里,水一定不能冲塌城墙。”又把富人重新赶进城去。苏轼到武卫营去,对卒长说:“河水将要冲坏城墙,事情紧急,你们虽是禁军,姑且给我出力。”卒长说:“太守尚且不躲避水患,我等小人,应当效命。”他就率领兵卒拿着畚箕铁锹出去,筑起东南长堤,从戏马台开始,直到城墙。雨日夜下个不停,城墙没有被淹没的仅有三版。苏轼住在堤上,路过家门也不进去,派官吏分段防守,最终保全了这座城。他又请求调发第二年的役人来增筑旧城,又用木头筑堤岸,以防水再来。朝廷同意了他的做法。
调任湖州知州,上表谢恩。又因为有些事对百姓不利而不敢说,用诗来讽刺,以求有益于国家。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摘取他章表中的话,并且引申附会他所作的诗说是诽谤皇上,逮捕进御史台监狱,想处以死罪,罗织罪名很久不能判决。神宗独自怜惜他,把他作为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苏轼与农夫老翁,一起在溪谷山林间生活,在东坡建造房屋,自称“东坡居士。”
元祐四年,任杭州知州。杭州原来近海,当地泉水咸苦,居民稀少。唐代刺史李泌首先引西湖水造了六口井,百姓用水充足。白居易又疏通西湖水流入运河,从运河流入田亩,灌溉田地达一千顷,百姓因此殷实富裕。湖水中有很多茭白根,从唐朝到吴越钱氏,每年都疏浚治理,宋朝立国后,停止了,茭白根积为田,剩下水面没有多少了。苏轼看到茅山一条河专门接受江中潮水,盐桥一条河专门接受湖水,就疏通二河来通航运。又造了坝堰闸门,用来作为积蓄和排泄湖水的枢纽,江中的潮水不再流入城市。用剩下的物力人力修复了六口井,又把茭白根堆积在湖中,筑成南北长三十里的长堤以便通行。堤筑成后,又种了木芙蓉、杨柳在堤上,看上去就像图画一样,杭州人称之为“苏公堤”。苏轼二十年中两次到杭州,对百姓有功德,家家有他画像,人们饮食时一定向他祝福。又造了生祠来报答他。
14.C
15.野竹与云气相接,这本是一幅静景,但诗人用了一个“分”字,就有了动的意味,它使人联想到随山冈徐徐移动的云雾,不断从野竹梢头飘过的情景。(3分)一线泉水,凌空飞泻,这本来是一幅动景,然而诗人用一个“挂”字,就由动化静了,它使人像看到陡峭的山峰上,山泉垂直落下的图景。【解析】
14.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C.“化静为动”错误。“飞泉挂碧峰”应为“化动为静”。
故选C。
16.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故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
17.A 18.D 1 9.B
【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第一空,“首鼠两端”,指在两者之间犹豫不决右动摇不定。“优柔寡断”,指做事犹豫,缺乏决断。此处指人不果断,应用“优柔寡断”。
第二空,“情深义重”,指情感深远、恩义厚重。“儿女情长”,指过分看重爱情或比喻男女之间或家人之间的感情深厚。此处无恩义,应为“儿女情长”。
第三空,“流传”和“留传”都有一方交给另一方或两者之间的传授、传播的意思。但是使用的对象不同,“流传”多用于事迹、作品等传下来或传播开,侧重于传播性;而“留传”则主要表示上一辈或老一辈把自己遗留下来的东西传给后代,侧重于继承性。这里是形容“千古的好歌词”,应为“流传”。
第四空,“原形”,是指原来的形状或本来面目(含贬义)。“原型”,指原来的类型或模型,特指叙事性文艺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所依据的现实生活中的人。此处是说“是艺术创作的好”来源,应为“原型”。
故选A。
18.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有两处语病:
一、语序不当,“身陷重围”和“生死存亡”语意有轻重,应“身陷重围”在前,“生死存亡”在后,排除BC;
二、成分重复,“可以说”和“堪比”重复,去掉“可以说”。
A.不合逻辑,“杀人如麻”和“爱得缠绵”前后关系应为转折,不是递进,“而且”使用错误,可以排除。
故选D。
19.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性情中的人”和“艺术境界中的人”有层次上的递进,应是“性情中的人”在前,排除CD;
A.“巨大的悲剧之美体现在他身上”,主语变成了“悲剧之美”,和前文的主语“他”不一致,应排除。
故选B。
20.漫江碧透,万类霜天自由 颂古圣从师无高低贵贱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
题目要求结合所学课文内容完成题目中的上联或下联,二者任选其一。对联的一般规则包括字数相等、平仄相合、词性相对、内容相关等。
题目一如答案所示,“漫江碧透”对“万山红遍”,都是主谓结构;“满”对“山”,均是形容词,作定语;“江”对“山”,均是名词,作主语;“碧”对“红”,均是形容词,作谓语;“透”对“遍”,均是形容词,作补语。“万类霜天自由”对“满目秋景壮丽”,均是主谓结构;“万类霜天”对“满目秋景”,均是偏正短语,作主语;“自由”对“壮丽”,均是形容词,作谓语。
题目二如答案所示,“颂”对“伤”,均是动词,作谓语;“古圣从师”对“今众求学”,均是主谓结构;“无高低贵贱”对“有长幼尊卑”,均是动宾结构。
21.关键信息:①2019年7月5日;②财政部首次在澳门成功发行20亿元人民币国债;③受到离岸市场欢迎;④对加强内地与澳门的金融合作具有重大意义。
【详解】
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
压缩语段可以从新闻的六要素入手,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开始、发展、结果等。浏览文段可知,时间为2019年7月5日;地点为澳门;事件是财政部首次在澳门发行人民币国债;结果是受到离岸市场广泛欢迎等。此外,还可筛选出此次国债发行所体现的意义,即对加强内地与澳门的金融合作具有重大意义。据此分析,筛选出关键信息即可。
22.略
【详解】
本题通过材料考查学生的分析、整合、写作能力。
【审题】
本题材料由三部分组成,分别阐述了中国历史发展的三个时期——一百年前、五十年前、今天的“青春”,主要关键词有:青春、祖辈、父辈、今天;次要关键词有:家庭、国家、民族、人类、力量、信念、生活、奋斗。第一部分引用了百年前,当时的进步杂志《新青年》里的一句话,强调了青年人要以青春的热情,带动家庭、国家、民族和人类的变革,让他们都如青春般生气勃勃;第二部分选取了五十年前创作的小说《青春万岁》里的一句话,指出青年人有力量、有信念、渴望生活;第三部分注目今天,中国开始强起来,富起来,但是仍需青年人不断努力奋斗,才能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号召青年人做追梦人,鼓励他们不断奋斗。
【立意】
从材料的时间看:祖辈的青春、父辈的青春、当代青年的青春或者三代人的青春传承。
从材料中形容青春的关键词看:青春的变迁、青春与时代的责任、青春与青年的使命、青春与历史的担当等。
无论怎样立意,“青春”这个核心词都不可或缺,同时,对青春应是赞扬的,青春的形象是正面的,要体现出青春与时代、民族、国家的结合,起到鼓舞青年人奋发的效果。
 说明:
  ①基础等级评分以题意、内容、语言、文体为重点,全面衡量。符合文体要求,指符合考生所选文体的要求。
  ②发展等级评分,依据4个评分点,不求全面,只需一点突出,即可按等评分,直至满分。
  ③未拟题目扣2分。出现错别字,1~2个不扣分,3个扣1分,4个扣2分,5个扣3分,6个以上(含6个)扣4分,重复不计。不足字数者,每少50字扣1分。
  ④抄袭的文章,“基础等级”在四等之内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
  ⑤判偏题的,只能评四等,但“发展等级分”一分不给。
  ⑥不足400字的,只能评四等,但“发展等级分”一分不给。
答案第2页,共10页
答案第1页,共10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