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高一历史导学案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同步 岳麓版必修3

文档属性

名称 2013高一历史导学案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同步 岳麓版必修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11-08 06:52: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学习目标】
课标标准:知道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重点:简述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主要思想观点及评价。
难点: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自主梳理】
宗教改革的背景
经济方面:_____________产生和发展。
思想方面:文艺复兴后,各国的___________思想十分活跃。
政治方面:教会实行剥削压迫政策。
二、宗教改革的过程
1.马丁·路德的改革
(1)导火索:1517年,教皇以修建教堂为名向教徒出售________,搜刮民财。
(2)拉开宗教改革序幕的是:___________ 的发表
(3)马丁·路德的主要思想:___________
(4)性质:这是一次反对天主教会的______________改革运动。
(5)影响:改革后创立的__________与原来的天主教和东正教形成三足鼎立。
【合作探究一】如何理解马丁·路德的“因信称义”的思想具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马丁·路德的思想与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有什么关系?
2.加尔文的宗教改革
(1)背景:马丁·路德领导的德国宗教改革风靡全欧,起到推动作用。
(2)思想主张:____ ____;____ ___论
(3)思想影响: ①


三、宗教改革的实质、意义
【合作探究二】欧洲宗教改革的性质是什么?有何历史意义?
【合作探究三】比较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异同点。(思路提示:相同点从背景、性质、内容、作用上考虑,不同点从斗争形式、兴起和开展的范围、产生的作用考虑)
【自主构建知识体系】
【课堂检测】
1.(2007山东文综)马丁·路德说:“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该材料反映了马丁·路德
A.倡导人的解放               B.否定基督教
C.宣扬《圣经》精神             D.否定教皇地位
2.(2007上海历史)罗马城内有架“圣梯”,凡人只要爬上去便可赎罪。一天,有人爬到中间,又突然退了下来,旁人问其原因,他说:“只要心中有信仰,就能赎罪,不必在乎表面的礼仪。”这个人是
A.马丁·路德 B.克伦威尔 C.亨利八世 D.加尔文
3.下列各项,体现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共同点的是
反对禁欲主义 B.推崇希腊、罗马古典文化
C.矛头直指教皇 D.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4.16世纪欧洲的宗教领域天主教会主张“因行称义”;马丁·路德提出了“因信称义”;加尔文则提出了“先定论”。这反映了①天主教会的权威受到挑战 ②人文主义宗教观盛行 ③宗教改革成为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重要形式 ④宗教改革结束了天主教会在西欧的统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5.加尔文曾说“一个人之所以发财致富,不在于他的品德、智慧和勤劳,而完全靠上帝的恩赐。”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依靠教阶制度和圣礼才能得救 B.体现了消极避世的思想
C.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作辩护 D.从根本上否定天主教会
【课后拓展】
1.宗教改革前,天主教会宣扬
A. 因信称义 B.因行称义 C .先定论 D.资产阶级发财致富
2.西欧宗教改革实质上是一场
A.天主教内部的教派之争 B.国王与教皇之间的权力之争
C.人民反对天主教的起义 D.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
3.拉开宗教改革序幕的是
A.教皇兜售赎罪券 B.《九十五条论纲》的发表
C.英国议会通过《至尊法案》 D.德国君主签署《奥格斯堡宗教和约》
4.(2005广州统考)加尔文指出:“一个人之所以发财致富,不在于他的品德、智慧或勤劳,而完全靠上帝的恩赐。”这句话反映的观点出自
A.《九十五条论纲》 B.“先定论”说 C.“因信称义”说 D.《基督教原理》
5.下列哪项内容不是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相同点
A.都发生在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之后
B.都是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封建斗争
C.都要求摆脱宗教束缚
D.都为资本主义发展打碎了精神枷锁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据路德的申诉言之,因为罗马教会闯入了人和上帝之间,成为人与上帝沟通的障碍,所以让我们去掉一切可能成为这种障碍的东西;让每个人都做自己的教士。……乃在告诉大家个人听从自己的内心,不理一切对于自己的约束——法律、习惯、传统、中世纪基督教的传承。
——《西方近代思想史》
材料二 教皇在德国的特使报告说:“十分之九的德国人高喊:‘路德’;剩下的十分之一少数高喊:‘罗马教廷该死!’”
——斯大林《宗教改革和伟大农民战争时期的德国》
材料三 宗教改革家一再向世人宣布,世俗的工作是为上帝服务。……这就与中世纪把工作当作一种罪行来进行惩罚,认为工作有失绅士身份的传统封建观念有所不同。路德和加尔文都支持商人和手工匠努力干自己的工作。……鼓励人们阅读《圣经》,就是鼓励人们学习和阅读。在瑞典,路德教会把识字当作入会的条件。学习文化成为信徒必须具备的条件,成为推动人们扫盲的强大动力。
——《世界文明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路德的宗教观点。
(2)材料二说明了什么问题?
(3)根据材料三分析宗教改革的影响。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合作探究一】马丁·路德的主张实际上是要求尊重人,尊重每个人自己对信仰的理解,每个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判断,而不是盲目服从教会的说教,使人获得了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这与文艺复兴倡导的对人性的尊重在思想上都是促进了人文主义的发展。
【合作探究二】性质是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反对封建统治和罗马神权统治的政治运动。意义:打击了罗马教皇的权威,解放了思想,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传播和发展。
【合作探究三】比较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异同点。
(1)相同点: ①背景上:都是西欧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发展的结果②性质上: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斗争③内容上:都体现了浓郁的人文主义色彩④作用上:都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近代科学文化的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不同点:①斗争形式不同:文艺复兴借助复兴古典文化的形式;宗教改革借助宗教异端的形式。②兴起和开展的范围不同:文艺复兴首先从意大利开始,主要在思想领域里开展和进行;宗教改革首先从德国开始,它是一场社会各阶层都参加的社会改革运动
③产生的作用不同:文艺复兴把人们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促进了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宗教改革在思想和社会领域里都扫荡了封建势力,在改革过程中产生的新教思想还为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
【课堂检测】1.D 2.A 3.D 4.A 5.C
【课后拓展】
1.B 2.D 3.B 4.B 5.C
6.(1)因信称义、勤奋工作、《圣经》至上。
(2)德意志各阶层同罗马教皇的矛盾十分尖锐,路德的宗教改革在德意志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得到了各阶层的支持。
(3)政治上:有利于摆脱天主教会控制;经济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文化上:有利于普及提高文化教育;思想上:使人们摆脱封建观念的束缚,获得了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