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高一历史导学案 第20课 《西学东渐》同步 岳麓版必修3

文档属性

名称 2013高一历史导学案 第20课 《西学东渐》同步 岳麓版必修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6.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11-08 06:53: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0课  西学东渐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
  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重点:从开眼看世界到维新思潮的变化历程
难点:如何理解“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概念阐释:西学东渐是指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一般特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欧洲及美国等地学术思想的传入。在这段时期中,中国人对西方事物的态度由最初的排拒,到逐渐接受西学甚至要求“全盘西化”。它对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会经济都产生过重大影响。 西学东渐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①鸦片战争之前的明末清初,耶稣会传教士
的到来;②鸦片战争期间直到五四运动前后。
【自主梳理】
一、开眼看世界
1. 背景: ⑴鸦片战争后, 对中国的冲击日益的加剧。 ⑵中国与 的联系也相应扩大。⑶目的:为了 ,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冲破 ,以新的眼光重审世界。
2.代表人物:⑴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的 。
设立 ② 组织人员编译《 》、《 》。
⑵魏源:①编写《 》 ② 提出“ ”的主张。
3.影响:⑴以林则徐、魏源为先导,研究与介绍世界知识在知识界中蔚然成风,
“ ”的思想发展成一股社会思潮。
⑵从此,为抵御侵略、谋求 而探究西方,逐渐成为中国近代的思想主流。
二、 “体用之争”(注意其含义)
1.背景:⑴19世纪60-70年代,西学在较为广泛的层面传输进来,对中国以 为核心的文化产生了猛烈冲击。
⑵中国传统文化之体,是否要兼采西方文化,成为摆在人们面前严峻课题。
2.洋务派和顽固派的论战
⑴洋务派的主张:“ ”最早表达者是 。
⑵顽固派的主张: 。
⑶论战的表现;在同文馆增设 , 、 、 、派遣留学生等问题上,顽固派与洋务派之间都曾发生过激烈的斗争。
3.评价体用之争
(1)大体上局限于要不要学习 的层面。
(2)冲击了传统的“ ”的保守观念,为 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难点阐释:所谓中学指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的纲常名教,西学指西方文化,主要指近代科学技术,“中学为体”强调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立国之本,“西学为用”主要采用西方资本主义的科学技术作为巩固根本的手段,其实质是在不触动清王朝君主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达到巩固清朝统治的目的。
【合作探究一】
1、比较洋务派与顽固派主张的异同。
4.早期维新派:⑴代表人物:
⑵思想主张 政治上:改良 ,实行 ;
经济上:主张发展
文化上:学习西方的 。
⑶影响:
①对当时知识分子的思想注意力从工商科技转移到政治制度方面起了启蒙作用。
②也为康有为梁启超的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三、 维新思潮
1.兴起的背景:19世纪90年代,随着 的初步发展和 的形成,以及先进人士有关 知识的增长,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2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代表
主要思想主张
代表著作
影响
康有为
《 》
《 》
为维新变法提供了理论依据,在当时产生了
影响。
梁启超
《 》
维新派的宣传家
谭嗣同
《 》
维新派中最为激进的主义者;发出那个时代的
严复
《 》
将近代西方文化介绍到中国的第一人
3. 维新派与顽固势力(含洋务派和顽固派)的论战
论战的主要内容主要集中在要不要 ;要不要 、实行 ;要不要废“ ”、提倡 、改革 等方面。
4.维新思潮的影响:
⑴政治上:直接导致后来的
⑵经济上:促进了 的发展
⑶文化上:形成了近代中国第一次
【合作探究二】
康有为变法为何要借用经学和孔子的外衣?(怎样评价康有为的“移花接木”法?)
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19世纪后半期的中国思想界出现过两次争论,分别是哪两次?产生过什么影响?
规律总结:对西学的认识:(1)西学东渐经历了技术(器物)——制度——思想三个层次的变化
(2)西学东渐且不断深入的因素有:民族危机的加重、经济结构的变化、西方文化的不断传入(3)
从儒家思想为正统到学西方进行救亡图存,谋求独立与富强,中国文化经历了一个痛苦的嬗变过程
【知识体系】
思潮
开眼看世界
中体西用
维新思想
代表人物
地主阶级开明分子代表林则徐、魏源
洋务派代表李鸿章、曾国藩
早期维新派王韬、郑观应,90年代维新派康、梁、谭、严
主要活动
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西方技术,著书立说,从理论上宣传
师夷长技以自强,中体西用,办军事、民用企业,维护清朝统治
著书立说,宣传西方的民主思想、政治制度,同顽固派进行思想论战,开展维新变法运动
特点
停留在技术层面上
提高到学习运用的阶段,但不改变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纲常伦理。
对西学的认识由技术深入到制度层面和民主制度上。
【学习检测】
1.新编历史剧《钦差大臣林则徐》的编剧写了下面四个场景,其中违背史实的是
A.林则徐上书朝廷请求查禁鸦片,于是皇帝派他到广州主持禁烟
B.林则徐重视法律,亲自编写了《各国律例》
C.林则徐精通谋略,通过派人翻译澳门的外国报刊掌握敌情
D.林则徐把《四洲志》送给好友魏源,魏源随后写成《海国图志》
2. 清政府内部洋务派和顽固派的根本分歧在于( )
A.要不要维护封建的政治制度 B.要不要维护封建的伦理纲常
C.要不要学习西方的生产技术 D.要不要抵抗列强的侵略
3.下列属于早期维新派的一组人物是
A.林则徐、魏源 B.曾国藩、李鸿章 C.王韬、郑观应 D.谭嗣同、严复
4.《剑桥中国晚清史》指出某“沿海一带开明人士”提出了如下观点:“商业和工业在应付变局中具有首要作用……中国学习和运用‘商战’,要比‘兵战’更为有用”。该人指
A.林则徐 B.冯桂芬 C.王韬 D.郑观应
5.某派代表人物热衷学习西法创办工业,但又反对实行君主立宪,该派别是
A.封建顽固派 B.洋务派 C.早期维新派 D.维新派
6.清末最早提出反对君主专制、实行君主立宪的是
A.以林则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 B.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
C.以郑观应为代表的早期维新派 D.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
7.19世纪90年代资产阶级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A.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初步发展 B.民族资产阶级的形成发展
C.先进知识分子大力传播西学 D.鸦片战争清朝政府的惨败
8.翻译了赫胥黎的《天演论》,宣传了达尔文的进化论的思想家是
A.郑观应 B.康有为 C.梁启超 D.严复
9.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和封建顽固势力进行论战的焦点不包括
A.要不要维新变法 B.要不要大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C.要不要师夷长技 D.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五伦之要,百行之原,相传数千年,更无异义。圣人之所以为圣人,中国所以为中国,实在于此。故知君臣之纲,则民权之说不可行也。
——张之洞《劝学篇》
材料二 二千年来君臣一伦,尤为黑暗否塞……夫彼君主犹是耳目手足,非有两鼻四目,而智力出于人也,亦果何所恃以虐四万万之众哉?则赖乎早有三纲五伦字样,能制人之身者,兼能制人之心……方孔元初立教也,黜古学,改今制,废君统,倡民主,变不平等为平等,亦汲汲矣。                ——《谭嗣同全集》
请回答:
材料一的作者属于洋务派还是早期维新派?并结合材料给出理由。
材料二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并指出作者属于哪一派别。
(3)你认为哪一派的思想更符合人类历史发展的方向?这一思想的传播产生什么影响?
第20课西学东渐答案
合作探究
1、(1)同:根本上都是为了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
(2)异:洋务派主张通过学习西方实用科技,实现国家富强;顽固派主张原封不动地维持既有的政治文化格局,反对任何变革。
2、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把西方政治学说蒙上一层儒学的外衣。其目的是利用儒家的权威来宣传变法的合理性,从而减小维新变法的阻力。它既反映了康有为敢于向封建传统思想挑战的精神,及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也暴露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充分而导致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政治上的软弱性。
3、洋务派与顽固派的“体用之争”(60年代)
维新派与顽固势力围绕“维新变法”的论战(90年代)
影响见课本。
【学习检测】
1-5BCCDB 6-9CADC
10.(1)属于洋务派。理由:因为张之洞主张维护封建纲常,反对兴民权,属于地主阶级派别,而早期维新派属于资产阶级派别,他们主张变革政治,实行君主立宪。
(2)观点:以资产阶级自由平等的观念批判专制君权和封建纲常。派别:资产阶级维新派。
(3)资产阶级维新派。影响:维新思想形成了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为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