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单元测试(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六单元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单元测试(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1-08 09:35: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一、选择题
1.日本官员承认,进入核俱乐部使中国“获得了亚洲第一大国的称号”。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后,英国媒体评论说,如果“四大国”继续假装中国弱,这是在发疯,赶紧让中国进安理会。据此可知( )
A.核试验的成功提高了我国国际地位
B.安理会担负着维护世界和平的责任
C.新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新中国得到了西方各国的普遍承认
2.2021年5月15日,天问一号着陆巡视器成功着陆火星,实现了我国首次地外行星着陆,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中又一具有重大意义的里程碑。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的标志是 ( )
A.神舟一号无人飞船发射成功 B.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C.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D.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3.如图是2020年4月24日,国家邮政局发行的纪念邮票。和此邮票有关的卫星是( )
A.嫦娥一号 B.东方红一号
C.神舟一号 D.北斗导航卫星
4.“中国的经验第一条就是自力更生为主。我们很多东西是靠自己搞出来的……这样,就可以振奋起整个国家奋发图强的精神。”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科技成就中,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
A.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爆炸成功 B.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C.首次完成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D.成功掌握载人航天技术
5.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也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她的突出贡献是( )
A.成功研制“两弹一星” B.完成太空行走任务
C.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D.发现抵抗疟疾的青蒿素
6.曾经有美国学者质疑:“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人?”袁隆平决心向“饥饿恶魔”挑战。袁隆平的主要科技贡献是( )
A.研制原子弹 B.研制导弹
C.研制人造地球卫星 D.培育籼型杂交水稻
7.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能力。下表所示英模人物应是( )
姓名 生卒年 科学贡献 主要荣誉
★ 1930—2021 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共和国勋章”等荣誉获得者
A.钱学森 B.邓稼先 C.屠呦呦 D.袁隆平
8.下列两幅图呈现出我国交通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它们对国家发展的共同作用是 ( )
A.健全交通网,改善民生 B.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
C.发展高科技,巩固国防 D.有利于海峡两岸交往
9.使用订餐APP,我们可以随时随地挑选各种美食,通过手机订外卖;一个小小的遥控器,可以打开车库门、打开屋内灯光;通过自动购票机轻松购车票,避免排队,节约了时间。这些现象反映了( )
A.交通运输业推动餐饮业发展 B.人们的饮食结构发生了变化
C.科技发展改变人们生活方式 D.人们的出行方式出现多元化
10.改革开放40多年来,人们的消费方式发生巨大变化,从凭票证购买到用手机扫码在无人货架自助购买。决定这一变迁的根本原因是( )
A.消费观念 B.互联网普及 
C.经济的发展 D.智能手机的普及
11.20世纪70年代,进入中国采访的外国记者们惊讶于中国人清一色蓝、灰、军绿色的衣着,所以有了“灰蚂蚁”“蓝蚂蚁”的形容。80年代,中国人一直被忽视与压抑的时尚意识渐次苏醒萌芽。推动“时尚意识渐次苏醒萌芽”的主要因素是( )
A.三大改造 B.改革开放
C.港澳回归 D.中美建交
12.词汇变化反映时代变迁。《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时曾一次性增收了5 000多个新词条,如市场经济、超市、电脑、绿色食品、下海等。本次修订可能发生在( )
A.1956年 B.1978年
C.1984年 D.1996年
13.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家庭财富标志。如图是改革开放以来家庭财富标志的变化,反映出( )
A.经济持续增长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B.经济持续增长使消费观念不断变化
C.经济持续发展使就业观念不断变化
D.工业技术进步使产品质量不断提升
二、非选择题
14.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70~1840年,英国工人每一工作日的劳动生产率平均提高27倍。从18世纪末至19世纪40年代,英国工业生产大约增长4倍以上。1840年前后,大机器生产已经取代手工生产……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
——杨共乐《从历史印迹中走来的世界·外国篇》
材料二 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邓小平《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工业革命给英国带来的巨大变化。工业革命后的英国发动的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两弹一星”对提高我国国际地位和维护国家安全所起的作用。
(3)结合上述两段材料,谈谈科技创新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义。
15.【时空观念】新中国成立后,大批身在海外的科学家,毅然放弃国外优越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与国内科学家一起投身新中国的建设,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取得了一系列的科技成就。成就彪炳史册。下列科技成就中,按取得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②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③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④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①④②③ D.④①③②
16.【家国情怀】袁隆平有两个梦想: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为了这个梦想,他一辈子离不开稻田,并为之奋斗一生。“我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这体现袁隆平( )
A.一生守护“大国粮仓”精神 B.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精神
C.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的精神 D.生命至上、举国同心的精神
17.【家国情怀】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党中央作出了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广大研制人员培育和发扬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可见“两弹一星”精神( )
A.承载了民族的价值诉求 
B.撑起了中国经济崛起的保护伞
C.保障了我国的国家安全 
D.维护了地区及世界的和平安宁
参考答案
1.A 2.B 3.B 4.D 5.D 6.D 7.D 8.A 9.C 10.C 11.B 12.D 13.B
14.(1)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或英国生产力迅速发展,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强国)。使中国开始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打破了大国的核垄断,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有利于国家的安全和国防的巩固。
(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造就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重视科技创新。(言之有理即可)
15.C 16.A 17.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