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学习任务《词类积累及品析》课件(59张PPT)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八单元学习任务《词类积累及品析》课件(59张PPT)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98.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1-07 16:24: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9张PPT)
学习任务一 丰富词语积累
【情境再现】
在回应美国强征钢铝关税问题时,华春莹说:“以邻为壑,让子弹乱飞,这绝不是解决问题的有益和有效方式,也绝不具有任何建设性。”
在回应有人污蔑中国偷取美国情报时,她用了“相由心生”的成语,恰当地体现了别有用心之人的心态。在驳斥“台独”分子歪曲事实,说大陆以巨额金援诱迫多米尼加同台“断交”时,华春莹豪情满怀,连用成语说“多米尼加同台湾断绝所谓‘外交关系’、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是“理所当然,天经地义,光明正大”。
针对美国军方指责中方在南海实施“军事化”并派B-52轰炸机飞越南沙群岛附近海域一事,华春莹更是义愤填膺:“美派B-52轰炸机这样的进攻性战略武器到南海是不是‘军事化’?!如果有人三天两头全副武装地到你家门口耀武扬威、探头探脑,你是不是应该提高警惕,加强戒备和防卫能力?!”
活动1:【必备知识】
一、语素
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是最低级的语言形式,再不能分解成更小的有意义的单位。例如:“禾”是一个语素,它的语音形式是“hé”,它的意义是“禾苗”;“坦克”也是一个语素,它的语音形式是“tǎn kè”,它的意义是“装有火炮、机枪和旋转炮塔的履带式装甲战斗车辆”。它们都是语音和意义的结合体。
现代汉语的语素绝大部分是单音节的,如“江、河、土、越、而”;也有双音节的,如“沙发、坦克、玻璃、芙蓉”;还有三音节或三音节以上的,如“法西斯、乌鲁木齐、奥斯特洛夫斯基”。双音节语素有一部分是从外语中借来的,三个或三个音节以上的语素主要是拟声词、专用名词和音译外来词。确定语素可以采用替代法,即用已知语素替代有待确定是不是语素的语言单位。例如:“蜡烛”中的“蜡”和“烛”可以分别被别的已知语素替代,由此可以判断“蜡”和“烛”各是一个语素。
二、词和词汇
1.词的概念
词是语言中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独立运用”是指能够单说(单独成句)或单用(单独作句法成分或单独起语法作用)。语素是构词的单位。词是由语素构成的,记录它们的书写符号则是字。例如:
他总是捣乱吗?
“他”“乱”都能单说,可单独作句子成分,“总”能单独作句子成分,“吗”能单独起语法作用,均是能单用的语素,都是词。
2.词的构成
3.词汇
词汇是语言的三要素(语音、词汇、语法)之一,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是一种语言里所有(或特定范围)的词和固定短语的总和。
词是词汇的构成成分,词与词汇是个体与整体的关系。一种语言里可以有无数的词,但词汇只有一个,如汉语词汇、英语词汇等。
词汇还可以指一定范围内词的总称,如古汉语词汇、现代汉语词汇、上海话词汇、《红楼梦》词汇等。
固定短语是短语形式的词,当作词看待,所以词汇也可以叫语汇。
(1)现代汉语词汇的特点
①双音节词占多数。
②构词法多种多样,广泛运用词根复合法构词。
③有独特的量词和语气词。
(2)现代汉语词汇的构成
词汇
[①词的分类依据不同的来源。②隐语:不把要说的意思明说出来,而借用别的话来表示,古代称作隐语,类似后世的谜语。另指黑话,暗语。]
词:古语词、方言词、外来词、行业词、隐语
熟语:成语、惯用语、谚语、格言、歇后语
4.熟语
(1)定义
熟语是用词固定、语义结合紧密、语音和谐,能独立运用的词汇单位。
(2)分类
5.成语
(1)来源
(2)特征
6.新词语
【关键能力】
一、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1.正确理解成语意义
成语的意义具有整体性且都有来源,有一定的适用对象及词义范围。绝大部分成语需要透过字面意义去深刻理解,如果不了解成语的来源,不知道其适用对象和范围,仅从字面去简单、肤浅地理解成语意义,往往会造成误用。
正确理解成语意义,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规律方法:
2.辨析易混成语
成语中有些是近义成语,有些是含有相同的词汇,所以容易混淆。对这类成语,可以从意义轻重、意义侧重点、范围大小、适用对象、感彩、语体色彩、语法搭配、关键语素等方面去辨析。
1.辨别不规范的生造新词语
新词语中有一些生硬拼凑、格调低俗、不合规范、难以被人们接受的词语,对汉语的规范化造成消极的影响。我们要准确辨别并自觉抵制。
2.正确理解和使用新词语
要了解新词语的来源,正确理解其含义和使用对象及场合,并在言语实践中正确使用。
二、正确理解和使用规范的新词语的能力
活动2 了解词语“家族”,让积累更加有效
思考下列几组例子,找出词语之间的关系。总结“家族法”,丰富积累词语的规律。
[范例1] 讲演—演讲 合适—适合
正常—异常 非凡—平凡
父亲—儿子 妈妈—女儿
开始—最后 首先—其次
答案 词语之间的关系:
同义关系、反义关系、亲属关系、顺序关系。
[范例2] 
筵席上的中国菜诚然大抵浓厚,然而并非国民的常食。(鲁迅《华盖集续编》)
因有一头亲事来效劳,将来好吃太太喜酒。(《儒林外史》第二十六回)
高赞为选中了乘龙佳婿,到处夸扬,今日定要女婿上门亲迎,准备大开筵宴,遍请远近亲邻吃喜酒……趁这筵席,做了花烛……午饭已毕,重排喜筵。(《醒世恒言》卷七)
答案:古代礼仪活动常铺上层层筵席,因此“筵席”本指铺垫物品。因古人宴饮多在筵席上进行,于是筵席就专指酒宴。词义的转移造成了“宴”字代“筵”的转变,于是慢慢就出现“筵宴”“宴席”“喜筵”“喜酒”等词。
规律总结:
(1)善于联想,以点带面,触类旁通。
(2)遵循词语的多义性,理清内在关系,进行对比归类。
活动3:学以致用
(1)形容人性格特点的词语
①褒义的有:朴素、憨厚、诚实、忠诚、谦虚、勤劳、勇敢、善良、活泼、刚强、文质彬彬、足智多谋、大公无私、宽宏大量、知恩图报、刚正不阿、光明磊落、赤胆忠心、心灵手巧、虚怀若谷、淡泊名利、正气凛然、冰清玉洁等。
②贬义的有:圆滑、虚伪、任性、贪婪、愚蠢、奸诈、小气、庸俗、奢侈、放荡、懒惰、懦弱、急躁、言而无信、心口不一、居心叵测、目光短浅、拈轻怕重、刚愎自用、道貌岸然、师心自用、爱慕虚荣、口蜜腹剑、狐假虎威、贪得无厌、外强中干、水性杨花、妄自菲薄、两面三刀、老奸巨猾等。
③中性词:婆婆妈妈、老实巴交、郁郁寡欢、多愁善感、少言寡语、普普通通等。
(1)善于联想,以点带面,触类旁通。
(2)形容家庭温馨的词语
①形容夫妻之间的:同甘共苦、男耕女织、相敬如宾、举案齐眉、夫唱妇随、相濡以沫等。
②形容整个家庭的:和睦、父慈子孝、母慈子孝、贤妻良母、天伦之乐、四世同堂、儿孙绕膝、合家欢乐、儿孙满堂等。
③形容兄弟姐妹情深的:手足之情、义结金兰、连枝同气、一脉同气、金兰之契等。
(2)遵循词语的多义性,理清内在关系,进行对比归类。
(1)同义近义词群:①鸡子儿—鸡蛋 ②去世—逝世—与世长辞—死
(2)顺序关系词群:①春—夏—秋—冬 ②初赛—复赛—决赛 ③助教—讲师—教授
(3)反义关系词群:①光滑—粗糙 ②强盛—衰败 ③洒脱—拘谨 ④简单—复杂 ⑤雪中送炭—雪上加霜 ⑥迷迷糊糊—清清楚楚 ⑦安居乐业—颠沛流离 ⑧粗制滥造—精雕细刻
活动4:研习熟语,领略魅力。
分类 成语
成语来源 神话传说 精卫填海、愚公移山
寓言故事 揠苗助长、狐假虎威、掩耳盗铃
历史故事 望梅止渴、莫须有、一鼓作气、闻鸡起舞
群众口语 指桑骂槐、狼子野心
古汉语特征 沿用古义 不速之客、恃才傲物
词类活用 星罗棋布、光宗耀祖、闭月羞花、不耻下问、不远万里
特殊句式 时不我待、信以为真、古为今用、动之以情
互文见义 光宗耀祖、兵荒马乱
中华文化 精神思想 一曝十寒、励精图治、居安思危、反躬自省
礼俗服饰 峨冠博带、绫罗绸缎、礼尚往来、礼轻情意重
植物动物 藕断丝连、桂馥兰香、闻鸡起舞、守株待兔
饮食器皿 箪食壶浆、打破砂锅问到底、饭粝茹蔬、粗茶淡饭
活动5:关注新词,传承文化。
你知道多少当今社会生活中(政治方面、经济方面、文化方面以及网络用语)的新词语?为它们制作“词语档案”,并跟同学们分享其含义或者这个词语的故事,分析它们体现了社会生活中哪些领域的变化,反映了什么样的文化现象,等等。
(示例)
经济方面:
套牢:指投资者买入股票等证券后,因价格下跌而无法获利卖出。
割肉:比喻赔钱卖出(多用于证券交易)。
解套:被套牢的证券价格回升至持有者最初买入时的价格,从而不再亏本。
批租:批准租用(土地)。
有关股市的词汇几乎都来自上海话,上世纪30年代就已使用,当时上海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方。上世纪80年代,沪深两地设立股市,上海的股市重新复苏。这些词汇正是这一现象的反映。
网络用语:
①【真香】该词最早出自湖南卫视《变形计》里,城市主人公王境泽嫌弃农村条件不好,想要回城市。“我王境泽就是饿死,死外边,从这里跳下去,也不会吃你们一点东西”。但几小时后饿了的王境泽只能在农村家庭吃饭,边吃还边说了句“真香”。配合前面他自己说出的狠话,喜感度顿时爆棚。
②【肥宅快乐水】肥宅快乐水,指的是“可乐”,被称为“肥宅快乐水”是因为它可以给肥宅群体带来快乐,并且可以让肥宅保持真正的肥宅必备的属性“肥”。后来把高热量的食物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被称作“肥宅快乐×××”,是肥宅的自嘲。
③【C位】“C”是英文单词center(carry)的缩写形式,意为中央、正中心。“C位”则为中间位置、重要位置的意思,指团队的灵魂中心人物。该词尤其是在明星艺人当中更为明显,“C位”是大咖位,是对艺人实力的最好证明。
学习任务二 “选词精当”,嚼出语文味
活动1:3月15日,人民日报微博发布一则消息,内容为中国已与全球100多个国家、10多个国际组织和地区分享疫情防控和诊疗方案等图片信息。其题目为“you滴答滴答me,I哗啦哗啦you!”,引来了诸多网友的点赞和转发。更有诸多网友在类似的新闻下面使用这句话发表评论。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这样使用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 含义是“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增广贤文·朱子家训》)或“投之以木桃,报之以琼瑶”(《诗经·木瓜》)。好处是将中国典雅的常用语加以通俗化翻译,中英文结合,句式整齐,口语化特征明显,表达生动活泼,不拘一格,具有很强的传播性。
活动2:猜一猜“虽是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是哪种行业的广告语?并分析它的妙处。
参考答案 毫,动物身上细长而尖的毛;末,就是尾端。毫末就是指毛发的末端。“毫末技艺”说明理发是不起眼的小行当,微不足道。由于头发长于头顶,事关一个人的形象,所以理发称“顶上功夫”,但同时又暗示功夫其实是一流,极其厉害。
广告一语双关,不见“理发”二字,却紧扣理发之事;两句形成对比,将行当之微小与技艺之高超巧妙融合在一起,韵味十足。
学习任务三 用心探微 避免望文生义
沉鱼落雁 :被误用的《庄子》成语
成语“沉鱼落雁”,出于《庄子 齐物论》:“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庄子本义是:鱼、鸟、麋鹿不仅不把美女视为美貌,反而把美女视为有害,所以鱼下逃水底,鸟高飞天空,麋鹿遁入山林,这四者谁才懂得天下的美色呢?
活动1 探究一词多义
【必备知识】
词的本义、引申义
1.词的本义
指词的本来的意义。如“引”:许慎《说文解字》解释为“开弓也”,本义是拉开弓。成语“引而不发”的“引”,就用引的本义,其他意义如“延长、引申、引导、引退”等,都是从“开弓”这个意义派生出来的。
2.词的引申义
由本义派生出来的意义叫引申义。引申义和本义密切相关,本义是引申义的根据,引申义是本义的发展,本义只有一个,而引申义可以有一个甚至几十个,这些意义都是跟本义有着意义上的联系,一词多义的现象就是由此产生的。
词义引申的一般规律:
(1)由具体实在意义虚化为抽象概括的意义。
(2)由词性变化产生新义。
(3)由本义经过通假现象变成通假字。
(4)借助修辞手法产生新义。
词义引申的方式:
第一种方式是“辐射式的引申”,由一个意义向各个不同方面的引申。
例如“筋(简化为节)”字,它的本义是竹节。许慎《说文解字》:“节,竹约也。”左思《吴都赋》:“竹则……苞笋抽节。”由这个本义产生出下列引申义:
图示:
第二种方式“链条式的引申”,是由甲义引申为乙义,又由乙义引申为丙义。
例如“要”,它是“腰”的古字。《墨子 兼爱》:“昔楚灵王好士细要。”这是本义。由此引申出下列意义:
①中间。《战国策 秦策》:“是王之地一经两海,要绝天下也。”
②半路拦截。《左传 襄公三年》:“吴人要而击之。”
③要挟。《论语 宪问》:“虽日不要君,吾不信也。”
④求得。《孟子 公孙丑上》:“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⑤需要(读yào)。白居易《红线毯》:“地不知寒人要暖,莫取人衣作地衣。”
图示:
腰→①中间→②半路拦截→③要挟→④求得→⑤需要。
第三种方式:辐射式引申。
以上两种引申方式不是截然分开的。例如“要”,除了上述引申义外,还可以从别的角度引申出别的意义。《释名 释形体》:“腰,约也。在体之中,约结而小也。”从这个角度,又引申出重要(如“要职”)、简要(如“要言不烦”)、约定(如《左传 定公五年》“实与随人要言”)等意义。从半路拦截的意义,又可以引申出邀请的意义(如陶渊明《桃花源记》“便要还家”)。这又是辐射式的引申。如果用图形表示,也可以画一个词义引申的树形图(这只是举例性的,没有包括“要”的全部意义):
活动2:古今词义的演变,
古今词义的演变,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词义范围的扩大。
(2)词义范围的缩小。
(3)词义发生转移。
(4)词义感彩发生变化:古今词义在演变历史进程中,褒贬意义相互转化的现象,叫作词义的感彩变化。
情境1:参考上述古今词义演变类型,思考下列词语的古义和变化类型,完成下面的表格内容。
词语 古义 今义 变化类型
菜 除主食以外的一切食物
宫 帝、后、太子等居住的房屋
睡 睡着,睡觉
河 泛指一切河流
瓦 安装在房顶上的瓦片
臭 难闻的气味
禽 鸟类的总称
汤 菜汤
走 步行
去 到某地去
走狗 比喻受人豢养而帮助作恶的人
舅姑 舅舅和姑姑
丈夫 婚姻关系中的男方
钩心斗角 比喻各用心机,互相排挤
闭门造车 比喻只凭主观办事,不管客观实际
粉墨登场 比喻坏人经过打扮,登上政治舞台
道貌岸然 形容故作正经,表里不一之状
词语 古义 今义 变化类型
词语 古义 变化类型
菜 专指蔬菜,不包括肉、禽、蛋等类食物 词义扩大
宫 房屋,居室 词义缩小
睡 坐着打瞌睡 词义扩大
河 专指黄河 词义扩大
瓦 用陶土烧制的器皿 词义转移
臭 气味 词义缩小
禽 走兽的总称 词义转移
汤 热水,开水 词义转移
走 跑 词义转移
去 离开 词义转移
走狗 猎犬 感彩变化
舅姑 丈夫的父母,即公婆 词义转移
丈夫 成年男子 词义缩小
钩心斗角 宫室结构精巧工致 感彩变化
闭门造车 只要规格一样,关着门造车也是可以的 感彩变化
粉墨登场 演员化装上台演戏 感彩变化
道貌岸然 形容神态庄严 感彩变化
方法规律总结
活动:根据表格中的方法提示与举例,补充完善表格内容。
方法提示 举例 举例
由具体到抽象 道:道路→途径、方法→学说、道理 爪牙:动物的尖爪、利牙→亲信、党羽
由个别到一般 匠:木匠→泛指手工业工人 末:树梢→物的端或尾;微小、浅薄
由实到虚 果:果实,坚持到底→而成为事实;果真、果然 以:任用、使用→用、凭借
比喻、借代产生的引申义 股肱→得力的大臣;干戈→战乱 风→德行
活动2 准确理解词义,把握词语用法
情境1:结合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手稿中对词语的修改和分析《孔乙己》中词语锤炼的范例,来体会用词的准确性以及不同词语的选择会造成词义的细微差别。思考其产生的效果并写下你的理解。
(1)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原稿:后身)喷出一阵(原稿:一股)烟雾。(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2)(孔乙己)便排出九文大钱……
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鲁迅《孔乙己》)
【提示】 (1)“窍”的意思是“窟窿”,文章要表达的意思实际是斑蝥放屁。因此从“后窍”里喷出烟雾显然要比“后身”形象、准确。“一股”是用来修饰名词“烟雾”的,而“一阵”是用来修饰前面的动词“喷出”的。在这里,鲁迅先生是想通过对动作的刻画,把斑蝥放屁的情景生动地描绘出来。所以换成修饰“喷”这个动作的“一阵”比修饰“烟雾”这个事物的“一股”更好一些。另外,斑蝥放出的“烟雾”不可能马上消失,肯定会在空气中弥漫一段时间。比起“一股”来,“一阵”含有“一段时间”的意思,因此用“一阵”也更准确。
(2)“排”,既表明了孔乙己拮据穷酸的本相,又表现了他想表明自己是规矩人、读书人,不拖欠酒钱的心理。
“摸”,表明他很窘迫,没什么钱了,已无力维持其读书人的体面。
情境2:结合史铁生《我与地坛(节选)》的范例,仔细思考下面一段文字中的加粗的字,注意文中词语的用法,尤其是与其他词语的搭配,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并写下你的理解。
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史铁生《我与地坛(节选)》)
【提示】 这几句话按一般写法,应为“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剥蚀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淡褪了,一段段高墙坍圮了,玉砌雕栏又散落了”。这样描写也能揭示地坛的破落颓败,也能暗示作者的心境。但作者在语境中关注的对象是“地坛”,而不是具体的“琉璃”“朱红”“高墙”,强调的是“地坛”与“我”的那种“缘分”与“宿命”关系,“地坛”历尽沧桑在那儿等了“我”四百多年,“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它是如何准备的呢?它“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把“剥蚀了”“淡褪了”“坍圮了”“散落了”这些谓语动词提到“琉璃”“朱红”“高墙”“玉砌雕栏”前面,就强化了地坛的这些准备动作。
【即练即悟】
1.仔细阅读下列文段,理解加粗的词语的用法。
(1)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朱自清《荷塘月色》)
答案:作者通过对荷塘里的青雾、叶子和花的描写来写月色。“泻”字化静为动,加强了月光的流动感,写出了月光的轻快;“浮”字突出了雾气由下到上的动感、轻盈;“洗”字写出了月光下叶子和花的纯净;“笼”字表现了月光下叶子与花的轻柔娇美,衬托了月光的朦胧、柔和。这些字赋予眼前荷塘的景物以神韵,雾、叶、花的“动”体现了景与情的交融,其潜在的韵致也就流动起来了。
(2)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郁达夫《故都的秋》)
答案:“细腻”“清闲”“落寞”是作者主观情感的流露。作者用他的情感绘出了细腻、深沉的意境,使读者在对秋的意境的体味中,感受作品的美。
(3)如果不是有人发明了火车,如果不是有人把铁轨铺进深山,你怎么也不会发现台儿沟这个小村。它和它的十几户乡亲,一心一意掩藏在大山那深深的皱褶里,从春到夏,从秋到冬,默默地接受着大山任意给予的温存和粗暴。然而,两根纤细、闪亮的铁轨延伸过来了。它勇敢地盘旋在山腰,又悄悄地试探着前进,弯弯曲曲,曲曲弯弯,终于绕到台儿沟脚下,然后钻进幽暗的隧道,冲向又一道山梁,朝着神秘的远方奔去。(铁凝《哦,香雪》)
答案:“盘旋”写出了火车轨道的曲折险要;“试探”写出火车前进时小心翼翼的姿态;“钻进”写出火车前行的动作,很传神;“冲向”写出火车速度之快。作者把对深山里发生变化的惊奇、隐忧而喜悦的复杂感情表达得很贴切。
(4)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茹志鹃《百合花》)
答案:“晶莹”写出因感动、悲伤而满眼泪水的眼睛;“撒满”写出百合花之多,表达出人们对通讯员无比热爱和深深的悼念之情。
活动3 体会词语的感彩
【必备知识】
词语的感彩包括褒义、贬义和中性三种。如“成果”为褒义词,“后果”为贬义词,“结果”为中性词;“处心积虑”为贬义词,“殚精竭虑”为褒义词。我们在辨别词语时,应根据语言环境准确把握作者的褒贬态度和立场,然后再结合词语的感彩正确选用。
注意两种特殊使用:
(1)褒义词贬用
如:“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是标致极了。”“标致”本是褒义词,在这里却是讽刺“清国留学生”的丑态,是表达贬斥感情的,这称作“褒词贬用”。
(2)贬义词褒用
如:“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狡猾”本是贬义的,在这里却表达了儿童的顽皮可爱,是褒义的。
情境1:汉语中不少词语带有或褒或贬的感彩,即使是中性词,在具体的语境中也常带有褒贬色彩,结合下列段落和语句,探究作者是如何利用词语的褒贬色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的。
(1)它没有婆婆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茅盾《白杨礼赞》)
答案:连用“伟岸、正直、朴质、严肃”和“温和”“坚强不屈与挺拔”“伟丈夫”一系列褒义词,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的颂扬之情。
(2)至于体格,他身高五尺,臃肿,横阔,腿肚子的圆周有一尺,多节的膝盖骨,宽大的肩膀;脸是圆的,乌油油的,有痘瘢;下巴笔直,嘴唇没棱没边,牙齿雪白;冷冷的眼睛好像要吃人,是一般所谓蛇眼;脑门上布满皱褶,一块块隆起的肉颇有些奥妙;青年人不知轻重,背后开葛朗台先生的玩笑,把他黄黄而灰白的头发叫做金子里掺白银。鼻尖肥大,顶着一颗满是血筋的肉瘤,一般人不无理由地说,这颗瘤里全是刁钻促狭的玩意儿。这副脸相显出他那种阴险的狡猾,显出他有计划的诚实,显出他的自私自利,所有的感情都集中在吝啬的乐趣,和他唯一真正关切的独养女儿欧也妮身上。而且姿势、举动、走路的功架、他身上的一切都表示他只相信自己,这是生意上左右逢源养成的习惯。所以表面上虽然性情和宜,很好对付,骨子里他却硬似铁石。
(巴尔扎克《欧也妮 葛朗台》)
答案:直接用“臃肿”“吃人”“蛇眼”“刁钻促狭”“阴险的狡猾”“自私自利”“吝啬”等一系列充满贬斥的词语,塑造了一位自私、阴险、狡诈、无情、令人唾弃的吝啬鬼形象。
(3)虽然已经72岁了,宝玲 阿登保罗在昏暗的光亮中有时仍可被人错看成30岁的人。……即使死后,她一定也是一架极美的骷髅。……她的侄女希里亚大概是世上唯一能觉出连接宝玲眼角的皱纹和她的意志力的那条看不见的小线的人。只有希里亚有意识地观察过那双眼睛在变得憔悴、衰老和疲乏,而且一连数小时都如此……于是你就可以看到这真正的美妇人了。(劳伦斯《美妇人》)
答案:运用讽刺手法,将褒义词“极美”“真正的美妇人”贬用,把宝玲晚年还刻意追求虚荣却又岁月不饶人、力不从心、枉费心机的尴尬与令人难以忍受刻画得入木三分。
(4)……他说,“大船?八叔的航船不是回来了么?”十几个别的少年也大悟,立刻撺掇起来,说可以坐了这航船和我一同去。
(鲁迅《社戏》)
答案:“撺掇”一词本是贬义词,是“怂恿、从旁鼓动人做某事”的意思。此处却贬词褒用,反映了平桥村的农家小朋友们机灵聪明、善解人意的性格特点,又刻画了为了陪“我”去赵庄看戏,急于劝解、说服的情境,从而表现了农家子弟纯朴、厚道、与人为善的品质。
活动4 把握词语的语体色彩
【必备知识】
语体色彩是指词语适用于不同语体的风格色彩,口头语体用词通俗易懂,生动活泼;书面语体用词庄重典雅,讲究分寸,如“吓唬”与“恐吓”,“奇怪”与“诧异”,“商量”与“商榷”,前者是口头语,后者是书面语。如果不分场合、对象,随意使用,就不协调,不过庄词可以谐用,谐词可以庄用,这些用法都和语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情境1:在交流和表达中,人们往往根据内容和对象需要,交错运用不同语体色彩的词语,《蒲柳人家》和《溜索》同样是表现地域特色的小说,试探究其在词语的选用上各有什么特点,体现出怎样的风格。
答案:(1)《蒲柳人家》的语言透露着乡土气息,表现出了浓郁的民族风格:①采用活灵活现的民间口语与俗语,并加以提炼,如写天气之热,“热得像天上下火”;写一丈青大娘溺爱孙子,“要天上的星星,奶奶也赶快搬梯子去摘”,“何满子是一丈青大娘的心尖子,肺叶子,眼珠子,命根子”,形象生动而又准确传神。②小说继承了说唱艺术的特点,用语讲究押韵和对偶,用词造句文白相间,读来抑扬顿挫,很有节奏感。如“一丈青大娘勃然大怒,老大一个耳刮子抡圆了扇过去;那个年轻的纤夫就像风吹乍蓬,转了三转,拧了三圈儿,满脸开花,口鼻出血,一头栽倒在滚烫的白沙滩上,紧一口慢一口倒气,高一声低一声呻吟”“何大学问人高马大,膀阔腰圆,面如重枣,浓眉朗目,一副关公相貌”。这样的句子在文中比比皆是,增加了小说的文采和趣味性。
(2)《溜索》的语言运用具有干净洗练的风格特点:①用词精妙传神。写鹰:“旋了半圈,忽然一歪身,扎进山那侧的声音里”,一个“扎”字,写尽了鹰飞得急速迅猛的特点。写峡谷的陡峭:“万丈绝壁飞快垂下去。”“绝壁”本是静止不动的,但在马帮的汉子们眼里,却是“飞快垂下去”的。这里作者化静为动,赋予绝壁以动感,有力地表现了峡谷深邃陡峭的特点,让人触目惊心。②比喻新奇,巧妙传神。作者写马帮队伍在峡谷行走的缓慢:“铃铛们又慌慌响起来,马帮如极稠的粥,慢慢流向那个山口。”将马帮缓慢行进的状态比喻为“极稠的粥”,新颖别致。③平中见奇,回味无穷。如写鹰在峡谷移动:“那只大鹰在瘦小汉子身下十余丈处移来移去,翅膀尖上几根羽毛被风吹得抖。”用“移来移去”写天空中的鹰,初读,甚觉普通、直白;细品,发现“移来移去”准确地写出了鹰在空中滑翔的姿态。④人物语言简洁明快,干净洗练。如“首领哑声说道:‘可还歇?’余下的汉子们漫声应道:‘不消。’”对白简洁,汉子之间的默契,尽在不言中。再如“(首领)曲着眼望那鹰,说:‘蛇?’几个汉子也望那鹰,都说:‘是呢,蛇。’”每句对话,惜墨如金,又鲜明地突出了马帮汉子彪悍而朴讷的性格特点。
情境2:下面是周华留给金馆长的一个便条,请思考下面的便条存在哪些问题,请找出并作修改。
金馆长:
您约我今天下午去贵处,商谈我班同学光临贵馆参观一事,因我有点急事,现决定改期。具体改在何时,另行磋商。
周华
5月18日
答案:这个便条有三个毛病:一是语体不符。便条通常都是口语语体的,而这里的“贵处、商谈、光临、贵馆、何时、磋商”等都是书面词语(甚至有些文言色彩)。二是语体杂糅。除了书面语词语,又出现“您约我”“我有点急事”等口语表述,显得不伦不类。当然,除了词语语体色彩使用上的不当,一些词语的使用也不得体,如“光临”宜改为“前往”;语气也非常不妥,如“现决定改期”的口气,与写便条人的身份不符,可以说“不得不改期”之类。
情境3:下面是某校一则启事初稿的片段,其中有五处不合书面语体的要求,请找出并作修改。
我校学生宿舍下水道时常堵住。后勤处认真调查了原因,发现管子陈旧,需要换掉。学校打算7月15日开始施工。施工期间正遇上暑假,为安全起见,请全体学生暑假期间不要在校住宿。望大家配合。
示例:①“堵住”改为“堵塞”;②“管子”改为“管道”;③“换掉”改为“更换”;④“打算”改为“计划”;⑤“正遇上”改为“正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