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8张PPT)
产品视觉识别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三皇五帝夏商周,
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汉三国后两晋,
南朝北朝是对头。
隋唐五代又十国,
宋元明清帝王休。
中国朝代顺序表口诀
中国古代史:第1-4单元
中国近代史:第5-8单元
中国现代史:第9-10单元
【中国史】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学习内容】
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学习内容】
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学习内容】
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和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通过了解秦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和两汉衰亡的原因。
第一单元向我们讲述了从中华文明的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及其衰亡的历史。
本单元以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学说为理论基础,结合中国历史实际,以历史发展时间顺序为脉络,阶段性地展示中国自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到大一统封建国家建立的过程,旨在让同学们科学认识三种社会形态演变的特点,把握中国历史独特发展道路的早期历程。
一篇历史课文由哪些内容组成呢?
1、本课导入
2、正文
3、历史纵横
4、史料阅读
5、学思之窗
6、思考点
7、学习聚焦
8、探究与拓展
46亿年前,
地球诞生
2亿年前,
爬行动物诞生
3000万年前,
类人猿诞生
300万年前,
直立人诞生
30万年前,早期智人诞生
5万年前,
晚期智人诞生
1万年前,现代人诞生
元谋人
北京人
蓝田人
金牛山人
马坝人
山顶洞人
元谋人
据今170万年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二、从部落到国家
三、商和西周
本课包括三个子目,以历史发展的顺序展示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产生演变的过程。
三个子目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
体现了历史发展的因果关系,
即从原始社会组织逐步走向早期国家的过程。
【学习目标】
1、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2、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一)旧石器时代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1、含义:
2、代表:
3、生产生活:
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元谋人、北京人
渔猎、采集、群居、用火
旧石器时代
生产生活
渔猎、采集
群居、用火
(二)新石器时代
1、含义:
以磨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时间 文化遗存 分布区域 生产生活
距今约7000-- 5000年 仰韶文化 黄河中游 彩绘陶器,以粟等为主要栽培作物
大汶口文化 黄河下游 早期红陶,晚期轮制陶器
河姆渡文化 长江下游 种植水稻,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
距今约5000年 龙山文化 黄河中下游 代表器物是黑陶,被称为“蛋壳陶”
红山文化 辽河上游 精美玉器,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良渚文化 长江下游
2、文化遗存:
认真阅读第3--4页,找出下表对应信息
红山文化
距今约5000年
仰韶文化
距今约7000-5000年
河姆渡文化
距今约7000-5000年
龙山文化
距今约5000年
良渚文化
距今约5000年
大汶口文化
距今约7000-5000年
新石器时代
分布特点:文化遗存数量多,且分布广泛,奠定了多元一体的发展基础。
区别 外观 用途 制法
旧石器 简单、粗糙 剥掉动物的皮毛 砸打
新石器 光滑、细腻 种植农作物 打磨
比较一下旧石器和新石器的区别?
不同的时代特征
生产工具的变化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距今约7000-5000年
距今约5000年前
磨制石器的使用
原始农业,饲养家畜
陶器的大量使用
新石器时代特征
更强大的征服能力
更稳定的食物供给
食物烹煮及储存
定居生活成为可能,人口规模增加,村社体系诞生
以家庭血缘为纽带的部落
母系氏族公社
尚未贫富分化
仰韶文化的典型代表
新石器时代中期
陕西西安临潼姜寨聚落遗址复原图
初期的“刀耕火种”以妇女为主,因而成年女子就将婚盟氏族的丈夫“娶”来,参加自己的公社……后来,发展出了较高级的耜耕或者犁耕,农业劳动又转变为以男子为主,因而“女娶男”又改变为“男娶女”,即由女方居住的家庭形式改变为男方居住的家庭形式,形成父系大家庭。
——《中国大通史 史前卷》
材料中所反映出的是什么现象?所体现的又是什么样的实质?
以女性为主导的“采集狩猎”时代让位于以男性为主导的“农耕畜牧”时代!
发展: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变异”
生产力的提高
旧石器 时代晚期 母系氏族
新石器 时代晚期 父系氏族
生产力低下、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形成部落甚至部落联盟
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出现权贵
(三)社会形态
原始人群
母系氏族
父系氏族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大河源头、文明曙光
时代 工具 生产生活 文化遗存 社会形态
旧石器时代 距今约200万年—约1万年
新石器时代 距今约1万年—约5000年
打
制
石
器
磨
制
石
器
渔猎、采集
群居、用火
南稻北粟
饲养家畜养蚕缫丝
陶器玉器
元谋人
北京人
早中期:
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
晚期:
龙山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
晚期:
母系氏族社会
晚期:
父系氏族社会
原始人群
母系氏族社会
父系氏族社会
元谋人
北京人
仰韶文化
大汶口文化
河姆渡文化
龙山文化
红山文化
良渚文化
约170万年
约70-20万年
约1万年
约7000-5000年
约5000年
约前2070年
时间轴
夏朝
屈家岭遗址500平方米范围内遗存的稻壳和稻草的红烧土达200平方米。
仰韶文化晚期的115号窖穴中堆积的粟的朽灰,折算成新鲜小米有500多公斤。
齐家文化46座墓葬中出土430块猪下颌骨,最多的一墓中有68块。
大汶口文化晚期的一座窖穴中堆积的粟的朽灰,折合成新鲜小米约有2000公斤。
剩
余
产
品
随葬品 坟墓 占全部坟墓比例
31-40件 1座 0.3%
21-30件 3座 0.8%
11-20件 47座 12.8%
1-10件 270座 73.8%
0件 45座 12.3%
新石器时代晚期齐家文化366座墓地随葬品统计
陶寺(新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大墓与小墓对比图
社会贫富分化和不平等出现
在良渚文化遗址中,上层贵族葬在专门的墓地里,并发现有大量的宗教性玉器、祭坛和豪华的丧葬行为;中小贵族虽然没有专用墓地,但他们的墓葬中也有棺椁和精美的随葬品,只是数量较少而已。至于一般的社会大众的墓葬里,往往只有若干日常生活用具。
——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主编《中华文明史》
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出现权贵阶层
生产力、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生产力的发展
氏族贵族
下层平民
阶级产生
阶级矛盾不可调和
国家产生
剩余产品出现
私有制产生
贫富分化
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国家是维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统治的工具。
——恩格斯
伏羲
神农
燧人
黄帝
颛顼
帝喾
尧帝
舜帝
(一)三皇五帝
二、从部落到国家--走出蛮荒、迈向文明
约公元前2070年,
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
禹死后,其子启继位,
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二)夏朝
禅让制 王位世袭制
异 物质基础 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 生产力水平有了一定发展
盛行时代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反映的社会状况 “天下为公” “天下为家”
首领的继承方式 由各部落首领推选贤德之人 以血缘世代相袭
同 都是我国古代最高首领的继承制度,都曾在历史上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是历史的退步还是一种进步?
请同学们比较一下禅让制和王位世袭制的异同。
由远古“天下为公”的禅让制演变成父位子承的“天下为家”的世袭制,这是中国历史上一场重大社会变革,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这标志着中国氏族社会基本瓦解,也充分体现了王位权力的不可转移。
这一演化的客观基础是私有制和阶级的逐渐形成。
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是一种历史进步。
夏王 是最高的统治者
中央 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
地方 夏朝社会仍然是聚族而居。除对夏部族生活的地区实行直接统治外,夏朝对其他地方主要通过控制一些部族进行间接统治
夏朝的统治
夏朝历经13代、16个王,共400余年的历史,
夏的最后一个王桀实行暴政,导致夏朝灭亡。
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
朝代 建立时间 灭亡时间 开国之君 亡国之君 都城
夏
商
西周
前2070 前1600 禹 桀 阳城
前1600 前1046 汤 纣 殷
前1046 前771 武王 周幽王 镐京
三、商和西周--王朝时代、千古回响
阅读课本5--7页,请同学们从文化、政治和经济三个维度了解商与西周。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礼记·表记》
(一)商与西周的文化——甲骨文与青铜器
内服:王畿,商王直接统治
外服:附属方国管辖
中央官员
相、卿士
卜 册 史
师
1、商朝的内外服制度:
(二)商与西周的政治
史料一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左传》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礼记》
史料二 “殷道衰,诸侯或不至。殷复兴,诸侯归之。” ——《史记》
思考:上述史料反映商朝的政治制度有哪些特点?
神权色彩浓厚,神权与王权结合;商王对外服的控制力有限。
史料探究
民族
部族
氏族
宗族
家族
家庭
个人
家族秩序
嫡尊庶卑、长尊幼卑、男尊女卑
贵族、平民、奴隶,国人、野人
华夏、东夷、南蛮、西戎、北狄
社会秩序
天下秩序
嫡长子
贵族政治
夷夏之别
基于血缘的“秩序”
(二)商与西周的政治
2、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
宗法制
分封制
民族交融
2、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
庶民
士
﹝卿﹞大夫
诸侯
天子
(二)商与西周的政治
【历史解释】
1、分封制:
2、宗法制:
3、礼乐制度:
以血缘亲疏与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的制度,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天子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室、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
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以巩固统治,稳定政局。
分礼和乐两个部分。
“礼”主要是对人的身份进行划分和社会规范,最终形成等级制度。
“乐”的部分主要是基于礼的等级制度,运用音乐进行缓解社会矛盾。
分封制
宗法制
礼乐制
确立秩序,巩固统治
统一的文化心理认同
分封制是权利的分配
宗法制是分配的原则
夏商周时期创立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及礼乐制度,
在选官上采用世官制,这一时期的政治制度带有明显的血缘关系色彩,属于典型的贵族政治。
权力分配:分封制-政治生活等级化-天下归周。
权力继承:宗法制-家族生活政治化-天下归宗。
权力认同:礼乐制-等级观念生活化-天下归心。
西周的灭亡
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杀周幽王,西周灭亡。
公元前841年,周厉王出逃,召公、周公执政,史称“共和行政”。
国人暴动
烽火戏诸侯
P7史料阅读: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
——《孟子》
井田制是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
(三)商与西周的经济--奴隶主土地国有制
井田制开始于商,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除于战国。
(三)商与西周的经济
【总结】早期国家的基本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