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测量专题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华师大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测量专题练习(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华东师大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2-01-08 20:29: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初中科学 --测量专题
一、单选题
1.利用三角板测量金属圆柱体直径的几种测法中(如图),正确的是( )
A. B. C. D.
2.小明同学用最小刻度是毫米的刻度尺先后 5 次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各次测量值分别为:2.42 厘米、2.43 厘米、2.42 厘米、2.44 厘米、2.64 厘米,你觉得这个物体的测量值应取 ( )
A. 2.42 厘米 B. 2.428 厘米 C. 2.43 厘米 D. 2.47 厘米
3.如图所示为伽利略温度计(烧瓶内有空气,细管中有液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若气温下降,气体缩小,液体下降 B. 若气温升高,液体膨胀,液体上升
C. 若气温升高,气体膨胀,液体上升 D. A 和 B 两点的值,B 点的温度值要高点
4.下列有关天平使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取拿砝码、移动游码时必须用镊子
B. 已经调节好的天平移动位置后,称量前无须再重新调节
C. 指针在分度盘中线左右摆动幅度相等时才可以开始读数
D. 称量完毕后,应将砝码及时放回砝码盒内
5.有一棵参天大树,我们班三位同学手拉手,刚好能把树围起来, 那这棵大树的周长可能是( )
A. 10 厘 米 B. 42 分 米 C. 36000 毫 米 D. 0.45 米
6.有一支刻度模糊不清的温度计,将它插在冰水混合物中时,水银柱的长度为 4 厘米,将它插在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时,水银柱的长度为 24 厘米。当将此温度计插在某液体中时,水银柱的长度为 17 厘米,则此液体的温度是多少?( )
A. 60℃ B. 65℃ C. 50℃ D. 40℃
7.小明某同学用量筒取液体,量筒平稳且面向刻度线,初次仰视液面,读数为 19 毫升,倾倒出部分液体后,俯视液面,读数是 11 毫升,则实际倾倒出液体的体积是( )
A. 8 毫升 B. 大于 8 毫升 C. 小于 8 毫升 D. 无法判断
8.关于托盘天平的使用,有以下几个步骤:①调节天平两端的平衡螺母;②把天平放在水平面上;③移动游码到横梁标尺左端“0”刻度线处;④加减砝码或移动游码使天平平衡;⑤左盘放被测物体;⑥读数。其合理的顺序是( )
A. ②③①⑤④⑥ B. ①③②⑤④⑥ C. ①②④⑤③⑥ D. ①③④②⑤⑥
9.石蜡不能沉入水中,为了测量石蜡块的体积,某同学采用了如图所示的方法,其中没有必要的实验步骤是( )
A. 只有① B. ①③ C. 只有③ D. ①②
10.在学校“运用科学技术破案”趣味游戏活动中,小明根据“通常情况下,人站立时身高大约是脚长的7倍”这一常识,可知留下图中脚印的“犯罪嫌疑人”的身高约为( )
A. 1.65米 B. 1.76米 C. 1.85米 D. 1.95米
11.一次国王故意为难阿凡提,他在众臣面前一定要让阿凡提说出眼前池塘里的水有多少桶,阿凡提略加思索后回答:若桶像池塘一样大的话,池塘里的水就只有一桶;若桶像池塘的十分之一大的话,池塘里的水就有十桶。这则故事说明了( )
A. 测量总是有误差的 B. 测量的标准不一样,结果也不一样
C. 测量工具的大小决定了物体的大小 D. 测量前应选择合适的工具
12.小东用最小砝码为5g的托盘天平称量一铁块质量,当天平平衡时他读出质量为76.8g,后来同桌小兰指出物体和砝码放反了,则实际质量应为( )
A. 71.8g B. 75.2g C. 63.2g D. 73.2g
13.有 A、B 、C、D四支温度计,内装的都是煤油,A 温度计内径细玻璃泡大,B温度计内径细玻璃泡小,C温度计内径粗玻璃泡大,D温度计内径粗玻璃泡小。用它们测同一种液体的温度,测量准确度是( )
A. A 准确度最高 B. B 准确度最高 C. C准确度最高 D. D 准确度最高
14.下列单位换算过程正确的是( )
A. 7.52米=7.52×1000=7520毫米 B. 1.8米=1.8米×1000=1800毫米
C. 42米=42米×1000毫米=4.2×104毫米 D. 6.3米=6.3×1000毫米=6300毫米
15.用体温计测得甲的体温为37.3 ℃,若没有甩过,消毒后又用这支体温计先后去测乙和丙的体温(已知乙、丙实际体温分别为36.8 ℃和38.1 ℃)。那么两次读数分别应是( )
A. 36.8 ℃和38.1 ℃ B. 37.3 ℃和38.1 ℃ C. 36.8 ℃和37.3 ℃ D. 都为37.3 ℃
16.下列不属于时间计量单位的是( )
A. 日 B. 月 C. 秒 D. 光年
17.用量筒量取溶液,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读数为15毫升;倒出部分液体后,俯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9毫升。则该学生实际倒出的液体体积( )
A. 小于6毫升 B. 大于6毫升 C. 等于6毫升 D. 无法确定范围
18.从冰箱中取出的冰块正在熔化,此时的温度是( )
A. 3℃ B. -2℃ C. -5℃ D. 0℃
19.为了比较准确地测出一堆相同规格的小橡胶垫圈的数量(估计为1000个),最好采用的方法为( )
A. 将这些垫圈叠在一起用刻度尺量出总厚度L,再量出一个垫圈的厚度L1 , L/L1即为垫圈总数。
B. 将这些垫圈叠在一起用刻度尺量出总厚度L,再量出10个垫圈的厚度L10 , 10L/L10即为垫圈总数。
C. 用天平测出这些垫圈的总质量M,再测出一个垫圈的质量M1 , M/M1即为垫圈总数
D. 用天平测出这些垫圈的总质量M,再测出10个垫圈的质量M1 , 10M/M10即为垫圈总数
20.图中的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利用配套器材能直接测出物体的质量,在测量该物体的质量时,第一个操作应该是( )
A. 调节游码使天平平衡 B. 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
C. 把游码移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处 D. 把所选物体放在天平的左盘
21.小明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调节天平平衡后,他将物体放在天平左盘,并向右盘添加砝码。当他向右盘添加一个10g砝码后,天平的指针偏右,小明接下来的操作应该是( )
A. 向左移动平衡螺母 B. 将10g砝码取下来,换上5g C. 移动游码 D. 继续向右盘添加5g砝码
22.甲、乙两同学分别用托盘天平称量食盐,甲在调节天平时指针偏右,称量食盐时天平平衡,称量结果为10.4克,乙在调节天平平衡时指针偏左,称量食盐时天平平衡,称量结果为6.3克,则甲、乙两阿学所称食盐的实际质量之差( )
A. 等于4.1克 B. 大于4.1克 C. 小于4.1克 D. 无法确定
23.小科用天平测量一铁球质量,他先把游码拨到如图甲所示位置,然后旋动横梁右端的螺母,使天平横梁平衡;接下来他把铁球放在天平左盘上,在天平右盘上放50g砝码一只、10g砝码一只,然后将游码拨回到如图乙所示位置,天平再次平衡。虽然小科的操作方法有误,但还是可以测出铁球的质量。铁球的质量为( )
A. 60.4g B. 60.2g C. 59.6g D. 59.8g
24.小兰同学用家里的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发现,放进冰水混合物中示数为4℃;放在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示数为94℃。测保温杯中的水温时示数为49℃,则保温杯里水温实际温度为( )
A. 47℃ B. 48℃ C. 49℃ D. 50℃
25.小丽想测量一杯水的温度,她得到的是-支没有刻度的温度计,于是她想了一个办法:先把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在冰水混合物中一段时间后,在对应的液柱上端处做了一个记号A,然后在1标准大气压下,把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在沸水中一段时间后,也在对应的液柱上端做好记号B,用刻度尺测得两标记间的距离是40cm。然后她用此温度计来测量一杯水的温度,发现液柱所处的位置距离A点24cm,则这杯水的温度是( )
A. 20℃ B. 30°C C. 40℃ D. 60℃
二、填空题
26.完成下列换算
(1)2米=________毫米
(2)1.5升=________毫升
(3)3.2 微米=________毫米
(4)880 厘米3=________米3
27.在实验里,托盘天平是测量________的常用仪器,以下为托盘天平的使用步骤:
①把天平放在________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________处。
②调节________,使指针________,这时横梁平衡。
③把被测物体放在天平________盘,向________盘中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的位置,直到横梁重新平衡,被测物体质量等于________+________ 。
④为了保证天平测量精确,使用时要注意待测物体的质量不能超过天平的________。
28.
(1)体温计是根据液体的________规律制成的,如图甲所示的体温计的示数是________℃。
(2)如图乙所示,木块的测量值是________,最小刻度是________。
29.小浦使用天平测小石块的质量。测量前,他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然后进行天平横梁平衡的调节。调节完成后指针静止时的位置和游码的位置如图甲所示。
(1)请你指出小明调节天平横梁平衡的过程中遗漏的操作步骤:________;
(2)完成遗漏的操作步骤后,为了调节横梁平衡,他需向________(填“左或右”)节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到分度盘中央零刻度线
(3)调节横梁平衡后,小明将小石块放在左盘,在右盘中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这时右盘中的砝码情况和游码标尺位置如图乙所示,则小石块的质量是________。
30.如图所示,甲、乙两种体积相同的实心小球,放在调好的天平的左右两盘,天平恰好平衡;则甲、乙两种小球的质量之比是________。
31.用10mL量筒量取液体如右图所示,请读出所量液体的体积数为________。然后从中倒出一部分液体后,把量筒放平稳,仰视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2.4mL,从量筒内倒出液体的体积________4.4mL(填“<”,“>”或“=”)。
32.如图所示,用两把尺子测同一长方体的边长。甲尺测量的结果为________厘米,乙尺测量的结果为________厘米。

33.如图所示,用刻度尺测出瓶底直径为d,瓶口朝上倒入一部分水,测出水面高度为l1,然后再堵住瓶口,将酒瓶倒置测出水面离瓶底高度为l2,则可得出瓶的容积V约为________。
34.如图是小江设计的一个气体温度计的示意图。瓶中装的是气体,瓶塞不漏气,弯管中间有一段液柱。
(1)这个温度计是根据________性质来测量温度的。
(2)A、B两处刻度对应的温度的关系是:A处________B处(选填、=或)。
(3)使用中发现玻璃管中液柱移动不明显,导致示数不够精确。对此请你提出一条提高测量精确度的建议________。
35.小科用天平测液体质量,他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游码拨到零刻度处后,指针静止时出现如图甲的情形,此时应向________调平衡螺母,使天平横梁平衡。实验测得烧杯中液体的质量是________g。
三、实验探究题
36.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很大程度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如今疫情仍未结束,出入公共场所依然要带好口罩.发热和咳嗽是新馆肺炎最典型的症状,所以测量体温是监测新冠肺炎的重要手段.请回答下列问题:
(1)发现发热病人时,一般采用水银体温计给患者复测体温,水银体温计利用________原理制成.
(2)以下是小嘉同学在给班上其他同学测体温时的场景:在未甩体温计的情况下,测得甲同学体温为37.2℃,意识到错误后,将温度计中液柱内的水银甩回玻璃泡,再测得乙同学体温也为37.2℃,然后又不注意直接测得丙同学体温38.5℃.则小嘉测得的三位同学的体温中一定正确的是________.
(3)有一支温度计的刻度不准,但分布均匀,将此温度计在标准大气压下放入冰水混合物中,示数是2℃;放在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示数是92℃.若将该温度计放在室温为30℃的室内,则该温度计的读数是________℃.
37.实验室用排水法测量物体排开水的体积时,老师总是强调先要在量筒中加入“适量的水”.
(1)“适量”是指能用排水法测量出物体排开水的体积的水量范围,其中最多水量是指物体放入量筒后,液面恰好到达________时的水量;最少水量是指物体放入量筒后,量筒内最低液面满足________时的水量.
(2)现有一块小石块(体积为15立方厘米)、100ml的量筒、胶头滴管、烧杯、细线、水等.请选上述材料,设计用排水法粗略测量小石块体积的“最少水量”的实验方案,并完成实验.
①用细线系住小石头,放入量筒内.
②往量筒内倒水,________.
③将小石块取出,读出量筒内水的体积即为最少水量.
(3)利用100ml的量筒,用排水法能测出上题中小石块体积的“适量的水”可能有( ).
A.5毫升
B.50毫升
C.80毫升
D.95毫升
38.某中学有一个“温度计探究合实践活动小组,开展了有关温度计的专题探究。他们通过查阅资料得知17世纪时,意大利伟大的物理学家伽利略曾设计过一种温度计,其结构为:一根麦秆粗细的玻璃管,一端与鸡蛋大小的玻璃泡相连,另一端竖直插在水槽中,并使玻璃管内吸入一段水柱,根据管内水柱的高度的变化,可测出相应的环境温度。为了探究“伽利略温度计”的工作过程,课题小组的同学按照资料中描述,自制了如图所示的测温装置,图中A为一个小塑料瓶,B为饮料吸管,通过一个软木塞与A连通,管的下端竖直插在一个大水槽中,使吸管内外的水面有一高度差h.经过讨论,课题组精心设计了一份实验方案,并认真地进行实验探究:
⑴在不同温度下,课题组分别测出了对应的水柱高度h,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温度(°C) 17 19 21 23 25 27
高度h (cm) 30.0 24.9 19.7 14.6 9.4 4.2
相邻高度的高度差△h (cm) 5.1 5.2 5.1 m 5.2
⑵根据表中数据,计算出空格M内的相邻高度的高度差数值为________cm,通过表中数据分析,可得出结论:
①水柱高度h随温度的升高而________(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②若在不同的高度,吸管上刻有对应的温度值,则吸管上温度的数值从上往下看,上面的数值要________(填:大、小、无法确定);
③若对应的水柱高为40.3厘米,则此时所对应的温度是________℃。
答案部分
一、单选题
1. B 2. C 3. D 4. B 5. B
6. B 7. B 8. A 9. B 10. B
11. B 12. D 13. A 14. D 15. B
16. D 17. B 18. D 19. D 20. C
21. B 22. B 23. D 24. D 25. D
二、填空题
26. (1)2000 (2)1500 (3)0.0032 (4)0.00088
27. 质量;水平桌面;零刻度;平衡螺母;指在分度盘中央或左右摆动幅度相等;左;右;砝码质量;游码指示的质量值;量程
28. (1)热胀冷缩;37.7(2)1.58-1.60cm;1mm
29. (1)游码没有归零 (2)右 (3)78.4
30. 2∶1
31. 6.8mL;<
32. 2.8;2.80
33.
34. (1)气体的热胀冷缩 (2)> (3)更细的玻璃管或换用容积更大的瓶子
35. 左;50
三、实验探究题
36. (1)液体热胀冷缩
(2)乙和丙
(3)29
37. (1)最大量程;没过小石块
(2)待水快没过小石块时,再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水,使水面恰好没过小石头.
(3)A,B,C
38. 5.2;降低;小;13
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 B
【解析】根据刻度尺的使用规则和“组合法”测长度的实验过程分析判断。使用组合法测圆柱体的直径时,可以用桌面和一个三角板的直角边夹住圆柱体,这个三角板的另一条直角边要与测量长度的刻度尺重合。此时桌面和上面三角板直角边之间的距离就是圆柱体的直径。
A.上面的三角板的直角边没有与刻度尺重合,故A错误;
B.操作符合实验要求,故B正确;
C.上面的三角板的直角边没有与刻度尺重合,故C错误;
D.下面的桌面没有与刻度尺的某一刻度对齐,故D错误。
2. C
【解析】同一把刻度尺测量同一长度,测量略有差异,但是不会太大,据此去掉错误数据,求出剩余数据的平均值即可。比较可知,2.64cm明显偏大,为错误数据,将其去掉。
那么这个物体的测量值为:。
3. D
【解析】
如果气温升高,那么瓶内气体体积膨胀,压强p内增大,根据p大气=p内+p水可知,水柱的压强肯定减小,因此水柱的高度减小,即此时液体下降,故A、B、C错误;
B点瓶内气体的体积大于A点,根据“热胀冷缩”的规律可知,B点的温度值比A点要高,故D正确。
4. B
【解析】根据天平的使用规范分析即可。
A.取拿砝码、移动游码时必须用镊子,防止手上的汗水或油脂对天平造成腐蚀,故A正确不合题意;
B.已经调节好的天平移动位置后,称量前必须重新调节,故B错误符合题意;
C.指针在分度盘中线左右摆动幅度相等时,说明天平已经平衡,这时才可以开始读数,故C正确不合题意;
D.称量完毕后,应将砝码及时放回砝码盒内,以免丢失,故D正确不合题意。
5. B
【解析】人的双臂伸直时,食指之间的距离大约等于身高,据此推算大树的周长即可。
中学生的身高大约在1.5m左右,因此每个人双臂打开后的距离为1.5m,因此大树的周长为:1.5m×3=4.5m=45dm,故B正确,而A、C、D错误。
6. B
【解析】温度计上的刻度都是均匀的,那么水银柱的长度变化与温度变化成正比。设物体的实际温度为t,水银柱的长度为L,那么它们之间存在这样的关系: , 据此分析解答即可。
当水银柱的长度L=17cm时,根据公式得到:

解得:t=65℃。
7. B
【解析】根据“俯视大仰视小”的规律分析即可。
根据“俯视大仰视小”的规律可知,初次仰视液面,读数会偏小,即实际体积大于19毫升;倒出液体后,俯视读数,读数会偏大,即实际剩余的液体小于11毫升。根据V=V1-V2可知,实际倒出的液体体积大于:19毫升-11毫升=8毫升,故B正确,而A、C、D错误。
8. A
【解析】根据天平使用的基本规范进行分析解答。
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步骤如下:
②把天平放在水平面上;
③移动游码到横梁标尺左端“0”刻度线处;
①调节天平两端的平衡螺母;
⑤左盘放被测物体;
④加减砝码或移动游码使天平平衡;
⑥读数。
那么合理的顺序为:②③①⑤④⑥。
9. B
【解析】石蜡的密度小于水,不能自己浸没在水中,可以使用“针扎法”或“重物法”将其弄入水中,采用前后体积之差的方法测量它的体积,据此分析即可。将铁块用细线悬挂浸没在水中,记下此时量筒的示数V1;将石蜡捆绑在细绳上,下挂铁块,让它们完全浸没水中,记下量筒的示数V2 , 那么石蜡的体积:V=V2-V1 , 因此多余的步骤是①③。
10. B
【解析】首先根据测量结果=准确值+估读值记录脚长,再乘以7得到“犯罪嫌疑人”的身高。根据图片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那么准确值为:25.2cm,估读值为0.00cm,则脚长为:252cm+0.00cm=25.1cm,“犯罪嫌疑人”的身高25.1cm×7=175.7cm约等于1.76m,故B正确,而A、C、D错误。
11. B
【解析】测量是指将待测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当公认的标准相同时,测出的待测量基本是一样的。现在我们有国际统一的一些测量标准,如长度、质量、体积等。而当标准不一样时,测量的结果也是不相同的。一次国王故意为难阿凡提,他在众臣面前一定要让阿凡提说出眼前池塘里的水有多少桶,阿凡提略加思索后回答:若桶像池塘一样大的话,池塘里的水就只有一桶;若桶像池塘的十分之一大的话,池塘里的水就有十桶。这故事说明了测量的标准不一样,结果也不一样,B选项正确。A、C、D错误。
12. D
【解析】首先根据读出的示数确定砝码质量和游码质量,再根据“左盘质量=右盘质量+游码质量”计算物体的实际质量。
读出的质量为76.8g,而砝码的最小质量为5g,那么砝码质量应该为75g,而游码质量为1.8g;
根据左盘质量=右盘质量+游码质量得到:75g=m物体+1.8g;
解得:m物体=73.2g。
13. A
【解析】1、测量的准确度是指在温度变化相同时液柱变化的高度大小,变化高度大的精确度高,变化高度小精确度低;
2、温度计玻璃泡相同时,变化相同温度,玻璃管越细液柱变化越大。玻璃管粗细相同时,变化相同温度,玻璃泡越大的液柱变化越大。
由分析可知,玻璃泡大内径细的温度计在变化相同温度时,液柱的变化大,由此可知,在变化相同温度时,A温度计的液柱变化最大,A选项正确,B、C、D错误。
14. D
【解析】1、单位换算首先要保证进率正确;
2、单位换算时错误主要出现在中间的等式,中间等式也要带单位且只能有一个单位,单位要在后一个数字的后面。据此可判断选项
A:7.52米=7.52×1000=7520毫米,中间项无单位,换算错误,A错误;
B:1.8米=1.8米×1000=1800毫米,中间项的单位应放在最后,选项的竟是1.8米的1000倍,B错误;
C:42米=42米×1000毫米=4.2×104毫米,中间项的每个数字后都有单位,乘积应该表示面积,C错误;
D:6.3米=6.3×1000毫米=6300毫米,换算正确,D正确。
15. B
【解析】体温计与普通温度计不同,体温计是可以离开被测物体进行读数的。因为体温计玻璃管中有一段特别细的弯曲,液柱只能上升不会下降,据此可以对两次读数做出判断。
由分析可知,用 37.3 ℃ 的体温计去测 36.8 ℃ 的乙的体温时,液柱是不会下降的,所以读数依旧是 37.3 ℃ 。而用它去测 38.1 ℃ 的丙的体温时,由于丙的体温高于37.3 ℃所以液柱会上升,能正确反映出丙的体温读数将变为38.1 ℃,由此可知,B选项正确。
16. D
【解析】1、秒、分、时、日、月、年都是计量时间的单位;
2、光年是指光在一年中走过的距离,是一个长度单位。
选项A、日,B、月,C、秒都是计量时间的单位。光年是一个长度单位,不属于时间计量单位,D选项正确。
17. B
【解析】根据“俯视大仰视小”的规律分析解答。用量筒量取溶液,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读数为15毫升,这个示数V1正确。倒出部分液体后,俯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9毫升,根据“俯视大仰视小”的规律可知,此时读出的示数肯定偏大,即实际剩余的液体体积V2小于9毫升。根据V=V1-V2可知,学生实际倒出的液体体积大于:15毫升-9毫升=6毫升,故B正确,而A、C、D错误。
18. D
【解析】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据此分析即可。 从冰箱中取出的冰块正在熔化,说明现在的状态为固液并存,即现在的温度为冰的熔点0℃,故D正确,而A、B、C错误。
19. D
【解析】根据“累积法”测微小物理量的方法分析判断。将1000个独立的小橡胶垫圈叠放起来是件十分困难的事,很难完成,故A、B错误;一个小橡胶垫圈的质量很小,用天平直接测量误差很大,故C错误;用天平测出这些垫圈的总质量M,再测出10个垫圈的质量M1 , 10M/M10即为垫圈总数,故D正确。
20. C
【解析】使用天平的操作步骤有:1.将托盘天平放置在水平桌面上;
2.将游码用镊子移至零刻度线处;
3.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
4.将被测物放在左边托盘,右边放置砝码;
5.从大到小依次放置砝码,若太大了,就将刚放的砝码取下,换成更小的,直至平衡;若添加最小的砝码太重,取下太轻,便移动游码,使天平平衡;
6.物体的质量等于砝码的质量加游码的示数;
7.整理仪器。
由天平的操作步骤可知,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后的操作应该是把游码移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处,C选项正确。A、B、D错误。
21. B
【解析】在测量物体质量时,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放置砝码。当放上最小的砝码偏大,而去掉它又偏小时,就要移动游码了,据此分析判断。
当测量开始后,就不能再移动平衡螺母了,故A错误;
向右盘添加一个10g砝码后,指针偏右,说明砝码的质量偏大,那么就将10g的砝码取下来,放上比它小的5g砝码,再次观察,故B正确,D错误;
由于还有5g的砝码可以使用,所以不能移动游码,故C错误。
22. B
【解析】根据托盘天平的使用规范分析解答。甲在调节天平时指针偏右,说明右盘重,那么在左盘放入食盐时,有一部分食盐用于平衡右盘的重力而不能被测量出来,因此实际测得的食盐质量=需要的质量+用于平衡的食盐质量,即实际得到的食盐质量偏大;乙在调节天平平衡时指针偏左,说明左盘重,那么在右盘放入砝码后,砝码质量=食盐质量+左盘重,因此实际得到的食盐质量偏小。因为10.4g-6.3g=4.1g,所以甲、乙两同学得到食盐的质量之差大于4.1g。
23. D
【解析】在使用天平时,游码的质量总是加在右盘上,根据“左盘质量=右盘质量+游码质量”列式计算即可。
根据甲图可知,游码此时的质量为0.6g,
根据“左盘质量=右盘质量+游码质量”得到:m左=m右+0.6g ①;
根据右图可知,游码此时的质量为0.4g,
根据“左盘质量=右盘质量+游码质量”得到:m左+m球=m右+0.4g+(50g+10g) ②;
②-①得到:m球=59.8g。
24. D
【解析】温度计上的刻度是均匀的,因此液柱高度的变化与温度的变化成正比。设实际温度为t,显示温度为t',那么它们之间存在这样的关系: , 据此计算即可。
当显示温度为49℃时,根据公式得到:

解得:t=50℃。
25. D
【解析】温度计上的刻度线是均匀的,因此水银柱变化的长度与温度的变化成正比。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而沸水的温度为100℃。设温度为t,水银柱的长度为x,那么存在这样的关系: , 即 , 据此计算即可。
当液柱所处的位置距离A点为24cm时,根据得到:

解得:t=60℃。
故选D。
二、填空题
26. (1)2000
(2)1500
(3)0.0032
(4)0.00088
【解析】单位换算时,高级单位化低级单位,乘以进率;低级单位化高级单位,除以进率,据此分析解答。
(1)2米=2×1000毫米=2000毫米;
(2)1.5升=1.5×1000毫升=1500毫升;
(3)3.2微米=3.2×=0.0032毫米;
(4)880厘米3=880×10-6米3=0.00088米3。
27. 质量;水平桌面;零刻度;平衡螺母;指在分度盘中央或左右摆动幅度相等;左;右;砝码质量;游码指示的质量值;量程
【解析】根据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分析解答。
在实验里,托盘天平是测量质量的常用仪器,以下为托盘天平的使用步骤:
①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度处。
②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中央或左右摆动幅度相等,这时横梁平衡。
③把被测物体放在天平左盘,向右盘中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的位置,直到横梁重新平衡,被测物体质量等于砝码质量+游码指示的质量值 。
④为了保证天平测量精确,使用时要注意待测物体的质量不能超过天平的量程。

28. (1)热胀冷缩;37.7 (2)1.58-1.60cm;1mm
【解析】(1)根据液体体温计的工作原理分析;弄清体温计的分度值,然后根据液柱的位置读数。
(2)弄清刻度尺的分度值,然后根据测量结果=准确值+估读值记录长度的结果即可。
(1)体温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规律制成的,如图甲所示的体温计,分度值为0.1℃,那么它的示数是37.7℃。
(2)如图乙所示,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那么准确值为:7.8cm-6.2cm=1.6cm,估读值为0.00cm,那么木块的测量值为:1.6cm+0.00cm=1.60cm。
29. (1)游码没有归零 (2)右 (3)78.4
【解析】(1)在测量物体的质量之前,要调整天平平衡,步骤为:①游码归零;②调节平衡螺母。
(2)平衡螺母总是向轻的那端调节;
(3)小石块的质量=砝码质量+游码质量。
(1)小明调节天平横梁平衡的过程中遗漏的操作步骤:游码没有归零;
(2)小明经游码归零后,会使右盘的质量偏小。为了调节横梁平衡,他需向右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到分度盘中央零刻度线;
(3)根据乙图可知,砝码的质量为:50g+20g+5g=75g,游码的质量为3.4g,那么小石块的质量:75g+3.4g=78.4g。
30. 2∶1
【解析】当天平平衡时,如果没有移动游码,那么左盘质量等于右盘质量,据此列出等式进行推导即可。
根据图片可知,2m甲+m乙=m甲+3m乙;那么:m甲=2m乙; 则:m甲:m乙=2:1。
31. 6.8mL;<
【解析】量筒读数时视线与凹液面的最低处相平。看清楚量筒的分度值,一般不需要估计值。当俯视读数时测量值会大于实际值,当仰视读数时测量值会小于实际值。
由图可知,所量液体的体积为6.8mL;然后从中倒出一部分液体后,把量筒放平稳,仰视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2.4mL,因为仰视读数所以得到的2.4mL小于量筒内实际剩余的体积,所以实际倒出的液体的体积<4.4mL。
32. 2.8;2.80
【解析】弄清刻度尺的分度值,然后读出准确值和估读值,最后将二者相加得到测量值。
甲:分度值为1cm,那么测量结果为:6.0cm-3.2cm=2.8cm;
乙:分度值为0.1cm,那么测量结果为:5.80cm-3.00cm=2.80cm。
33.
【解析】同样的瓶子装入同样的水,无论正放还是倒放,空白部分的体积是相同的,因此将甲中水的体积和乙中空白部分的体积相加即可。
甲图中水的体积为:V水=Sh水=;
乙图中空白部分的体积:V空=Sh空=;
那么瓶子容积为:V=V水+V空=+= 。
34. (1)气体的热胀冷缩(2)>
(3)更细的玻璃管或换用容积更大的瓶子
【解析】
(1)这个温度计是根据气体的热胀冷缩性质来测量温度的。
(2)液柱在A处时烧瓶内气体的体积比在B处时体积大,根据热胀冷缩的规律可知,A处的温度比B处的温度高,即A处>B处;
(3)使用中发现玻璃管中液柱移动不明显,即长度h太小,根据公式V=Sh可知,方法有两种;
①减小玻璃管的横截面积S,即使用更细的玻璃管;
②增大气体的体积V,即换用容积更多大的烧瓶。
35. 左;50
【解析】
(1)根据甲图可知,指针指向分度盘的右侧,说明左盘轻,因此应该向左调节平衡螺母;
(2)根据乙图可知,空烧杯的质量为:m杯=(20g+10g)+2.4g=32.4g;根据丙图可知,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m总=(50g+20g+10g)+2.4g=82.4g;那么烧杯中液体的质量为:m=m总-m杯=82.4g-32.4g=50g。
三、实验探究题
36. (1)液体热胀冷缩(2)乙和丙(3)29
【解析】
(1)体温计的工作原理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工作的;
(2)体温计的液柱不能自动流回液泡,只能在每次使用后甩动几下,帮助其流回液泡。在测量甲的体温前没有甩动,那么甲的体温不一定正确;在测量乙的体温时,体温计重新甩动,因此乙的体温一定正确。在测量丙的体温前,虽然没有甩动,但是丙的示数大于原来的示数,因此肯定是准确的,因此丙也是准确的.
那么一定正确的是乙和丙。
(3)当实际温度为30℃时,根据得到:

解得:t=29℃。
37. (1)最大量程;没过小石块
(2)待水快没过小石块时,再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水,使水面恰好没过小石头.
(3)A,B,C
【解析】(1)“适量”是指能用排水法测量出物体排开水的体积的水量范围,其中最多水量是指物体放入量筒后,液面恰好到达最大量程时的水量;最少水量是指物体放入量筒后,量筒内最低液面满足没过小石块时的水量.
(2)②往量筒内倒水,待水快没过小石块时,再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水,使水面恰好没过小石头;
(3)因为5mL+15mL=20mL,50mL+15mL=65mL,80mL+15mL=95mL,它们都小于100mL,故A、B、C正确;
因为95mL+15mL=110mL>100mL,故D错误。
38. 5.2;降低;小;13
【解析】 ①根据表格数据分析水柱高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
②根据①中得到的规律判断刻度值的大小变化。
③根据表格可知,温度每降低2℃,水柱高度减小5.1cm,以第一组数据为基础计算水柱高为40.3cm时对应的温度。
(2)空格M内的相邻高度的高度差△h=14.6cm-9.4cm=5.2cm;
①根据表格可知,水柱高度h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②刻度越靠上,水柱的高度越大,那么对应的温度越低,因此上面的数值要小。
③根据表格可知,温度每降低2℃,水柱高度减小5.1cm,
当水柱高度为40.3cm时,对应的温度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