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目录
壹
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叁
统治危机的初显
贰
疆域的奠定
1.通过了解清朝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以及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2.通过了解清朝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课程标准
一、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康熙
雍正
乾隆
时人有诗云:“德业于今臻盛大,直超三五辟鸿蒙”
1、康乾盛世
盛世表现?
政局稳定
经济繁荣
疆域开拓并巩固
三位皇帝都以勤政著称,独断朝廷大政方针,事必躬亲。
特点:
(1)奏折制度的形成
2、君主专制的加强
(始于康熙年间,定型于雍正)
单独呈送密封报告
皇帝
官员
亲手批阅奏折返回
所谓的密折……为保密起见,在纸封外绑以木夹板,并贴以印花,后来甚至用带铜锁的特质皮匣包封密折,然后通过驿站,或由专差交兵部捷报,或遣亲信之人专程送至奏事处,由奏事官接受登记之后,交奏事太监直送皇帝亲自拆阅。
——《中国历史新编》
迅速、机密
作用:
皇帝能多渠道了解下情,提高决策效率
官员间相互牵制,彼此监视,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大大加强专制皇权。
实质:
官员和皇帝单线联系
皇帝
内阁
工部
六部
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议政王大臣会议
办理一般性的日常公事
南书房
军国大事
军机处
过程
(清初皇太极)
(康熙)
(雍正)
皇权受限
皇权加强
皇权发展到顶峰
清初,中央政权机构大体采用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负责处理日常事务;但还保留着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其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凡军国大事都由其决定,皇权受到限制
(2)设立军机处
材料一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两路 始设军机房于隆宗门内 后名军机处。”
问题:根据以上史料,概括说明设立军机处的原因?
①设立原因:直接:
材料二 军机处……的长处,简单说来,可归结为简、速、密三字。 ——《中国政治制度通史·清代卷》
问题:这段材料反映了军机处的特点是什么?
②特点:简、速、密
机构简单
办事效率高
保密性强
根本:
加强皇权
处理西北的紧急军务
③职责:辅助皇帝处理机要政务,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④评价: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顶峰。
材料三 本章归内阁,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大臣相见,无论宦寺不得参,即承旨诸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材料四 “掌书谕旨,综军国之要, 以缵上治机务。常日直禁廷以待召见” 。 ——光绪《大清会典》卷3
问题:这段材料反映了军机处的职责是什么?性质?
性质:中枢秘书机构
(2)设立军机处
①设立原因:直接:为处理西北军务
根本:加强皇权
②特点:简、速、密
③职责:辅助皇帝处理机要政务,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④评价: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顶峰。
机构简单
办事效率高
保密性强
性质:中枢秘书机构
案名 起因 株连人数
庄廷龙《明史》案 有攻击清朝统治者的语句,还使用南明的年号 70--120
戴名世《南山集》案 同情前明政权,使用南明年号。 300多人
吕留良案 反对清朝统治 数十人
胡中藻案 因诗“一把心肠论浊清”被指为侮辱清朝 株连族人祸及师友
查嗣庭案 考题:“维民所止”被指有辱圣上为“诽谤大逆” 抄家,死于狱中
清朝主要文字狱概况表
影响:
禁锢思想,摧残人才 严重阻碍中国社会发展进步
(3)大兴文字狱
目的:
压制汉人的民族意识
强化思想文化控制
加强君主专制(根本)
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 封建经济文化发展和繁荣,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了政治 保障。
思考:明清君主专制加强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积极:
消极:
决策的独断性和随意性,难免出现失误; 官僚机构膨胀,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 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
地区 措施
东南
东北
西北
西南
阅读教材78-79页,结合清朝疆域图,完成下列表格。
二、疆域的奠定
1662年
郑成功收复台湾
1683年
清军进驻台湾
1684年
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东南
定疆东北
雅克萨之战清军获胜
1689年中俄签订
《尼布楚条约》
东北
清朝击败蒙古准噶尔部
武力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蒙古族地区设立盟旗制度
新疆设立伊犁将军
西北
西藏:
册封“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
设立驻藏大臣,
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
设立金瓶掣签制度
西南:
大规模改土归流
西南
政策:设立理藩院掌管蒙古、藏族等民族事务
因地制宜,因俗而治
西跨葱岭
西北达巴勒喀什池
北接西伯利亚
东北至外兴安岭和库页岛
东临太平洋
东南到台湾及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
南到南海诸岛
我国辽阔的版图在 清朝前期最终奠定
清朝前中期相较于明朝,不仅版图有所开拓,而且在边疆地区因地制宜地形成了比较稳定的统治
清朝建立了与现代中国版图基本吻合的多民族国家,将中华民族与边疆民族分而治之,并整合在同一个王朝秩序之中,以保持历史的延续性。
一许纪霖《华夏与边疆:另种视野看“中国”》
清朝国家疆域奠定的意义:
1、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疆域。
2、加强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直接管理,巩固了边防,开发了边疆,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3、促进了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交融。
4、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三、统治危机的初显
康乾盛世后期,清朝统治已出现由盛转衰的迹象。19世纪前期,嘉庆、道光两位皇帝在位时,迹象更加明显
1、国内危机
《各个时期人口最高值统计图》
江广黔楚川陕之无业者,侨寓其中,以数百万计。 ——《清实录·宣宗实录(一)》第33册
人口急剧增长使资源危机日益暴露,贫富矛盾加剧。
康熙征讨准噶尔费用不足,下诏鼓励富户捐纳,仅山西一省,捐县丞的有1万2千人。乾隆时,还出现过白米20石可捐一个县丞的记载。
和珅在乾隆朝柄政凡二十年,高宗崩,仁宗赐令自尽,籍没家产,至八百兆有奇,时人为之语曰;‘“和珅跌倒,嘉庆吃饱’”。 ——《清稗类钞-讥讽》
政治腐败严重
嘉庆后期,白莲教支派天理教发动的一次起义攻入了北京皇宫
乾隆后期,农民起义屡屡爆发,大部分是由民间秘密宗教白莲教领导的
2、外部危机
皇上,居住在这样的国家,多安全啊,老百姓都丰衣足食呢。
闭关锁国政策
含义: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内容①只保留广州一处对外通商,“十三行”代为管理对外贸易事务;②严格约束外商活动;③禁止民间出海贸易。
课堂总结
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疆域的奠定
统治危机的初显
康乾盛世
君主专制的发展
推行奏折制度
设立军机处
大兴文字狱
经略边疆
疆域奠定
治理台湾:郑成功收复台湾等
反击沙俄:《尼布楚条约》等
管辖西北:平定准噶尔、大小和卓叛乱等
共治西藏:册封达赖班禅、(改土归流)等
内部危机
外部危机
课堂检测
1.清朝入关之前,中央机关无内阁之设。入关之后,开始设立内阁并成为定制,但地位愈来愈低。雍正年间,内阁变成只是办理例行事务的机构。这表明
A.汉族制度先进性被否定 B.中央机构权力重心转移
C.皇权专制制度达到巅峰 D.清朝政治统治日益腐朽
B
2.清朝雍正时期获得密奏权的官员达1200人,密奏内容涉及范围很宽泛,包括军务、政务、官吏、民情、水旱、传闻等。雍正时期摊丁入亩、改土归流等重要政策,都是由臣下密奏先提出,雍正帝又与臣下反复讨论后制定的。据此可知密折制
A.体现了古代官僚体制的完善 B.是民意上达中央的途径
C.逐渐取代了军机处的职能 D.是君主专制制度的发展
D
3.1793年乾隆皇帝复英王乔治三世信:“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锦为西洋各国必要之物,是以恩加体恤。”导致乾隆形成此观点的根源是
A.清朝统治面临着内忧外患 B.封建统治者的短视和无知
C.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 D.长期推行的重农抑商政策
C
4.清代继承和发展了秦汉以来的“大一统”思想,以新的民族“大一统”观念为指导,较成功地解决了两千多年来困扰历代王朝的边疆“内患”问题,促进了国家的统一。能够反映上述观点的史实有
①对边疆管理大事集权、小事放权②设理藩院管理边疆交通建设和军事防卫
③康熙多次亲征平定蒙古贵族叛乱④打击沙俄入侵确定中俄两国东段的边界
A.①③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A
5.有学者说,其实我们所说的全面海禁从来没有存在过,无论是明太祖的“寸板不许下海”,还是清世祖的“片帆不许入口”。该学者这一观点的主要依据是明清时期
A.海禁政策未真正落实到位 B.民间对外贸易较盛行
C.洋商在华贸易受到了限制 D.朝贡贸易未曾停止过
D
6.嘉庆十一年,清仁宗下令严禁旗人演戏,并将违禁旗人严加惩罚。“图桑阿等均在本旗披甲中,辄行登台演出,甘与优伶为伍,图桑阿、乌云珠、德泰、全魁、李惠等五犯,著即照所拟,销去本身户籍,发往伊犁充当苦役。”这表明
A.清政府对内采取文化专制政策 B.清朝实行满汉文化分治政策
C.清政府意图维持满族固有文化 D.满族汉化在当时已成为主流
C
7.明清两朝同处我国封建社会晚期,共同的大时代背景造成二者在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范畴内有着众多的相似点。相似点可指
A.君主专制不断强化,丞相制度废除 B.对外关系相对封闭
C.新的经济因素获得较快发展 D.儒学正统地位不保
B
8.明初曾沿袭元朝的行省制,后设承宣布政使、提刑按察使、都指挥使,称为三司,作为省级行政区最高机关,但事权不一、互不隶属,不利于弹压地方;于是又相继设置了总督、巡抚之职,位于三司之上,到清朝时督抚制度被进一步固定下来。这主要反映了
A.行省制度遭到破坏 B.皇帝的权力被削弱 C.地方管理渐趋强化 D.官僚体制日益完备
C
9.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对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阶段及其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A.秦汉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 B.隋唐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社会变化
C.宋元时期——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明清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D
10.清初,官员上奏“密折”是一种特权,限于皇帝的少数亲信官员使用。雍正帝时给予道员、知府、同知、副将一级的官员享有上奏“密折”的权力。据统计当时有上奏“密折”权力的人数达到千人以上。这表明
A.清朝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和镇压 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
C.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进一步加强 D.清朝中央政府决策的开放性
C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