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竹节人》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0《竹节人》 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1-08 20:32: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竹节人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品味关键字词句,体会竹节人游戏带来的欢乐。
2、品味关键字词句,学习阅读回忆记叙类文章的方法。
3、通过品读文本,启迪学生对于自己平时生活的联想,感悟身边事物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通过课文的朗读,学习阅读回忆记叙类文章的方法。
【教学过程】
核心问题:作者如何通过对斗竹节人的描写,表现自己的情感?
一、检查预习,新课导入
1、声音响亮,朗读标题
2、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风靡
俨然
破绽
颓然
沮丧
前功尽弃
挖空心思
叱咤风云
别出心裁
技高一筹
弄巧成拙
作鸟兽散
虎视眈眈
津津有味
心满意足
化为乌有
二、画面想象,寻找文中童年乐趣
1、你们的童年时光,是怎么度过的?为什么作者的童年时代和我们的童年时代存在差别?
明确:手机,电视,书(自由发言)。
因为时代不同,物质条件不同,因此流行的东西也不一样。
补充材料:70年代(1970年),彩色电视兴起,2000年,手机才逐渐普遍。而我们的作者是1950年出生的。
那时父母们大多囊中羞涩,除了必需品,很少像现在一样三天两头的买玩具给孩子,那时的小孩,学会了制作各式各样的玩具,自娱自乐。
2、作者是怎么在童年时代寻找乐趣,度过这段时间的?
明确:自已做玩具,制作竹节人,斗竹节人。
3、你们见过竹节人吗?
播放视频,了解竹节人的制作和玩法
明确:第3段“把毛笔杆锯成寸把长一截,这就是竹节人的脑袋连同身躯了,在上面钻一对小眼,供装手臂用。再锯成八截短的,分别做四肢,用一根纳鞋底的线把它们穿在一起,就成了。”
灵活机动:“纳鞋底”“缝衣服”的区别(纳:补缀,缝补;现多指密密地缝。)
4、只要一个人做了一件新鲜玩意儿,大家看了有趣,很快就能风靡全班,以至全校。有一段时间,他们全迷上了斗竹节人。你们觉得是什么原因?
预设:制作简单、好玩。
5、让我们通过课文(3-19)节,再来仔细了解一下那个时代的乐趣。请同学们自由读文章,画出你觉得竹节人好玩在哪里或者最打动你的句子,想想它到底是哪一点打动了你,稍后举手交流。(提示尽量按顺序回答)
明确:句子有无特殊描写手法,细节的生动点在哪里。
(1)、“教室里的课桌破旧得看不出年纪,桌面上是一道道豁开的裂缝,像黄河长江,一不小心,铅笔就从裂缝里掉下去了。”
年纪——拟人
裂缝像黄河长江——比喻(形状相似,而且具有一定的危险:“一不小心,掉笔”)说明课桌破旧得厉害。
而课桌正好用来玩竹节人。
(2)、“把串着九个竹节的鞋线嵌入课桌裂缝里,在下面一拉紧,那长在裂缝上的竹节们就站成一个壮士模样,威风凛凛,叉腿张胳膊,跟现今健美比赛那脖子老粗浑身疙瘩肉的小伙子差不多。”
通过细节描写,准确表现竹节人是如何站立,写出了竹节人的动作和神态。作者把竹节人当作活人来写,生动形象。
比喻的手法,将竹节人和健美的小伙子比,生动又形象表现出竹节人的威风凛凛。
(3)、“两个竹节人放在一起,那就是搏斗了,没头没脑地对打着,不知疲倦,也永不会倒下。”
明确:简单的玩法折射出的是单纯热情的爱与纯粹无暇的乐。
(4)、“有时其中一个的线卡住了,那“斗士”便显出一副呆头呆脑的傻样子,挺着肚子净挨揍。”
明确:“斗士”与“傻样子”形成反差,生动地写出了僵住的竹节人直挺挺、一动不动的可笑模样,表现当时玩游戏的快乐与胜利时的喜悦心情。
(5)、“孙悟空”、“窦尔敦”、“神气”;“再挖空心思取一个更威风、更吓人、叫得更响的名号”“破课桌,俨然一个叱咤风云的古战场”
明确:简单的材料孩子们也玩得很高兴。把“破课桌”比作“古战场”,可以看出再单调的游戏在孩子的眼中也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6)、还有同学别出心裁,想要技高一筹,给竹节人粘上一个橡皮檫雕成的脑袋,做一套纸盔甲。……谁知弄巧成拙,中看不中用,没打几个回合,那粘上的脑袋连盔甲被它自己手里的大刀磕飞了,于是对方大呼胜利。
明确:孩子们制作的竹节人十分简陋,但他们仍在玩竹节人的游戏中获得了很大的乐趣。
(7)、“黑虎掏心!泰山压顶!双龙抢珠!”
明确:竹节人搏斗的动作。从中可以看出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
(8)、“咚锵咚锵咚咚锵!咚咚锵!
明确:搏斗的场面再加上激烈的配音,衬托出热闹的场景。”
(9)、“常要等老师进来,才知道已经上课,便一哄作鸟兽散。”
明确:同学们在大规模的、热烈的搏斗中入迷,忘记上课,从侧面烘托出竹节人游戏带给“我们”的快乐与满足。
小结:语言文字就像一幅灵动的画面,尤其是一些细节的描写,更有助于我们想象画面。因此,我们在阅读记叙类文章的时候,边读边想象画面就能加深对句子的理解。这也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板书:想象画面)
三、利用时间人物,学习阅读方法
1、虽然我们和作者玩的东西不一样,但是每一个孩子的童年也有相似之处。请在文中找找,那些地方让你觉得与你的生活有相似之处,你仿佛也经历过?作者又是如何描写这段相似的经历?(通过时间、人物)
明确:“下课时,教室里摆开场子,吸引了一圈黒脑袋,攒着观看,还跺脚拍手,咋咋呼呼,好不热闹,常要等老师进来,才知道已经上课,便一哄而作鸟兽散。”
时间:
文章把“下课时”、“上课了”、“下课后”作为三个时间节点,表现出学生对于斗竹节人的沉迷,且此时沉迷的对象是孩子们。
人物:
在这段内容中,主要出现了两个方面的人物,一个是孩子们,另一个是老师。
文中“虎视眈眈”、“大步流星”、“怒气冲冲”等都表现了老师的严肃,可怕的形象。
与之相矛盾的是下课后老师“念念有词”、“全神贯注”地玩竹节人,表现了老师与“我们”相似的特点。
小结:在阅读记叙类文章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时间,地点,人物,对文章进行分析,这有助于我们理清文章内容,了解人物性格。(请学生补充地点变化:教室、办公室的窗口)
2、请同学们根据分析,再次分段读一读下课的时候,同学们的表现(下课时一段19节),上课时老师的表现(22节,老师大步流星),以及课后我们所观察到了老师的形象(26节,只见老师在他自己的办公桌上……)
明确:朗读过程中,注意下课时的调皮、活泼与热闹,上课时的紧张,课后的惊讶和有趣。
3、经过我们这堂课的学习,我们可以总结一下,这篇回忆性的文章分成了哪两个部分来写,分明是什么?
明确:一是描写竹节人的制作方法,二是记叙“我们”玩竹节人的经过。
4、刚才我们提及,下课到上课时的这段经过(19-20节),与我们平时的学习是有相似之处的,我们也由此更能体会这段经历。因此在阅读的过程中,联系我们的实际生活,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体会文章。给同学们几分钟时间思考一下,我们下课时会做什么?模仿文中的写法,描写一下我们从下课,到上课铃响这段时间的不同状态,不同形象。等会儿简单交流。
明确:突出下课的吵闹,活泼,上课的安静,紧张。
总结:这堂课,我们认识了竹节人,我们不但分享了作者的快乐,也重新发现了我们生活中的快乐。总结一下我们在这堂课中所学习的内容:阅读记叙类文章,我们可以从时间地点人物进行分析,而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画面想象,和联系实际帮助理解。
作业:
1、将课堂上所交流的,下课到上课的片段,动手写下来
2、在文中挑选三个你最喜欢的词语,说说它们的作用
板书:
《竹节人》
范锡林
制作竹节人
玩竹节人
迷上竹节人
加工竹节人
上课还想着斗竹节人
老师也喜欢玩竹节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