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9.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学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9.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学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6.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1-07 20:13: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9.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学案
【学习目标】
1、初步把握鉴赏诗词的基本流程。
2、学会分析诗词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3、领会辛弃疾词的慷慨悲郁的艺术风格。
【重点难点】
重点:
体会用典的妙处,提升对于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难点:
在诵读中体会词人的情感,感受豪放的词风。
【导学基础知识】
一、一词多义
1.
2.
二、词类活用
1.赢得仓皇北顾(名词作状语,向北)
2.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名词作动词,吃饭)
三、古今异义
1.元嘉草草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赢得仓皇北顾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古义:轻率。今义:匆忙仓促的样子。2.古义:落得。今义:博得,获得。
四、文言句式
1.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倒装句,应为“无觅英雄孙仲谋处” 再也难找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了。2.倒装句,应为“扬州路烽火” 我回到南方已经有四十三年了,远望中原仍然记得扬州一带烽火连天的战乱景象。
(一)历史背景: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当时宰相韩侂胄执政,正积极筹划北伐,闲置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这年春初,又受命担任镇江知府,戍守江防要地京口。辛弃疾到任后,一方面积极布置军事进攻的准备工作;但另一方面,他又清楚地意识到政治斗争的险恶,自身处境的孤危,深感很难有所作为。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才写下了这篇千古传诵的杰作。
(二)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曾有过亲入敌营侦察敌情、只身追杀叛徒、带五十人马闯袭驻有五万人的金军大营生擒叛贼等英雄壮举,名震一方。23岁南渡归宋,先后任建康府通判及湖北、湖南安抚使等职。后受南宋投降派排斥打击,被免职,退居上饶、铅山达20年之久。64岁时,朝廷准备北伐,任用他为浙东安抚使、镇江知府。但不久又遭排斥,回铅山家中,忧愤而死。辛弃疾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词人,他发展了苏轼开创的豪放词,与苏轼并称“苏辛”。词风以豪放沉郁为主,兼有明快、婉约、清新等特点。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词》及《稼轩长短句》传世。
【导读理解】
1.用典是辛弃疾词的特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用典极具代表性。请在文中找出典故,并指出这些典故的作用,把它们填写在下面的表格中。
典故 典故的作用
[答案] 
典故 典故的作用
孙权曾经在京口建立吴都,并打败曹操军队,保卫了家园 表现了作者心中渴望抗敌救国的热情
刘裕在京口起兵,最后建立政权,为恢复中原,他曾大举北伐 表达了作者决心收复中原的远大抱负
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遭到重创 借鉴历史,委婉劝诫韩侂胄不能草率行事
拓跋焘反击刘宋,兵锋南下,在长江北岸瓜步山上建立行宫,即后来的佛狸祠 表达了对南宋政权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同‘屎’)矣。” 以廉颇自比,虽已年老仍想为国效力,但不得实现,抒发了作者壮志未酬的苦闷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多处运用对比手法丰富意旨,表达情感,请找出并体会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对比 作用
英雄业绩与可悲现实对比 突出南宋统治者的萎靡不振
刘裕“气吞万里如虎”与刘义隆“赢得仓皇北顾”对比 提出历史的经验教训,指出今日应有的做法
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对比 抒发忧国伤时的感慨
用廉颇遭谗尚有赵王派人探问与自己被冷落的处境对比 抒发自己报国无门的愤慨
3.“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这三句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看到眼前局势,极为感慨。人心麻木,几年已过,执政者仍不准备收复失地,由缅怀往事回到眼前现实,表达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的话,人民将安于异族的统治,忘记自己是宋室的臣民。表现出词人对失去半壁江山的当政者仍然偏安自乐的嘲讽之意。
4.有人说《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最后三句话洋溢的是满腔豪情,也有人说是悲情怨语。你是怎样看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观点一)最后三句话洋溢的是满腔豪情。作者借用廉颇的典故,表达了自己虽已年过花甲,但壮志未减、雄心犹在的豪迈气概。
(观点二)最后三句话蕴含的是悲情怨语。“凭谁问”三字抒发了作者想到赵国有用廉颇之意,还派人去探问,而朝廷却无重用自己之心,更无探问之人,空有报国之志,却只能坐视髀肉复生的悲愤之情。
全文可分为两个部分:
上阙:借孙权和刘裕两个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事迹隐约讽刺南宋政权的昏庸无能,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爱国情怀。
下阙:下片用刘义隆、佛狸祠、廉颇的典故,继续写自己报效祖国的一片忠心,并表示自己不被朝廷所用的悲愤情感。
赏析上片:
1、上阕写了两个人,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是什么?
明确:
都是能够建立功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事业都是在京口起步的。
2、词人写这两位英雄人物寄托了什么情怀?
明确:
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决心恢复中原的宏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3、写孙权和刘裕一略一详,为什么?
明确:
写出刘裕出身贫贱,却能建功立业,更表现了“事在人为”的道理;更表现词人对英雄的仰慕。在当时韩侘胄急于北伐的现实中,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含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赏析下片:
1、第一层“元嘉草草”句。
明确:
“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年号。宋文帝刘义隆是刘裕的儿子。他不能继承父业,好大喜功,听信王玄谟北伐之策,打没有准备的仗,结果一败涂地,北魏军队一直追到长江边,声称要渡江,都城震恐。封狼居胥是用汉朝霍去病战胜匈奴,封狼居胥山,举行祭天大礼的故事。宋文帝听了王玄谟的大话,对臣下说:“闻王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仓皇北顾”,是看到北方追来的敌人而张皇失色的意思,宋文帝战败时有“北顾涕交流”的诗句。
2、凡诗文运用典故都有用意,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
明确:
借鉴历史,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从事。
3、第二层。“四十三年,……一片神鸦社鼓!”
明确:
“四十三年”三句,说辛弃疾在京口北固亭北望中原,记得四十三年前自己正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斗争。后来渡淮南归,原想凭籍国力,恢复中原,没有想到南宋朝廷昏聩无能,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如今自己已成老年,壮志依然难酬,追思往事,不胜身世之感!
“佛狸祠下”三句。从上文缅怀往事回到眼前现实。“佛狸祠”是北魏太武帝拓拔焘追击王玄谟的军队时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宫。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祠下迎神赛会,很是热闹。
4、作者写佛狸祠一幕景象,表达什么心情?
明确: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民俗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示对南宋政府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5、最后三句是第三层。用廉颇的典故,用意是什么?
明确:
抒写了自己虽有远大抱负,而朝廷却不重用,壮志未酬的苦闷。
【巩固练习】
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句是( )
A.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宋朝爱国词人。与苏轼生活在同一时期且共为豪放派的代表。
B.辛词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有《稼轩长短句》。
C.词要有词牌和题目,词牌是曲调,与词的内容关系不大,题目才与词的内容有关,可见所有词都必须有题目,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京口北固亭怀古”就是题目。
D.宋人也有以婉约手法抒写爱国壮志、时代感慨的,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但其多用“比兴”“象征”手段,旨意朦胧,需读者去体味。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满江红
江行和杨济翁韵【注】
辛弃疾
过眼溪山,怪都似、旧时相识。还记得、梦中行遍,江南江北。佳处径须携杖去,能消几两平生屐?笑尘劳、三十九年非,长为客。
吴楚地,东南坼。英雄事,曹刘敌。被西风吹尽,了无陈迹。楼观才成人已去,旌旗未卷头先白。叹人间、哀乐转相寻,今犹昔。
【注】此词为作者离开扬州溯江上行,途中抒怀作品。杨济翁,即杨炎正,宋代词人。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过眼溪山,怪都似、旧时相识”点明题目中的“江行”,由江行沿途所见山水引发回忆,蕴含着久别重逢之慨。
B.“佳处径须携杖去,能消几两平生屐?”说的是要探山川之胜,就要攀登,穿坏几双木屐也无妨,写出词人对胜景的喜爱之情。
C.“吴楚地,东南坼”化用杜甫《登岳阳楼》中的“吴楚东南坼”一句,表现江行所见东南一带景象之壮阔。
D.“旌旗未卷头先白”承前感旧,由人及己,意言北伐之事未成,自己的头发却先花白了。
2.“还记得、梦中行遍,江南江北”一句,写“梦中”所行,有何独特的表达效果?
3.下片中“英雄事,曹刘敌”写的是三国鼎立时代的故事,其中的“英雄”指三国时期的孙权。辛弃疾多次在词作中歌咏孙权,如《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都提到了孙权,请简要分析为何辛弃疾如此推崇孙权。
3.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①
辛弃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②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撤③。把功名收拾付君候,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赤璧矶头千古浪,铜鞮陌④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①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②绣衣:官服。③相如撒:司马相如所作《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④铜鞮陌:代指襄阳。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开头四句,先写对方行程,再写自己的多病与离愁,暗含蹉跎失志的惆怅。
B.李正之即将远赴蜀地担任要职,作者满含深情地称许友人才华出众,巨笔如椽。
C.作者认为荆楚路上的江山美景都是作诗的好素材,如庐山景、赤壁浪、襄阳月。
D.词的结尾两句,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
2.辛弃疾词善于借用典故和化用前人佳句来抒情达意。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东北看惊诸葛表”,借用诸葛亮上表出师的典故,勉励友人报国立功。
B.“赤壁矶头千古浪”,借用苏轼游览赤壁的典故,抒发人生短暂的感慨。
C.“蜀道登天”,化用李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表达对友人的担忧,望其早归。
D.“儿女泪,君休滴”,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现宦游漂泊的凄苦。
3.清人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释。
4.下列句子中,语序没有倒置的一项是( )
A.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B.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C.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D.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5.下列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所用典故的作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借宋文帝刘义隆不做充分准备,仓促北伐招致失败的事实,提醒南宋统治者,表明自己的抗金主张)
B.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自比廉颇,表达自己壮心不已的豪情和报国无门的悲愤)
C.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赞扬当年孙仲谋北伐的英雄气概)
D.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慨叹江山依旧,可是像孙仲谋那样的英雄人物却已无处寻觅了)
6.下列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韩侂胄欲以北伐巩固自己的地位,起用抗战派辛弃疾任镇江知府。镇江濒临前线,乃军事重镇,辛弃疾积极备战,并劝谏韩不可草率用兵,本词堪称一篇“谏书”。
B.这首词上阕赞颂孙权、刘裕,旨在表明词人自己抗金救国的雄图大略,下阕借对刘义隆草率北伐而招致失败史实的讥讽,警戒当权者:切勿急于求成。
C.本词用典较多,但都围绕一个明确的中心,即借典故来表达词人对救国大业的深谋远虑。其用典原则是“古为今用”,即调动历史人物为自己抒怀服务。
D.“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词人写此情景,意在控诉侵略者恣意妄为的侵略行径。正气凛然,言语犀利,体现了词人深沉的爱国情感。
7.下列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运用典故的作用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借宋文帝刘义隆不做充分准备,仓促北伐招致失败的事实,警告南宋王朝统治者,表明自己的抗金主张)
B.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自比廉颇,表明自己壮心不已和报国无门的悲愤)
C.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赞扬当年孙仲谋指挥军队纵横驰骋的英雄气概)
D.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慨叹江山依旧,像当年“坐断东南战未休”的孙仲谋那样的人物却已无处寻觅了)
8.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南乡子·登京囗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冮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注】,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注】兜鍪(móu):古代士兵的头盔,诗中借指士兵。
1.词的前两句“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有何言外之意?在结构上起何作用?
2.下阕前半部分,作者极力称赞孙权有何用意?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A项,辛弃疾为南宋词人,而苏轼为北宋诗人;C项,认为所有词都必须有题目,不妥;D项,认为辛弃疾也会以婉约手法抒写爱国壮志、时代感慨是正确的,但《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为豪放词的代表作。
2.答案:1.B
2.“梦中行遍”是虚写手法,以虚衬实,表达多年来在现实中词人雄心壮志未能实现的寂寞与愁苦。
3.①孙权年少有为,功业盖世。对英雄孙权的推崇表达了辛弃疾渴望像他一样金戈铁马,收拾旧山河,渴望成就一番功业,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饱含着浓浓的爱国思想,但也流露出辛弃疾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②讽谏南宋王朝。同为统治者,面对战争,决断不同,以此讽谏南宋王朝统治者的怯懦苟安。
解析:1.“词人对胜景的喜爱之情”错。要探山川之胜,就得登攀,“携杖”、着“屐”(一种木底鞋)是少不了的。作者化用《世说新语》的典故稍变其意,谓山川佳处常在险远,不免多穿几双鞋,可这又算得了什么呢!表面上看这是因虚度年华而自嘲,其实,命运又岂是自己主宰得了的呢。“长为客”三字深怀忧愤,语意旷达中包含沉郁。
3. 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解答此题,主要结合作者的思想认识、创作背景以及时代特点分析。辛弃疾多次在词作中歌咏孙权,一方面,三国时期的孙权在青年时代就带领千军万马,占据东南,征战沙场,成就霸业;另一方面,辛弃疾生活在南宋,一生致力于抗金,是著名的爱国词人,其词多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无奈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辛弃疾多次引用孙权的典故,意在借古伤己,借古讽今。
3.答案:1.D
2.A
3.“龙吟虎啸”与“和缓”相对,分别指作者用典的大气与情感的细膩。作者通过“诸葛表”“相如橄”等典故,表达出对友人的祝愿和期许,希望他能为国家建功立业,给人以“龙吟虎啸”之感;又通过“中年多病”“儿女泪”“须相忆”几句感怀自身老病交加,怀才不遇,同时抒发了对友人远行的不舍之情,此为“和缓”。
解析:1.A项一、二句点出李正之入蜀与已之送行,三、四句点出作者“中年”又“多病”,暗含“蹉跎失志的惆怅”,正确。B项“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体现了作者对友人的称许,正确。C项下片表达“与其有像小儿女那样哭泣的时间,倒不如听我说一说你要去的荆楚这一路的风光”的意思,一扫上片愁闷的心绪,用“要新诗准备”引出“庐山景、赤壁浪、襄阳月”,故正确。D项结尾两句,点明入蜀时间“正梅花万里雪深时”,表达相互勉励,提醒友人莫忘彼此的友谊,记得互通消息之意,并非“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故错。
2.A项“东北看惊”者,是东北方的大好河山,落入他人之手,应当像诸葛亮请求出师那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确。B项借用苏轼游赤壁的典故是表达荆楚一路风光的壮美,并无“人生短暂的感慨”。C项化用李白《蜀道难》,有“对友人的担忧”,但并无“望其早归”之意。D项“儿女泪”几句是说:与其有像小儿女那祥哭泣的时间,倒不如听我说一说你要去的荆楚这一路的风光。以此过渡到后面作诗的好素材,一扫上片愁闷的心绪,并不是为了“表现宦游漯泊的凄苦”。
4.答案:D
解析:A项“故国神游”应为“神游故国”,“多情应笑我”应为“应笑我多情”。B项“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应为“无觅英雄孙仲谋处”。C项“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应为“望中犹记,四十三年扬州路烽火”。
5.答案:C
解析:“想当年”三句赞扬的不是孙仲谋,而是刘裕。
6.答案:D
解析:对这一场景的描写意在批评人们居然忘记了国恨家仇。
7.答案:C
解析:应是“赞扬当年刘裕北伐的英雄气概”。
8.答案:1.前两句要表达的是,举目远望,我们的中原故土在哪里呢?所能收入眼底的就只有北固楼周遭一片美好的风光了。作者翘首遥望江北金兵占领区,大有风景不殊、山河改异之感。其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南宋统治之地。于是站在北固楼上,词人不禁兴起了千古兴亡之感,自然引出下文。
2.作者在这里极力赞颂孙权的年少有为,突出他的不可一世的英姿。孙权“坐断东南”,形势与南宋极相似,却不畏强敌、坚决抵抗,并战而胜之。显然作者热情赞颂孙权正是为了反衬当朝统治者的庸碌无能,懦怯苟安。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