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溶液单元测试卷--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word版 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九单元溶液单元测试卷--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word版 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4.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2-01-09 22:42: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九单元 溶液 单元测试卷
一、单选题(共15小题)
1.日常生活中的下列物质不属于溶液的是(  )
A.
B.
C.
D.
2.下图是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某同学在20 ℃时进行了如下实验,得到相应的溶液①~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保持温度不变,若在④中加入4.5 g KNO3固体可得到饱和溶液
B. ②③⑤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C. ①③④均为不饱和溶液
D. ④→⑤可析出53.9 g KNO3晶体
3.在盛有水的烧杯中加入以下某种物质,形成溶液的过程中,温度下降。这种物质是(  )
A. 氢氧化钠
B. 氯化钠
C. 浓硫酸
D. 硝酸铵
4.下列关于溶液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溶液中一定含有水
B. 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C. 溶液一定是液态的
D. 只有固体和液体可以作为溶质
5.某温度下,一只烧杯中盛有20 g水,放入2 g熟石灰并搅拌,有白色固体沉淀到烧杯底部,则对于烧杯中的上层清液,说法错误的是(  )
A. 是无色溶液
B. 是不饱和溶液
C. 是碱性溶液
D. 是饱和溶液
6.如图所示,甲图表示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乙图表示硝酸钾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由甲图可知,氯化钠在40 ℃时的溶解度为36.6 g
B. 由乙可知,硝酸钾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C. 比较甲乙可知,可采用蒸发结晶来提纯混有少量氯化钠的硝酸钾晶体
D. 比较甲乙可知,相同温度下影响固体溶质溶解度的因素是溶质的性质
7.下图是M、N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由溶解度曲线得出以下几条信息,你认为错误的是(  )
A.t1℃时,M、N两物质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B. N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C.t2℃时,M物质的溶解度大于N物质的溶解度
D. 由t1℃升温到t2℃时,N物质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可能改变
8.室温时,从100 g饱和硝酸钾溶液中取出10 g溶液,那么剩余的硝酸钾溶液(  )
A. 还是饱和溶液
B. 变成不饱和溶液了
C. 硝酸钾质量没变
D. 硝酸钾和水的质量没变
9.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t1℃时,a、b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B. a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b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C.t2℃时,将a、b两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至t1℃,所得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D. 提纯a中混有少量的b,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
10.能证实20 ℃时原KNO3的溶液是饱和溶液的事实是(  )
A. 降温到10 ℃时有KNO3晶体析出
B. 蒸发掉10克水,有KNO3晶体析出
C. 加热到30 ℃后,再加入KNO3晶体仍能继续溶解
D. 在20 ℃时,向上述KNO3溶液中加入少量KNO3晶体,溶液的质量不变。
11.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只有水才可以作溶剂
B. 一瓶溶液里各部分的性质都相同
C. 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
D. 凡是无色透明的液体都是溶液
12.下列图像正确的是(  )
A.稀释浓硫酸
B.氧气的溶解度曲线
C.等质量的Mg和Fe与足量同浓度稀盐酸反应
D.浓盐酸露置空气中
13.下图为M、N两种固体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C%)随温度(t)变化的曲线。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40 g M放入150 g水中形成不饱和溶液
B.t℃时,M的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2∶5
C. 80 g N放入150 g水中全部溶解,此时溶液的温度一定低于t℃
D. 200 g N的溶液,蒸发60 g水、冷却至t℃后得到40 g晶体,原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40%
14.现有一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使它变为饱和溶液,其中不正确的是(  )
A. 加入硝酸钾晶体
B. 降低溶液的温度
C. 蒸发部分溶剂
D. 用吸管吸出一部分溶液
15.下列化学实验能够成功的是(  )
A. 小明用木炭代替红磷做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
B. 小颖用锌、铁、铜和稀盐酸确定锌、铁、铜三种金属的活动性
C. 小聪在20 ℃配制36%的氯化钠溶液(2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 g)
D. 小青将过量的木炭粉和少量氧化铜粉的混合物置于蒸发皿里加强热,得到纯净的铜
二、填空题(共3小题)
16.在以下空白中填写有关编号。
(A)溶液 (B)悬浊液 (C)乳浊液
将味精溶于水中得到________,粉笔末放入水中搅浑得到________,将水放在油锅里用力涮洗得到________,粉刷墙壁的石灰搅拌后得到________,石灰浆静置后上面的澄清透明的液体是________,其中溶质是________。
17.碘是紫黑色晶体,可以溶解在汽油中,形成紫红色溶液。
(1)碘的汽油溶液中,溶质是________,溶剂是________。
(2)甲、乙、丙三个同学分别画出下面的示意图,表示溶液中碘分子的分布(汽油分子没有画出)。
①如果乙同学的示意图符合事实应该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根据你在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________(填“甲”“乙”或“丙”)的示意图符合事实。
18.(1)请用元素符号回答:
①幼儿及青少年缺________会患佝偻病和发育不良;
②甘蔗是我市主要的经济作物之一,为了增强甘蔗的抗倒伏能力可以适当施用________肥。
(2)请用离子符号回答:
①食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它是由________和氯离子构成的;
②碱具有一些相似的化学性质,是因为碱溶液中都含有______________。
(3)请用化学式回答:
①农业上用来改良酸性土壤的是________;
②碘酒是家庭常备药,碘酒中的溶剂是________。
(4)请用化学方程式回答:
①正常雨水呈弱酸性,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生活中的铝制品抗腐蚀性能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计算题(共3小题)
19.某品牌纯碱中含有杂质NaCl,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称取12 g样品放入烧杯中,加入稀盐酸至不再产生气泡为止,并绘制出加入稀盐酸的质量与放出气体质量的关系如图:
(1)纯碱恰好完全反应时,生成CO2的质量为_____________g。
(2)计算该样品中含杂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下同)
(3)计算当盐酸与纯碱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
20.20 g含杂质(杂质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的锌样品,与一定质量的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所得溶液质量为80.5 g,同时生成氢气0.4 g。试计算:
(1)样品中锌的质量分数;
(2)完全反应后生成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3)所用稀硫酸的质量分数 (计算结果保留到0.01%)。
21.化学兴趣小组取26 g石灰石样品(杂质不参加反应,也不溶于水)放在烧杯中,向其中加入90 g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反应后烧杯中物质的总质量为105 g,计算:
(1)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
(2)反应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答案解析
1.【答案】C
【解析】溶液是物质溶于水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葡萄酒、雪碧、矿泉水都是含有多种成分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故A、B、D都是溶液。C项牛奶不溶于水,与水混合得到的是乳浊液。综上,故选C。
2.【答案】C
【解析】在20 ℃时进行了如下实验,则:①已知在20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 g,则20 g硝酸钾全部溶解;②又加入的30 g硝酸钾只能溶解11.6 g;③加热至50 ℃时,50 g硝酸钾全部溶解;④再加30 g硝酸钾,全部溶解,因为在50 ℃时,其溶解度为85.5 g;⑤降温至20 ℃时,有晶体析出,只能溶解31.6 g。A项,由以上知,④中的溶质为80 g,在50 ℃时,其硝酸钾溶解度为85.5 g,所以应再加5.5 g,达到饱和,错误;B项,②中溶质为31.6 g,③中的溶质是50 g,⑤中的溶质是31.6 g,所以②③⑤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不相等,错误;C项,由以上分析知,①③④均为不饱和溶液;正确;D项,④→⑤可析出的晶体为80-31.6=48.4 g,错误。
3.【答案】D
【解析】硝酸铵溶于水吸热导致降温,氢氧化钠和浓硫酸溶于水放热,氯化钠溶于水时吸热和放热不明显。
4.【答案】B
【解析】水是常用的溶剂,但并不是所有溶液的溶剂都是水,故A是错误的;根据溶液的定义可知,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故B是正确的;溶液有固态溶液、气态溶液、液态溶液,故C是错误的;盐酸中的溶质就是氯化氢气体,故D是错误的。
5.【答案】B
【解析】有白色固体沉淀到烧杯底部说明有的氢氧化钙并没有溶解,说明已经达到了饱和,对于烧杯中的上层清液就是指的氢氧化钙溶液,是无色饱和溶液。故选B。
6.【答案】C
【解析】A项,由甲图可知,氯化钠在40 ℃时的溶解度为36.6 g,正确;B项,由乙可知,硝酸钾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正确;C项,比较甲乙可知,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小,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大,因此可采用降温结晶来提纯混有少量氯化钠的硝酸钾晶体,错误;D项,比较甲乙可知,相同温度下影响固体溶质溶解度的因素是溶质的性质,正确。
7.【答案】A
【解析】由溶解度曲线图可知,A项,t1℃时,M、N两物质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是错误的叙述,没有说明溶液是否饱和;B项,N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是正确的叙述;C项,t2℃时,M物质的溶解度大于N物质的溶解度;D项,由t1℃升温到t2℃时,N物质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可能改变是正确的叙述,看是否加入溶质。故选A。
8.【答案】A
【解析】A项,室温时,从100 g饱和硝酸钾溶液中取出10 g 溶液,那么剩余的硝酸钾溶液还是饱和溶液,正确;B项,仍然是饱和溶液,错误;C项,剩余的硝酸钾溶液中硝酸钾的质量减小了,错误;D项,剩余的硝酸钾溶液中硝酸钾和水的质量都减小,错误。
9.【答案】C
【解析】A项,t1℃时,a、b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交于一点,二者溶解度相等,正确;B项,由图可知:a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b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正确;C项,t2℃时,将a、b两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至t1℃,a析出晶体,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减小,溶剂质量不变,溶质质量分数减小,而b溶解度变大,溶液中溶质、溶剂质量不变,溶质的质量与降温前相等;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100%,即溶解度大则溶质的质量分数大,而降温后a的溶解度大于降温前b的溶解度,故所得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a>b,故错误;D项,a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b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所以提纯a中混有少量的b,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正确。
10.【答案】D
【解析】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继续溶解这种溶质的溶液。A项,硝酸钾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减小,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降温至10 ℃时也可能有晶体析出,不能证实20 ℃时原KNO3的溶液是饱和溶液,错误;B项,蒸发掉10克水,有KNO3晶体析出,原溶液可能是饱和溶液,也可能是接近饱和的溶液,不能证实20 ℃时原KNO3的溶液是饱和溶液,错误;C项,硝酸钾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加热到30 ℃后,硝酸钾的饱和溶液或不饱和溶液再加入KNO3晶体,均能继续溶解,不能证实20 ℃时原KNO3的溶液是饱和溶液,错误;D项,在20 ℃时,向上述KNO3溶液中加入少量KNO3晶体,溶液的质量不变,说明加入的KNO3晶体没有溶解,说明原溶液为20 ℃时的饱和溶液,正确。
11.【答案】B
【解析】A项,水是常见的溶剂,但并不是只有水可作溶剂,如碘酒中的溶剂是酒精,错误;B项,溶液具有均一性、稳定性,一瓶溶液里各部分的性质都相同,正确;C项,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如氢氧化钙的饱和溶液就是稀溶液,错误;D项,无色透明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水是无色透明的液体,但是纯净物,错误。
12.【答案】C
【解析】A项,浓硫酸中加入水酸性减弱,pH变大但不会达到或超过7,图像超过了7,错误;B项,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不是增大,错误;C项,等质量的镁、铁反应时,因为镁比铁活泼,所以镁反应的速度快;因为镁的相对原子质量小,所以镁生成的氢气质量大,正确;D项,浓盐酸是因其挥发性使溶质氯化氢的质量减小,导致溶液质量减小,但不会减小到零,错误。故选C。
13.【答案】B
【解析】A项,要判断溶液是否饱和,除了要有一定量的溶质和溶剂外,还要指明一定温度,而这里没有指明温度,错误;B项,从溶解度曲线可看出,t℃时,M的溶解度为40 g,则在100 g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溶解的M质量为40 g,故t℃时,M的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40 g∶100 g=2∶5,正确;C项,t℃时,N的溶解度为40 g,那么150 g水最多只能溶解60 g N,而现在80 g N放入150 g水中全部溶解,说明此时溶液的温度一定高于t℃,错误;D项,200 g N的溶液,蒸发60 g水、冷却至t℃ 后得到40 g晶体,最终得到100 gt℃时的饱和溶液,根据t℃时,N的溶解度为40 g,可计算出100 gt℃时的饱和溶液中含溶质N的质量==28.6 g,则原200 g N的溶液含溶质N的质量=28.6 g+40 g=68.6 g,故原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错误,故选B。
14.【答案】D
【解析】A项,由于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即其不饱和溶液)中所含的硝酸钾不足;所以,根据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可知,加入少量硝酸钾晶体可以使其变成硝酸钾的饱和溶液,正确;B项,由于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根据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可知,要想将其不饱和溶液变成其饱和溶液,可以采用降温的方法来完成,正确;C项,由于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即其不饱和溶液)中所含的溶剂水太多,所以,根据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可知,可以采用恒温蒸发掉部分水分的方法,使其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正确;D项,由于溶液具有均一性、稳定性,所以用吸管吸出一部分溶液,是不会将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即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的,错误。
15.【答案】B
【解析】A项,在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时,选择的物质必须能够在空气中燃烧,且只能和氧气反应,产物为固体,同时装置能够体现气压的变化情况,才能保证实验成功,而木炭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错误;B项,用锌、铁、铜和稀盐酸混合时,锌、铁能够和稀盐酸反应产生气泡,且锌产生气泡的速率比铁快,可知锌的活动性比铁强,且都位于氢前,而铜不能反应,说明位于氢后,因此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锌>铁>铜,正确;C项,2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 g,此刻温度下配制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最大为×100%<36%,错误;D项,碳和氧化铜在高温的条件下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在除去过量碳的同时铜也发生了化学变化生成氧化铜,错误。故选B。
16.【答案】(A) (B) (C) (B) (A) 氢氧化钙
【解析】溶液、浊液的根本区别在于分散在水中的物质颗粒的大小:以细小的固体小颗粒形式;以小液滴的形式;以分子、离子的形式。由于物质在分散时颗粒的大小不同,形成的混合物的性质和稳定性也不相同。颗粒的大小决定了形成的混合物的种类。它们依次为悬浊液、乳浊液和溶液。判断混合体系的类型,关键看分散物质是什么,应该以什么样的颗粒分散在水中。根据生活常识,粉笔末难溶于水,应该以细小颗粒的形式分散在水中;味精易溶于水,以离子形式分散在水中;油锅中的油与水形成混合物,油是以小液滴的形式分散的;石灰浆则是固体小颗粒,以悬浊液的形式分散在水中。
17.【答案】(1)碘 汽油 (2)①碘分子在下层聚集,下层颜色较深上层较浅 ②甲
【解析】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做溶剂,被溶解的物质叫做溶质。(1)碘是固体,汽油是液体,所以碘是溶质,汽油是溶剂;(2)①碘被汽油溶解,碘分子在下层聚集,下层颜色较深上层较浅;②由于溶液是均一的,所以甲图正确。
18.【答案】(1)Ca K (2)Na+ OH- (3)Ca(OH)2 C2H5OH (4)CO2+H2O===H2CO3 4Al+3O2===2Al2O3
【解析】(1)幼儿及青少年缺钙会患佝偻病和发育不良;钾肥能促进作物生长健壮,茎杆粗硬,增强抗病虫害和抗倒伏能力,因此为了增强甘蔗的抗倒伏能力可以适当施用钾肥;(2)氯化钠是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的;碱具有一些相似的化学性质,是因为碱溶液中都含有氢氧根离子;(3)改良酸性土壤一般用碱性物质来中和,消石灰的主要成分是氢氧化钙,是一种碱性的物质。可用于中和酸性土壤改良土壤结构,碘酒是固态碘和酒精的溶液,其中酒精是溶剂;(4)正常雨水呈弱酸性,原因是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溶于水中生成碳酸。化学方程式为CO2+H2O===H2CO3;生活中的铝制品抗腐蚀性能好,原因是铝表面易生成一种氧化铝膜,对铝制品起到保护作用,其化学方程式为4Al+3O2===2Al2O3;
19.【答案】(1)4.4 (2)11.7% (3)16.3%
【解析】(1)纯碱样品中的主要成分为碳酸钠,可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根据图示可知:当加入73 g稀盐酸时,生成气体的质量达到了最大值,即此时碳酸钠恰好完全反应。所以恰好完全反应时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4.4 g。
(2)解:设样品中含碳酸钠的质量为x,反应生成氯化钠的质量为y
106∶44=x∶4.4g
x=10.6 g
117∶44=y∶4.4 g
y=11.7 g
样品中含杂质的质量分数为。
(3)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20.【答案】(1)65% (2)40% (3)28.87%
【解析】样品中的锌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可利用化学方程式根据锌与生成的氢气的质量比求出锌的质量;反应后的溶液是硫酸锌溶液,利用化学方程式可计算出溶质硫酸锌的质量;
设样品中锌的质量为x;生成的硫酸锌的质量为y;硫酸中溶质的质量为z;
(1)x=13 g,W=×100%=65%
(2)y=32.2 g,W′=×100%=40%
(3)z=19.6 g,W′=×100%≈28.87%
21.【答案】(1)11 g (2)26.7%
【解析】由质量守恒定律可以知道反应前的各物质的总质量等于反应后各物质的总质量的,所以二氧化碳的质量=26+90-105=11 g,反应后的溶质是CaCl2,而溶液的质量等于105 g减去石灰石中的不反应的杂质的质量,设:石灰石中CaCO3质量为X,生成的CaCl2质量为Y,
列比例式:100∶X=44∶11 g,解得:X=25 g
111∶Y=44∶11 g,解得:Y=27.75 g
反应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