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同步分层作业19《怀疑与学问》
一.选择题(共5小题)
1.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良好的教养不仅来自家庭和学校,而且可以得之于自身。
B.“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所以,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C.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肯随便轻信的精神,便是怀疑的态度,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D.当我们把自己的精神小屋建筑得美观结实、储物丰富之后,不妨扩大疆域,增修新舍,矗立我们的精神,开拓我们的精神。
2.下列选项不符合《怀疑与学问》的中心论点的一项是( )
A.学者先要会疑。
B.学则须疑。
C.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
D.做学问时,我们应有怀疑精神。
3.给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国难(nàn) 步骤(zhǒu) 顾颉(jī)刚
B.大儒(rǔ) 思索(suǒ) 腐草为萤(yíng)
C.辨伪去妄(wàng) 塾师(shú) 譬如(pì)
D.虞舜(shùn) 墨守(mǒ) 融化(róng)
4.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墨守成规 不拘一格 寸步难行 富国强兵
B.不求甚解 不攻自破 耳目一新 欢天喜地
C.寸土必争 入木三分 孤方自赏 艰难困苦
D.耳闻目睹 见多识广 开卷有益 拾金不昧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在众所周知的事实面前,谎言不攻自破。
B.读书不要拘泥于书中的学说或迷信书本,说的就是“尽信书不如无书”的道理。
C.对前人的学说,我们不能一味地迷信,而是要用科学的态度,辨伪去妄。
D.博物馆里陈列着大量有艺术价值的美术作品,画上的花鸟虫兽栩栩如生,美轮美奂。
二.基础知识(共1小题)
6.文学常识填空。
(1)顾颉刚,字 ,著名的历史学家、民俗学家, 学派创始人,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
(2)三皇指的是 、 、 ,五帝指的是 、 、 、 、 。
三.综合读写(共2小题)
7.学习了《怀疑与学问》后,大家都知道了怀疑的精神是一种可贵的思维品质,也想培养怀疑精神。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1)【活动一】怀疑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请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说说你做过的具有怀疑精神的一件事。
(2)【活动二】请举出古今中外某位名人在某个领域具有怀疑精神的两个例子。
(3)【活动三】谈谈你对“学者先要会疑”这句话的理解。
8.为了培养同学们的科学创新精神,班级举办了一次以“大胆想象,积极思考”为主题的班会。班会中有一些问题,请你参与解决。
(1)下面两幅图来自美国哈佛大学。现在有两位同学,分别表达了对图一的理解。请你读图二,将你的理解写下来。(不少于20字)
“图一”理解:
同学一:如果我们能用欣赏的眼光对人对事,就会发现别人的优点,此时我们是快乐的!
同学二:善于发现美好的事物,并懂得感恩,就会感到幸福。
图二: 。
(2)结合下面两则材料和课文,说说你的发现。
材料一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谢皮罗教授注意到澡盆水的旋涡总是呈逆时针方向,他大胆地推断这一定与地球自转有关,并且推断北半球的澡盆水、台风都是呈逆时针方向旋转的,南半球的则呈顺时针方向,赤道的不会有旋涡。他就此发表的论文震惊科坛。
材料二 大自然是人类的良师益友,大自然中许多生物的生存技能启发了科学家的灵感。飞机、潜水艇、雷达的发明众所周知。现在科学家模仿苍蝇的构造发明了微型飞行器,模仿蟑螂的构造发明了太空探测器。甚至仿造人体视网膜制作微型感光器,置于盲人眼内,让其恢复视力。
(3)班会上,一位同学写了一段话准备发言,但其中有一些问题,请你帮他完成。
生命如歌,或高昂或低沉,正是有了质疑的精神,才嘹亮动人;生命如画,或明丽或素雅,正是有了质疑的精神,才美丽动人; , , 。体味生命的价值,品味人生的意义,正是有了敢于质疑、坚持真我的人,才发动了社会的发展、历史的进步。
①请你仿照画线句子再写一句话,使上下文语意连贯。
②文段中最后一句话有搭配不当的语病,应将“ ”改为“ ”。
四.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
9.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学会“有教养”地怀疑
①“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怀疑有如草木之芽,从真理之根萌生”……从小到大,我们读书做学问,常常听到教诲,要学会怀疑。
②宋代理学家陆九渊在《读书》一诗中说:“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不慌不忙之时,读到不明处、违背常理处,自然就要留个心眼。做学问也是一样,不迷信权威,比照多方资料,严谨求证,这些方法不知被老师耳提面命了多少回,早已烂熟于心。细想起来,怀疑好像很简单。
③互联网时代,搜索一个知识点,常会冒出好几种截然不同的答案。何止是读书做学问,几乎每隔一段时间,网络上总会爆发一场“口水战”,吸引不少人围观甚至参战。浏览热门新闻尤其是争议事件的网友评论,辩驳、对骂直至上升到人身攻击,都不稀奇。除了那些永远分不清是非真假的娱乐八卦,争论内容更多是和食品安全、健康养生、伦理道德、生活理念等相关,观点五花八门,真相扑朔迷离。_______。
④这个时候,我们该怀疑什么,又该相信什么呢?
⑤对于当今的年轻人来说,保持怀疑态度,似乎并不是件难事。很多年轻人更是敢于说不:我不喜欢,我不赞同,我不接受。但问题的另一面是,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你不喜欢、不赞同、不接受的,有没有可能其实就是真相呢?
⑥两会期间,一位全国政协委员关于“在家教育”的言论引起争议。原来,现在的一些家长,因为种种原因,对九年义务教育说不,选择让孩子在家或者送到所谓“私塾”接受教育。这一明显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也不适合绝大多数家庭的行为,却受到不少人的盲目追捧。这位委员从法律常识和教育规律的角度分析并提出,任何“国学”“读经”“私塾”或各类外语、才艺、武术培训机构及个人,不得举办任何形式的、取代义务教育的学校。
⑦就是这样一个好建议,却在网络上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家长有为自己孩子选择教育方式的自由”“国内教育质量差,只能在家学”“美国就可以自由选择在家上学”。这些说法真的合情合理吗?
⑧答案其实很简单,带着疑问,翻翻法律文件,看看教育书籍,问问周围师友,查查国外真实情况,也就有了自己的判断和理解。
⑨“怀疑一切与信任一切是同样的错误”。因此,我们应该学会“有教养”地怀疑。
⑩何谓“有教养”地怀疑?康德说:“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讲逻辑、有底线;“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有七分证据不能说八分话”,注意信息来源,不妄加揣测;自由与责任一体两面,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唯有如此,方可称作“有教养”地怀疑。这既是自身涵养的体现,也是对他人的一种尊重。
“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陆九渊的这句名言,后面接着的两句同样重要,“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不明白、说不清、有疑问的可以先放一放,仔细思量后再发表意见也不迟。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文章开头引用名言有何作用?
(2)根据上下文,在第③段的横线处填写句子,作为本段的观点。
(3)阅读⑤~⑨段,将下面的论证思路补充完整。
由年轻人敢于怀疑的现象引出论题;
① 。
② 。
(4)第⑩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5)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怎样才能做到“有教养”地怀疑。(不超过10个字)
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同步分层作业19《怀疑与学问》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5小题)
1.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良好的教养不仅来自家庭和学校,而且可以得之于自身。
B.“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所以,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C.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肯随便轻信的精神,便是怀疑的态度,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D.当我们把自己的精神小屋建筑得美观结实、储物丰富之后,不妨扩大疆域,增修新舍,矗立我们的精神,开拓我们的精神。
【分析】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及修改,学生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病句原因。可以从内容角度分析词义的不同理解病因,可从语法角度分析病因。更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及辨识病句的方法,还需要提高修改病句的语感能力。
【解答】A.正确;
B.有误,关联词使用不当,将“所以”改为“然而”;
C.有误,搭配不当,将“精神”与“态度”互换;
D.有误,缺少宾语中心语,可将“矗立我们的精神,开拓我们的精神”改为“矗立我们的精神大厦,开拓我们的精神旷野”;
故选:A。
2.下列选项不符合《怀疑与学问》的中心论点的一项是( )
A.学者先要会疑。
B.学则须疑。
C.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
D.做学问时,我们应有怀疑精神。
【分析】本题考查议论文论点的确定。论点是作者的完整看法、见解或主张,能够统摄全文。解答此题首先读懂文章的内容,弄清作者针对什么问题而发表议论,然后再看作者对这个问题的观点是什么,进而提取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解答】《怀疑与学问》一文在开头借助程颐和张载的名言提出本文观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接着阐释提出此论点的缘由,之后又具体阐释如何以“怀疑的精神”读书和治学,总结“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的分论点,并在最后一段提出另外一个分论点“怀疑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故选:D。
3.给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国难(nàn) 步骤(zhǒu) 顾颉(jī)刚
B.大儒(rǔ) 思索(suǒ) 腐草为萤(yíng)
C.辨伪去妄(wàng) 塾师(shú) 譬如(pì)
D.虞舜(shùn) 墨守(mǒ) 融化(róng)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理解识记能力。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熟练地语感,注意读音,并注意在具体语境中的读音。
【解答】A.错误,“步骤”的“骤”应读“zhòu”,“顾颉刚”的“颉”应读“jié”;
B.错误,“大儒”的“儒”应读“rú”;
C.正确;
D.错误,“墨守”的“墨”应读“mò”。
故选:C。
4.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墨守成规 不拘一格 寸步难行 富国强兵
B.不求甚解 不攻自破 耳目一新 欢天喜地
C.寸土必争 入木三分 孤方自赏 艰难困苦
D.耳闻目睹 见多识广 开卷有益 拾金不昧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辨识能力。所选词语均属于生活中常用的而又极易出错的词语,这些有的是同音错别字,有的是形近错别字。解答此题,要注意平时正确练写,尤其注意同音字、形似字的区别与书写。
【解答】ABD.正确;
C.错误,“孤方自赏”应为“孤芳自赏”。
故选:C。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在众所周知的事实面前,谎言不攻自破。
B.读书不要拘泥于书中的学说或迷信书本,说的就是“尽信书不如无书”的道理。
C.对前人的学说,我们不能一味地迷信,而是要用科学的态度,辨伪去妄。
D.博物馆里陈列着大量有艺术价值的美术作品,画上的花鸟虫兽栩栩如生,美轮美奂。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成语的辨析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对成语要做好积累,可以从词意、感彩和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另外,我们还要了解成语运用的常见错误: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语境不符等。
【解答】ABC.正确;
D.有误,“美轮美奂”形容新屋高大美观,也形容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该成语用错对象,它不能形容画上的花鸟虫兽。
故选:D。
二.基础知识(共1小题)
6.文学常识填空。
(1)顾颉刚,字 铭坚 ,著名的历史学家、民俗学家, 古史辨 学派创始人,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
(2)三皇指的是 伏羲 、 神农 、 女娲 ,五帝指的是 黄帝 、 颛顼 、 帝喾 、 唐尧 、 虞舜 。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解答】答案:
(1)铭坚,古史辨学派
(2)伏羲、神农、女娲,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三.综合读写(共2小题)
7.学习了《怀疑与学问》后,大家都知道了怀疑的精神是一种可贵的思维品质,也想培养怀疑精神。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1)【活动一】怀疑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请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说说你做过的具有怀疑精神的一件事。
(2)【活动二】请举出古今中外某位名人在某个领域具有怀疑精神的两个例子。
(3)【活动三】谈谈你对“学者先要会疑”这句话的理解。
【分析】【活动一】本题考查简述事件的能力。结合自己实际生活,对自己经历过的一件“具有怀疑精神”的事情简述即可。
【活动二】本题考查积累能力。根据“怀疑精神”分析,可举伽利略比萨斜塔实验、哥白尼提出“日心说”、牛顿质疑毕达哥拉斯定理、李四光质疑大石头的来历等例子。
【活动三】本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能力。“先要会疑”是说首先要学会怀疑,联系“学者”的身份进行分析作答。
【解答】答案:
【活动一】示例:在做一道数学题时,我解出来的答案跟课后所给答案不一致。我怀疑是所给答案错了,同学们都说是我解错了,但我经过几遍演算以后,坚持认为我没错,最后找到老师,老师进行几遍计算之后告诉我,我没有做错,是所给的答案错了。
【活动二】示例:在哥白尼40岁时,他提出了日心说,否定了教会的权威,改变了人类对自然、对自身的看法。当时罗马天主教廷认为他的日心说违反《圣经》,哥白尼仍坚信日心说,并认为日心说与其并无矛盾,并经过长年的观察和计算完成他的伟大著作《天体运行论》。
【活动三】示例:这句话是说:要抱着怀疑的态度,才能发现问题,进而找出解决之法。
8.为了培养同学们的科学创新精神,班级举办了一次以“大胆想象,积极思考”为主题的班会。班会中有一些问题,请你参与解决。
(1)下面两幅图来自美国哈佛大学。现在有两位同学,分别表达了对图一的理解。请你读图二,将你的理解写下来。(不少于20字)
“图一”理解:
同学一:如果我们能用欣赏的眼光对人对事,就会发现别人的优点,此时我们是快乐的!
同学二:善于发现美好的事物,并懂得感恩,就会感到幸福。
图二: 学习的动力来自质疑、探索和发现的共同驱动 。
(2)结合下面两则材料和课文,说说你的发现。
材料一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谢皮罗教授注意到澡盆水的旋涡总是呈逆时针方向,他大胆地推断这一定与地球自转有关,并且推断北半球的澡盆水、台风都是呈逆时针方向旋转的,南半球的则呈顺时针方向,赤道的不会有旋涡。他就此发表的论文震惊科坛。
材料二 大自然是人类的良师益友,大自然中许多生物的生存技能启发了科学家的灵感。飞机、潜水艇、雷达的发明众所周知。现在科学家模仿苍蝇的构造发明了微型飞行器,模仿蟑螂的构造发明了太空探测器。甚至仿造人体视网膜制作微型感光器,置于盲人眼内,让其恢复视力。
(3)班会上,一位同学写了一段话准备发言,但其中有一些问题,请你帮他完成。
生命如歌,或高昂或低沉,正是有了质疑的精神,才嘹亮动人;生命如画,或明丽或素雅,正是有了质疑的精神,才美丽动人; , , 。体味生命的价值,品味人生的意义,正是有了敢于质疑、坚持真我的人,才发动了社会的发展、历史的进步。
①请你仿照画线句子再写一句话,使上下文语意连贯。
②文段中最后一句话有搭配不当的语病,应将“ 发动 ”改为“ 推动 ”。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认真观察图二可知,只有做到了疑惑,惊叹和好奇,才能有学习的动力,才能感受到学习的幸福。据此表述自己理解即可。
(2)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提取。材料一介绍了谢皮罗教授注意到澡盆水的旋涡总是呈逆时针方向,推断这一定与地球自转有关。第二个材料介绍科学家由生物的生存技能发明了很多东西。据此解答,意思对即可。
(3)①本题考查仿写。注意句式特点为:生命如……,或……或……,正是……,才……。
②本题考查修改病句。最后一句话搭配不当,“发动”和“社会的发展”“历史的进步”不能搭配。应把“发动”改为“推动”。
【解答】答案:
(1)示例一:学习的动力来自质疑、探索和发现的共同驱动。
示例二:善于提出疑问,保持好奇心,总能发现生活带给我们的惊喜,就会有学习的动力。
(2)示例:科学家们能从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中产生联想、多角度思考问题,经过怀疑、推测、研究、论证之后,从而有新的发现。
(3)①示例:生命如酒,或浓烈或清香,正是有了质疑的精神,才醇厚诱人。
②发动; 推动
四.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
9.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学会“有教养”地怀疑
①“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怀疑有如草木之芽,从真理之根萌生”……从小到大,我们读书做学问,常常听到教诲,要学会怀疑。
②宋代理学家陆九渊在《读书》一诗中说:“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不慌不忙之时,读到不明处、违背常理处,自然就要留个心眼。做学问也是一样,不迷信权威,比照多方资料,严谨求证,这些方法不知被老师耳提面命了多少回,早已烂熟于心。细想起来,怀疑好像很简单。
③互联网时代,搜索一个知识点,常会冒出好几种截然不同的答案。何止是读书做学问,几乎每隔一段时间,网络上总会爆发一场“口水战”,吸引不少人围观甚至参战。浏览热门新闻尤其是争议事件的网友评论,辩驳、对骂直至上升到人身攻击,都不稀奇。除了那些永远分不清是非真假的娱乐八卦,争论内容更多是和食品安全、健康养生、伦理道德、生活理念等相关,观点五花八门,真相扑朔迷离。_______。
④这个时候,我们该怀疑什么,又该相信什么呢?
⑤对于当今的年轻人来说,保持怀疑态度,似乎并不是件难事。很多年轻人更是敢于说不:我不喜欢,我不赞同,我不接受。但问题的另一面是,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你不喜欢、不赞同、不接受的,有没有可能其实就是真相呢?
⑥两会期间,一位全国政协委员关于“在家教育”的言论引起争议。原来,现在的一些家长,因为种种原因,对九年义务教育说不,选择让孩子在家或者送到所谓“私塾”接受教育。这一明显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也不适合绝大多数家庭的行为,却受到不少人的盲目追捧。这位委员从法律常识和教育规律的角度分析并提出,任何“国学”“读经”“私塾”或各类外语、才艺、武术培训机构及个人,不得举办任何形式的、取代义务教育的学校。
⑦就是这样一个好建议,却在网络上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家长有为自己孩子选择教育方式的自由”“国内教育质量差,只能在家学”“美国就可以自由选择在家上学”。这些说法真的合情合理吗?
⑧答案其实很简单,带着疑问,翻翻法律文件,看看教育书籍,问问周围师友,查查国外真实情况,也就有了自己的判断和理解。
⑨“怀疑一切与信任一切是同样的错误”。因此,我们应该学会“有教养”地怀疑。
⑩何谓“有教养”地怀疑?康德说:“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讲逻辑、有底线;“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有七分证据不能说八分话”,注意信息来源,不妄加揣测;自由与责任一体两面,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唯有如此,方可称作“有教养”地怀疑。这既是自身涵养的体现,也是对他人的一种尊重。
“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陆九渊的这句名言,后面接着的两句同样重要,“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不明白、说不清、有疑问的可以先放一放,仔细思量后再发表意见也不迟。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文章开头引用名言有何作用?
(2)根据上下文,在第③段的横线处填写句子,作为本段的观点。
(3)阅读⑤~⑨段,将下面的论证思路补充完整。
由年轻人敢于怀疑的现象引出论题;
① 举很多人怀疑政协委员提出的“在家教育”不能取代义务教育的事例并进行分析 。
② 总结观点:我们应该学会“有教养”地怀疑 。
(4)第⑩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5)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怎样才能做到“有教养”地怀疑。(不超过10个字)
【分析】本文是一篇议论文。作者通过开头引用名言诗句,吸引读者兴趣的同时引出下文的论述,然后通过列举两会期间,一位全国政协委员关于“在家教育”的言论引起争议的事情,表述了自己的观点:不明白、说不清、有疑问的可以先放一放,仔细思量后再发表意见也不迟。
【解答】(1)本题考查开头段落的作用。作者开头引用了名言,名言本身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名言的内容是关于做学问要心存疑问,引出了下文关于疑问和教养的论述,所以起到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和引出下文的作用。
(2)本题考查分论点的总结。第③段论述了网上的一些争论,观点很多,真相也不为人知。第④段作为过渡句,承接上文关于“怀疑”的内容,引出下文关于“相信”的论述,所以第③段的观点应该和“怀疑”相关,根据“观点五花八门,真相扑朔迷离”可知观点为“怀疑使人感觉很难”。
(3)本题考查论证思路的分析。⑤﹣⑨段首先通过年轻人敢于怀疑的现象来引出论题,接着列举了政协委员提出“在家教育”不能取代义务教育的事例进行分析,举例论证增加了论证的生动性。最后总结观点:我们应该学会“有教养”地怀疑。
(4)本题考查论证方法的作用。第⑩段引用了康德的名言,运用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具体且有说服力地论证了“有教养地怀疑”的含义。
(5)本题考查概括梳理能力。根据“讲逻辑、有底线”“注意信息来源,不妄加揣测”“明白、说不清、有疑问的可以先放一放,仔细思量后再发表意见也不迟”可知,做到“有教养”地怀疑就是:有理、有据、有责任心。概括准确的同时注意控制字数。
答案:
(1)①开门见山地引出文章“读书与怀疑”的论题;②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2)例:怀疑,有时给人的感觉又很难。
(3)①举很多人怀疑政协委员提出的“在家教育”不能取代义务教育的事例并进行分析。 ②总结观点:我们应该学会“有教养”地怀疑。
(4)运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引用康德的名言,论证了“何谓‘有教养’地怀疑”,增强了论证的权威性和说服力。
(5)有理、有据、有责任心。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