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同步分层作业18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一.选择题(共5小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同的一项是( )
A.笼罩/鸟笼 抹杀/拐弯抹角 前仆后继/风尘仆仆
B.慨叹/灌溉 诓骗/条条框框 不足为据/前倨后恭
C.转身/转送 仿佛/求神拜佛 不省人事/省吃俭用
D.渺茫/缥缈 摧残/璀璨夺目 涂脂抹粉/苦心孤诣
2.下列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年时光匆匆过去,在毕业晚会上,同学们回首往事,怀古伤今,不禁潸然泪下。
B.无数革命先烈前仆后继,奋斗牺牲,他们的革命精神万古长青。
C.中国地大物博,孕育了深刻而悠久的文明。
D.包装再精美,质量不过关,也不过是自欺欺人而已。
3.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三年时光匆匆离去,在毕业晚会上,同学们回首往事,怀古伤今,不禁潸然泪下。
B.为民请命,扫恶打黑,除暴安良,她铁面无私;嘘寒问暖,扶危济困,她柔肠百转。她是中原大地的女英雄﹣﹣任长霞。
C.她地大物博,孕育了瑰丽的传统文化,广袤的土地上悠远的文明仍然熠熠生辉。
D.这些书法精品,或古朴,或娟秀,或雄浑,或飘逸,将汉字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文中“中国的脊梁”是指脚踏实地地为民族的进步而奋斗的人们。
B.“说是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句中的“中国人”指一部分人。
C.本文写于1934年,是鲁迅先生为批驳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鼓舞民族自信心而写的。
D.“正史”即二十四史,是清高宗诏定的从《史记》到《明史》共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
5.“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句中的“脂粉”的修辞方法和含义是( )
A.借代,指为国民党反动派涂脂粉的人。
B.借喻,比喻国民党反动派的御用文人。
C.借代,指国民党反动派的欺骗宣传。
D.借喻,比喻国民党反动报刊上的欺骗宣传。
二.基础知识(共1小题)
6.根据你对课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理解,思考下列问题。
(1)常识填空。
本文选自《 》,属于 文。文章第 段摆出敌论点:中国人失去了自信力;接着第 段反驳敌论据,指出敌论点的错误性;最后第 段,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论证中国人并没有失掉自信力。文章结构清晰,一气呵成,反驳角度巧妙,说服力度极强。
(2)议论文从论证的方式上看,可分为 和 两种。批驳对方论点的方法一般包括 、 和 三种,本文以批驳 为突破口,采取 和 相结合的批驳方法驳倒对方的论点。
三.语言运用(共1小题)
7.学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后,九年级(1)班准备举办一场“走近鲁迅 学习鲁迅”的专题活动,请你积极参与。
(1)请你以主持人的身份,围绕活动主题设计一段开场白。
(2)活动中有一个板块叫“片言只语话鲁迅”,下面是一个同学的发言,请仿照示例,写出你的发言。
示例:鲁迅——一个用笔做武器,与庞大的黑暗势力斗争一生的文化战士。
(3)下面几则鲁迅的名言,都是鲁迅的真实写照。
唐太宗曾言:“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请你将鲁迅作为自己的一面“镜子”,谈谈你“照”出了自己的哪些缺点,打算向鲁迅学习哪些精神品质。
☆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了。
☆我好像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血。
☆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面地解剖我自己。
☆生活太安逸了,工作就会被生活所累。
四.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甲)
①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②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③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④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⑤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⑥“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⑦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⑧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⑨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乙)
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紫色的圆脸,已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阿!闰土哥,﹣﹣你来了?……”
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加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分明的叫道:“老爷!……”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老太太,信是早收到了。我实在喜欢的了不得,知道老爷回来……”闰土说。
“阿,你怎的这样客气起来。你们先前不是哥弟称呼么?还是照旧:迅哥儿。”母亲高兴的说。
“阿呀,老太太真是……这成什么规矩。那时是孩子,不懂事……”闰土说着,又叫水生上来打拱,那孩子却害羞,紧紧的只贴在他背后。……
我问问他的情况。他只是摇头。“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
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他大约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时,便拿起烟管来默默地吸烟了。……
他出去了;母亲和我都叹息他的景况: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
(1)以上两篇文章皆出自我国伟大的现代文学家鲁迅笔下。甲文是他创作的 (文体)《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乙)文是一篇 (体裁),选文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是闰土。
(2)甲文“他信力”“自欺力”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
(3)甲文语言具有辛辣嘲讽意味,乙文语言深刻而含蓄,请分别赏析。
①甲文第①段加横线词“总”“只”“一味”中任选一词加以赏析。
②乙文“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二十余年之后,闰土见到了童年的好朋友“我”时,应该是“欢喜”的,为什么又现出“凄凉”的神情?
(4)乙文用什么方法塑造了闰土的什么形象?反映出当时社会什么现状?
(5)甲文批驳敌方的论点后树立的正确观点是: 。作者论证时举了古今事例来论证。仿甲文举出的“从古以来”的事实论据写出一段话。 , , , , , , , 。举出“现在”的事例是: 。
(6)毛主席说:“鲁迅是中国文化的主将”,学习他的文章,我们看他无论是用犀利的语言批驳国民党反动派的丑恶嘴脸,还是用小说婉曲的揭露社会的弊病,都无愧于这个称号和革命家的精神。所以今天来看,鲁迅也是中国的脊梁。请你结合实际谈谈在实现中国梦的今天,这些“民族的脊梁”又有何种时代特征?请举例说明。
9.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中国人的自信从何而来
[1]从哪里寻找自信
一所大学请我去演讲,我问了大学生一个问题:作为中国人,你有自豪感吗?大家一致回答,有!我问:那到底是什么让你产生这种自豪感呢?有人回答是长江、长城,也有回答是经济的高速发展、5000年的文明、文字、奥运、火箭升空……
我紧接着又问:假如清晨醒来,你突然发现自己变成了一个菲律宾人,你还会为自己感到自豪吗?或者,你变成了一个卢旺达人,生活在非洲,经历过种族屠杀,经常处于饥饿状态,此时,你还能够自信地面对全世界吗?
整个会场鸦雀无声。我能体会到,学生们从来没有从这个角度思考过“自信”的含义,大多数人都不能从自我中寻求自信。
[2]自信最本质的来源是什么
我刚到耶鲁大学时,同班同学互相做自我介绍,有一位来自菲律宾的同学给我印象很深。他在介绍自己时,讲解得特别详细:“我的名字(VincentPerez)由两个词组成,第一个词是典型的英语名,第二个词是典型的西班牙语名,我的名字包含着菲律宾曾作为殖民地国家受多国文化影响的痕迹。”
他没有感到自卑,用平和的音调回顾了菲律宾的历史。他的自信来自于一种信念:没有人可以因为非我以外的东西来贬低我,没有人可以因为我的国家、我的家乡、我的贫穷来轻视我。
2007年,我参加了北京宏志班的新年联欢会。孩子们各有各的故事,经济上的困难不但没有能带走他们的笑容与快乐,反而造就了他们超人的毅力和勤奋、朴素的态度与性格。在他们教室的墙角,小山似的堆满了空可乐瓶和饮料罐,这些都是从不喝饮料的他们大大方方地到其他班级和学校捡来的。这些废品让他们攒出了几百块钱的班费,他们用自己的行动显示出了一种自信。
差异既然客观存在,我们就应该坦然地面对。在人格上全世界的人都是平等的,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真正的自信应该来自于深植于心的这种信念。
[3]中国人的自信
一个人的自信和自尊,以及独立的人格是自然流露出来的,不是通过强调历史,强调遗产,甚至强调完全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得来的。四大发明怎么样,有四百大发明又怎么样?请到镜子中去看一下自己,从外套、上衣、裤子,到衬衣、内裤,上上下下,都不是我们发明的。因此简单地比较谁发明了多少东西没有意义。“泰山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黄山就在我的家乡,我热爱黄山,但是,我知道世界上还有比黄山更壮观、更雄伟的,难道因为世界上还有黄石公园、乞力马扎罗山、富士山,我就自卑了?
我们不用依赖历史的传承,不用依赖多么惊人的GDP增长速度,我们完全可以追求能够让自己幸福的目标。只要有一个坚定的信念:世界上的人不因背景不同,文化不同,是否有悠久的历史,也不因为人口多少,国土面积的大小而在自信上有所差异。自信最本质的来源是相信平等,相信自己。我们不用太在意美国人、欧洲人、日本人如何评价我们。将目光转向自己,自信也许更加长久和坚实。
(1)本文的论点是:
。
(2)文章题目“中国人的自信从何而来”中的“中国人”指的是
A.所有中国人(人民大众)。
B.一部分中国人。
C.一所大学的学生。
D.演讲时所有的参与者。
(3)本文在语言风格上有什么特点?
(4)文章第[2]部分列举了两个例子(来自菲律宾同学的自我介绍和宏志班孩子们的表现),有什么作用?
(5)谈谈你对文中最后一段画线句子的理解。
将目光转向自己,自信也许更加长久和坚实。
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同步分层作业18《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5小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同的一项是( )
A.笼罩/鸟笼 抹杀/拐弯抹角 前仆后继/风尘仆仆
B.慨叹/灌溉 诓骗/条条框框 不足为据/前倨后恭
C.转身/转送 仿佛/求神拜佛 不省人事/省吃俭用
D.渺茫/缥缈 摧残/璀璨夺目 涂脂抹粉/苦心孤诣
【分析】本道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字的读音掌握程度。首先要拿准注音字的读音,特别是多音字。拼读时要结合语境和注音字所在词的词义。
【解答】A.都不同,lǒng/lóng,mǒ/mò,pū/pú;
B.有相同,kǎi/gài,kuāng/kuàng,jù;
C.有相同,zhuǎn,fú/fó,xǐng/shěng;
D.有相同,miǎo,cuī/cuǐ,zhī/yì。
故选:A。
2.下列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年时光匆匆过去,在毕业晚会上,同学们回首往事,怀古伤今,不禁潸然泪下。
B.无数革命先烈前仆后继,奋斗牺牲,他们的革命精神万古长青。
C.中国地大物博,孕育了深刻而悠久的文明。
D.包装再精美,质量不过关,也不过是自欺欺人而已。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中成语的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要结合积累的成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成语常见的错误有: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重复冗赘、谦敬错位、自相矛盾、不合语境等。
【解答】A.有误,“怀古伤今”追念古代的事情,感伤现在的事情。指一种落寞、悲观的思想情绪。用在此处是语义不当。
BCD.正确;
故选:A。
3.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三年时光匆匆离去,在毕业晚会上,同学们回首往事,怀古伤今,不禁潸然泪下。
B.为民请命,扫恶打黑,除暴安良,她铁面无私;嘘寒问暖,扶危济困,她柔肠百转。她是中原大地的女英雄﹣﹣任长霞。
C.她地大物博,孕育了瑰丽的传统文化,广袤的土地上悠远的文明仍然熠熠生辉。
D.这些书法精品,或古朴,或娟秀,或雄浑,或飘逸,将汉字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中成语的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要结合积累的成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成语常见的错误有: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重复冗赘、谦敬错位、自相矛盾、不合语境等。
【解答】A.有误,追念古代的事情,感伤现在的事情。指一种落寞、悲观的思想情绪。用在此处是语义不当。
B.正确。
C.正确。
D.正确。
故选:A。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文中“中国的脊梁”是指脚踏实地地为民族的进步而奋斗的人们。
B.“说是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句中的“中国人”指一部分人。
C.本文写于1934年,是鲁迅先生为批驳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鼓舞民族自信心而写的。
D.“正史”即二十四史,是清高宗诏定的从《史记》到《明史》共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
【分析】略
【解答】B
5.“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句中的“脂粉”的修辞方法和含义是( )
A.借代,指为国民党反动派涂脂粉的人。
B.借喻,比喻国民党反动派的御用文人。
C.借代,指国民党反动派的欺骗宣传。
D.借喻,比喻国民党反动报刊上的欺骗宣传。
【分析】本题考查修辞与字词的含义,要从修辞手法和含义两个方面来分析判断。
【解答】ABC.错误;
D.正确,此句中没有出现本题,直接用喻体“脂粉”来暗示国民党反动报刊上的欺骗宣传,借喻。
故选:D。
二.基础知识(共1小题)
6.根据你对课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理解,思考下列问题。
(1)常识填空。
本文选自《 且介亭且介亭杂文 》,属于 驳论 文。文章第 1﹣2 段摆出敌论点:中国人失去了自信力;接着第 3﹣5 段反驳敌论据,指出敌论点的错误性;最后第 6﹣9 段,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论证中国人并没有失掉自信力。文章结构清晰,一气呵成,反驳角度巧妙,说服力度极强。
(2)议论文从论证的方式上看,可分为 立论 和 驳论 两种。批驳对方论点的方法一般包括 驳论证 、 驳论点 和 驳论据 三种,本文以批驳 敌论证 为突破口,采取 直接反驳 和 间接反驳 相结合的批驳方法驳倒对方的论点。
【分析】此题词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记忆。平时需要广泛读书,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的记忆,并做好积累。
【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识记。本文选自《且介亭》,属于驳论文。文章第1﹣2段摆出敌论点:中国人失去了自信力;接着第3﹣5段反驳敌论据,指出敌论点的错误性;最后第6﹣9段,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论证中国人并没有失掉自信力。文章结构清晰,一气呵成,反驳角度巧妙,说服力度极强。
(2)本题考查对议论文的掌握情况。议论文从论证的方式上看,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批驳对方论点的方法一般包括驳论证、驳论点和驳论据三种,本文以批驳敌论证为突破口,采取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相结合的批驳方法驳倒对方的论点。
答案:
(1)且介亭杂文 驳论 1﹣2 3﹣5 6﹣9
(2)立论 驳论 驳论点 驳论据 驳论证 敌论证 直接反驳 间接反驳
三.语言运用(共1小题)
7.学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后,九年级(1)班准备举办一场“走近鲁迅 学习鲁迅”的专题活动,请你积极参与。
(1)请你以主持人的身份,围绕活动主题设计一段开场白。
(2)活动中有一个板块叫“片言只语话鲁迅”,下面是一个同学的发言,请仿照示例,写出你的发言。
示例:鲁迅——一个用笔做武器,与庞大的黑暗势力斗争一生的文化战士。
(3)下面几则鲁迅的名言,都是鲁迅的真实写照。
唐太宗曾言:“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请你将鲁迅作为自己的一面“镜子”,谈谈你“照”出了自己的哪些缺点,打算向鲁迅学习哪些精神品质。
☆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了。
☆我好像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血。
☆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面地解剖我自己。
☆生活太安逸了,工作就会被生活所累。
【分析】(1)本题考查开场白。开场白,是活动开始之前,主持人用来导入节目、渲染气氛、调动观众情绪的话。拟写时要注意措辞和气氛的配合,注意要贴合主题。注意修辞的运用,以让开场白富有文采。还要注意语言要有现场感,情感真挚等。
(2)本题考查仿写。仿照示例样式,写出你对鲁迅的认识、评价即可。言简意赅,评价中肯,语言得体。
(3)本题考查个性化阅读。阅读鲁迅的名言,在理解其含义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认识,写出应该学习鲁迅的哪些品质。可围绕“勤奋、努力、正确认识自己”等方面来谈。要言之有物,条理清晰。
【解答】答案:
(1)示例: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在那万马齐喑的恐怖年代,对反动统治阶级加以嘲讽和批判,对劳苦大众给予同情和讴歌,对革命进行支持和帮助...这一切,无不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青年。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鲁迅,学习鲁迅。
(2)示例:鲁迅﹣﹣一位以文为火炬,在黑暗中点燃星星之火,照亮后来人前进道路的不屈斗士。
(3)示例:我以前犯了错误,常常碍于面子,不想承认,总是认为反正已经过去了,何必跟自己较劲,根本不会深刻反省;而且怕吃苦,不想付出辛勤的汗水,却只想收获;有时不懂得珍惜时间,做不到今日事今日毕。我要学习鲁迅先生勇于反省、勤奋努力、珍惜时间的态度和精神。
四.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甲)
①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②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③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④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⑤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⑥“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⑦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⑧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⑨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乙)
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紫色的圆脸,已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阿!闰土哥,﹣﹣你来了?……”
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加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分明的叫道:“老爷!……”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老太太,信是早收到了。我实在喜欢的了不得,知道老爷回来……”闰土说。
“阿,你怎的这样客气起来。你们先前不是哥弟称呼么?还是照旧:迅哥儿。”母亲高兴的说。
“阿呀,老太太真是……这成什么规矩。那时是孩子,不懂事……”闰土说着,又叫水生上来打拱,那孩子却害羞,紧紧的只贴在他背后。……
我问问他的情况。他只是摇头。“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
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他大约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时,便拿起烟管来默默地吸烟了。……
他出去了;母亲和我都叹息他的景况: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
(1)以上两篇文章皆出自我国伟大的现代文学家鲁迅笔下。甲文是他创作的 杂文 (文体)《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乙)文是一篇 小说 (体裁),选文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是闰土。
(2)甲文“他信力”“自欺力”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
(3)甲文语言具有辛辣嘲讽意味,乙文语言深刻而含蓄,请分别赏析。
①甲文第①段加横线词“总”“只”“一味”中任选一词加以赏析。
②乙文“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二十余年之后,闰土见到了童年的好朋友“我”时,应该是“欢喜”的,为什么又现出“凄凉”的神情?
(4)乙文用什么方法塑造了闰土的什么形象?反映出当时社会什么现状?
(5)甲文批驳敌方的论点后树立的正确观点是: 我们有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作者论证时举了古今事例来论证。仿甲文举出的“从古以来”的事实论据写出一段话。 我们从古以来 , 就有热爱和平的人 , 又有一身正气的人 , 有为民谋利的人 , 有舍身为国的人 , 这就是中国的精神 , 他们为了民族的生存、兴旺、不惜抛头颅 , 洒热血 。举出“现在”的事例是: 他们有确信,不自欺;在前仆后继的战斗。 。
(6)毛主席说:“鲁迅是中国文化的主将”,学习他的文章,我们看他无论是用犀利的语言批驳国民党反动派的丑恶嘴脸,还是用小说婉曲的揭露社会的弊病,都无愧于这个称号和革命家的精神。所以今天来看,鲁迅也是中国的脊梁。请你结合实际谈谈在实现中国梦的今天,这些“民族的脊梁”又有何种时代特征?请举例说明。
【分析】《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鲁迅先生在民国时期所著的一篇驳论文,最早于1934年刊发,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这篇驳论文作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反驳了当时社会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以及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的言论,鼓舞了民族自信心和抗日斗志。
【解答】(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鲁迅先生在民国时期所著的一篇驳论文,最早于1934年刊发,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结合乙文中“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母亲和我都叹息他的景况: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可知,这是我们学过的课文《故乡》中的段落,是一篇小说。
(2)本题考查修辞手法及作用。仿拟是一种巧妙、机智、而有趣的修辞格。它有意仿照人们熟如的现成的语言材料,根据表达的需要,临时创造出新的语、句、篇来,以使语言生动活泼,或讽刺嘲弄,或幽默诙谐,妙趣盎然。在运用时所仿拟的一般是人们所熟知的语言材料,如成语、谚语、名言、警句。“他信力”“自欺力”都是从“自信力”仿拟而来,生动地刻画了国民党当局仰人鼻息、自欺欺人的丑恶形象,表现出作者极其深刻的讽刺意味。
(3)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①“总”是一直的意思,突出了统治阶层长期的盲目乐观、自大、对外界愚昧无知;“只”是“仅仅”的意思,写出了统治阶层的自卑、软弱、无能,一味地依靠英美的干涉;“一味”是“只知道”的意思,写出了统治阶层的自欺欺人、孤独无援、把改变命运的力量寄托在求神拜佛上。增加了讽刺性。
②“欢喜”很好理解,闰土与儿时的好友“我”久别重逢,自然是“欢喜”的;而“凄凉”则是因为闰土联想到自己困窘的生活处境和与“我”地位的悬殊,变得像木偶人一般,是封建的等级观念使“我”与闰土之间形成了厚厚的“障壁”,这更是可悲的。闰土由于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二十多年来过着贫困的生活,即使见到重年的好友,也无法消除深压在他心底的痛苦和难堪,所以表现在神情上还是“凄凉”。
(4)本题考查人物描写方法及作用。乙文中“先前紫色的圆脸,已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这是外貌描写;“老太太,信是早收到了。我实在喜欢的了不得,知道老爷回来……”“阿呀,老太太真是……这成什么规矩。那时是孩子,不懂事……”这是语言描写;“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分明的叫道……““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他大约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时,便拿起烟管来默默地吸烟了”这是动作、神态描写;采用对比的写法,写中年闰士和少年闰土判若两人,突出中年闰土饱经忧患,极度贫因,整日在磨难中挣扎的形象,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生活痛苦的现实,提示了产生这种现实的根源,文中说这是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造成的,这只是表层原因,实际上是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主义的压榨,给人民造成的苦难,也反映出辛亥革命的不彻底。
(5)本题考查论证思路。甲文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就树立了批驳的靶子,摆出论敌的论据和论点。论据是:两年以前我们总是自夸地大物博,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现在是一味求神拜佛。论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本文从批驳敌论论证入手指出敌论论证的荒谬,根据论敌的论据根本就不可能得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结论。通过批驳论敌的论证,证明了论敌的论点根本不能成立。最后,作者针锋相对地提出正面论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作者举出了自古以来的事实和现在的事实“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作为论据,使正面的论点立于不败之地。第二空要求仿甲文举出的“从古以来”的事实论据写出一段话,如:我们自古以来,就有无私奉献的人,有大公无私的人,有为国捐躯的人,有乐于助人的人,有服务社会的人,他们坚如磐石,顶天立地。这就是中国的骨梁。
(6)本题考查阅读的拓展。注意首先要理解课文中特定对象的基本内涵,然后再结合实际生活分析,在鲁迅先生看来,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生求法的人就是中国的脊梁。在今天,他们身上往往体现为:为民族的振兴和繁荣,他们奋不顾身、坚忍不拔,在因难面前挺身而出。有崇高的理想和坚定地信念,他们是中华民族在新时代的代表。典型代表有:救灾的战士官兵、医护人员、默默无闻的科技工作者等等,举出的人物只要是能体现“民族脊梁”的精神就可。
答案:
(1)杂文 小说
(2)仿拟的修辞手法,仿词用“自”和“他”“信”和“欺”两组反义词造成,与“自信力”对照,表现出极其深刻地讽刺意味。
(3)①“总”让人看到国民党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时的洋洋自得、自我吹嘘的样子。“只”字将抓救命稻草时仰人鼻息之状跃然纸上。“一味”则表达出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顽固不化的样子。极富讽刺意味。
②见到了儿时的好友,闰土非常欢喜;但二十多年的贫因生活,使他感到痛苦、难堪,所以脸上表现出凄凉的神情。
(4)主要是外貌描写,其次还有语言、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通过儿时闰土与中年闰士的对比,刻画出了一个苍老贫困、饱经沧桑、因循守旧、麻木迟钝的“木偶人”形象,揭示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破产的现实,辛亥革命没有完成改变社会的使命,反而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5)我们有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我们从古以来,就有热爱和平的人,又有一身正气的人,有为民谋利的人,有舍身为国的人。这就是中国的精神。他们为了民族的生存、兴旺、不惜抛头颅,洒热血; 他们有确信,不自欺,在前仆后继地战斗。
(6)著名科学家、教育家钱伟长抗战结束后,坚持回到祖国,对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用六十多年的报国路诠释了自己对国家的热爱。“雷锋传人”郭明义20年献血6万毫升,为希望工程、身边工友和灾区群众捐款12万元,先后资助了180名名特困生,而自己的家中却几乎一贫如洗。最美教师张丽莉放学时在路边疏导学生,一辆客车失控轧向学生,她奋力将学生推开,自己却被压在车底,失去了双腿。罗阳,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舰载机歼﹣15研制现场总指挥,牺牲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这些“脊梁”默默的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前进,弘扬着社会正能量。
9.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中国人的自信从何而来
[1]从哪里寻找自信
一所大学请我去演讲,我问了大学生一个问题:作为中国人,你有自豪感吗?大家一致回答,有!我问:那到底是什么让你产生这种自豪感呢?有人回答是长江、长城,也有回答是经济的高速发展、5000年的文明、文字、奥运、火箭升空……
我紧接着又问:假如清晨醒来,你突然发现自己变成了一个菲律宾人,你还会为自己感到自豪吗?或者,你变成了一个卢旺达人,生活在非洲,经历过种族屠杀,经常处于饥饿状态,此时,你还能够自信地面对全世界吗?
整个会场鸦雀无声。我能体会到,学生们从来没有从这个角度思考过“自信”的含义,大多数人都不能从自我中寻求自信。
[2]自信最本质的来源是什么
我刚到耶鲁大学时,同班同学互相做自我介绍,有一位来自菲律宾的同学给我印象很深。他在介绍自己时,讲解得特别详细:“我的名字(VincentPerez)由两个词组成,第一个词是典型的英语名,第二个词是典型的西班牙语名,我的名字包含着菲律宾曾作为殖民地国家受多国文化影响的痕迹。”
他没有感到自卑,用平和的音调回顾了菲律宾的历史。他的自信来自于一种信念:没有人可以因为非我以外的东西来贬低我,没有人可以因为我的国家、我的家乡、我的贫穷来轻视我。
2007年,我参加了北京宏志班的新年联欢会。孩子们各有各的故事,经济上的困难不但没有能带走他们的笑容与快乐,反而造就了他们超人的毅力和勤奋、朴素的态度与性格。在他们教室的墙角,小山似的堆满了空可乐瓶和饮料罐,这些都是从不喝饮料的他们大大方方地到其他班级和学校捡来的。这些废品让他们攒出了几百块钱的班费,他们用自己的行动显示出了一种自信。
差异既然客观存在,我们就应该坦然地面对。在人格上全世界的人都是平等的,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真正的自信应该来自于深植于心的这种信念。
[3]中国人的自信
一个人的自信和自尊,以及独立的人格是自然流露出来的,不是通过强调历史,强调遗产,甚至强调完全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得来的。四大发明怎么样,有四百大发明又怎么样?请到镜子中去看一下自己,从外套、上衣、裤子,到衬衣、内裤,上上下下,都不是我们发明的。因此简单地比较谁发明了多少东西没有意义。“泰山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黄山就在我的家乡,我热爱黄山,但是,我知道世界上还有比黄山更壮观、更雄伟的,难道因为世界上还有黄石公园、乞力马扎罗山、富士山,我就自卑了?
我们不用依赖历史的传承,不用依赖多么惊人的GDP增长速度,我们完全可以追求能够让自己幸福的目标。只要有一个坚定的信念:世界上的人不因背景不同,文化不同,是否有悠久的历史,也不因为人口多少,国土面积的大小而在自信上有所差异。自信最本质的来源是相信平等,相信自己。我们不用太在意美国人、欧洲人、日本人如何评价我们。将目光转向自己,自信也许更加长久和坚实。
(1)本文的论点是:
中国人的自信来源于相信平等,相信自己 。
(2)文章题目“中国人的自信从何而来”中的“中国人”指的是 A
A.所有中国人(人民大众)。
B.一部分中国人。
C.一所大学的学生。
D.演讲时所有的参与者。
(3)本文在语言风格上有什么特点?
(4)文章第[2]部分列举了两个例子(来自菲律宾同学的自我介绍和宏志班孩子们的表现),有什么作用?
(5)谈谈你对文中最后一段画线句子的理解。
将目光转向自己,自信也许更加长久和坚实。
【分析】文章用了三个小标题,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首先论述从哪里寻找自信,接着论述了自信最本质的来源是深植于心的信念,最后论述了中国人的自信来源于相信平等,相信自己。
【解答】(1)本题考查中心论点。论点的位置一般在文章的题目、开头段、结尾段、中间,如果原文中没有明显的语句,则要根据文章内容加以概括。本文就属于最后一种,应根据对文章的理解,抓住文中的关键语句,用自己的话概括。通读全文可知,文章在结尾处归纳出中心论点,根据文章内容和结尾的观点,概括作答即可。“自信最本质的来源是相信平等,相信自己。”
(2)本题考查对重点词的理解。
要理解题目中的“中国人”,需要通读全文,根据第三个标题内容可以知道,题目中的“中国人”指的是全部的中国人。故选:A。
(3)本题考查本文的语言特点。本文作者用自己的经历来说理,语言比较亲切,态度诚恳。
(4)本题考查事实论据的作用。
第[2]部分列举了来自菲律宾同学的自我介绍和宏志班孩子们的表现,用了举例论证,真实具体地论述了“在人格上全世界的人都是平等的,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真正的自信应该来自于深植于心的这种信念。”
(5)本题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
理解这句话的含义,要通读全文,抓住一些重点句子来理解。“在人格上全世界的人都是平等的,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真正的自信应该来自于深植于心的这种信念。”“自信最本质的来源是相信平等,相信自己。”“将目光转向自己,自信也许更加长久和坚实。”“将目光转向自己,自信也许更加长久和坚实”意思是相信自己,依靠自己的努力,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不依赖别的东西,这样幸福才能长久。
答案:
(1)中国人的自信来源于相信平等,相信自己
(2)A
(3)语言诚恳、亲切、委婉(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4)为了证明自信是在人格平等的基础上的自我、自强和行动。(或证明论点)
(5)相信自己,从自我中获得的自信,不会因为别的原因而失去才牢固而且长久。(不依赖别人,不依靠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相信自己,依靠自己的努力,追求自己的幸福目标,这种自信才能保持长久)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