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孤独之旅》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7*课《孤独之旅》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7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1-08 16:25: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同步分层作业17孤独之旅
一.选择题(共3小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急促(cù) 撩逗(liǎo) 狗吠(fèi) 胆怯(qiè)
B.麦茬(chá) 掺杂(chān) 给予(gěi) 肥硕(shuò)
C.撅断(juē) 恶劣(liè) 戳破(chuō) 凹地(wā)
D.嬉闹(xī) 稠密(chóu) 驱除(qū) 觅食(mì)
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他看完电影《狼图腾》,受到了震撼,感觉开卷有益
B.新春佳节,我们一家人津津乐道地谈论着春晚的精彩节目,共享天伦
C.在当地人心目中,王大夫是一位医德高尚、妙手回春的好医生
D.清晨的公园里,一些老人在指手画脚地打着太极拳,姿势优美,如行云流水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孤独之旅》告诉我们:人需要在艰苦的条件下锤炼自己,毅力需要在寂寞中磨炼,经历了考验才能成人。
B.杜小康在暴风雨之夜经受了身心两方面的磨炼,终于变得坚强,他对未来也充满了信心。
C.本文运用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的性格、心理。
D.本文主要反映了农村孩子因贫困辍学的社会问题,讲述了杜小康因辍学随父亲到偏远地方放鸭的故事。
二.填空题(共1小题)
4.《孤独之旅》节选自当代作家   的小说   。《孤独之旅》的主人公是   ,他生活的自然环境为他的成长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背景,课文高潮部分的主要事件是   。
三.基础知识(共1小题)
5.请根据你对课文《孤独之旅》的初步理解,思考下列问题。
(1)小说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少年杜小康,因家道中落而失学,不得不随父亲去人迹罕至的偏远的芦苇荡放鸭。在这次旅程中,杜小康遇到了    和    两个方面的困难,它们压迫着他,同时也锤炼着他的身心,使他在孤独的人生道路上突然长大。
(2)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杜小康的心理经过了这样一个变化过程:出发时    ;到达芦苇荡时    ;安顿之后    ;时间一久    ;那天雨后天晴后    。
(3)本文写作线索清晰,明暗两线交织。明线是    ;暗线是    。
四.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
6.阅读下面的小说节选,完成下列各题。
①学校计划砍些竹木,将草房顶的朽料换下来。
②到了行动的前一天。将近下课,我说:“咱们班负责二百三十根料,今天就分好组,争取一上午砍好。”忽然有学生问:“回来可是要作文?不如先说题目,我们今天就写好。”我说:“活动还没有,你就能写出来,肯定是抄。”王福突然望着我,隐隐有些笑意,说:“定了题目,我今天就能写,而且绝对不是抄。信不信?”“我不信!”大家笑起来。王福举起手说:“好,我打下赌!”我说“王福,你赌什么?”学生们纷纷说要我的钢笔,要我的字典。王福听到字典,大叫一声:“老师,要字典。”
③我的字典早已成为班上的圣物,学生中有家境好一些的,已经出山去县里购买,县里竟没有,于是这本 字典愈加神圣。我每次上课,必将它放在讲桌上,成为镇物。王福常常借去翻看,会突然问我一些字,我当然不能全答出,王福就轻轻叹一口气,说:“这是老师的老师。”我将字典递给班长保管。王福把双手在胸前抹一抹,慢慢地说:“但有一个条件,料要到我们三队去砍。”我说:“可以。明天的劳动,大家作证,过程有与你写的不符的,就算你输。”王福并不泄气,说:“好,明天我在队里等大家。
④第二天一早,我集合了其他队来的学生,向三队走去。在山路上走,露水很大。学生们都赤着脚,沾了水,于是拍出响声,好像是一队鼓掌而行的队伍。大家都很高兴,说王福真傻,一致要做证明,不让他把老师的字典骗了去。
⑤走了近一个钟头,到了三队进山沟的口上。远远望见王福慢慢地弯下腰,抬起一根长竹放在肩上,一晃一晃地向我们过来,将肩一斜,长竹落在地下,我这才发现路旁草里已有几十根长竹。王福笑嘻嘻地看着我,说:“我赢了。”我说:“还没开始呢,怎么你就赢了?”王福擦了一把脸上的水,头发湿湿地贴在头皮上,衣裤无一处干,也都湿湿地贴在身上,颜色很深。说:“走,我带你们进沟,大家做个见证。”
⑥山中湿气漫延开,渐渐升高成为云雾,太阳白白地现出一个圆圈。林中的露水在叶上聚合,滴落下来,星星点点,多了,如在下雨。忽然,只见一面山坡上散乱地倒着百多棵长竹,一个人在用刀清理枝杈,手起刀落。那人是王七桶。“老王,搞什么名堂?”王七桶向我点头,又指指坡上的长竹。王福走到前面,笑眯眯地说:“我和我爹,昨天晚上八点开始上山砍料,砍够了二百三十棵,抬出去几十棵,就去写作文,半夜以前写好,现在在家里放着,有知青作证。”王福看一看班长,说:“你做公证吧。字典。”王福忽然羞涩起来,声音低下去,有些颤,“我赢了。”
⑦我呆了,看看王福,看看王七桶。学生们看着百多根长竹,又看看我。我说:“好。王却心里明白过来,不知怎么对王福表示。
⑧王福看着班长。班长望望我,慢慢从挎包里取出一个纸包,走过去,递到王福手上。王福看看我,我叹了一口气,说:“王福,这字典是我送你的,不是你赢的。”王福急了,说:“我把作文拿来。”我说:“不消了。我们说好是你昨天写今天的劳动,你虽然作文是昨天写的,但劳动也是昨天的。记录一件事,永远在事后,这个道理是扳不动的。你是极认真的孩子,并且为班上做了这么多事,我就把字典送给你吧。”学生们都不说话,王福慢慢把纸包打开,字典露出来。忽然王福极快地将纸包包好,一下塞到班长手里,抬眼望我,说:“我输了。我不要。我要一一我要把字典抄下来。每天抄,五万字,一天抄一百,五百天。我们抄书,抄了八年呢。”
⑨我想了很久,说:“抄吧。”
(节选自阿城《孩子王》,有删改)
(1)为了字典,王福做了哪些事?
(2)一本小小的字典,为什么会成为“圣物”?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
(3)第⑥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在文中有何作用?
(4)抓住加点的关键词分析下面两个句子反映出的人物心理。
①班长望望我,慢慢从挎包里取出一个纸包,走过去,递到王福手上。
②忽然王福极快地将纸包包好,一下塞到班长手里。
(5)文中的“我”通过“赌字典”这件事告诉学生关于作文的道理是什么?
(6)结合选文,分析王福这个人物形象。
7.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孤独的老乡
夏 阳
①我不知道他叫什么,暂且叫他小吴吧。
②第一次盘问小吴,真不能确定他在我眼皮底下多久了。偌大的天安门广场,游客络绎不绝,人流涌动如潮。大家背对巍峨的城楼,无不在忙着摄影留念。小吴不是这样。他到处转悠,瞅瞅这个,看看那个,总是撵在人家身后,时不时还支棱起耳朵,偷听人家在讲些什么,形迹可疑。
③我作为广场的巡逻人员,截住小吴,问:“你干吗?”他捏着衣角,嗫嚅道:“我在丰台那边打工。”
④“我是问你来天安门广场想干吗?”
⑤“没干吗呀。”
⑥“老实点,我注意你不是一回两回了,你老盯着人家游客干吗?”
⑦“我……我在找人。”
⑧“找谁?”
⑨“找老乡。我来北京三年,还没遇到过一个老乡。”
⑩我鼻子一酸,拍了拍小吴的肩,叮嘱道:“注意点形象,别太露骨,更不准妨碍人家。”他眼里汪着泪,点点头。
天安门广场,草原一样广袤,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人群,河流一般朝这里涌来。黄昏时候,夕阳之下,人流涌得愈加湍急。小吴迎着无数面孔走去,仔细辨别暮色下的每一张脸、每一句方言。
夜深了,广场上游客稀疏,灯火慵懒,小吴拖着疲惫的身躯,追上了20路公交车。公交车从我跟前一闪而过时,我看见小吴抓着吊环,挤在一群人中间,眼里满是恋恋不舍。
小吴来的时间很固定。每个星期天早上,换乘三趟公交车来,晚上又换乘三趟车回去。我巡逻时经常遇到他,有时会问他:“找到了吗?”他总是一脸黯然。
有一次,我发现他神情大异,跟着一个旅行团很久,最后还是悄悄地离开了。我问他:“不是吗?”他失望地答道:“不是,是相邻那个县的。”
“相邻那个县也是老乡啊。”
他摇了摇头,固执地说:“连一个县的都不是,能算是老乡吗?”我安慰他说:“实在想家了,就回去看看吧。”他笑道:“回家?我爹在山上打石头被炸死了,那个女人改嫁去了外省,哪有什么家?”说完,撇开两条瘦腿,消失在人海中。
小吴找到按照他的标准定义的老乡,是在一个下午。远远地,看见他和一个夹着公文包的中年男人在国旗下拉扯,我立即赶了过去。小吴看见我,激动地说:“他是我老乡,绝对的老乡!”那中年男人甩开小吴的手,整了整领带,呵斥道:“老乡?谁和你是老乡,老子是北京人!”小吴说:“你耍赖,你刚才打电话说家乡话,我听出来了,你是我们县的。”中年男人厌恶地挥了挥手,骂道:“神经病。”听了这话,小吴的身体晃了一下。
这件事后,很长时间没有看见小吴在我眼皮底下转悠了。我心中不禁想:是死心了还是离开北京了?这孩子,挺好的,时间长了没见,还真让人心里有点挂念。
小吴再一次出现,是带一对老人来看升国旗。这对老人脸色凄苦,衣衫褴褛。我问他:“你找到老乡了?”小吴说:“没呢。他们是一对聋哑夫妇,东北的,也没有老乡,我就对他们说,我们做老乡吧。”
我欣慰地笑了,说:“那加我一个吧。”小吴狐疑地问:“你?”我看着远方,沉默了一会儿,说:“我在这里巡逻快三年了,也没遇见一个老乡。”
(选自《2015中国年度小小说》,有删改)
(1)根据文意,用简洁的语言填写下面的表格。
情节 主要事件
开端 小吴找老乡被盘问
发展 ①   
高潮 ②   
结局 小吴与一对东北聋哑夫妇做老乡,“我”也主动加入
(2)文中的“我”对小吴的态度有一个逐步变化的过程,根据文章内容,用恰当的词语填空。
怀疑→   →   →认同
(3)结合语境,品析下面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他眼里汪着泪,点点头。
(4)第 段中画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5)联系全文,说说小说结尾有哪些妙处。
(6)本文的显著特点是用环境描写烘托人物的心情。请你也运用环境描写烘托自己的某种心情(如高兴、悲伤、兴奋、苦恼等)。(100字左右)
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同步分层作业17孤独之旅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3小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急促(cù) 撩逗(liǎo) 狗吠(fèi) 胆怯(qiè)
B.麦茬(chá) 掺杂(chān) 给予(gěi) 肥硕(shuò)
C.撅断(juē) 恶劣(liè) 戳破(chuō) 凹地(wā)
D.嬉闹(xī) 稠密(chóu) 驱除(qū) 觅食(mì)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字音问题,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把握课文中的字词,踏踏实实地读、写,把握不准的要养成查字典的好习惯。
【解答】A.有误,“撩逗”的“撩”应读作“liáo”;
B.有误,“给予”的“给”应读作“jǐ”;
C.有误,“凹地”的“凹”应读作“āo”;
D.正确。
故选:D。
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他看完电影《狼图腾》,受到了震撼,感觉开卷有益
B.新春佳节,我们一家人津津乐道地谈论着春晚的精彩节目,共享天伦
C.在当地人心目中,王大夫是一位医德高尚、妙手回春的好医生
D.清晨的公园里,一些老人在指手画脚地打着太极拳,姿势优美,如行云流水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中成语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成语的含义,对于不明白的成语,要勤查词典。
【解答】A.开卷有益:开卷:打开书本,指读书;益:好处。读书总有好处。使用的对象不恰当,应该用“获益匪浅”。
B.“津津乐道”与后面的“谈论”重复了,用“津津有味”才恰当。
C.“妙手回春”的意思是医生医术高超,能把垂危的病人治愈。是褒义词,用在此处恰当。
D.指手画脚:指说话时做出各种动作。形容说话时放肆或得意忘形。贬义词,感彩不当。
故选:C。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孤独之旅》告诉我们:人需要在艰苦的条件下锤炼自己,毅力需要在寂寞中磨炼,经历了考验才能成人。
B.杜小康在暴风雨之夜经受了身心两方面的磨炼,终于变得坚强,他对未来也充满了信心。
C.本文运用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的性格、心理。
D.本文主要反映了农村孩子因贫困辍学的社会问题,讲述了杜小康因辍学随父亲到偏远地方放鸭的故事。
【分析】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此题要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分清层次,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人公的主要事件。
【解答】ABC.正确。
D.错误。本文主要反映的不是杜小康的辍学问题,而是杜小康经受磨炼变得成熟的过程。
故选:D。
二.填空题(共1小题)
4.《孤独之旅》节选自当代作家 曹文轩 的小说 《草房子》 。《孤独之旅》的主人公是 杜小康 ,他生活的自然环境为他的成长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背景,课文高潮部分的主要事件是 暴风雨摧毁了鸭栏,杜小康和父亲一起奋勇追赶鸭群 。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解答】结合自己掌握的知识,来完成即可。
答案:
曹文轩、《草房子》、杜小康、暴风雨摧毁了鸭栏,杜小康和父亲一起奋勇追赶鸭群。
三.基础知识(共1小题)
5.请根据你对课文《孤独之旅》的初步理解,思考下列问题。
(1)小说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少年杜小康,因家道中落而失学,不得不随父亲去人迹罕至的偏远的芦苇荡放鸭。在这次旅程中,杜小康遇到了  恐惧 和  孤独 两个方面的困难,它们压迫着他,同时也锤炼着他的身心,使他在孤独的人生道路上突然长大。
(2)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杜小康的心理经过了这样一个变化过程:出发时  茫然和恐惧 ;到达芦苇荡时  害怕和胆怯 ;安顿之后  孤独 ;时间一久  不再恐慌 ;那天雨后天晴后  坚强 。
(3)本文写作线索清晰,明暗两线交织。明线是  养鸭的过程 ;暗线是  小主人公心里成长的过程 。
【分析】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此题要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分清层次,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作答。
【解答】(1)本题考查人物内心情感分析。结课文内容可知,杜小康在旅程中心境是恐惧 和孤独,并且这两重困难压迫着他使他成长。
(2)本题考查人物心理变化。结合全文可知,杜小康出发时心情是茫然和恐惧,到达陌生的芦苇荡后是害怕和胆怯,安顿好之后有孤独感,时间久了他不再恐慌,最后变得坚强。
(3)本题考查文章线索的分析。《孤独之旅》一方面通过记述杜小康养鸭的过程,暗示着小主人公心里的成长过程。
答案:
(1)恐惧 孤独
(2)茫然 和恐惧 害怕和胆怯 孤独 不再恐慌 坚强
(3)养鸭的过程 小主人公心里的成长过程
四.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
6.阅读下面的小说节选,完成下列各题。
①学校计划砍些竹木,将草房顶的朽料换下来。
②到了行动的前一天。将近下课,我说:“咱们班负责二百三十根料,今天就分好组,争取一上午砍好。”忽然有学生问:“回来可是要作文?不如先说题目,我们今天就写好。”我说:“活动还没有,你就能写出来,肯定是抄。”王福突然望着我,隐隐有些笑意,说:“定了题目,我今天就能写,而且绝对不是抄。信不信?”“我不信!”大家笑起来。王福举起手说:“好,我打下赌!”我说“王福,你赌什么?”学生们纷纷说要我的钢笔,要我的字典。王福听到字典,大叫一声:“老师,要字典。”
③我的字典早已成为班上的圣物,学生中有家境好一些的,已经出山去县里购买,县里竟没有,于是这本 字典愈加神圣。我每次上课,必将它放在讲桌上,成为镇物。王福常常借去翻看,会突然问我一些字,我当然不能全答出,王福就轻轻叹一口气,说:“这是老师的老师。”我将字典递给班长保管。王福把双手在胸前抹一抹,慢慢地说:“但有一个条件,料要到我们三队去砍。”我说:“可以。明天的劳动,大家作证,过程有与你写的不符的,就算你输。”王福并不泄气,说:“好,明天我在队里等大家。
④第二天一早,我集合了其他队来的学生,向三队走去。在山路上走,露水很大。学生们都赤着脚,沾了水,于是拍出响声,好像是一队鼓掌而行的队伍。大家都很高兴,说王福真傻,一致要做证明,不让他把老师的字典骗了去。
⑤走了近一个钟头,到了三队进山沟的口上。远远望见王福慢慢地弯下腰,抬起一根长竹放在肩上,一晃一晃地向我们过来,将肩一斜,长竹落在地下,我这才发现路旁草里已有几十根长竹。王福笑嘻嘻地看着我,说:“我赢了。”我说:“还没开始呢,怎么你就赢了?”王福擦了一把脸上的水,头发湿湿地贴在头皮上,衣裤无一处干,也都湿湿地贴在身上,颜色很深。说:“走,我带你们进沟,大家做个见证。”
⑥山中湿气漫延开,渐渐升高成为云雾,太阳白白地现出一个圆圈。林中的露水在叶上聚合,滴落下来,星星点点,多了,如在下雨。忽然,只见一面山坡上散乱地倒着百多棵长竹,一个人在用刀清理枝杈,手起刀落。那人是王七桶。“老王,搞什么名堂?”王七桶向我点头,又指指坡上的长竹。王福走到前面,笑眯眯地说:“我和我爹,昨天晚上八点开始上山砍料,砍够了二百三十棵,抬出去几十棵,就去写作文,半夜以前写好,现在在家里放着,有知青作证。”王福看一看班长,说:“你做公证吧。字典。”王福忽然羞涩起来,声音低下去,有些颤,“我赢了。”
⑦我呆了,看看王福,看看王七桶。学生们看着百多根长竹,又看看我。我说:“好。王却心里明白过来,不知怎么对王福表示。
⑧王福看着班长。班长望望我,慢慢从挎包里取出一个纸包,走过去,递到王福手上。王福看看我,我叹了一口气,说:“王福,这字典是我送你的,不是你赢的。”王福急了,说:“我把作文拿来。”我说:“不消了。我们说好是你昨天写今天的劳动,你虽然作文是昨天写的,但劳动也是昨天的。记录一件事,永远在事后,这个道理是扳不动的。你是极认真的孩子,并且为班上做了这么多事,我就把字典送给你吧。”学生们都不说话,王福慢慢把纸包打开,字典露出来。忽然王福极快地将纸包包好,一下塞到班长手里,抬眼望我,说:“我输了。我不要。我要一一我要把字典抄下来。每天抄,五万字,一天抄一百,五百天。我们抄书,抄了八年呢。”
⑨我想了很久,说:“抄吧。”
(节选自阿城《孩子王》,有删改)
(1)为了字典,王福做了哪些事?
(2)一本小小的字典,为什么会成为“圣物”?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
(3)第⑥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在文中有何作用?
(4)抓住加点的关键词分析下面两个句子反映出的人物心理。
①班长望望我,慢慢从挎包里取出一个纸包,走过去,递到王福手上。
②忽然王福极快地将纸包包好,一下塞到班长手里。
(5)文中的“我”通过“赌字典”这件事告诉学生关于作文的道理是什么?
(6)结合选文,分析王福这个人物形象。
【分析】本文通过写为了字典,王福和老师打赌,要在今晚写出明天的劳动,并约定赢了得到字典。他和爸爸晚上八点上山砍竹子,半夜以前写好作文。他得到老师的字典,又还给老师,并决定抄字典。这三件事告诉学生关于作文的道理是:记录一件事,永远在事后,这个道理是扳不动的。
【解答】(1)本题考查的是概括语段的内容,概括内容时要先判断人物,这段讲述的是“王福”的事情;然后找中心事件,特别是能够表现人物、体现中心思想的特定时间、地点以及事件的经过、结果等要素,概括归纳即可。
(2)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从文中第③段“我的字典早已成为班上的圣物,学生中有家境好一些的,已经出山去县里购买,县里竟没有,于是这本字典愈加神圣。这是老师的老师。”和文中第⑧段“我要把字典抄下来。每天抄,五万字,一天抄一百,五百天。我们抄书,抄了八年呢”可以看出“物以稀为贵”字典是稀缺品;字典是“老师”;字典是文化的象征,所以成为“圣物”。
(3)本题考查赏析场景描写,答题时首先答出环境营造的氛围,然后回答和情节、人物、主旨之间的关系,第⑥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环境描写,渲染出朦胧,雾气浓浓的气氛,为王福父子砍竹艰难埋下了伏笔,同时照应上文“湿湿的头发”“衣裤无一处干”。
(4)本题考查的是对词语的分析理解,先清楚词语本身的意思,再把它放到句子里面去分析。①“慢慢”的本义是缓慢,速度小,这里描写出班长取出字典的动作很迟缓,表现他依依不舍之情。“取”“递”两个动词描写出班长内心矛盾犹豫。②“极快”描写出王福包书动作之快,说明他已下定决心。“包”描写出王福对字典的重视,“塞”描写出王福有担当,态度坚决。
(5)本题考查主旨的概括与理解。文中的“我”通过“赌字典”这件事主要表现的道理在第⑧段:“不消了。我们说好是你昨天写今天的劳动,你虽然作文是昨天写的,但劳动也是昨天的。记录一件事,永远在事后,这个道理是扳不动的。你是极认真的孩子,并且为班上做了这么多事,我就把字典送给你吧”。也可以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6)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分析人物形象,要从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和文章的故事情节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第②段学生们纷纷说要我的钢笔,要我的字典。“老师,要字典!”斩钉截铁,毫不犹豫,表现了王福渴求知识,勤奋好学;从第⑥段,“我和我爹,昨天晚上八点开始上山砍料,砍够了二百三十棵,抬出去几十棵,就去写作文,半夜以前写好,现在在家里放着,有知青作证”可见王福吃苦耐劳、诚实守信,做事认真,有着高度的责任感;第⑧段王福“我输了。我不要。我要一一我要把字典抄下来。每天抄,五万字,一天抄一百,五百天。我们抄书,抄了八年呢”,表现了他做事有原则;从“你是极认真的孩子,并且为班上做了这么多事,我就把字典送给你吧”也表现了他热爱集体的特点。
答案:
(1)①王福和老师打赌,要在今晚写出明天的劳动。约定赢了得到字典。②他和爸爸晚上八点上山砍竹子,半夜以前写好作文。③他得到老师的字典,又还给老师,并决定抄字典。
(2)
①字典是“老师的老师”。②字典是稀缺的物品,有钱也买不到。③字典是知识和文化的象征,对字典的崇拜,象征着对文化的渴望。
(3)①环境描写,表明山间潮湿多雾。②与上文“湿湿的头发”“衣裤无一处干”相呼应。③衬托王福父子砍竹的艰辛。
(4)
①“慢慢”写出班长从挎包中取出字典的动作缓慢,表现他内心不舍。“取”“递”表现出班长舍不得把字典给王福又不得不给的矛盾犹豫的内心。
②“极快”形容他包书的速度之快,表现他已做出决定。“包”表现王福对字典的珍视塞”表现王福愿赌服输,将字典还回班长手中时的态度坚决。
(5)记录一件事,永远在事后,这个道理是扳不动的。
(6)
①王福渴求知识,勤奋好学。王福常借老师的字典翻看,经常提问题。王福和老师打赌,想要赢得老师的字典。为了学习知识,抄书抄了八年。②王福做事有原则。在知道自己赌输了后,将老师赠送给他的字典,还给老师,选择抄写字典。③王福吃苦耐劳。第一天晚上八点和父亲上山砍竹,砍了二百三十棵,拾出去几十棵。④王福诚实守信,做事认真。他说到做到,当天连夜完成了砍伐任务,之后又完成了作文,并且找到了知青作证。⑤王福有集体观念。王福砍伐竹木,是为了学校更换草房顶,他和父亲两个人做完了班级集体要做的事情。
7.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孤独的老乡
夏 阳
①我不知道他叫什么,暂且叫他小吴吧。
②第一次盘问小吴,真不能确定他在我眼皮底下多久了。偌大的天安门广场,游客络绎不绝,人流涌动如潮。大家背对巍峨的城楼,无不在忙着摄影留念。小吴不是这样。他到处转悠,瞅瞅这个,看看那个,总是撵在人家身后,时不时还支棱起耳朵,偷听人家在讲些什么,形迹可疑。
③我作为广场的巡逻人员,截住小吴,问:“你干吗?”他捏着衣角,嗫嚅道:“我在丰台那边打工。”
④“我是问你来天安门广场想干吗?”
⑤“没干吗呀。”
⑥“老实点,我注意你不是一回两回了,你老盯着人家游客干吗?”
⑦“我……我在找人。”
⑧“找谁?”
⑨“找老乡。我来北京三年,还没遇到过一个老乡。”
⑩我鼻子一酸,拍了拍小吴的肩,叮嘱道:“注意点形象,别太露骨,更不准妨碍人家。”他眼里汪着泪,点点头。
天安门广场,草原一样广袤,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人群,河流一般朝这里涌来。黄昏时候,夕阳之下,人流涌得愈加湍急。小吴迎着无数面孔走去,仔细辨别暮色下的每一张脸、每一句方言。
夜深了,广场上游客稀疏,灯火慵懒,小吴拖着疲惫的身躯,追上了20路公交车。公交车从我跟前一闪而过时,我看见小吴抓着吊环,挤在一群人中间,眼里满是恋恋不舍。
小吴来的时间很固定。每个星期天早上,换乘三趟公交车来,晚上又换乘三趟车回去。我巡逻时经常遇到他,有时会问他:“找到了吗?”他总是一脸黯然。
有一次,我发现他神情大异,跟着一个旅行团很久,最后还是悄悄地离开了。我问他:“不是吗?”他失望地答道:“不是,是相邻那个县的。”
“相邻那个县也是老乡啊。”
他摇了摇头,固执地说:“连一个县的都不是,能算是老乡吗?”我安慰他说:“实在想家了,就回去看看吧。”他笑道:“回家?我爹在山上打石头被炸死了,那个女人改嫁去了外省,哪有什么家?”说完,撇开两条瘦腿,消失在人海中。
小吴找到按照他的标准定义的老乡,是在一个下午。远远地,看见他和一个夹着公文包的中年男人在国旗下拉扯,我立即赶了过去。小吴看见我,激动地说:“他是我老乡,绝对的老乡!”那中年男人甩开小吴的手,整了整领带,呵斥道:“老乡?谁和你是老乡,老子是北京人!”小吴说:“你耍赖,你刚才打电话说家乡话,我听出来了,你是我们县的。”中年男人厌恶地挥了挥手,骂道:“神经病。”听了这话,小吴的身体晃了一下。
这件事后,很长时间没有看见小吴在我眼皮底下转悠了。我心中不禁想:是死心了还是离开北京了?这孩子,挺好的,时间长了没见,还真让人心里有点挂念。
小吴再一次出现,是带一对老人来看升国旗。这对老人脸色凄苦,衣衫褴褛。我问他:“你找到老乡了?”小吴说:“没呢。他们是一对聋哑夫妇,东北的,也没有老乡,我就对他们说,我们做老乡吧。”
我欣慰地笑了,说:“那加我一个吧。”小吴狐疑地问:“你?”我看着远方,沉默了一会儿,说:“我在这里巡逻快三年了,也没遇见一个老乡。”
(选自《2015中国年度小小说》,有删改)
(1)根据文意,用简洁的语言填写下面的表格。
情节 主要事件
开端 小吴找老乡被盘问
发展 ① 小吴找到了邻县人,但不认为是老乡 
高潮 ② 小吴找到了同县老乡,却遭到对方的拒绝和辱骂 
结局 小吴与一对东北聋哑夫妇做老乡,“我”也主动加入
(2)文中的“我”对小吴的态度有一个逐步变化的过程,根据文章内容,用恰当的词语填空。
怀疑→ 理解 → 关心 →认同
(3)结合语境,品析下面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他眼里汪着泪,点点头。
(4)第 段中画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5)联系全文,说说小说结尾有哪些妙处。
(6)本文的显著特点是用环境描写烘托人物的心情。请你也运用环境描写烘托自己的某种心情(如高兴、悲伤、兴奋、苦恼等)。(100字左右)
【分析】本文主要叙述了北漂一族﹣﹣小吴寻找老乡的过程:小吴找到了邻县人,但不认为是老乡;小吴找到了同县老乡,却遭到对方的拒绝和辱骂;小吴与一对东北聋哑夫妇做老乡,“我”也主动加入。小说赞扬了以小吴为代表的孤独者们面对孤独、不甘孤独的积极人生态度。
【解答】(1)本题考查事件的归纳与概括。解答时,先分析出选文的行文思路,再找出文段的关键句加以概括即可。
小说开端写小吴找老乡被盘问;小说发展,主要写小吴找到了邻县人,但不认为是老乡;小说高潮是小吴找到了同县老乡,却遭到对方的拒绝和辱骂;小说结局,小吴与一对东北聋哑夫妇做老乡,“我”也主动加入。
(2)本题考查人物情感的梳理。解答时,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查找或总结体现人物心理变化的关键词,进行归纳概括即可。“我”对小吴的态度有一个逐步变化的过程:第①﹣﹣⑩段小吴找老乡被盘问,是怀疑;第 ﹣﹣ 段小吴找到了邻县人不认为是老乡,“我”对小吴的态度是理解;第 ﹣﹣ 小吴找到了同县老乡遭到对方的拒绝和辱骂,“我”对小吴的态度是关心或同情;小说结局 ﹣﹣ ,小吴与一对东北聋哑夫妇做老乡,“我”也主动加入,“我”对小吴的态度是支持、认同。
(3)本题考查词语的赏析。解答时,与文章内容结合理解分析词语含义。此句中的“汪”是表现小吴眼里满是泪水,之所以会这样,结合前句话的内容可找到答案,因为我对他的行为表示了理解,他感动地欲流出泪水。
(4)本题考查人物描写方法及其作用的理解。解答此题,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晃”字可以明确运用了动作描写,然后结合中年男人不承认和小吴是老乡,结合具体的文句“老乡?谁和你是老乡,老子是北京人!”“中年男人厌恶地挥了挥手,骂道‘神经病’”,可以体会出小吴内心极度的失望、沮丧。
(5)本题考查段落作用的分析。解答时,首先联系段落在文章中的位置分析其结构上的作用,处于不同位置的文章作用也有所不同,其次分析段落在内容和主题上的作用。小说主要叙述了北漂一族﹣﹣小吴寻找老乡的过程,赞扬了以小吴为代表的孤独者们面对孤独、不甘孤独的积极人生态度。结尾段落不仅深化了主题:以小吴为代表的孤独者们面对孤独、不甘孤独的积极人生态度,而且“我”的加入,也收到了出人意料、发人深思的效果。
(6)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写作。此题为开放性试题,根据题意选择一个特定的环境,烘托出自己内心的某种情感即可。如内心的高兴,可描写美丽充满生机的春景来表现。注意字数的限制,语句力求生动优美。
答案:
(1)①小吴找到了邻县人,但不认为是老乡
②小吴找到了同县老乡,却遭到对方的拒绝和辱骂
(2)理解 关心(或关爱、挂念)
(3)“汪”极言小吴眼中蓄满了泪水,生动传神地表现出小吴因为“我”的理解而深受感动的情态。
(4)运用动作描写(或细节描写),表现了小吴惊愕、尴尬、痛苦、绝望等心理。
(5)收到出人意料、回味无穷的艺术效果;深化了主题,体现了以小吴为代表的孤独者们勇于面对孤独、不甘孤独的积极的人生态度。
(6)示例:我怀里揣着满分的试卷,走在回家的路上,小鸟在枝头叽叽喳喳地欢声鸣叫,树叶在晚风吹拂下轻轻交谈着,似乎它们也在祝贺我、鼓励我。夕阳徘徊在山巅不肯落下也似乎是为了想多看我一眼……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