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乡土中国》学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乡土中国》学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3.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1-08 21:44: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乡土中国》学案
【学习目标】
1、《乡土中国》内容与价值介绍。
2、《乡土中国》的学习规划设计。
3、阅读方法的指导(浏览、精读、品读)。
4、激发学生阅读《乡土中国》的兴趣。
【重点难点】
1.激发学生阅读《乡土中国》兴趣。
2.阅读方法的指导指导
【导学基础知识】
一、走近费孝通:
费孝通(1910-2005)
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曾任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学学会会长、中国民主同盟会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
1980年获国际应用人类学会该年度马林诺夫斯基(Malinowski)荣誉奖,并成为该会会员。1981年接受英国皇家人类学会颁发的该年度的赫胥黎(Hux1ey)奖章。1988 年在美国纽约获不列颠百科全书奖。
1993年在日本福冈获该年度亚洲文化大奖。
主要作品有《江村经济》《禄村农田》《乡土中国》《民族与社会》《从事社会学五十年》《边区开发与社会调查》《行行重行行》等,著作等身,影响深远。
二、了解《乡土中国》写作背景及意义: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所著的一部研究中国乡村社会特点的学术著作。此书的写作,缘起于20世纪40年代后期作者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讲授“乡村社会学”课程的经历。最初费孝通参考美国的教材授课,上过几轮后,他利用自己的社会调查成果重起炉灶,以中国基层传统社会----农村为对象,边研究边授课,并撰写了14篇文章,之后整理汇成此书。
《乡土中国》由作者根据自己上世纪四十年代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乡村社会学”课程内容结
集而成。在书中,作者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基层传统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概述和分析,全面展现了乡土社会面貌和内在精神气质,需要指出的是,书中讲到的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本书是了解中国与中国人的必读经典。作为社会学本土化的重要论著,《乡土中国》对研究中国乡土社会的传统文化、社会结构具有开创性意义;其通俗自然的用语和深人浅出的阐述,大大增强了该书的可读性。
【导读理解】
第一篇《乡土本色》开宗明义,点明中国社会的乡土性的原因及特点。在这一篇中,作者从中国社会的“乡土性”切入,探讨了乡下人的“土气”所涉及的“信用”以及中国乡土社会发展的农业基础。更为重要的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提出了礼俗社会和法理社会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在这里礼俗社会指的是“熟悉人”的社会,是带有乡土性的;而法理社会则是“陌生人”的社会,是“机械的团结”通过这两种社会的比较,赞扬了乡土社会的“本色”一土气。;第二篇《文字下乡》,从文字的产生与功用的角度说明在乡土社会里,文字语言相比于“特殊语言”(包括表情、肢体动作等)所天生固有的局限性,从而反思文字下乡运动的现实可操作性和必要性。第三篇《再论文字下乡》,从时间格局中说明乡土社会没有文字发展的土壤,同时为被指作“愚”的乡下人作辩护。
第四篇
《差序格局》阐明了差序格局这一全新的概念,并与西方的团体格局作比较。介绍了中国乡土社会中“以己为中心”石子投入水中的波浪式)的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差序格局。
第五篇《系维着私人的道德》中国差序格局下,缺乏团体道德,指出道德体系中最大的特点一私。
第六篇《家族》区别了“家”与“家族”,并具体论述了它们的结构、原则及功能。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的家族主轴是纵的,而夫妻成了配轴。
第七篇《男女有别》,阐述了中西方两种截然不同的家庭爱情观,探讨了中国传统感情定向的基本问题,用两种文化模式的对比分析了乡土社会男女隔阂的原因。
第八篇《礼治秩序》,说明了礼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在乡土社会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礼治社会中人们是主动的服于成规。
第九篇《无讼》,点明了中国在从乡土社会蜕变的过程中法治秩序与礼治秩序的矛盾,现行的司法制度在乡下产生了很多的副作用。.
第十篇《无为政治》论述了社会冲突中的“横暴权力”与社会合作中的“同意权力”但在农业性的乡土社会中“无为”的政治是最现实也是最理想的。
第十一篇《长老统治》,指明在中国传统乡土社会的权力结构中,与“横暴权力”和“同意权力”并存的还有教化式的权力,中国政治性质用民主或不民主形容都是不合适的,于是作者使用了“长老统治”
一词。
第十二篇《血缘和地缘》说明了血缘是身份社会的基础,而地缘是契约社会的基础,在亲密的血缘社会中契约是很难生存的。
第十三篇《名实的分离》,论述了在长老统治下,注释的变动方式可以引起名实之间的极大分离,虛伪在这种情景下是必须的。承接第十、十--篇,引出第四种权力一时势权力。
第十四篇《从欲望到需要》,详细区分了欲望和需要,在乡土社会中自然已经做好选择,人们只需靠经验按欲望去行事,而城市却不然。
【巩固练习】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所谓“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的社会,礼并不带有“文明”“慈善”或是“见人点个头”的意思,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譬如在印度有些地方,丈夫死了,妻子得在葬礼里被别人用火烧死,这是礼。我们在旧小说里也常读到杀人祭旗,那是军礼。礼的内容用现代标准看去,可能是很残酷的。残酷与否并非合礼与否的问题。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不相同的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的权力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有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行为规范的目的是配合人们的行为以完成社会的任务,社会的任务是满足社会中各份子的生活需要。人们要满足需要必须相互合作,并且采取有效技术,向环境获取资源。这套方法并不是由每个人自行设计,或临时聚集了若干人加以规划的,上一代试验出来有效的结果,可以教给下一代,这样一代一代累积出一套帮助人们生活的方法。对每个人来说,在他出生之前,已经有人替他准备下怎样去应付人生道路上所可能发生的问题了。他只要“学而时习之”就可以享受满足需要的愉快了。
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不但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得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不分秦汉、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一个在乡土社会里种田的老农所遇着的只是四季的转换,而不是时代变更。前人用来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案,尽可抄袭来作自己生活的指南。愈是经过前代生活证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于是“言必尧舜”,好古是生活的保障了。
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这显然和法律不同,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加之于个人的。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即是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不能自已,曾子易箦(曾于在病重之际还坚持更换与自己身份地位不符的床席)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礼来维持。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不管一种生活方式在过去怎样有效,环境一改变,谁也不能再依着老法子去应付新问题。所应付的问题如果需要团体合作,就得大家接受个同意的办法,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这其实就是法律,也就是所谓法治,法治和礼治是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
(选自费孝通《礼治秩序》,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乡土社会中的“礼”并不代表文明、慈善或礼貌,相反它是极为残酷的。
B.法律是靠有形权力来维持的一种行为规范,在现代国家出现之前不存在法律。
C.安土重迁的乡土社会人口流动小,土地变动少,前人的经验可以直接取用。
D.礼不是靠外在权力来推行,它本身的敬畏感使得人主动服礼,这是人的本能行为。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于“礼治”一词,文章先否定了人们对“礼”的表面认知,然后进行深入阐述。
B.文章把“礼”与“法”进行对比,指出二者在行为规范及维持力量上的同异之处。
C.文章例举“曾子易箦”,意在佐证“礼”有慎独克己的力量,与法律和道德不同。
D.文章以“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为立论前提,阐述了礼治社会的由来和发展趋势。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狂人日记》中所说的“历史吃人”与本文所说的“礼也可以杀人”异曲同工。
B.乡土社会的稳定性,使得过去的经验经过代代相传成为传统,进而维持了礼的存在。
C.当传统经验无法应对生活问题时,礼治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必须由法律发挥作用。
D.当今需兼顾礼治与法治,因为中国从乡土社会而来,又处在变迁迅速的世界环境中。
2.下面是一则社区活动通知的主要内容,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言得体。
为传承敬老的乡土精神,居委会与黎明美发学校磋商,将组织学生志愿者到社区开展义务理发活动。时间为3月3日上午9点到12点,地点是社区活动室。有需求的六十岁以上居民请按时光顾。行动不便者可与居委会电话联系,居委会将安排志愿者登门拜访。因为尚处实习期,志愿者理发水平欠缺,敬请居民们海涵。
3.下面是我校老师绘制的一张思维导图,描绘了“整本书思维导图式笔记的作用”,请把这个图撰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个字。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乡土文化既是一方水土独特的精神创造和审美创造,又是人们乡土情感、亲和力和自豪感的凭借,更是永不过时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近年来,我国各地兴起了“乡土文化热”,乡土文化成为一种时尚文化,( ),在对乡土文化的追寻中,人的心灵得到放松和净化,并获得文化的归属感;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春节庙会、清明祭祖、端午赛龙舟、重阳登高等传统民俗活动_________,展现了乡土文化旺盛顽强的生命力。乡村旅游大发展,传统村落成为人们_________的旅游胜地,民俗体验、乡村写生等成为消费热点。美丽乡村建设蓬勃兴起,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成为一致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景德镇陶瓷、淄博琉璃、潍坊风筝等乡土工艺品以及泰山皮影、日照农民画等乡土民间艺术纷纷走出国门,中国乡村文化正_________地走向世界,挺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实践证明,中国乡土文化历经劫难而不亡,_________而新生,我们完全有理由树立对乡土文化的自信,这是文化自信的核心构成,决定着文化自信的深度和广度。
(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乡土文化的情结长期存在于人们心底 B.作为一种情结,存在于人们心底
C.人们让乡土文化成为一种情结 D.人们把乡土文化作为一种情结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方兴未艾 趋之若鹜 从容不迫 沧海桑田
B.轰轰烈烈 接踵而至 胸有成竹 饱经沧桑
C.方兴未艾 心驰神往 信心百倍 饱经沧桑
D.如火如荼 纷至沓来 踌躇满志 饱经风雨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成为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
B.传承乡土文化、保持乡村特色成为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
C.传承乡土文化、保持乡村特色成为一致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
D.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成为一致共识,一批充满地域特色、文化底蕴深厚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
5.《乡土中国》的写作背景:20世纪40年代,作者费孝通在________和________任教时,主讲“________”。他和别的教师不同,他给学生授课时,不喜欢用现成的课本,而是和学生一起探索一些有意义的课题。他借这个讲台研究中国乡村社会的特点,尝试探讨新的理念,从而实现教学相长。这本《乡土中国》是“一段尝试的记录”,是应当时________之约,写成的分期连载的文章。
6.《乡土中国》是费孝通著述的一部研究________的作品。全书由________篇文章组成,涉及乡土社会人文环境、________、权力分配、道德体系、法礼、________等各方面。作者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的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概述和分析,全面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全书主要探讨了差序格局、男女有别、家族、血缘和地缘等,是学界公认的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重要代表作之一。中国人民大学前校长陈雨露说:“《乡土中国》是讲述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治理结构的代表作,为了解中国社会文化的基本特性提供了重要参考。”
7.费孝通(1910—2005),江苏吴江(今苏州市吴江区)人,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_______和_______的奠基人之一,写下了数百万字的著作。他先后对中国黄河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进行实地调查,提出既符合当地实际,又具有全局意义的重要发展思路与具体策略。同时,他进行一生学术工作的总结,提出并阐述了“_______”的重大命题,并出版有《行行重行行》《_______》《学术自述与反思》《从实求知录》等著作。
参考答案
1.答案:D;B;A
解析:(1) A项,“相反它是极为残酷的”错误。结合文本内容“礼的内容用现代标准看去,可能是很残酷的”分析,选项忽视限制性成分“用现代标准看”,又丢掉了“可能”。B项,“在现代国家出现之前不存在法律”错误。结合“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的权力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有政治权力”分析可知,“在现代国家出现之前不存在法律”于文无据。C项,“前人的经验可以直接取用”错误。结合文本内容“在这种不分秦汉、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分析可知,原文只是讲可以信任这些经验。故选D。
(2)B项,“文章把‘礼’与‘法’进行对比”错误。结合文本内容“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加之于个人的”等分析可知,两者是并列关系,没有形成对比。故选B。
(3)A项,“异曲同工”错误。《狂人日记》中所说的“历史吃人”,是对整个封建文化的揭露和批判,而封建文化的本质就是“吃人”,如政治统治中的惨无人道的刑罚和屠杀、日常生活中的愚昧无知的野蛮行径、在特别情境中的愚忠愚孝的行为,这是对人的自由个性的践踏,主要是指精神的“吃人”。本文所说的“礼也可以杀人”是指“礼”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两者是不同的。故选A。
2.答案:①“磋商”改成“商定”;②“光顾”改成“到场”;③“拜访”改为“服务”;④“欠缺”改为“有限”;⑤“海涵”改成“谅解”。
解析:磋商:仔细商量、研究;互相商议,交换意见。后面“将组织学生志愿者到社区开展义务理发活动”是商量的结论,搭配不当,改为“商定”。光顾:最初是主人对宾客来访时讲的敬语,后来多用作商店或服务性行业欢迎顾客上门时讲的客套话。“光顾”用在居民到活动室的事情上,不合语境。拜访:敬辞,短时间看望。说志愿者行为,用“服务”更切合实际。“欠缺”和“海涵”书面色彩重,用在给居民的通知上,分别改为“有限”和“谅解”更通俗易懂。
3.答案:整本书思维导图式笔记通过关键词产生连接,促进理解与创新,形成整体认知;它通过将新知识融入已有知识,促进意义学习,建立对书本的知识架构;它通过颜色、图像、线条有效地刺激大脑,加深读者的记忆和理解。
解析:题中整本书思维导图式笔记分为整体认知、建立知识架构和有效刺激大脑三个分支,可以依次表述;但在表述每一个分支的形成时要注意结合导图中箭头、括号等标示的顺序,先叙述细枝再叙述主干即可。
4.答案: B;B;B
解析:(1)文中括号前面分句的主语是“乡土文化”,后面省略了主语,根据语意,省略的主语也应是“乡土文化”,排除C、D选项。A项的主语是“乡土文化”,从语言表达简洁的角度考虑,主语和前面分句一样,可承前省,因此选B项。
(2)第一处说的是传统民俗活动,后面说这活动展现了乡土文化旺盛顽强的生命力。“轰轰烈烈”形容事业兴旺,也形容声势浩大,气魄宏伟,符合语境。“方兴未艾”是指事物正在发展,还未达到止境或还没有停止,多形容新生事物正在蓬勃发展,不合语境,因为乡土文化活动不是新生事物。“如火如荼”原比喻军容之盛,现用来形容旺盛、热烈或激烈,也符合语境。排除A、C两项。第二空是说人们纷纷到传统村落来旅游。“趋之若鹜”意思是指像鸭子一样成群跑过去,比喻许多人争着去追逐某些不好的事物(含贬义),不合语境。“接踵而至”意思是人们前脚跟着后脚,接连不断地来,形容人接连而来或事情持续发生,符合语境。“心驰神往”形容思想集中在追求和向往的事情或地方上,一心向往,语境是说人们已经开始行动,不合语境。“纷至沓来”形容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符合语境。第三处是说中国乡土文化正在走向世界。“从容不迫”意思是态度镇静,不慌不忙,文中没有“紧急”的语境意思。“胸有成竹”比喻熟练有把握,符合语境。“信心百倍”解释为有很大的自信心,符合语境。“踌躇满志”形容对自己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文中说中国文化正在走向世界,不合语境。排除D项。最后一空前面说“中国乡土文化历经劫难而不亡”。“沧海桑田”比喻人世间事物变化极大,或者变化较快,不符合语境。“饱经风雨”指经历过许多艰难困苦,“风雨”语意太轻,不合语境。而“饱经沧桑”是形容经历过很多世事变迁,与语境相合。故答案为B。
(3)该题要注意搭配不当和成分赘余。A、D项,“保持……文化”搭配不当;C项“一致”和“共识”重复赘余。故答案为B。
5.答案:西南联大;云南大学;乡村社会学;《世纪评论》
6.答案:中国农村;14;传统社会结构;血缘地缘
7.答案:中国社会学;人类学;文化自觉;乡土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