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音乐《音乐小屋》教学设计
音乐小屋 执教人: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一)指导思想
将歌唱教学作为主线,以问题引领的方式将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贯穿其中。在感受体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歌曲的演唱进行二度创作,再用所学的音乐知识进行旋律的即兴创编,使学生在课堂上得到了情感体验,学会知识技能,尝试音乐创作。
(二)理论依据
音乐本质的属性是是其审美性,在潜移默化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音乐教育又是一种特殊的教育,这种体验教育的性质也源于音乐的体验品性。音乐家杜威认为,音乐是“一种运动和变化着的复杂体验”。在教学设计中,注重学生对音乐要素的探究、感悟,运用多种形式(聆听、演唱、创编、等)让学生去感受、表现音乐,从而深化对音乐的审美体验。
二、教学背景
(一)教学内容分析
《音乐小屋》是第四册第一课中的一首儿童歌曲,2/4拍。这是首风趣的歌曲,轻松、愉快。旋律以三度下行的音程起句,构成起伏的旋律,和着舒展的节奏,给人一种柔和的感受。描绘了“叮咚”作响的音乐小屋给人们的快乐,抒发了热爱音乐的孩子们的愉快心情。
(二)学生情况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比较好动。本课在设计时紧密结合二年级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参观音乐小屋为主线,关注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性。
(三)教学方式与手段说明
教学方式
启发想象、引导参与、过程体验
教学手段
运用聆听、视唱、示范等教学方式学唱歌曲,感受歌曲旋律,引导学生用恰当的声音表现歌曲。教师有效的示范、启发,指导学生聆听、思考,更好的演唱歌曲。
三、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用轻快而甜美的声音表达快乐和高兴的心情;在参与学唱及创作的过程中,乐于对音乐进行深入探究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在探究、模仿、合作的过程中学唱歌曲、表现歌曲,并尝试用打击乐器进行伴奏。
(三)“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用轻快、自然的声音,愉快的情绪演唱歌曲。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学生能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音乐活动。
(二)教学难点
能准确把握歌曲中的节拍及音准。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教学
(过渡语:同学们在生活中一定听到过门铃的声音,你能给大家模仿一下吗?)
学生发言,模仿门铃的声音。
(过渡语:老师也想模仿一种门铃的声音,你们听一听:)
节奏:5 3 │5 3 0│
叮 咚│叮咚 0│
引导学生模仿。
(过渡语:老师还有一种门铃,它还能发出其它的声音,你们听一听:)
节奏:5 0│1 0 0│
叮 咚
引导学生模仿。
(二)学唱歌曲《音乐小屋》
1.聆听歌曲,初步感受:
(1)第一遍完整聆听歌曲
(过渡语:同学们,这清脆、悦耳的铃声来自于“音乐小屋”,我们一起到音乐小屋里看一下吧,请你一边听音乐,一边想一想歌曲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请学生答:(快乐、高兴等)
了解歌曲情绪
(2)第二遍完整聆听歌曲
(过渡语:你能听出歌曲中的“门铃”声吗?能试着跟着唱一唱吗?)
熟悉歌曲旋律
(过渡语:“音乐小屋”打开门、打开窗,欢迎谁的到来呢?又是怎样欢迎的呢?)
“欢迎你,欢迎我”
设计意图:了解歌曲中出现的附点的作用。
学生听音乐小声唱。
(3)根据学生默唱的情况,解决可能出现的难点
(过渡语:音乐小屋里装的都是什么呢?你们认为哪一句不好唱呢?)
生:我们的快乐。
指导学生按节奏读最后一句歌词。
生划拍读歌词。
3.教师范唱歌曲
(过渡语:听老师唱,请你跟老师默唱,思考反复记号在歌曲中起什么作用。)师弹琴唱
生回答。
4.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过渡语:你们喜欢这首《音乐小屋》吗?那我们应该怎样唱才能表现出你们喜欢它的心情呢?指导学生说出有表现、有感情的唱,声音要轻快而富有弹性。)
5.分组唱歌曲
(过渡语:请同学们用自己的声音表现这歌曲吧,请男同学演唱第一段,女同学演唱第二段,看哪一组唱的最有感情,表现的最好!)
学生演唱,并相互评价。
(三)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教师出示打击乐器(双响筒、三角铁)
1.三角铁伴奏练习
播放第一段音乐,教师示范奏法。
学生空手练习。
伴奏,其余学生为他们唱歌曲。
师生评价。
2.双响筒的奏法
播放第二段音乐,教师示范奏法。
学生空手练习,感受节拍。
两种乐器一起演奏。
(过渡语:请同学从这两件乐器中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件为歌曲伴奏。)
播放范唱音乐,学生演奏。
(四)汇报表演
(过渡语:现在老师请同学们一起完整地表现一下歌曲)
分声乐组、器乐组、表演组表现歌曲。
小结:让我们带上快乐,与音乐小屋告别吧。(听音乐走出教室)
六、学习评价方式
1.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乐于参与音乐活动。
2.学生能够并能尝试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及时评价
七、教学设计的特点
本课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孩子们有感情的演唱歌曲,教学设计采用层层铺垫,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