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课件(共36张PPT)--2021-2022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课件(共36张PPT)--2021-2022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1-09 11:31: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目录
八国联军侵华
3
义和团运动
2
戊戌维新运动
1
民族危机的加深
4
认识八国联军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义和团运动),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义和团运动、戊戌维新运动)
课程标准
(一)背景
政治基础:甲午战败和民族民族危亡激发了人们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
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和发展;
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的形成并逐渐壮大;
思想基础:维新思想的传播;
一、戊戌维新运动
维新派思想的传播
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为变法维新提供了理论依据,起到了解放思想的作用。
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的《变法通议》等文章,提出“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维新派思想的传播
(二)序幕——公车上书
1、时间:1895年
2、参与者:在京官员,各省举人,康、梁组织;
3、结果:未送达光绪皇帝,以失败告终。
4、意义:使维新思想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
(三)概况
1、开始的标志——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2、内容(了解)
政治方面
经济方面
文化方面
军事方面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
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裁减绿营, 训练新式军队。
3、结果——失败
①慈禧太后囚禁光绪帝,临朝训政;
②康、梁出逃;“戊戌六君子”;
③改革措施全部废止(京师大学堂除外)。
4、失败原因
材料一 变法遭到守旧势力的强烈抵制和反对,除慈禧控制的朝廷外,各省督抚大多持观望态度。
材料二 变法形势危急时,维新派势单力薄,只好把希望寄托在袁世凯的身上,结果被袁世凯出卖。
材料三 当慈禧太后把光绪帝囚禁后,他无奈的感慨:“朕虽有改革之心,却毫无实权,朕就是一个傀儡呀!”
材料四 戊戌变法的阶级基础是知识分子和民族资产阶级,当变法曲终人散之时,广大的人民群众对此很漠然,好多人不知道具体的情况。
袁世凯的出卖
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
脱离群众,缺乏改革基础
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势力强大
根本原因: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课堂探究】结合下列材料及所学知识,想一想戊戌维新运动为什么会失败?
(四)影响
戊戌维新运动对于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
甲午战争中中国战败,再次激发欧洲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1896年,有意瓜分中国的欧洲强国,对清政府提出无理要求,要求准许修建铁路和采矿。1897年11月,山东发生“曹州教案”,两名德国传教士被冲入教堂的村民打死。德国立即作出了反应,乘机出兵占据了胶州湾和青岛。接下来的一个月,俄军进驻了辽阳南方的旅顺,英国和法国分别派兵占领威海和广州湾。
鸦片战争后,欧美的天主教、耶稣教和沙俄的东正教,依靠不平等条约和大炮的保护,先后向中国派遣的传教士,到19世纪末已达3300多人……但就总体而言,传教士在中国建立教堂,网罗教徒,收集情报,干涉词讼,挑拨民族关系,进行文化侵略,并为中国政府出谋划策,攘夺中国利权,起了侵略者的大炮所不能起的作用。中国人民对此极其痛恨,不断进行反抗。
清末华北地方经济破产,传统社会纲纪解体;在转变的时代,人心惶惶,各式秘密会社纷起。总之,教会、教众和洋人、洋货,成为了仇视的对象。
原因探析
义和团运动兴起之因
甲午战后,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剧
鸦片战争以来,反洋教斗争的兴起
西方势力深入中国城市、乡村后引发了一系列冲突
二、义和团运动
性质:农民阶级掀起的反帝爱国运动。
口号:“扶清灭洋”
结局: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下,义和团运动失败。
1898兴起于山东,1900年,在京津地区形成高潮。
如何看待义和团“扶清灭洋”的口号?
1. 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在思想和行动上,始终把灭洋放在第一位,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即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具有爱国主义性质,对义和团和广大群众的反帝爱国斗争有鼓舞和动员作用。
2. “灭洋”虽触及了时代的救亡主题,但它又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扶清”具有爱国主义和保国的含义,“扶反映义和团对清政府本质认识不清,对它抱有幻想。带有迷信等色彩,为清政府控制、利用和镇压义和团提供了条件。
评价:义和团运动
积极性: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倾向;展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计划.
局限性:存在明显的盲目排外行为,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无法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
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
1.原因:
①直接:镇压义和团运动
②根本:列强企图瓜分中国,变中国为其殖民地。
三、八国联军侵华
“甲午一战,创巨痛深。……况诸国之强,十倍于日本,合而谋我,何以御之 ”
——1900年6月16日御前会议
“今日衅开自彼,国亡在目前,若竟拱手让之,我死无面目见列圣。等亡也,一战而亡,不犹愈乎!”
——1900年6月17日御前会议
邮政大臣盛宣怀
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以光绪的名义,向十一国同时宣战
宣战
湖广总督张之洞
两广总督李鸿章
两江总督刘坤一
山东巡抚袁世凯
1900年6月21日朝廷宣战之时,东南部的省级官员——广东李鸿章、南京刘坤一、武汉张之洞和山东袁世凯——一致拒绝承认其有效性,坚持认为它是一个乱命、未经皇室适当授权的非法诏令……两江总督张之洞和刘坤一与上海的外国领事达成一项非正式的协定,大意是:作为省里的最高权威,他们将保护外国人的生命和财产,并在他们的管辖区内镇压拳民。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东南互保
“无论北方情形如何,请列国勿进兵长江流域与各省内地。各国人民生命财产,凡在辖区之内者,决依条约保护。”
分析“东南互保”反映的清朝中央政府和地方的关系。
①清政府已逐渐丧失对一些地方大员的控制;
②地方与中央的矛盾日渐尖锐。
湘淮系官僚集团崛起→东南互保→辛亥革命
中央权力的式微
地方势力的扩张:
东南互保
应对残局
无论北方情形如何,请列国勿进兵长江流域与内地各省
义和团运动高涨
八国联军侵华
俄国军队趁机侵占东北
中央权威式微,地方势力扩张
东南互保
严重动摇清政府统治的根基
2、过程
(1)爆发:1900年6月,英、美等国,借口镇压义和团,联合发动侵华战争
(2)联军在廊坊、天津遭到义和团和清军爱国官兵的英勇打击;
(3)7、8月相继占领天津、北京,并将司令部设在紫禁城内;
(4)慈禧太后携光绪帝出逃,下令清军镇压义和团,并与侵略者“议和”。
3、战争影响:
(1)军事危机: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继续侵略其他地方;俄军趁机侵占中国东北;
(2)政治危机: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
(3)清政府开始自救,实行“新政”和预备立宪。
结果:签订《辛丑条约》1901
1.内容:
①惩办“首祸诸臣”
②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
③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
④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
⑤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等。
四、民族危机的加深
2.影响:
①《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主权丧失最严重、赔款数目最庞大的不平等条约。
②巨额赔款,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经济的衰败。
③外国军队驻扎于中国战略要地,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
④在北京设立的“使馆界”,实际成为“洋人的朝廷”。
⑤《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辛丑条约》——九七国耻
课堂检测
1.1898年,清朝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相继上奏请开湖南岳州、福建三都澳、直隶秦皇岛为通商口岸,均获得批准。1904年,北洋大臣袁世凯、山东巡抚周馥等奏请将山东济南、潍县、周村一并自行开为商埠,经外务部议复,亦获得朝廷谕准。清末自开商埠( )
A. 主要是受清政府洋务运动的诱导 B. 反映了列强经济侵略的不断加深
C. 表明地主阶级对开埠都大力支持议 D. 符合了转型时期社会发展的需求
【答案】 D
【解析】【分析】清末自开商埠是在1898年以后,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出现这种转变是在甲午中日战争战败以后,这种转变符合了近代社会转型和发展的需求,故选D项;
此时洋务运动已经失败,排除A项;
清政府自开商埠不能体现列强侵略的加深,排除B项;
材料没有体现地主阶级对开商埠都持大力支持态度,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2.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道:“康有为以为望变法于朝廷,其事颇难。然各国之革政,未有不从国民而起者;故欲倡之于下,以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使厚蓄其力, 以待他日之用。”这说明( )
A. 康梁意识到启发民智的重要 B. 戊戌变法没有借鉴外国经验
C. 康梁认为变法不能依靠朝廷 D. 戊戌变法是发自民众的运动
【答案】 A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维新思想,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根据题干中“以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使厚蓄其力”可知康梁认识到启发民众思想意识的重要性,符合题意的是A项,BCD项题干中没有体现,排除。
3."对欧洲人的仇恨如同烈火一般蔓延到全中国,……一场针对外国势力的仇恨和恶作剧以一种古老的形式爆发出来。”这段材料描述的事件是
A. 太平天国运动 B. 义和团运动 C. 五四运动 D. 辛亥革命
【答案】 B
【解析】【分析】材料反映的是斗争主要矛头对准外国侵略者。符合题意只有B项。A选项矛头主要对准清王朝。C项是反对的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D项主张推翻清政府,对外国列强抱有幻想。
【点评】义和团运动常考的知识点就两个:一个是失败的根本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另一个是对义和团运动口号的的理解,体现的民族矛盾上升为第一位的矛盾。
4.康有为曾说:“设上下议院,无事讲求时务,有事集体会议,议妥由总理衙门代奏。事虽议于下,而可否之权仍操之于上,庶免泰西君民争权之弊。”这种观点主张( )
A. 议院的功能在于限制君权 B. 议院独立于政府之外
C. 议院是朝廷的咨议机构 D. 议院由民选,君民共治
【答案】 C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材料中“事虽议于下,而可否之权仍操之于
上”说明议院仅仅是咨议机构,而最终的决策权仍归皇帝。故选C。
5.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提出了政治变革的要求,其目的是( )
A. 推翻清政府统治 B. 抵制洋商洋厂
C. 摆脱封建势力的压迫 D. 挽救民族危机,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
【答案】 D
【解析】【分析】新兴民族资产阶级面对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提出了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的维新变革要求。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