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第21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课程标准】
1.认识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认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革命的深远影响。
2.认识国共合作领导国民革命的历史作用。
(一)五四运动
材料一:1919年1月,27个(一战)战胜国在巴黎召开的“和平会议”,是一次主要战胜国分配战争胜利果实和由他们主导建立世界新秩序问题的会议。……中国代表团向和会提出了七项希望条件:废弃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军队、巡警;裁撤外国邮局及有线无线电报机关;撤销领事裁判权;归还租借地;归还租界;关税自主等。接着,在中国留欧学生要求下,又提出了取消“二十一条”的要求。但两项提案一提出就被和会最高会议所拒绝,理由是不在和会权限以内。……战胜国之一的中国,国家权益仍然受到损害。
——王桧林《中国现代史(1919-1949)》
导火线: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
一、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材料二:家家户户,男男女女,南南北北,东东西西。老老少少,文文武武。处处惊惊慌慌,时时杀杀砍砍。哭哭啼啼,搜搜刮刮。真真凄凄惨惨,看看干干净净。
(1)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建立北洋军阀政府。据材料一,在北洋军阀政府统治之下,人民生活状况如何?
材料二 从1912—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有六百多家,新增资本达一亿三千多万元,超过了过去半世纪。其中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此外,火柴、榨油、造纸、化工等轻工业发展迅速。 ---必修2教材
(2)据材料二分析辛亥革命之后中国社会的经济状况、阶级状况有什么变化?
政治:北洋军阀黑暗统治,阶级矛盾激化
经济:辛亥革命后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工人阶级队伍得到壮大
材料三 “新文化运动沉重打击了封建的思想文化,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它促使人们加紧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为伟大的五四运动作了思想的先导,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辟了道路” ---《中国通史》
(3)据材料三,新文化运动在思想方面产生了哪些影响?
思想:新文化运动沉重打击了封建的思想文化,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时间 中心 主力 斗争形式 口号
第一 阶段
第二阶段
结果
1919年 5月4日起
北京
学生
集会、游行罢课
6月5日起
上海
工人
学生、商人、工人三罢斗争
2、经过
取得初步胜利:释放被捕学生 罢免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 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废除“二十一条”
还我青岛
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
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
——《北京学界全体宣言》
五四精神
爱国
进步
材料:五四运动,以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追求救国强国真理的进步性、各族各界群众积极参与的广泛性,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阅读材料并思考:五四运动是一场什么性质的运动?
运动中各阶层(学生、工人)都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产生怎样的影响?
性质:
意义:
(1)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2)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主尊严、凝聚民主力
量的社会革命运动;
(3)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思想启蒙运动。
(2)中国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揭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3)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传播,为中国共产党诞生奠定了基础;
(4)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五四精神。
(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背景:(1)新文化运动促进了解放思想;
(2)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3)五四运动的推动。
代表: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学说
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意义: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并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近代社会经济、政治发展和思想演变的必然结果,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阶级基础。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思想基础。在五四运动的推动下……从而产生了中国共产党,而共产国际的帮助,促进加快了这一进程。
——王桧林《中国现代史(1919-1949)》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条件:
(1)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2)中国工人运动的持续发展。
(3)1920年年初,陈独秀和李大钊等人的推动。
(4)共产国际的帮助。
(5)各地共产党的早期组织的建立。
大生纱厂
2.诞生:中共一大。
(1)时间、地点:1921年7月23日,上海;最后一天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游船上。
(2)主要内容:
①通过了纲领,确定了中国共产党这个名称。
②明确了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③选举产生了党的领导机构,陈独秀任书记。
3.意义: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给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中国人民有了强大的凝聚力量。
材料 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它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斗争之所以屡遭挫折和失败,其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一个先进的坚强的政党作为凝聚自己力量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从根本上改变了这种局面。从此,中国革命有了正确的前进方向,中国人民有了强大的凝聚力量,中国命运有了光明的发展前景。
——摘自《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合影
【历史事件】1923年2月,京汉铁路工人举行大罢工,号召工人“为自由而战、为人权而战”,将全国工人运动高潮推向了顶峰。罢工运动遭到帝国主义和直系军阀的残酷镇压。
【经验教训】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单枪匹马不能取胜,必须团结一切可能的同盟者,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才能战胜强大的敌人。
(一)国共合作
1.背景:
(1)中共:
①中共产党在开展工人运动时认识到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②1923年,中共“三大”通过了关于国共合作问题的决议。(采取党内合作方式)
(2)国民党:
孙中山接受了共产国际代表的建议,同意国共合作。
(3)外部条件:
共产国际的指导和帮助。
三、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中国国民党一大
时间
地点
主要内容
意义
1924年1月
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广州
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正式建立
2.国民党一大——正式建立
国共合作
党内合作(中共三大确立)
旧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 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贵族的统治 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民权主义 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
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 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二)国民革命
1.目标:打倒列强,除军阀。
2. 过程:
①广东革命根据地巩固和统一:1925年,成立广州国民政府、两次东征消灭陈炯明的实力。
②高潮:1926年7月,正式出师北伐,革命势力从珠江流域扩展到长江流域。
③反帝斗争:1927年2月,武汉革命政府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
④失败:1927年4月,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7月,汪精卫在武汉“分共”。
3. 功绩: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国民革命失败的教训
中国的民主革命要取得胜利,必须建立包括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主资产阶级在内的广泛的统一战线。在统一战线中,必须坚持无产阶级的领导权。
无产阶级领导权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无产阶级只有团结农民,结成巩固的工农联盟,革命才能取得胜利。
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只能是用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没有革命的军队就没有人民的一切。
中国革命必须有共产党的领导,必须把马列主义的普通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本课小结
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
第一次国共合作
国民革命(北伐战争)
一个开端
一次传播
一个政党
一次革命高潮
一次合作
马克思主义
中国共产党
课堂检测
1.“这是鸦片战争以来在中国民意基础上,中国政府代表第一次对国际条约说了‘不’字。从此以后,由于中国社会出现新的生产力、新的阶级、新的思想和主义,中国社会在各方面出现了新的积极向上的因素。”促使“中国政府代表第一次对国际条约说了‘不’字”的历史事件是()
A. 公车上书 B. 义和团运动 C. 五四运动 D. 国民革命运动
【答案】C
【解析】 A.公车上书后,清政府主张妥协,批准了《马关条约》,故A错误。
B.义和团运动时期,清政府绞杀义和团,签订了《辛丑条约》,故B错误。
C.结合所学可知,对国际条约说“不”是指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新的阶级指工人阶级,新的思想和主义指马克思主义,由此可推知这是五四运动,故C正确。
D.国民革命运动晚于五四运动,故D错误。故选C。
2.毛泽东曾经指出:“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还应该把党成立以前的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材料研究一下。不然,就不能明了历史的发展。”关于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诞生之间的关系,以下说法最准确的是()
A. 促进了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
B. 实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全面觉醒
C. 成为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必然条件
D. 为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
【答案】D
【解析】D.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使一些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知识分子开始走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道路,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故D正确。
A.资本主义发展促进了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不符合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诞生之间的关系,故排除A。
B.此项与“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诞生之间的关系”无关,故排除B。
C.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必然条件是无产阶级的发展,并非五四运动,故排除C。
故选D。
3.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论,有人反对走俄国式的道路,认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增加富力”,发展实业;还有人主张“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这场争论()
A. 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B. 使思想界认清了欧美的社会制度
C. 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D. 消除了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的分歧
【答案】C
【解析】C.题干中反映的是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支持者与反对者之间的争论,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这场争论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故C正确。
A.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首次明确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个科学概念,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任务、性质、动力和前途等问题,作了全面而深刻的论述,故排除A。
B.该项错在“认清”,表述绝对,故排除B。
D.“消除”表述过于绝对,故排除D。
故选C。
4.从1921年7月召开的中共“一大”提出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到1922年7月中共“二大”就制定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这一过程反映了中国共产党
A. 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正确分析 B. 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解
C. 已建立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 D. 已经成为独立成熟的政党
【答案】A
【解析】A.据题干和所学可知,中共一大的奋斗目标是不明确的,当时资产阶级也是革命的阶级之一。中共二大提出了民主革命纲领说明中共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正确分析,对国情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故A正确。
B.题干未提及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故B错误。
C.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是1924年,故排除C。
D.中共是在国民大革命失败之后逐渐独立成熟,故排除D。
故选A。
5.中共的成立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主要体现在( )
A. 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B. 标志着无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
C. 给中国革命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D. 形成了符合中国国情的邓小平理论
【答案】C
【解析】
AB.1919年的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标志着无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故AB错误。
C.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奋斗目标和前进方向,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故C正确。
D.邓小平理论是在1997年中共十五大上被确立为指导思想的,故D错误。故选C。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