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快乐过寒假 轻松学化学
寒假小练3 答案与解析
1.小明在超市发现一种“富硒西瓜”,查阅资料后知道硒元素具有抗衰老、抑制癌细胞的功效。硒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及硒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硒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得电子,形成阳离子
B.硒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C.硒的相对原子质量为78.96g
D.硒的原子核内有34个质子
【考点】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
【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A、若最外层电子数多于4,在化学反应中易得电子,若最外层电子数少于4,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
B、金属元素名称一般有“钅”字旁,固态非金属元素名称有“石”字旁,气态非金属元素名称有“气”字头,液态非金属元素名称有“氵”字旁。
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硒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6,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2个电子而形成阴离子,故选项错误。
B、硒带“石”字旁,属于固态非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错误。
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78.96,相对原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克”,故选项说法错误。
D、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34;根据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硒的原子核内有34个质子,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灵活运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信息(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分子和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从分子的角度分析,下列解释错误的是( )
A.花香四溢——分子在不断运动
B.热胀冷缩——分子间的间隔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C.空气是混合物——空气中含有多种不同的分子
D.水的天然循环——分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
【考点】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
【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花香四溢,是因为花香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花香,故选项解释正确。
B、热胀冷缩,是因为分子间的间隔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故选项解释正确。
C、空气是混合物,是因为空气中含有氮分子、氧分子、二氧化碳分子等多种不同的分子,故选项解释正确。
D、水的天然循环,只是水分子间的间隔发生改变,分子的种类没有发生改变,故选项解释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3.“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考古人员用碳14(质子数为6,中子数为8)年代检测方法进行分析,初步判断三星堆4号坑属于商代晚期,碳14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是( )
A.14 B.6 C.8 D.12
【考点】原子的有关数量计算.
【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解答】解:碳14原子中的质子数为6,原子中,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该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6。
故选:B。
【点评】熟记: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4.下列物质中含有氧分子的是( )
A.二氧化锰 B.高锰酸钾 C.液态空气 D.氧化镁
【考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空气中含有氧气,含有氧分子的物质为氧气或空气;化合物中都不含氧分子;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二氧化锰是由锰离子和氧离子构成的,故选项错误。
B、高锰酸钾是由钾离子和高锰酸根离子构成的,故选项错误。
C、液态空气是液态的空气,含有液态氧,液态氧是由氧分子构成的,故选项正确。
D、氧化镁是由镁离子和氧离子构成的,故选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了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方面的知识,掌握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化合物中都不含氧分子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5.下列微观粒子结构示意图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②的元素在周期表的第二周期
B.③④的元素化学性质相似
C.③在化学反应中易得电子
D.①②④都具有相对稳定结构
【考点】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
【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A、根据在原子中电子层数等于周期数分析;
B、根据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的特点分析;
C、根据③的最外层电子数的特点分析;
D、根据最外层电子数是8(氦为2)的结构为相对稳定结构分析。
【解答】解:A、由粒子结构示意图可知,②的元素原子的核外有3个电子层,在周期表的第三周期,故A叙述不正确。
B、③的最外层电子数是2,小于4,在反应中易失去;④的最外层也是第一层,有2个电子,达到了稳定结构,化学性质稳定,所以③④元素化学性质不相似。故B叙述不正确。
C、③的最外层电子数是2,小于4,在化学反应中失去电子,故C叙述不正确。
D、①②的最外层电子数8,④的最外层也是第一层,有2个电子,都具有相对稳定结构,故D叙述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对粒子结构示意图及其意义的理解,明确粒子中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6.对下列事实的解释错误的是( )
选项 实例 解释
A 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同 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比一个一氧化碳分子多一个氧原子
B 给水通直流电,能产生氢气和氧气 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能再分
C 液氧和氧气的化学性质相同 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
D 用水银体温计测量体温,水银柱上升 温度升高,分子体积变大
A.A B.B C.C D.D
【考点】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
【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A、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它们分子的构成不同,不同种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故选项解释正确。
B、给水通直流电,能产生氢气和氧气,是因为水分子分裂成了氢原子和氧原子,然后氢原子、氧原子分别重新组合形成氢分子、氧分子,大量的氢分子、氧分子分别聚集成氢气、氧气,该事实说明分子是可以再分的,故选项解释正确。
C、液氧和氧气的化学性质相同,是因为它们是由氧分子构成的,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相同,故选项解释正确。
D、用水银体温计测量体温,水银柱上升,水银是金属汞的俗称,是因为汞原子间的间隔随温度的变化而改变,故选项解释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7.加碘食盐能有效预防地方性甲状腺肿,关于加碘食盐中的“碘“是指( )
A.碘单质(I2) B.碘分子(I2) C.碘原子(I) D.碘元素(I)
【考点】元素的概念.
【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根据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解: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加碘食盐中的“碘”是指碘元素,与具体形态无关。
故选:D。
【点评】加强对物质的组成的认识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8.根据图的有关信息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镁离子(Mg2+)核外有10个电子
B.镁的相对原子质量是24.31
C.在化学反应中,氯原子容易失去1个电子
D.镁离子(Mg2+)与氯离子(Cl﹣)的最外层电子数相等
【考点】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
【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A、根据镁原子失去2个电子形成镁离子,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进行分析判断。
C、若最外层电子数多于4,在化学反应中易得电子,若最外层电子数少于4,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
D、根据镁离子(Mg2+)与氯离子(Cl﹣)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8,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镁原子失去2个电子形成镁离子,镁离子(Mg2+)核外有10个电子,故选项说法正确。
B、根据镁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镁的相对原子质量是24.31,故选项说法正确。
C、氯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7,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1个电子而形成阴离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D、镁离子(Mg2+)与氯离子(Cl﹣)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8,最外层电子数相等,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灵活运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信息(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9.宏微结合是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下列对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 )
A.六月茉莉花飘香﹣﹣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B.氧气和液氧都能支持燃烧﹣﹣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
C.液态水受热变成水蒸气,体积膨胀﹣﹣升高温度,分子体积变大
D.红热的铁丝在空气中不易燃烧,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单位体积内氧分子的数目不同
【考点】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
【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六月茉莉花飘香,是因为花香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花香,故选项解释正确。
B、氧气和液氧都能支持燃烧,是因为它们是由氧分子构成的,同种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故选项解释正确。
C、液态水受热变成水蒸气,体积膨胀,是因为温度升高,分子间的间隔变大,故选项解释错误。
D、红热的铁丝在空气中不易燃烧,在空气中剧烈燃烧,是因为单位体积内氧分子的数目不同,故选项解释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0.下列是五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关于这五种粒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⑤所属的元素在周期表中属于同一周期
B.①②能形成A2B型化合物
C.①④所属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
D.②③⑤都是稳定结构,都属于阳离子
【考点】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
【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A、根据电子层数决定周期数解答;
B、根据化合物化学式的写法解答;
C、根据金属元素和废金属元素化学性质不相似解答;
D、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结构通常是稳定结构。通常认为最外层有8个电子(只有一个电子层的具有2个电子)的结构是一种稳定结构,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周期数=电子层数,①原子核外有1个电子层,位于第一周期,②③原子的核外有2个电子层,位于第二周期,⑤原子核外有3电子层,位于第三周期,故错误;
B、根据①的结构示意图可知为氢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小于4,在反应中易失去1个电子,形成氢离子,②为的结构示意图可知为氧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大于4,在反应中易得到2个电子,形成氧离子,①③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H2O,故正确。
C、①为氢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④为钠元素,属于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金属元素化学性质不相似,故错误;
D、③的最外层为电子数为8,属于稳定结构,②⑤的最外层电子数分别为6和1,属于不稳定结构,③⑤属于原子,故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对粒子结构示意图及其意义的理解,明确粒子中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是解题的前提。
11.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如图是元素周期表中的一部分,请回答下列问题:
(1)表中,①所示元素的名称是 ,它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
(2)X2﹣与Ar的核外电子排布相同,则X的元素符号是 ,它处在元素周期表中第 周期。
(3)第3周期(横行)中属于金属元素的是 (填一种),其阳离子是 。
(4)在元素周期表中,同一族(纵行)的元素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则下列各组元素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是 (填标号)。
A.C和Ne B.Be和Mg C.Al和Si D.F和Cl
【考点】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
【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1)根据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进行分析;
(2)根据元素周期律:电子层数等于周期数进行分析;
(3)根据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小于4的,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进行分析;
(4)根据最外层电子数相等的元素化学性质相似进行分析。
【解答】解:(1)表中①所示元素的名称是氮元素,它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故填:氮元素;;
(2)X2﹣与Ar的核外电子排布相同,则X的元素符号是S,这是因为硫原子得到2个电子形成带2个单位负电荷的硫离子,核外电子数是18;它处在元素周期表中第三周期,故填:S;三;
(3)第3周期中属于金属元素的是Na、Mg、Al,其阳离子符号是 Na+、Mg2+、Al3+,故填:Na;Na+;
(4)在元素周期表中,同一族的元素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则下列各组元素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是BD,这是因为铍元素和镁元素、氟元素和氯元素都属于同一族。
故填:BD。
【点评】元素周期表反映了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要注意理解和应用。
12.如果用“”和“”分别表示两种不同的原子,如图是构成某些气体的粒子的示意图,根据其组成特点回答(填序号)。
(1)属于混合物的有 ,
(2)由分子构成的单质有 ,
(3)属于化合物的有 。
【考点】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专题】物质的分类.
【分析】判断纯净物和混合物时,就是判断物质的物质组成;判断是否是单质、化合物时,既要判断元素组成,又要判断物质组成。
【解答】解:(1)属于混合物的有CGH,
(2)由分子构成的单质有EF,
(3)属于化合物的有D;
故答案为:(1)CGH (2)EF (3)D
【点评】本题比较简单,只要根据概念进行分析、判断,即可得出正确结论。
13.在分子、原子、原子核、质子、中子、电子等粒子中找出符合下列条件的粒子填空。(多填漏填均不得分)
①能直接构成纯净物的是 ,②质量最小的是 ,③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是 ,④带正电荷的是 ,⑤不显电性的是 。
【考点】原子的定义与构成.
【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①根据分子、原子能直接构成物质进行分析;
②根据电子的质量最小进行分析;
③根据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进行分析;
④根据原子核带正电荷,质子带正电荷进行分析;
⑤根据分子、原子、中子都不显电性进行分析。
【解答】解:①分子、原子能直接构成纯净物,故填:分子、原子;
②电子的质量最小,故填:电子;
③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故填:原子;
④原子核带正电荷,质子带正电荷,故填:原子核、质子;
⑤分子、原子、中子都不显电性,故填:分子、原子、中子。
故答案为:
①分子、原子;
②电子;
③原子;
④原子核、质子;
⑤分子、原子、中子。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分子、原子、原子核、质子、中子、电子等粒子的掌握情况。
14.化学课上,老师做了“魔棒生烟”的趣味实验,如图A。
(1)图A现象说明了微粒具有的一条性质是 ,浓盐酸具有的物理性质是 。
(2)写出图A中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
(3)同学们设计了如图B所示的实验装置,将两侧注射器中等体积的少量液体同时滴在棉花上,结果观察到c处最先出现白烟。
①该实验说明在相同条件下, (选填“HCl”或“NH3”)分子运动较快。
②该实验与图A实验相比,最大的优点是 。
【考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专题】科学探究.
【分析】(1)微观粒子是不断运动的,浓盐酸具有挥发性。
(2)根据文字表达式的书写方法进行分析。
(3)①其它条件相同时,相对分子质量越小,运动的越快。
②不同的实验装置,优缺点不同。
【解答】解:(1)只要靠近就能产生白烟,说明分子具有的性质是不断运动的;浓盐酸具有挥发性。
(2)反应物是氯化氢和氨气,生成物是氯化铵,所以文字表达式是:氯化氢+氨气→氯化铵;
(3)①观察到c处最先出现白烟,理由是氨气比氯化氢相对分子质量小,分子运动速率更快,所以最先在c处相遇,产生白烟最浓。
②该实验与图A实验相比具有的优点是:不污染空气、还能探究分子运动速率与相对分子质量大小有关。
故答案为:(1)分子在不断地运动;易挥发;
(2)氯化氢+氨气→氯化铵;
(3)①NH3;②减少了污染。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15.如图所示,在试管中的滤纸条上A、B、C三处各滴上一滴无色酚酞,再向试管口的棉花团上滴一些浓氨水。
(1)实验中,可以观察到A、B、C三处的酚酞溶液以 (填“A、B、C”或“C、B、A”)的顺序先后变成红色。该实验说明分子的性质是 。
(2)某同学做此实验时,发现滤纸条没有变色,而试管中所塞的棉花却变成了红色,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错误操作可能是 。
(3)这一实验还说明,酚酞和浓氨水两种试剂中 具有挥发性。
【考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1)根据分子的基本性质进行分析,分子在不断地运动,据此解答即可;
(2)根据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氨气溶于水形成氨水显碱性,所以氨水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进行分析;
(3)根据浓氨水不变色,而酚酞溶液变色进行分析。
【解答】解:(1)在试管中的滤纸条上A、B、C三处各滴上一滴无色酚酞溶液,试管口的棉花团上滴一些浓氨水,由于棉花上的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氨分子首先由于运动到达C处,故可以观察到A、B、C三处的酚酞溶液变成红色,先后顺序为:CBA,该现象说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2)做实验时,如果发现试管内滤纸条上没有变化,而试管口塞的脂棉花却变成红色,则可能是把酚酞溶液滴到了棉花上,而浓氨水滴到了滤纸条上,说明浓氨水具有挥发性;
(3)由于浓氨水不变色,而酚酞溶液变色,说明浓氨水具有挥发性。
故答案为:(1)C、B、A;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2)酚酞溶液滴到了棉花上,而浓氨水滴到了滤纸条上;
(3)浓氨水。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了化学反应现象与本质的联系,理解微粒观点的应用是解题的关键。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快乐过寒假 轻松学化学
寒假小练3
班级 姓名 学号
1.小明在超市发现一种“富硒西瓜”,查阅资料后知道硒元素具有抗衰老、抑制癌细胞的功效。硒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及硒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硒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得电子,形成阳离子
B.硒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C.硒的相对原子质量为78.96g
D.硒的原子核内有34个质子
2.分子和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从分子的角度分析,下列解释错误的是( )
A.花香四溢——分子在不断运动
B.热胀冷缩——分子间的间隔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C.空气是混合物——空气中含有多种不同的分子
D.水的天然循环——分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
3.“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考古人员用碳14(质子数为6,中子数为8)年代检测方法进行分析,初步判断三星堆4号坑属于商代晚期,碳14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是( )
A.14 B.6 C.8 D.12
4.下列物质中含有氧分子的是( )
A.二氧化锰 B.高锰酸钾 C.液态空气 D.氧化镁
5.下列微观粒子结构示意图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②的元素在周期表的第二周期
B.③④的元素化学性质相似
C.③在化学反应中易得电子
D.①②④都具有相对稳定结构
6.对下列事实的解释错误的是( )
选项 实例 解释
A 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同 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比一个一氧化碳分子多一个氧原子
B 给水通直流电,能产生氢气和氧气 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能再分
C 液氧和氧气的化学性质相同 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
D 用水银体温计测量体温,水银柱上升 温度升高,分子体积变大
A.A B.B C.C D.D
7.加碘食盐能有效预防地方性甲状腺肿,关于加碘食盐中的“碘“是指( )
A.碘单质(I2) B.碘分子(I2) C.碘原子(I) D.碘元素(I)
8.根据图的有关信息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镁离子(Mg2+)核外有10个电子
B.镁的相对原子质量是24.31
C.在化学反应中,氯原子容易失去1个电子
D.镁离子(Mg2+)与氯离子(Cl﹣)的最外层电子数相等
9.宏微结合是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下列对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 )
A.六月茉莉花飘香﹣﹣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B.氧气和液氧都能支持燃烧﹣﹣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
C.液态水受热变成水蒸气,体积膨胀﹣﹣升高温度,分子体积变大
D.红热的铁丝在空气中不易燃烧,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单位体积内氧分子的数目不同
10.下列是五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关于这五种粒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⑤所属的元素在周期表中属于同一周期
B.①②能形成A2B型化合物
C.①④所属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
D.②③⑤都是稳定结构,都属于阳离子
11.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如图是元素周期表中的一部分,请回答下列问题:
(1)表中,①所示元素的名称是 ,它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
(2)X2﹣与Ar的核外电子排布相同,则X的元素符号是 ,它处在元素周期表中第 周期。
(3)第3周期(横行)中属于金属元素的是 (填一种),其阳离子是 。
(4)在元素周期表中,同一族(纵行)的元素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则下列各组元素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是 (填标号)。
A.C和Ne B.Be和Mg C.Al和Si D.F和Cl
12.如果用“”和“”分别表示两种不同的原子,如图是构成某些气体的粒子的示意图,根据其组成特点回答(填序号)。
(1)属于混合物的有 ,
(2)由分子构成的单质有 ,
(3)属于化合物的有 。
13.在分子、原子、原子核、质子、中子、电子等粒子中找出符合下列条件的粒子填空。(多填漏填均不得分)
①能直接构成纯净物的是 ,②质量最小的是 ,③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是 ,④带正电荷的是 ,⑤不显电性的是 。
14.化学课上,老师做了“魔棒生烟”的趣味实验,如图A。
(1)图A现象说明了微粒具有的一条性质是 ,浓盐酸具有的物理性质是 。
(2)写出图A中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
(3)同学们设计了如图B所示的实验装置,将两侧注射器中等体积的少量液体同时滴在棉花上,结果观察到c处最先出现白烟。
①该实验说明在相同条件下, (选填“HCl”或“NH3”)分子运动较快。
②该实验与图A实验相比,最大的优点是 。
15.如图所示,在试管中的滤纸条上A、B、C三处各滴上一滴无色酚酞,再向试管口的棉花团上滴一些浓氨水。
(1)实验中,可以观察到A、B、C三处的酚酞溶液以 (填“A、B、C”或“C、B、A”)的顺序先后变成红色。该实验说明分子的性质是 。
(2)某同学做此实验时,发现滤纸条没有变色,而试管中所塞的棉花却变成了红色,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错误操作可能是 。
(3)这一实验还说明,酚酞和浓氨水两种试剂中 具有挥发性。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