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 长方形的面积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去探索、发现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体验面积公式形成过程,能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2、渗透猜测——实验——验证——应用的学习方法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今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打基础。
3、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迁移的能力。
二、课时安排:1课时
三、教学重点:理解长方形所含面积单位的个数等于长方形的长与宽的乘积。
四、教学难点:理解长方形所含面积单位的个数等于长方形的长与宽的乘积。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故事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有一天,乌龟又遇到了兔子,并向兔子提出挑战,这次进行粉刷墙面的比赛,看谁能赢。
1、课件出示:兔子粉刷一个长方形的墙面,乌龟粉刷一个正方形的墙面,它们同时开始,同时完工。
2、学生会出现争议,教师引导:怎样才能比较出谁赢了?(要想比较出谁赢了,就要知道它们粉刷墙面的面积到底哪个大些)
3.揭示课题。 在实际生活中,有些物体的面积用单位面积去量既不方便,又不符合实际,这就需要我们找到一种计算面积的方法,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长方形的面积)
出示教学目标
同每次一样我们先检查预习。
(1)长方形的面积=( )×( )
(2)正方形的面积=( )×( )
(3)老师桌子的长1.2米,宽0.8米,上面配块玻璃板,玻璃板的面积是多少?
(二)讲授新课
探究一:长方形的面积公式。
1、课件出示教材53页长方形①。
2、提出问题:长方形①的面积是多少?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摆一摆。
3、小组合作,在长方形里摆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
师:能说一说你们摆的结果吗?
生1:我正好摆了6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所以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6平方厘米。
生2:每行摆3个,正好摆了2行,所以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3×2=6(平方厘米)。
师:第二名同学的方法不用密铺,只要用面积单位分别摆满长和宽,就能算出摆满长方形所需的面积单位的个数。所以我们也可以用长×宽来计算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三)重难点精讲
探究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师:其他长方形的面积是不是也可以用“长×宽”来计算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一步验证。
课件出示长方形②和长方形③,要求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摆一摆,一名同学记录,其他同学摆,边操作边填表。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表格,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
2、生1:我发现长方形的长就是所包含的长度单位的个数,长方形的宽也是所包含的长度单位的个数。
生2:“每行摆的面积单位的个数×行数”就是长方形所包含的面积单位的个数,也就是长方形的面积。
师小结: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想一想,怎样计算正方形的面积?
(1)课件出示正方形,让学生计算每个图形的面积。 提问:大家看一看最后一个长方形有什么特点。 (这样的长方形就是我们以前学过的正方形)
(2)引导学生由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类推出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3)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求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分别需要知道什么。 (4)用公式计算与用面积单位去摆相比较,你更喜欢哪种?为什么? (学生思考后汇报
探究三: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解决问题。
课件出示问题:一块长方形草地的长是24米,宽是21米,这块草地的面积是多少?
(1)让学生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中提供了哪些信息?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怎样解决?
(2)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计算过程,教师指导书写格式,同时提示学生单位名称要书写正确。
(四)归纳小结
今天这节课同学们学会了哪些知识?
学会了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学会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3)学会了通过观察、猜想、操作、实验发现规律,并进行验证的方法。
(五)随堂检测
1、估一估,下面每个图形的面积是多大?再实际量一量、算一算。
2、估计教室的面积大约是多少。
3、要在右面的长方形纸上剪下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剩下的部分是一个什么图形?剩下的部分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一块面积是72平方分米的长方形台布,长9分米,它的宽是多少分米?
5、一个正方形喷水池的周长是20米,它的边长是多少米?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6、想一想,画一画。
1×3 5×5 3×6
六、板书设计
长方形的面积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七、作业布置
课本55页3、4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小组合作,运用不同的实验材料和方法,共同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开放了获取新知的整个教学过程。小组合作学习是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开展合作学习,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学习的动力和能力,并达成团体目标。由于小组成员各有其职,且职责分明,因此学生都主动投入;学生的全面互动,也可以弥补教师一个人不能面向每个学生进行教学的不足。小组合作学习又是以个体学习为基础的,让不同个性、不同学力的学生都能自主地、自发地参加学习和交流,真正提高了每个学生的学习效率,真正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