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大附高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语 文 试 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人们常把“礼”与“俗”合起来称“礼俗”,可见礼与俗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历代许多经学大师在给《仪礼》《周礼》《礼记》等作注作疏时,常常将礼与俗混为一谈。
事实上,俗不等于礼,但是有些风俗经过一定的整理加工便可上升为礼,有些礼本身则是起源于民间风俗的。《仪礼》所记载的诸种生活礼仪对两千多年的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是极深远的,这从古代所流传的风俗习惯即可略见一斑。例如“士冠礼”对民间流行的“成年礼”,“士昏礼”对民间婚嫁习俗,“丧服”“士丧礼”对民间丧葬习俗。因此,中国的民风民俗虽不是社会意识的系统形态,但在普遍的下层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的各个方面,都体现出礼的精神,表现了传统教化的特色。
在种种社会风俗习惯中,成年礼是对一个人产生深远影响的礼俗之一。它在精神上对人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它的形式所带来的效果。即使还处在原始社会阶段的氏族都有正规的成年礼。《仪礼》中所记载的“冠礼”正是这种成年礼的遗留,后来经过统治者的加工改造,从而具有了更完备的仪式过程。虽然它后来已不作为一种制度被推行,但它已经成为风俗习惯而被保存下来。民间所流行的冠礼,与古制有所不同:首先是举行冠礼的年龄提前了,大多是在十六岁的时候。这可能与民间婚龄提前有关。再者,冠礼的仪式简化了不少,不再如以前繁琐,例如嘉靖《宁波府志》记宁波士农商贾所行冠礼,“一从简朴,仅取成礼”。民间的冠礼往往与婚礼联系在一起,只有成年人才可以结婚,因此,又有赶在婚礼之前举行冠礼的。
继成年礼之后的又一个重要的礼仪便是婚礼。《仪礼·士昏礼》所记载的著名的“六礼”的程序,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对民间婚礼仪式有很大的影响。很多地方基本上都沿用了这一仪式程序。“六礼”在后世于程序上逐渐简化,内容也几经变革。这些程序,一旦成为风俗,往往不会轻易改变,否则容易招致乡里的非议。这也体现了中国人守“礼”的文化根源。
如何处理一个人的身后事,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古人往往极看重葬礼,它不仅是对死者身份、地位的确认,而且是儒文化中“孝”的重要体现方式。民间的丧礼及丧服制度基本上仍保留了远古时代的礼仪。从属纩,行复礼,沐浴,入殓,饭含到殡,出殡,及出殡时的执绋,唱挽歌都被不同程度地沿袭下来。其中,挽歌在周代,只是一种民俗事象,而未入礼;到汉代,它成为上层社会丧葬礼仪的一部分,到南北朝更为流行。由俗入礼,又由礼到俗,其中双方的相互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中国民俗丰富多彩,但无不有其历史根源和文化根源,《仪礼》中所载的诸种礼仪对中国民俗文化的影响可谓极为深远。除了上述种种,民间崇尚的尊长敬老的风俗、宴饮礼节及饮食习俗、座次方位及尊卑等等,也都可以见到上古相关礼节的影子。
(摘编自力行《礼与中国人的传统习俗》)
材料二:
所谓社会控制,是指通过社会的力量使人们遵从社会规范、维持社会秩序的过程。有效的社会控制是保护社会成员权益、维护社会生活秩序、保持社会稳定的必要条件。自古以来,人类社会创造了多种社会控制的形式,包括法律、道德、舆论、宗教等,还有社会习俗。在现代社会,习俗仍然是社会控制不可忽略的方面。
中国古代早就有“入乡随俗”的说法。“入乡随俗”中的“俗”可解为习俗,从社会学角度来说,习俗是人们在长期的集体生活中逐渐形成并共同认可与遵守的习惯和风俗,是人类生活中最早产生的社会控制形式之一。各个国家、地区、民族所处的环境不同,因此也就有不同的历史文化、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习俗。个体在社会中从小到大、随时随地、一举一动都受到他/她所在社会的习俗的熏陶和影响,并自觉不自觉地遵从它。“习俗移人,贤者难免”。习俗虽然没有明文规定,但事实上,人人都不知不觉按照它的规范行事,这就是习俗的约束力。尊重习俗,随遇而安,与他人方便,与自己也方便,尊重他人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这是社会生活中潛在的客观规律。
习俗既是社会控制的力量,也是社会歧见和纠纷的重要原因。社会中许多矛盾和冲突都是由于习俗冲突,或者说由于某些习俗得不到尊重引起的。我们不断听到来自国内和国际对中国游客的议论和批评,大多的是和入乡不能随俗有关。比如不尊重外国人的语言习惯,在电梯里隔着陌生人和朋友说话,穿宾馆的拖鞋和睡衣上街等。
虽然习俗具有不可忽视的力量,但习俗形成之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发展变化的。在历史和时代的进程中,有些习俗变成陋习,而为人们所抛弃。移风易俗,改造和取缔不符合社会利益和人民生活需要的旧习俗,提倡和培养新的优良习俗,既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又能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这是在利用社会习俗控制社会时必须要考虑到的。
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既要提倡“入乡随俗”,也要“移风易俗”,这是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当然由于习俗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习惯,要改变起来,并非容易。
(摘编自潘允康《社会习俗:社会控制的重要形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人们常常把“礼”与“俗”合称,即使是历代经学大师,也可能会在给古籍作注作疏时将它们混为一谈。
B.《仪礼》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深远,书中记录的冠礼、婚礼、丧礼等生活礼仪为历代沿用。
C.民间的冠礼与古制相比,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一是举行冠礼的低龄提前,二是冠礼的仪式简化。
D.社会习俗是一种社会控制形式,遵循当地的风俗习惯更有利于外来人员有效地融入当地社会中。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成人礼是原始社会的氏族遗留下来的礼仪,后来经统治者的加工改造,成为了一种民间的风俗。
B.古代婚礼一般在冠礼之后举行,虽然历代有所不同,但基本沿用了《仪礼》中的“六礼”的程序。
C.在古代,如果一个人的葬礼仪式缺失,过程简单,葬具寒酸,那么他的后人一定会被认为不孝。
D.随着时代的前进和人们认知的改变,所有的旧习俗就成陋习,所以,要移风易俗,改造和取缔陋习。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入乡随俗的一项是(3分)( )
A.泰伯奔吴,断发文身。 B.太公至国,因其俗,简其礼。
C.外地人学习当地方言。 D.某人去国外旅行嘲笑当地人服装。
4.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主要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概括。(4分)
5.清代学者黄中坚说:“天下之事,有视之若无关重轻,而实为安危存亡所寄者,风俗是也。”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演说家
[俄]契诃夫
一天早上,八等文官基里尔·伊凡诺维奇·瓦维洛诺夫下葬。他死于俄国广为流行的两种疾病:老婆太凶和酒精中毒。在送殡行列离开教堂前往墓地的时候,死者的一名同事,有位姓波普拉夫斯基的人,坐上出租马车,去找他的朋友格里戈里·彼得罗维奇·扎波伊金——此人虽说年轻,但已相当有名气了。这个扎波伊金,具有一种罕见的才能,他擅长在婚礼上,葬礼上,各种各样的周年纪念会上发表即席演说。他的演说,好似排水管里的水,流畅、平稳、源源不断。在他演说家的字典里,那些热情似火的词汇,远比随便哪家小饭馆里的蟑螂要多。
“我呀,朋友,找你来了!”波普拉夫斯基正碰到他在家,开始说,“你快穿上衣服,跟我走。我们有个同事死了,这会儿正打发他去另一个世界,所以,朋友,在告别之际总得扯些废话……全部希望寄托在你身上了。要是死个把小人物,我们也不会来麻烦你,可要知道这人是秘书……某种意义上说,是办公厅的台柱子。给这么一个大人物举行葬礼,没人致辞是不行的。”
“啊,秘书!”扎波伊金打了个哈欠,“是那个酒鬼吧?”
“没错,就是那个酒鬼。这回有煎饼招待,还有各色冷盘……你还会领到一笔车马费。走吧,亲爱的!到了那边的墓地上,你就天花乱坠地吹他一通,讲得比西塞罗①还西塞罗,到时我们就千恩万谢啦。”
扎波伊金欣然同意。他把头发弄乱,装出一脸的悲伤,跟波普拉夫斯基一起走到了街上。
“我知道你们那个秘书,”他说着坐上出租马车,“诡计多端,老奸巨滑,但愿他升天,这种人可少见。”
“得了,格利沙②,骂死人可不妥啊。”
“那当然。对死者要么三缄其口,要么大唱赞歌。不过他毕竟是个骗子。”
两位朋友赶上了送殡的行列,就跟在后面。灵柩抬得很慢,所以在到达墓地之前,他们居然来得及三次拐进小酒馆,为超度亡灵喝上一小杯。
在墓地上做了安魂祈祷。死者的丈母娘、妻子和小姨子遵照古老的习俗痛哭一阵。当棺木放进墓穴时,他的妻子甚至叫道:“把我也放在他身边吧!”不过她没有随丈夫跳下去,多半是想起了抚恤金。等大家安静下来,扎波伊金朝前跨出一步,向众人扫了一眼,开口了:
“眼前躺着的这个人,不久前我们还看到他是如此精力充沛,像个年轻人似的如此活泼而纯洁……这个人,他……就是这样一个人如今已变成一堆骸骨。好的文官我们这里有很多,然而普罗科菲·奥西佩奇却是绝无仅有的……他不吝惜自己的精力,通宵达旦地工作,他无私,不收受贿赂……他嫉恶如仇,那些想方设法损害公共利益妄图收买他的人,统统遭到他的鄙视!是的,我们还看到,普罗科菲·奥西佩奇把他为数不多的薪水散发给他穷困的同事们,现在你们也亲耳听到了靠他接济的那些孤儿寡母的哭丧。由于他忠于职守,一心行善,他不知道生活的种种乐趣,甚至拒绝享受家庭生活的幸福。你们都知道,他至死都是一个单身汉!现在有谁能为我们取代他这样的同事呢?就在此刻我也能看到他那张刮得干干净净的、深受感动的脸,它对我们总是挂着善意的微笑。愿你的骸骨安宁,普罗科菲·奥西佩奇!安息吧,诚实而高尚的劳动者!”
扎波伊金继续说下去,可是听众却开始交头接耳。他的演说也还让人满意,也博得了几滴眼泪,但是其中许多话令人生疑。首先,大家弄不明白,为什么演说家称死者为普罗科菲·奥西波维奇③,死者明明叫基里尔·伊凡诺维奇呀。其次,大家都知道,死者生前一辈子都同他的合法妻子吵架,因此他算不得单身汉。最后,他留着红褐色的大胡子,打生下来就没有刮过脸,固而不明白,为什么演说家说他的脸向来刮得干干净净的。听众都莫名其妙,面面相觑,耸着肩膀。
“普罗科菲·奥西佩奇!”演说家眼睛望着墓穴,热情洋溢地继续道,“你的脸不算漂亮,甚至可以说相当难看,你总是愁眉苦脸,神色严厉,可是我们大家都知道,正是在这样一个有目共睹的躯壳里,跳动着一颗正直而善良的心!”
不久,听众开始发现,就连演说家本人也发生了某种奇怪的变化,他定睛瞧着一个地方,不安地扭动身子,自己也耸起肩膀来了。突然他打住了,吃惊得张大了嘴巴,转身对着波普拉夫斯基。
“你听我说,他活着呢!”他惊恐万状地瞧着那边说。
“谁活着?"
“普罗科菲·奧西佩奇呀!瞧他站在墓碑旁边呢!”
“他本来就没有死!死的叫基里尔·伊凡内奇④”
“可是你刚才亲口说的,你们的秘书死了!”
“基里尔·伊凡内奇是秘书呀。你这怪人,都搞乱了!普罗科菲·奥西佩奇,这没错,是我们的前任秘书,但他两年前就调到第二科当科长了。”
“咳,鬼才搞得清你们的事!”
“你怎么停住了?接着讲,不讲可不妙!”
扎波伊金又转身对着墓穴,凭他三寸不烂之舌继续致中断了的悼词。基碑旁果真站着普罗科菲·奥西佩奇。一个脸面刮得干干净净的年老文官。他瞪着演说家,气呼呼地皱着眉头。
“你这是何苦呢!”行完葬礼后,一些文官跟扎波伊金一道返回时说,“把个活人给埋葬了。”
“不好呀,年轻人!”行完葬礼跟扎波伊金一道返回时,普罗科菲·奥西波维奇理怨道,“您的这些话说死人也许合适,可是用来说活人。这简直是讽刺挖苦,先生!天哪,您都说了些什么话?什么无私呀,不被收买呀,不受贿呀!这些话用来说活人只能是侮辱人格,先生!”
一八八六年十一月二十九日
[注]①西塞罗,古罗马演说家,政治家。②格利沙是格里戈里的小名。③奥西佩奇是奥西波维奇的简称形式。④伊凡内奇是伊凡诺维奇的简称形式。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瓦维洛诺夫是秘书,对办公厅很重要,因酗酒被老婆咒骂而死,他的同事们很重视他的葬礼。
B.扎波伊金有即席演讲的才能,波普拉夫斯基在送殡队伍前往墓地的途中才找到他去致辞。
C.死者的妻子哭喊“把我也放在他身边吧”,却没有随丈夫跳跳进墓穴,是因为她想起了抚恤金。
D.扎波伊金讲述了死者不收贿赂,接济他人,讲究卫生的具体事迹,并赞扬了他无私的品格。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中画线句子运用了比喻,用排水管里的水来比喻扎波伊金的演讲,写出了他演讲的特点,同时语含讽刺。
B.小说中奥西波维奇的出现营造了喜剧效果,扎波伊金为活人致悼词,波普拉夫斯基非但没阻止,反而让他讲完。
C.小说善于制造反差,扎波伊金私下里称瓦维洛诺夫诡计多端,老奸巨猾,但是在葬礼上却对瓦维洛诺夫极力吹捧。
D.小说用了较多的笔墨描绘扎波伊金的演讲,印证了他的即席演讲能力,也为后文情节发生戏剧性变化作了铺垫。
8.扎波伊金致悼词时说错死者名字的误会虽出人意料,但在情理之中,请就此作出分析。(4分)
9.这篇小说极具批判性,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初,燕太子丹尝质于赵,与王善。王即位丹为质于秦王不礼焉丹怒亡归燕太子丹怨王欲报之以问其傅鞠武鞠武请西约三晋,南连齐、楚,北媾匈奴以图秦。太子曰:“太傅之计,旷日弥久,令人心惛然,恐不能须也。”顷之,将军樊於期得罪亡之燕,太子受而舍之。鞠武谏曰:“夫以秦王之暴而积怒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所在乎!是谓‘委肉当饿虎之蹊’也。愿太子疾遣樊将军入匈奴。”太子曰:“樊将军穷困于天下,归身于丹,是固丹命卒之时也。愿更虑之。”鞠武曰:“夫行危以求安,造祸以为福,计浅而怨深,连结一人之后交,不顾国家之大害,所谓‘资怨而助祸’矣!”太子不听。于是使荆轲刺秦王,事不成。王于是大怒,遂体解荆轲以徇。盖发兵诣赵,就王翦以伐燕,与燕师、代师战于易水之西,大破之。二十一年冬十月,王翦拔蓟,燕王及太子率其精兵东保辽东,李信急追之。代王嘉遗燕王书,令杀太子丹以献。丹匿衍水中,燕王使使斩丹欲以献王,王复进兵攻之。二十五年,大兴兵,使王贲攻辽东,虏燕王喜。臣光曰:夫为国家者,任官以才,立政以礼,怀民以仁,交邻以信;是以官得其人,政得其节,百姓怀其德,四邻亲其义。夫如是,则国家安如磐石,炽如焱火,触之者碎,犯之者焦,虽有强暴之国,尚何足畏哉!丹释此不为,顾以万乘之国,决匹夫之怒,逞盗贼之谋,功隳身僇,社稷为墟,不亦悲哉!荆轲怀其豢养之私,不顾七族,欲以尺八匕首强燕而弱泰,不亦思乎?故扬子曰:“荆轲,君子盗诸。”善哉!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秦并六国》,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王即位/丹为质于秦王/不礼焉/丹怒/亡归/燕太子丹怨王/欲报之/以问其傅鞠武/
B.王即位/丹为质于秦/王不礼焉/丹怒/亡归/燕太子丹怨王/欲报之/以问其傅鞠武/
C.王即位/丹为质/于秦王不礼焉/丹怒/亡归/燕太子丹怨/王欲报之/以问其傅鞠武/
D.王即位/丹为质于秦王/不礼焉/丹怒/亡归/燕太子丹怨/王欲报之/以问其傅鞠武/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三晋,战国时的韩、赵、燕三国,由春秋时晋国分裂而成,世称此三国为三晋。
B.太傅,周代始置,辅弼天子治理天下。秦废,汉复置,历代沿置,但多为虚官。
C.万乘,即一万辆战车。战国时,小的诸侯国称“千乘之国”,大的称“万乘之国”。
D.社稷,土地神和谷神。在农耕社会,两者被历代所重视。“社稷”多用来借指国家。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太子丹想要报复秦国,鞠武建议他向西约定三晋,南面联合齐国与楚国,北面与匈奴讲和,共同谋划对付秦国。太子丹没有听从他的建议。
B.樊於期得罪秦王,逃到燕国,太子丹收留了他,鞠武认为这是给秦燕关系火上浇油,会促使秦国进攻燕国,请太子将樊於期送到匈奴。
C.太子丹派荆轲刺杀秦王失败,惹怒秦王,导致秦王发兵攻燕,自己也被燕王溺死在衍水中,但太子丹被杀,并没有阻止秦王灭燕。
D.司马光否定太子丹和荆轲的行为,认为治理国家的人应该选贤任能,以礼治国,爱护百姓,交好邻邦,只有这样,国家才能安全稳定。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是谓“委肉当饿虎之蹊”也。(4分)
(2)欲以尺八匕首强燕而弱秦,不亦愚乎?(4分)
14.太子丹是怎样的人?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5~16题。
明月何皎皎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皎洁的月光照到床帏,引发诗人对相隔遥远的亲人的思念。
B.诗人内心忧愁,难以入眠,于是披衣起床,往复徘徊,以排解忧愁。
C.诗歌先写优愁难寐的情状,再交代缘由,由浅入深,耐人寻味。
D.诗人从房内走到房外,徘徊终夜,但是内心的愁绪丝毫未减。
16.这首诗的语言特色鲜明,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姚鼐《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登泰山时天气的恶劣以及路途的艰辛。
(2)秦观《鹊桥仙》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感叹牛郎织女一年一次的会面胜过人间的长相厮守。
(3)古人常用“明月”与“东风”的意象来表达情感,如李煜《虞美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对故国的无限怀想。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去年我制作舞台剧《游园惊梦》,在岛内住了半年,那是我逗留最长的一次,陪伴明姐的时间当然比较多些,但是一旦《游园惊梦》开始动工,我又忙得___________,在外奔走了;偶尔我也在家吃晚饭,饭后到明姐房中跟她一同分享她一天中最快乐的一刻——看电视连续剧。明姐是一个十足的“香帅”迷,《楚留香》的每一段情节,她都记得清清楚楚,___________,有几节我漏看了,她便替我补起来,把楚留香跟石观音及无花和尚斗法的情景讲给我听,讲得___________。如果看电视有千万种害处,我还是要感谢发明电视的人,电视的确给明姐枯寂的生活快乐不少。每天晚上,明姐都会从七、八点看到十一点最后报完新闻为止。如果没有电视,我无法想像明姐那些年如何能捱过漫漫长夜。白天明姐跟着罗婆婆做家务,从收拾房间到洗衣扫地,罗婆婆年事已高,跟明姐两人互相扶持,分工合作,把个家勉强撑起。到了晚上,两人便到明姐房间,一同观赏电视,明姐看得___________,而罗婆婆坐在一旁,早已垂首睡去。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身不由己 巨细无遗 头头是道 聚精会神
B.身不由己 事无巨细 娓娓道来 聚精会神
C.淋漓尽致 事无巨细 头头是道 一丝不苟
D.淋漓尽致 巨细无遗 娓娓道来 一丝不苟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如果看电视有千万种害处,我就要感谢发明电视的人,电视的确给明姐枯寂的生活快乐不少
B.看电视纵有千万种害处,我还是要感谢发明电视的人,电视的确给明姐枯寂的生活带来不少快乐
C.如果看电视有千万种害处,我应该要感谢发明电视的人,电视的确给明姐枯寂的生活带来不少快乐
D.看电视纵有千万种害处,我还是要感谢发明电视的人,电视的确给明姐枯寂的生活快乐不少
20.下列各句中的双引号,和文中双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B.他擅长辩论,在学校念书的时候,同学们就称他为“辩论家”。
C.寿镜吾老先生该会喊了吧:“人都到哪里去了!”
D.逼得父母决心节衣缩食培养出一个读书人来“光宗耀祖”。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由于变异新冠病毒德尔塔毒株在全球肆虐,世界大部分地区仍笼罩在疫情阴影中,已有部分国家宣布或正考虑为部分人群打新冠疫苗第三剂加强针。但也有研究人员表示第三剂加强针虽然 ① ,但并非必要。是否打第三剂加强针,已成为各国政府和科研界探讨的话题。
② ?这是因为某些疫苗的保护效果可能会随时间推移而减弱,为了提供额外保护作用而需要再次接种疫苗,以刺激机体产生和提高抗体水平。对于许多预防病毒感染的疫苗,打加强针很常见,例如每年打一次加强针的流感疫苗。人们可能需打新冠疫苗加强针的另一个原因是 ③ 。英国牛津大学新冠疫苗小组的一位发言人表示,一些变异毒株已进化到可以避开人体部分免疫反应,这意味着它们能更容易地感染那些感染新冠病毒后痊愈或接种过疫苗的人。然而病毒无法避开人体所有免疫反应。打加强针是有帮助的,因为这能使变异毒株无法避开的部分免疫反应得以增强。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22.简述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50个字。(5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辛夷坞说:“在时间和现实的夹缝里,青春和美丽一样,脆弱如风干的纸。”
席慕蓉说:“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我们含着泪,一读再读。”
雨果说:“谁虚度年华,青春就要褪色,生命就会抛弃他们。”
习主席寄语青年学生:“青春不是靠天马行空的幻想,青春是要靠脚踏实地的奋斗;青春的成长不是一蹴而就,青春是靠在事上打磨的成长,青春是心中永远不凋零的花朵。”
作为风华正茂的高一新生,你是如何理解、体验“青春”的?请至少结合两个人的名言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高一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B(“书中记录的冠礼、婚礼、丧礼等生活礼仪为历代沿用”错,根据材料一可知,《仪礼》所记载的礼仪程序在后代,有的被改变,被简化,有的成为了习俗,并没有被历代沿用。)
2.B(A项根据材料一“即使还处在原始社会阶段的氏族都有正规的成年礼。《仪礼》中所记载的“冠礼,正是这种成年礼的遗留,后来经过统治者的加工改造,从而具有了更完备的仪式过程”可知。C项“那么他的后人一定会被认为不孝”过于绝对。D项“所有的旧习俗就成陋习”错,根据材料二“在历史和时代的进程中,有些习俗变成陋习,而为人们所抛弃”可知。)
3.D(入乡随俗就是要尊重当地的习俗,当地的服饰是当地风俗文化的表征,应该予以尊重。)
4.材料一采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等;(2分)材料二采用了道理论证、举例论证等。(2分)
5.①民间的风俗呈现在群众的日常生活中,是传统教化在民间的表现,人们的行为举止都受到风俗的规范。②风俗是社会控制的重要形式,优良的风俗有利于保护社会成员权益、维护社会生活秩序、保持社会稳定,不良的风俗则不利于社会安定。③要重视社会风俗的重要作用,积极倡导良好的风俗,对不良陋习,要移风易浴。(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6.B(A“因酗酒被老婆咒骂而死”错,小说提到“他死于俄国广为流行的两种疾病:老婆太凶和酒精中毒”,没有说是被老婆咒骂而死。C“因为她想起了抚恤金”错,原文是“多半是想起了抚恤金”。D“讲述了死者不收贿赂,接济他人,讲究卫生的具休事迹”错,扎波伊金没有讲述具体事迹,另外他的演讲是违背事实的吹捧,不能说“赞扬了他无私的品格”。)
7.C(“扎波伊金私下里称瓦维洛诺夫诡计多端,老奸巨猾,但是在葬礼上却对瓦维洛诺夫极力吹捧”错,扎波伊金误认为死者是奥西波维奇,他评述的都是奥西波维奇。)
8.小说写波普拉夫斯基交代死者身份时运用了伏笔的手法,使后文的误会合乎情理。(1分)波普拉夫斯基只说了死者是办公厅秘书,(1分)而扎波伊金并不知道办公厅的人事变动。(1分)瓦维洛诺夫和奥西波维奇都是洒鬼,且品质都很低劣。(1分)
9.①批判了人性的虚伪。小说描绘了不同的人物,虽然身份各异,但有一个共同点——虚伪,小说揭示了他们的虚伪。②批判了人性的自私自利。扎波伊金为了一笔酬劳而违心地称颂他认为的“骗子”,连死者的妻子痛哭时可能内心都想着丧葬费。③批判了黑暗的社会。“大人物”去世必须有人致辞歌颂,“小人物”去世则无所谓;称颂一个人无私、不被收买、不收受贿赂,竟被认为是“讽刺挖苦”“侮辱人格”。(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10.B(原文标点为:王即位,丹为质于秦,王不礼焉。丹怒,亡归。燕太子丹怨王,欲报之,以问其傅鞠武。)
11.A(“战国时的韩、赵、燕三国”错,指战国时韩、赵、魏三国。)
12.C(“自己也被燕王淹死在衍水中”错,太子丹躲在衍水一带,被燕王派使者斩杀了。)
13.(1)这叫作“把肉放在饿虎所经过的路上”。(“是”“委”“蹊”各1分,句子通顺1分)
(2)想用一尺八的匕首来使燕国强大,使秦国弱小,不是很愚蠢吗?(“强”“弱”各1分,反问句1分,句子通顺1分)
14.①刚愎自用,不听鞠武良言;②重私仇,而置国家于危难之中:③谋事不周,派荆轲刺秦王,却没有应对失败之策。(每点1分,言之成理即可)
15.D(诗人从房内走到房外,最后回到房内,没有在房外徘徊终夜。)
16.①运用叠词,音调和谐,节奏鲜明。“皎皎”一词形象地描绘出月光的明亮洁白。(3分)②语言浅切、自然、流畅。诗歌用了一连串意思浅显的动词,如“揽”“起”“出”“入”等,形象刻画了深夜难眠的异乡人独起徘徊,内心愁绪无人倾吐的形象。(3分)
17.(1)道中迷雾冰滑 磴几不可登
(2)金风玉露一相逢 便胜却人间无数
(3)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18.A(身不由己:指行为不能由自己支配。淋漓尽致:形容文章、谈话表达得十分透彻、充分。此处应选“身不由己”。巨细无遗:大小都没有遗漏。事无巨细:指事情不分大小,不分主次,形容什么事都管。此处应选“巨细无遗”。头头是道:形容说话做事很有条理。娓娓道来:形容谈论不倦或说话动听。此处应选“头头是道”。聚精会神:形容专心致志,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样子。一丝不苟:指做事认真细致,一点儿不马虎。此处应选“聚精会神”。)
19.B(原句“如果……还是”关联词语搭配不当,“电视的确给明姐枯寂的生活快乐不少”句式杂糅。A项,“如果……就”关联词语搭配正确,但是语句不符合逻辑,“电视的确给明姐枯寂的生活快乐不少”没有改动。C项“如果……应该”关联词语搭配不正确。D项,“电视的确给明姐枯寂的生活快乐不少”没有改动。)
20.B(原文与B项中的双引号,都表示特定称谓。A项双引号表示否定、讽刺。C项双引号表示引用。D项双引号表示强调。)
21.①可增强免疫反应 ②为何要打加强针 ③病毒变异(每处2分,共6分,大意对即可)
22.因为新冠疫苗的保护效果随时间推移会减弱,(2分)以及新冠病毒不断变异,(2分)所以人们有必要打加强针。(1分)
23.[审题]本题考查根据要求写作的能力,以材料作文的方式呈现。本次作文材料共有四则,四则材料都是围绕“青春”来谈的,为思考“青春”提供了不同角度的理解。这其中既有对青春的内涵的解读,如辛夷坞认为青春是脆弱的美丽的,席慕蓉则认为青春很短暂,却让人怀念。而在习主席看来,内心的青春才是永久的青春。也有对度过青春的方法的建议,如雨果提出青春不能浪费,而习主席则认为青年要脚踏实地,经得起时间的锤炼。此外,在题目的要求当中明确了言说的身份,是风华正茂的青年同学,言说的背景是我们所身处的时代特点,而对象则是身边的同龄人。那么,题目也就是要求同学们站在时代的特点前,思考自己的青春的内涵、价值以及努力的方向。而按照题干要求“至少结合两人的名言与你的同学分享你的思考”,即文章中要写出与两则材料关联的内容
[参考立意]青春不朽,青春无悔;奋斗的青春最美;珍惜青春,奋斗拼搏;脚踏实地的青春;用奋斗浇灌的青春才是最美的青春。
参照2021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文言文参考译文:
当初,燕国的太子丹曾经在赵国做人质,与秦王赢政友好。等到赢政即位后,太子丹在秦国做人质。这时赢政却不以礼相待,太子丹大怒,逃回燕国。燕国太子丹怨恨秦王,想办法要报复他,便去征求太傅鞠武的意见。鞠武建议他向西约定三晋,南面联合齐国与楚国,北面与匈奴讲和,共同谋划对应秦国。太子丹说:“太傅的计谋旷日持久,使我心烦焦虑,恐怕不能等到那个时候了。”不久秦国将领樊於期得罪秦王,逃亡到燕国,太子丹收留了他,安排他住在馆舍。鞠武劝告太子丹说:“凭着秦王的残暴和对燕国的积怨、愤怒,足以让人心寒了,更何况又听说樊将军被收留在燕国!这叫作‘把肉放在饿虎所经过的路上’。希望您立刻将樊将军送到匈奴去。”太子丹说:“樊将军走投无路,穷困到绝境,现归附于我,这本是我舍命保护他的时候,希望您再考虑别的办法吧。”鞠武说:“做危险的事来求安全,制造祸端以求幸福,计谋肤浅招来更深的怨恨,为了结交一个人,竟不顾给国家带来更大的灾难,这正是所谓‘积蓄怨恨而助长祸患’啊!”太子丹听不进太傅鞠武的劝告。于是太子丹派荆轲刺杀秦王,没有成功。秦王因此大怒,派人杀了荆轲,并将他的尸体肢解示众。秦王又增派大军前往越国,令王翦率军进攻燕国,秦军与燕军和代军在易水之西展开决战,燕、代联军惨遭失败。秦王二十一年(前226年)冬季十月,秦将王翦率军占领燕都蓟城,燕王与太子丹率精兵向东退守辽东郡,秦将李信率军紧急追赶。代王赵嘉派人送信给燕王,令他杀太子丹献给秦王。这时太子丹藏在衍水一带,燕王派使节杀了太子丹,准备把他献给秦王,但秦王继续派兵攻打燕国。秦王二十五年(前222年),秦国大举出兵,派王贲率军攻打辽东,燕王姬喜被俘。司马光评论说:对于治理国家的人来说,任用有才能的人为官,以礼确定政策法规,用仁爱安抚百姓,以信义结交邻邦。因而,官吏由有能力的人担任,政事以礼来节制,百姓怀念他的仁德,四邻亲善他的道义。这样,国家则会坚固如磐石,炽热如火焰,触犯的必定粉碎,冒犯它的一定焦头烂额。即使有残暴的敌国存在,又有什么值得畏惧呢!太子丹放弃这条路不走,反而以万乘之国的实力,施展盗贼式的谋略,去发泄他个人的私愤,其结果功业被毁坏,性命遭杀戮,江山社稷化为乌有,这不是很悲痛的事吗!荆轲心怀燕太子豢养的私情,不顾家族生命,想用一尺八的匕首来使燕国强大,使秦国弱小,这不是太愚蠢吗!所以杨雄说:“荆轲,以君子的道德来衡量,不过是个盗贼罢了。”这话说得有道理啊!